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具有古今对比、中西对比的广阔视野的著作,展现出一种较为通达的论述景象:既展现了儒学与社会互动的大场景,也呈现出学思人物的所得所失,更呈现出古今中西积极互动可能具有的儒学发展前景。就此将现代儒学的宏大场景展示出来。这对自恋的儒学表白、刚性的儒学建构,是一个有力突破。
任剑涛教授有力地凸显了“中国中心观”的立场,突破了或以西学、或以传统讲话对待儒学、看待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窠臼。将中国的现代变迁作为再思儒学的社会切入点,从而有力把握住了儒学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论旨。
作者简介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著作近二十种。与传统中国和儒家思想论述主题相关的著作有《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1992,陕西人民出版社)、《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1999,中山大学出版社)、《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2003,东方出版社)、《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目录
导 论 现代儒学的浮现:从独享政治权威到竞争文化资源/001
一 祛经之儒:从一家独尊到一家之言/001
二 政教-知行的疏离:儒家权威的失落/008
三 政教复合:儒家难以再现的政治荣光/015
四 经典归位:儒家重整与文化资源的竞争/022
上 编 经典之变
第一章 作为现实摹本的传统/033
一 作为泄愤对象的经典传统/033
二 权力支配/038
三 政治权力压倒话语权利/043
四 解释的踌躇/049
第二章 经典、经典的替代及其条件/055
一 什么是经典/055
二 新旧经典/060
三 趋时的思想/065
四 政治的功用/072
第三章 “红儒”与“原儒”: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关系/078
一 一个由政治给定的命题/078
二 界定“红儒”与“原儒”/084
三 相互审视/092
四 合则两利?!/100
第四章 重写儒学史与古代史意识形态/109
一 重写儒学史的意识形态魅影/109
二 古代史意识形态及其影响力/114
三 古代史意识形态的困境/121
四 意识形态羁绊与儒学史重写之路/127
第五章 读经、儒家价值与文化屈从/133
一 读经的意味/133
二 政治与宗教、教化/137
三 各归其宗?/142
四 告别文化屈从/146
中 编 学思人物
第六章 境界与境遇:以冯友兰为例/155
一 在批评与辩护之间/155
二 境界说的言说方式:类型划分与规范分析/158
三 境界说之外:一个文化审视/164
四 一元二分:现实境遇中境界说的人生指向/168
第七章 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173
一 文化卫道与儒家情结/173
二 传统政治文化的总体评判/177
三 政治现代性的弃取/183
四 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187
第八章 儒家政治思想“接着讲”的两种路向:以梁漱溟、牟宗三为例/191
一 照着讲、接着讲与接续的取向/192
二 实践接续:梁漱溟式的社会重建儒学/196
三 创新学理:牟宗三式的政治哲理儒学/203
四 出路何在:实践与学理能否对接/210
第九章 儒家宪政、王道政治与文化形态:对话“大陆新儒家”/218
一 儒家宪政论述:后台布景与前台设计/219
二 重回王道:为世界立心,抑或为中国遮羞/227
三 文明形态史观中的儒学与现代性/234
第十章 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以李锦全为例/243
一 儒学与儒教/244
二 儒学与诸学派/248
三 儒学与西学/252
四 儒学:在传统与现代的边际上/255
五 前提清理/258
下 编 顿挫前路
第十一章 经与经典:儒家复兴的经学、哲学与史学之途/263
一 理解经与经典的参照系/263
二 经学张力与建国困境/268
三 经学的整全结构与三个致思方向/273
四 经学的整合进路及其限度/283
五 超越经学的完备化取向/290
六 确立复兴儒家的现代思路/299
第十二章 文化间的踌躇:中西学者间的汉学或中国学/312
一 寻求确解的困惑/312
二 误读的价值/317
三 理性互动/323
四 文化会通/327
第十三章 思想的张力: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中国/333
一 界内界外/334
二 文化语境/337
三 解释与误读/342
四 一个疑惑:跨文化地思想?/345
第十四章 法律主治与中华文明的自我超越/348
一 法律主治与中国的文明形态抉择/348
二 法律主治与中国文明形态的转变/353
三 法律主治与文明形态转变的挑战与前景/358
第十五章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366
一 现代化与现代性/367
二 历史断裂:现代性的特征/370
三 现代性的普世化与中国处境/374
四 现代性的中国问题性/379
五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382
附 录
Ⅰ 以现代价值向度和知识取向重写儒学史/385
Ⅱ 当代儒学的主题、谱系与问题意识/404
Ⅲ 法乎上下之困:儒家与现代能否调谐?/408
后 记/418
当经典遇见现代:思想的碰撞与重塑 一部深刻探讨经典传承与时代变迁之间张力的学术著作。它并非简单梳理历史脉络,而是深入剖析一种文化命脉如何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中经历转型、重构,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以一种审慎而开放的视角,聚焦于那些曾经深刻塑造了我们精神世界,如今却面临新的解读与挑战的“经典”,以及那些致力于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诠释这些经典的思想家们。 一、 经典:穿越时空的价值坐标 在我们讨论“经典”的型变之前,首先需要理解“经典”本身所承载的意义。经典,不是被尘封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古籍,也不是脱离现实的教条。它们是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经过时间淘洗、凝聚了深刻智慧、提供了普适性价值的思考结晶。它们在过去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结构,甚至审美情趣。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伦理、政治思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恒久的生命力,在于它们能够不断地与新的时代产生对话,提供理解世界与自身的参照系。 然而,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符号。它们本身就孕育着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的阐释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正如不同时代的读者会从同一部经典中读出不同的味道,经典本身也在与时代、与新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社会实践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甚至被重塑。这种“型变”并非是对经典的背叛,而是经典得以延续生命,保持其现实关怀与思想活力的必然途径。 二、 型变:时代的印记与思想的回响 “型变”是本书的核心关切。它指向的是经典在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复杂而多样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意义的再激活与再阐释: 面对现代社会的全新挑战,如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冲击、多元价值观的涌现,经典的某些原有意义可能显得晦涩、不足以解释当下。思想家们如何从经典的宏大叙事中提炼出适用于解决当下问题的洞见?他们如何运用新的学术工具、哲学框架,对经典进行“去蔽”与“重构”,使其重新焕发解释力?例如,对于“仁”的理解,在古代可能是家庭伦理与政治秩序的基石,在现代则需要思考如何在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找到新的落脚点。 形式的创新与表达的演进: 经典的承载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古老的竹简、丝帛,到印刷书籍,再到今天的数字媒介、多媒体呈现。思想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让那些历经沧桑的思想,以更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涉及到教育模式的改革、学术研究的普及化,甚至艺术化的表达。经典思想是否可以通过电影、纪录片、互动式平台等方式,跨越语言和知识门槛,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功能的转移与价值的拓展: 经典曾经扮演的社会功能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某些曾经指导社会治理的经典,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可能需要被转化为提供伦理原则、价值导向的资源。某些曾经是社会精英专属的精神食粮,如今可能需要成为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价值如何从过去服务于特定阶层、特定时代,拓展到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 与新兴思想的融合与对话: 现代社会孕育了众多新的思想流派和知识体系,如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经典的型变过程,也常常伴随着与这些新兴思想的对话、借鉴、甚至融合。这些新的视角可能挑战经典原有的某些前提,但也可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新的思考维度。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嫁嫁接,而是深度的思想碰撞,在保持经典本色的同时,使其与时俱进,具备更强的时代适应性。 三、 思想家的角色:现代儒学的“型变”实践者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聚焦于那些投身于经典型变事业的先行者,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在现代语境下重塑儒家思想的学者与思想家。他们是这场思想变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问题意识的重塑: 这些思想家敏锐地捕捉到现代社会的根本性问题,并从中反思经典是否能提供解答。他们不再被动地沿袭旧有的阐释,而是主动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经典回应这些问题。 跨界的研究视野: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典型变,他们往往具备广阔的跨学科研究视野。他们可能同时精通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这种跨界整合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经典,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复杂现实联系起来。 创新的解释框架: 他们勇于突破传统的解释范式,尝试运用新的哲学工具(如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来解读经典。这种解释框架的创新,能够揭示经典中被忽视的层面,或者赋予其新的意义。 面向未来的价值构建: 他们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对经典的学术研究,而是要构建面向未来的价值体系。他们试图通过对经典的现代性阐释,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社会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一种积极、有建设性的指引。 四、 深刻的意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当经典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一书,通过对这一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变迁过程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揭示了经典并非是僵化的历史遗物,而是活生生的思想资源。它们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被重新发现、重新阐释、重新赋予生命。 本书的价值在于: 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经典传承的新视角: 它挑战了传统上对经典“守成”的观念,强调了“创新”在经典延续中的重要性。 展现了思想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它证明了即便是在剧烈变革的现代社会,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依然能够通过有效的“型变”,继续发挥其指导与启迪作用。 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思想图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儒家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资源,其在现代的“型变”过程,直接关乎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启发我们思考自身与经典的互动: 它鼓励读者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经典,更能以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姿态,参与到经典的现代性解读之中,从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下,塑造未来。 本书是一次对思想深度与时代洞察的探索。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关于经典与现代的宏大对话,感受思想的碰撞,见证经典的型变,并在其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