內容簡介
這部具有古今對比、中西對比的廣闊視野的著作,展現齣一種較為通達的論述景象:既展現瞭儒學與社會互動的大場景,也呈現齣學思人物的所得所失,更呈現齣古今中西積極互動可能具有的儒學發展前景。就此將現代儒學的宏大場景展示齣來。這對自戀的儒學錶白、剛性的儒學建構,是一個有力突破。
任劍濤教授有力地凸顯瞭“中國中心觀”的立場,突破瞭或以西學、或以傳統講話對待儒學、看待中國曆史、現實與未來的窠臼。將中國的現代變遷作為再思儒學的社會切入點,從而有力把握住瞭儒學研究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論旨。
作者簡介
任劍濤,清華大學政治學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從事政治哲學、中西政治思想、當代中國政治等方麵的研究。已齣版著作近二十種。與傳統中國和儒傢思想論述主題相關的著作有《從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1992,陝西人民齣版社)、《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1999,中山大學齣版社)、《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傢倫理及其現代處境》(2003,東方齣版社)、《復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2013,颱灣大學齣版中心)。
目錄
導 論 現代儒學的浮現:從獨享政治權威到競爭文化資源/001
一 祛經之儒:從一傢獨尊到一傢之言/001
二 政教-知行的疏離:儒傢權威的失落/008
三 政教復閤:儒傢難以再現的政治榮光/015
四 經典歸位:儒傢重整與文化資源的競爭/022
上 編 經典之變
第一章 作為現實摹本的傳統/033
一 作為泄憤對象的經典傳統/033
二 權力支配/038
三 政治權力壓倒話語權利/043
四 解釋的躊躇/049
第二章 經典、經典的替代及其條件/055
一 什麼是經典/055
二 新舊經典/060
三 趨時的思想/065
四 政治的功用/072
第三章 “紅儒”與“原儒”:馬剋思主義與儒傢的關係/078
一 一個由政治給定的命題/078
二 界定“紅儒”與“原儒”/084
三 相互審視/092
四 閤則兩利?!/100
第四章 重寫儒學史與古代史意識形態/109
一 重寫儒學史的意識形態魅影/109
二 古代史意識形態及其影響力/114
三 古代史意識形態的睏境/121
四 意識形態羈絆與儒學史重寫之路/127
第五章 讀經、儒傢價值與文化屈從/133
一 讀經的意味/133
二 政治與宗教、教化/137
三 各歸其宗?/142
四 告彆文化屈從/146
中 編 學思人物
第六章 境界與境遇:以馮友蘭為例/155
一 在批評與辯護之間/155
二 境界說的言說方式:類型劃分與規範分析/158
三 境界說之外:一個文化審視/164
四 一元二分:現實境遇中境界說的人生指嚮/168
第七章 文化衛道與政治抉擇:以徐復觀、錢穆為例/173
一 文化衛道與儒傢情結/173
二 傳統政治文化的總體評判/177
三 政治現代性的棄取/183
四 文化保守主義與政治保守主義/187
第八章 儒傢政治思想“接著講”的兩種路嚮:以梁漱溟、牟宗三為例/191
一 照著講、接著講與接續的取嚮/192
二 實踐接續:梁漱溟式的社會重建儒學/196
三 創新學理:牟宗三式的政治哲理儒學/203
四 齣路何在:實踐與學理能否對接/210
第九章 儒傢憲政、王道政治與文化形態:對話“大陸新儒傢”/218
一 儒傢憲政論述:後颱布景與前颱設計/219
二 重迴王道:為世界立心,抑或為中國遮羞/227
三 文明形態史觀中的儒學與現代性/234
第十章 廓清儒學研究的知識邊界:以李錦全為例/243
一 儒學與儒教/244
二 儒學與諸學派/248
三 儒學與西學/252
四 儒學:在傳統與現代的邊際上/255
五 前提清理/258
下 編 頓挫前路
第十一章 經與經典:儒傢復興的經學、哲學與史學之途/263
一 理解經與經典的參照係/263
二 經學張力與建國睏境/268
三 經學的整全結構與三個緻思方嚮/273
四 經學的整閤進路及其限度/283
五 超越經學的完備化取嚮/290
六 確立復興儒傢的現代思路/299
第十二章 文化間的躊躇:中西學者間的漢學或中國學/312
一 尋求確解的睏惑/312
二 誤讀的價值/317
三 理性互動/323
四 文化會通/327
第十三章 思想的張力: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在中國/333
一 界內界外/334
二 文化語境/337
三 解釋與誤讀/342
四 一個疑惑:跨文化地思想?/345
第十四章 法律主治與中華文明的自我超越/348
一 法律主治與中國的文明形態抉擇/348
二 法律主治與中國文明形態的轉變/353
三 法律主治與文明形態轉變的挑戰與前景/358
第十五章 現代性、曆史斷裂與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366
一 現代化與現代性/367
二 曆史斷裂:現代性的特徵/370
三 現代性的普世化與中國處境/374
四 現代性的中國問題性/379
五 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現代性格局/382
附 錄
Ⅰ 以現代價值嚮度和知識取嚮重寫儒學史/385
Ⅱ 當代儒學的主題、譜係與問題意識/404
Ⅲ 法乎上下之睏:儒傢與現代能否調諧?/408
後 記/418
當經典遇見現代:思想的碰撞與重塑 一部深刻探討經典傳承與時代變遷之間張力的學術著作。它並非簡單梳理曆史脈絡,而是深入剖析一種文化命脈如何在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經曆轉型、重構,並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本書以一種審慎而開放的視角,聚焦於那些曾經深刻塑造瞭我們精神世界,如今卻麵臨新的解讀與挑戰的“經典”,以及那些緻力於在現代語境下重新激活、詮釋這些經典的思想傢們。 一、 經典:穿越時空的價值坐標 在我們討論“經典”的型變之前,首先需要理解“經典”本身所承載的意義。經典,不是被塵封在曆史博物館中的古籍,也不是脫離現實的教條。它們是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經過時間淘洗、凝聚瞭深刻智慧、提供瞭普適性價值的思考結晶。它們在過去塑造瞭我們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社會結構,甚至審美情趣。無論是哲學、文學、藝術,還是倫理、政治思想,經典的價值在於其恒久的生命力,在於它們能夠不斷地與新的時代産生對話,提供理解世界與自身的參照係。 然而,經典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符號。它們本身就孕育著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的闡釋從來不是單嚮度的。正如不同時代的讀者會從同一部經典中讀齣不同的味道,經典本身也在與時代、與新的知識體係、與新的社會實踐發生碰撞的過程中,不斷被重新發現、重新理解,甚至被重塑。這種“型變”並非是對經典的背叛,而是經典得以延續生命,保持其現實關懷與思想活力的必然途徑。 二、 型變:時代的印記與思想的迴響 “型變”是本書的核心關切。它指嚮的是經典在現代社會中所經曆的復雜而多樣的轉變過程。這種轉變可以體現在多個層麵: 意義的再激活與再闡釋: 麵對現代社會的全新挑戰,如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的衝擊、多元價值觀的湧現,經典的某些原有意義可能顯得晦澀、不足以解釋當下。思想傢們如何從經典的宏大敘事中提煉齣適用於解決當下問題的洞見?他們如何運用新的學術工具、哲學框架,對經典進行“去蔽”與“重構”,使其重新煥發解釋力?例如,對於“仁”的理解,在古代可能是傢庭倫理與政治秩序的基石,在現代則需要思考如何在普世價值、公民社會、跨文化交流等領域找到新的落腳點。 形式的創新與錶達的演進: 經典的承載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從古老的竹簡、絲帛,到印刷書籍,再到今天的數字媒介、多媒體呈現。思想的傳播方式、接受方式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讓那些曆經滄桑的思想,以更易於現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涉及到教育模式的改革、學術研究的普及化,甚至藝術化的錶達。經典思想是否可以通過電影、紀錄片、互動式平颱等方式,跨越語言和知識門檻,觸及更廣泛的受眾? 功能的轉移與價值的拓展: 經典曾經扮演的社會功能可能已經發生改變。例如,某些曾經指導社會治理的經典,在現代政治體製下可能需要被轉化為提供倫理原則、價值導嚮的資源。某些曾經是社會精英專屬的精神食糧,如今可能需要成為公民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典的價值如何從過去服務於特定階層、特定時代,拓展到服務於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共鳴? 與新興思想的融閤與對話: 現代社會孕育瞭眾多新的思想流派和知識體係,如科學主義、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等等。經典的型變過程,也常常伴隨著與這些新興思想的對話、藉鑒、甚至融閤。這些新的視角可能挑戰經典原有的某些前提,但也可能為其注入新的活力,開啓新的思考維度。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嫁嫁接,而是深度的思想碰撞,在保持經典本色的同時,使其與時俱進,具備更強的時代適應性。 三、 思想傢的角色:現代儒學的“型變”實踐者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聚焦於那些投身於經典型變事業的先行者,特彆是那些緻力於在現代語境下重塑儒傢思想的學者與思想傢。他們是這場思想變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問題意識的重塑: 這些思想傢敏銳地捕捉到現代社會的根本性問題,並從中反思經典是否能提供解答。他們不再被動地沿襲舊有的闡釋,而是主動地提齣新的問題,並引導經典迴應這些問題。 跨界的研究視野: 為瞭更好地實現經典型變,他們往往具備廣闊的跨學科研究視野。他們可能同時精通哲學、曆史、社會學、心理學,甚至自然科學。這種跨界整閤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從更全麵的角度理解經典,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的復雜現實聯係起來。 創新的解釋框架: 他們勇於突破傳統的解釋範式,嘗試運用新的哲學工具(如現象學、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來解讀經典。這種解釋框架的創新,能夠揭示經典中被忽視的層麵,或者賦予其新的意義。 麵嚮未來的價值構建: 他們的最終目標並非僅僅是對經典的學術研究,而是要構建麵嚮未來的價值體係。他們試圖通過對經典的現代性闡釋,為現代人的精神生活、社會發展、人際關係提供一種積極、有建設性的指引。 四、 深刻的意義: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當經典成為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一書,通過對這一復雜而深刻的思想變遷過程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剖析,揭示瞭經典並非是僵化的曆史遺物,而是活生生的思想資源。它們在與時代的互動中,不斷被重新發現、重新闡釋、重新賦予生命。 本書的價值在於: 為我們提供瞭理解經典傳承的新視角: 它挑戰瞭傳統上對經典“守成”的觀念,強調瞭“創新”在經典延續中的重要性。 展現瞭思想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它證明瞭即便是在劇烈變革的現代社會,那些曾經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的思想,依然能夠通過有效的“型變”,繼續發揮其指導與啓迪作用。 為我們理解現代中國的思想圖景提供瞭重要綫索: 儒傢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資源,其在現代的“型變”過程,直接關乎著中國文化在世界舞颱上的定位,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啓發我們思考自身與經典的互動: 它鼓勵讀者不僅是被動地接受經典,更能以一種批判性、創造性的姿態,參與到經典的現代性解讀之中,從而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當下,塑造未來。 本書是一次對思想深度與時代洞察的探索。它邀請我們一同走進這場關於經典與現代的宏大對話,感受思想的碰撞,見證經典的型變,並在其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智慧與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