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NG工业领域,大力发展LNG产业,提高天然气能源在消费中的比例是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LNG既是天然气远洋运输的主要方法,也是天然气调峰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内众多LNG工厂的相继投产及沿海LNG接收终端的建设,我国LNG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之相关连的LNG低温制冷装备技术也得到相应快速发展。LNG液化工艺主要包括天然气预处理、液化、储存、运输、接收、再汽化等工艺单元,其中,液化工艺为核心工艺流程,主要应用低温制冷工艺技术制取-162℃低温环境并将天然气液化。
本书主要围绕LNG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及贮运工艺中所涉及的主要低温装备,研究开发LNG工艺流程中主要液化换热装备的设计计算技术,主要包括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板翅式换热装备、表面蒸发空冷器等设计计算技术,为LNG液化、LNG换热等关键环节中所涉及4类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提供可参考样例,并推进LNG系列液化装备及系统工艺技术的标准化及国产化进程。
本书主要围绕液化天然气(LNG)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及贮运工艺中所涉及的主要低温装备,研究开发LNG 工艺流程中主要液化换热装备的设计计算技术,主要包括LNG 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板翅式换热装备、表面蒸发空冷器、开架式气化器、低温液氮洗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等设计计算技术,为LNG液化、LNG换热等关键环节中所涉及的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提供可参考样例,并推进LNG系列液化装备及系统工艺技术的标准化及国产化进程。
本书不仅可供液化天然气(LNG)、化工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石油化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供高等学校化工机械、能源化工、石油化工、低温与制冷工程、动力工程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张周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环境科学博士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及低温工程系,高级工程师,教授,主要从事空间低温制冷技术、压缩机械、真空低温设备、LNG过程控制装备、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装备、螺旋压缩膨胀制冷机等研究,涉及系统耦合传热及传热数值模拟计算,低温节流减压装置、低温系统换热装备、低温冷屏蔽系统、高超声速飞行器空间低温制冷机理研究等;先后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63系统项目子项目“天然气涡旋压缩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973系统子项目“空间气流组织测试模拟环境室”、总装备部“空间低温红外辐射冷屏蔽系统研究”、真空低温国防重点实验室“空间低温流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低温流体自密封加注系统研究”等,先后参与项目2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家创新基金等6项、甘肃省创新基金4项、甘肃省自然基金等项目4项,与企业合作4项等;主持申报发明专利46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等;带领创新创业团队获得省级二等以上奖励54人次,厅级以上奖励80多人次,2013年入选江苏省启东市“东疆英才扶持计划”,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
第1章绪论
1.1LNG应用领域/001
1.2LNG工厂国内外发展现状/002
1.2.1国外发展及现状/002
1.2.2国内发展及现状/003
1.3LNG产业链/003
1.4LNG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工艺概述/004
1.4.1LNG净化工艺/004
1.4.2LNG液化工艺/006
1.4.3LNG接收站工艺/009
1.4.4LNG加气站工艺流程/010
1.5LNG主要装备技术/011
参考文献/011
第2章LNG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2.1LNG多股流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012
2.1.1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路线/012
2.1.2MCHE型LNG液化工艺描述/013
2.1.3LNG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原则/020
2.2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工艺计算/021
2.2.1换热工艺计算主要内容/021
2.2.2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制冷过程温熵图的绘制/030
2.2.3制冷装备通过真空层向外界辐射散热量的计算/035
2.2.4一级制冷装备传热及管束结构参数计算过程/036
2.2.5二级制冷装备传热及管束结构参数计算过程/048
2.2.6三级制冷装备传热及管束结构参数计算过程/051
2.3缠绕管式换热器结构设计计算/054
2.3.1内筒的强度设计计算/054
2.3.2换热管规格及选型/058
2.3.3管板设计/059
2.3.4法兰与垫片/059
2.3.5保温层及保温材料选择/062
2.3.6开孔补强计算/062
2.3.7中心筒的强度校核/076
2.4塔的强度设计/077
2.4.1塔壳(外筒)的强度计算/077
2.4.2塔的质量载荷计算/082
2.4.3塔的自振周期计算/084
2.4.4地震载荷和地震弯矩的计算/084
2.4.5风载荷和风弯矩计算/087
2.4.6计算各截面的最大弯矩/088
2.4.7塔壳稳定校核/090
2.4.8裙座稳定计算/091
2.4.9地脚螺栓座计算/093
2.4.10裙座与塔壳对接连接焊缝的验算/096
2.4.11设计总汇/097
2.4.12塔器设计主要符号说明/097
2.5本章小结/098
参考文献/098
第3章LNG板翅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3.1板翅式换热器简介/101
3.1.1板翅式换热器国内外发展/101
3.1.2板翅式换热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02
3.1.3基于PFHE的LNG液化系统/102
3.1.4基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混合制冷剂制冷系统/102
3.1.5液化天然气工艺流程操作及控制/103
3.2板翅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103
3.2.1板翅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过程/103
3.2.2混合制冷剂参数确定/103
3.2.3基于板翅式换热器的LNG液化流程/104
3.2.4LNG工艺计算过程/105
3.2.5板翅式换热器传热系数、传热面积计算及板束排列及压力降计算/113
3.3板翅式换热器结构设计/139
3.3.1封头设计/139
3.3.2液压试验/144
3.3.3接管确定/146
3.3.4接管补强/149
3.3.5法兰与垫片选择/158
3.3.6隔板导流片封条的选择/161
3.3.7换热器的成型安装/163
参考文献/164
第4章表面蒸发空冷器设计计算
4.1空冷技术概述/166
4.1.1国外空冷技术发展概况/167
4.1.2我国空冷技术发展概况/167
4.1.3工作原理/169
4.1.4蒸发空冷器的特点/169
4.1.5亲水膜/170
4.2空冷器的设计计算/170
4.2.1空冷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170
4.2.2详细计算/175
4.3喷淋系统的设计/198
4.3.1喷头的选用/198
4.3.2喷淋水质的要求/198
4.3.3喷淋系统/198
4.4管束结构与计算/201
4.4.1管束的布管设计/201
4.4.2管箱结构形式/201
4.4.3管束材料/202
4.4.4管束支撑梁的计算/202
4.4.5管束定距结构/208
4.4.6丝堵式焊接矩形管箱的设计计算/209
4.5构架/215
4.5.1构架的型式与参数/215
4.5.2构架载荷的计算/217
4.5.3构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219
4.6百叶窗/219
4.6.1叶窗的用途/219
4.6.2百叶窗的安装方式/220
4.6.3一般要求/220
4.6.4百叶窗的结构/220
4.7风机的选用/220
4.7.1风机的选型方法/220
4.7.2通风机选型的一般步骤/221
4.7.3轴流式通风机/222
4.7.4性能参数表/222
4.7.5离心式通风机/223
4.7.6风机型式及传动方式/224
4.7.7离心通风机的安装与使用/225
4.7.8通风机噪声/226
4.8空冷器的防冻设计/227
4.8.1确定防冻设计依据/227
4.8.2热损失和防冻要求/227
4.8.3计算最低的管壁温度/227
参考文献/228
第5章开架式气化器设计计算
5.1概述/230
5.1.1背景及意义/230
5.1.2开架式气化器结构和工作原理/230
5.1.3LNG组分及物性/231
5.1.4设计基本参数/231
5.2气化器换热计算/232
5.2.1气化器传热面积的确定/232
5.2.2气化器的气化能力的确定/232
5.2.3气化单位质量液化天然气所需的热量/232
5.2.4气化器的传热系数的确定/233
5.2.5开架式气化器结构尺寸的确定/247
5.3LNG开架式海水气化器设计选材/248
5.3.1气化器概述/248
5.3.2影响气化器选材的因素/249
5.3.3材料传热性能/249
5.3.4材料低温性能/249
5.3.5材料耐腐蚀性能/249
5.3.6常用材料性能比较/250
5.3.7气化器材料选择/250
5.4开架式气化器的海水分布装置/251
5.4.1海水水质的基本要求/251
5.4.2海水分布装置结构/251
5.5LNG换热管道裂纹及腐蚀/252
5.5.1工作环境及工况说明/252
5.5.2开架式气化器基本结构/253
5.5.3LNG换热管道裂纹分析/253
5.5.4传热管开裂成因及解决方案/254
5.6LNG管道腐蚀及应力计算/254
5.6.1铝合金应力腐蚀性能/254
5.6.2铝合金点蚀对应力集中系数影响/255
5.6.3点蚀数目和最深点蚀位置的影响/256
5.6.4点蚀系数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256
5.7法兰设计/257
5.7.1螺栓法兰连接设计内容/257
5.7.2本设计采用窄面整体法兰/257
5.7.3整体法兰计算/258
参考文献/260
第6章低温液氮洗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
6.1设计方案及流程/262
6.1.1液氮洗工序生产流程图/262
6.1.2设计工艺参数/264
6.1.3缠绕管换热器设计计算过程/264
6.2氮气及制冷剂的状态计算/265
6.2.1高压氮气冷却器的设计/265
6.2.2缠绕管换热器壳程有效面积的计算/266
6.2.3壳侧界膜换热系数的计算/270
6.2.4管侧界膜换热系数的计算/272
6.2.5传热温差计算(利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计算)/276
6.2.6管侧压力损失/278
6.2.7壳侧压力损失/279
6.3一号原料气体冷却器的设计计算过程/280
6.3.1一号原料气体冷却器螺旋管的确定/280
6.3.2缠绕管换热器壳程有效面积的计算/282
6.3.3壳侧界膜热导率的计算/286
6.3.4管侧界膜热导率的计算/286
6.3.5传热温差计算/291
6.3.6管内侧压力损失/293
6.3.7壳侧压力损失/295
6.4二号原料气体冷却器的设计计算过程/296
6.4.1二号原料气体螺旋管的确定/296
6.4.2缠绕管换热器壳程有效面积的计算/297
6.4.3壳侧界膜热导率的计算/300
6.4.4管侧界膜热导率的计算/302
6.4.5传热温差计算/306
6.4.6管内侧压力损失/308
6.4.7壳侧压力损失/310
6.5换热器机构设计与强度计算/311
6.5.1内筒的强度计算/311
6.5.2外筒(塔壳)的强度计算/316
6.5.3中心筒的强度校核/320
6.5.4管板设计/322
6.5.5法兰与垫片/322
参考文献/326
致谢
附录混合制冷剂物性参数表
随着低温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温工艺及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日趋完善,在工业、农业、国防及科研等领域内的作用日益突显,尤其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空分等大型成套装备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液化天然气(LNG)、百万吨化肥、百万吨甲醇、大型气体液化分离等重大系统装备技术工艺流程中。
在LNG工业领域,大力发展LNG产业,提高天然气能源在消费中的比例是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LNG既是天然气远洋运输的唯一方法,又是天然气调峰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内众多LNG工厂的相继投产及沿海LNG接收终端的建设,我国LNG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之相关联的LNG低温制冷装备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LNG液化工艺主要包括天然气预处理、液化、储存、运输、接收、再气化等工艺单元,其中,液化工艺为核心工艺流程,主要应用低温制冷工艺技术制取-162℃低温环境并将天然气液化。根据不同的LNG液化工艺,可设计并加工制造不同的制冷装备,主要包括天然气压缩机、制冷剂压缩机、天然气冷箱、BOG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大型空冷器、LNG膨胀机、四级节流阀及各种过程控制装备等。储运工艺技术中还包括大型LNG储罐、LNG立式储罐、LNG气化器、LNG潜液泵等。近年来,30万立方米以上LNG系统多采用混合制冷剂板翅式主换热装备及液化工艺技术,60万立方米以上大型LNG系统多采用混合制冷剂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及液化工艺技术,这两种混合制冷剂LNG液化工艺技术具有集约化程度高、制冷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及非常便于自动化管理等优势,已成为大型LNG液化工艺装备领域内的标准性主流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的大型LNG装备一般随着成套工艺技术整体进口,包括工艺技术包及主设备专利技术使用费等,造价非常昂贵,后期维护及更换设备的费用同样巨大。由于大型LNG系统装备及主设备大多仍未国产化,即还没有成型的设计标准,因此给LNG制冷装备的设计计算带来了难题。
《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液化换热卷》主要围绕LNG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及换热工艺中所涉及的主要低温装备,研究开发LNG液化工艺流程中核心主液化装备的设计计算技术,主要包括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板翅式主换热装备、天然气进气压缩机及混合制冷剂压缩机用表面蒸发空冷器、LNG开架式气化器等装备的设计计算技术,为LNG液化、LNG储运、LNG接收及LNG气化等关键环节中所涉及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提供可参考样例,并推进LNG系列装备及LNG系统工艺技术的标准化及国产化研究开发进程。此外,近年来由于低温液氮洗、低温甲醇洗等系统工艺技术在低温气体液化分离领域内占比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两套工艺系统内最具特色的装备为大型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是目前世界上设计计算难度最大的系列主设备之一,尤其低温液氮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内含扩散制冷工艺技术且有10股以上低温流体同时进行低温多股流、多相流换热过程,设计计算难度极大,在换热领域内,同LNG低温液化混合制冷剂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并列为设计计算难度最大的换热装备,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开发,已系统掌握这两种主换热装备的设计计算技术,并通过本书一并呈送相关领域同行借鉴参考。
(1)LNG缠绕管式主换热装备
以目前最流行的MCHE型混合制冷剂LNG液化工艺为例,MCHE主换热器为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主要用于100×104m3/d以上大型LNG液化系统,是整个LNG液化工艺流程中的核心设备,可一次性将36℃天然气冷却至-162℃,并液化。由于MCHE主换热器为工艺型换热器,内含液化工艺,有5种以上混合制冷剂分凝预冷并同时制冷,是一种多股流回热型换热器,也是目前换热器中体积最大、缠绕过程最复杂、设计计算难度最大的换热器。MCHE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管内介质以螺旋方式流动,壳程介质逆流横向交叉通过绕管,换热器层与层之间换热管反向缠绕,管、壳程介质以纯逆流方式进行传热,即使在较低的雷诺数下其流动形态也为湍流,换热系数较高,其结构相对紧凑、耐高压且密封可靠、热膨胀可自行补偿,易实现大型LNG液化作业。美国APCI是LNG领域MCHE最大的供货商,在1977~2013年间,生产了120套LNG装置,其液化能力累计达到4.3×108t/a。此外,德国Linde公司在近5年内一共生产了累计金属重量达到3120t的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应用于LNG工厂。自2010年以来,由兰州交通大学张周卫等主持研究开发LNG缠绕管式换热器等项目,目前,已出版《缠绕管式换热器》专著一部,开发MCHE专用软件一套,申报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14篇,涉及12类不同温区的缠绕管式换热器,并系统开发了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可用于设计计算LNG专用系统缠绕管式换热器、低温甲醇洗系列缠绕管式换热器、低温液氮洗系列缠绕管式换热器等各种类型缠绕管式换热器。本书给出了专用于计算MCHE型LNG混合制冷剂用缠绕管式换热器的一个计算事例,供相关行业的同行参考。
(2)LNG板翅式换热器
LNG板翅式换热器主要用于30×104m3/d以上大型LNG液化系统,是该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一般达到60×104m3/d以上时,采用并联两套的模块化办法,实现LNG系统的大型化。基于板翅式换热器的LNG液化工艺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中小型LNG液化系统的主液化工艺。从2013年开始,由兰州交通大学张周卫等开始研究开发大型LNG混合制冷剂用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并前后开发了LNG混合制冷剂板翅式换热器、LNG一级三股流板翅式换热器、LNG二级四股流板翅式换热器、LNG三级五股流板翅式换热器等系列LNG板翅式换热器,申报发明专利4项。本文根据项目开发情况,给出了LNG混合制冷剂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模型,供相关行业的同行参考。
(3)表面蒸发空冷器
表面蒸发空冷器常用于天然气压缩机、混合制冷剂压缩机等出口高温气体的冷却过程,其利用管外水膜的蒸发过程进一步强化管外传热过程,从而达到空冷的效果。基本工作原理是用泵将设备下部水池中的循环冷却水输送到位于水平放置的光管管束上方的喷淋水分配器,由分配器将冷却水向下喷淋到传热管表面,使管外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的薄水膜;同时用风机将空气从设备下部空气入口吸入,使空气自下而上流动,横掠水平放置的光管管束。此时传热管的管外换热除依靠水膜与空气流间的显热传递外,管外表面水膜的迅速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强化了管外传热。由于水具有较高的汽化潜热(1atm时为2386kJ/kg),因此管外表面水膜的蒸发大大强化了管外传热,使设备总体传热效率明显提高。本书根据表面蒸发空冷器强化换热原理,给出了一种表面蒸发空冷器的设计计算方法,仅供参考。
(4)LNG开架式气化器
LNG开架式气化器是用海水作为热媒将液态LNG气化为气体。开架式气化器结构简单,外部接口有LNG入口、气化后的LNG出口以及海水进出口、换热管安装在框架结构内。气化器的基本单元是传热管,由若干传热管组成板状排列,两端与集气管或集液管焊接形成一个管束板,再由若干个管束板组成气化器。LNG从下部总管进入,然后分配到每个小的换热管内,在换热管束内由下向上流动。气化器顶部装有海水分布装置,海水由顶部进入,经分布器分配成薄膜状均匀沿管束外壁下降,同时将热量传递给管内液化天然气,使其加热并气化。本书根据LNG开架式气化器工作原理,给出了一种LNG开架式气化器的设计计算方法,仅供参考。
(5)低温液氮洗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
与LNG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相关联的低温液氮洗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主要应用于液氮洗工艺,主换热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由三个不同换热温区的换热器组成,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将压缩后的高压氮气进行预冷,将42℃高压氮气预冷至-63.6℃;第二个阶段是将高压氮气及低温甲醇工艺来的净化气从-63.6℃冷却至-127.2℃,为低温液化做准备;第三个阶段是将-127.2℃高压氮气冷却至-188℃并液化及将-127.2℃净化气冷却至-188.2℃,三个过程连续运行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式低温液氮回热换热装备。本书给出了低温液氮洗用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模型,供相关行业的同行参考。
本书共分6章,第1章、第2章、第3章由张周卫、郭舜之负责撰写并编辑整理,第4章、第5章、第6章由汪雅红、赵丽负责撰写并编辑整理;全书最后由张周卫统稿。
本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666008)、甘肃省财政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214137)、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08RJZA234)等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按照目前所列装备设计计算开发进度,重点针对5项装备进行研究开发,总结设计计算方法,并与相关行业内的研究人员共同分享。由于水平有限、时间有限及其他原因,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兰州交通大学
张周卫 郭舜之 汪雅红 赵丽
2017年12月1日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能源格局的技术感到着迷,而液化天然气(LNG)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一窥LNG装备设计的奥秘,特别是“液化换热卷”这一部分,它让我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我推测,“液化换热卷”可能代表着一种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换热解决方案,它将复杂的换热过程打包成一个易于安装和维护的单元。我非常想知道,这样的“卷”在结构设计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是否采用了某种特殊的流道设计,以确保流体能够充分接触换热表面,从而实现最高的传热效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工艺流程下,例如多效蒸馏、混合制冷剂循环等,对于换热器设计的具体要求和优化策略?我尤其关心书中对换热器在启动、停运以及异常工况下的行为分析,这些对于保证LNG工厂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实际工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换热器在不同规模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设计考量和性能表现?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仿真,来预测换热器的性能,并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长期运行中的设备维护和寿命预测,我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指导。这本书所涉及的LNG换热技术,在我看来,是能源工程领域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它连接着基础物理原理和实际的工业应用,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液化换热卷”这几个字,立即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认为LNG的生产过程中,换热技术是至关重要但又相对神秘的一环。“液化换热卷”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可能具有创新结构的换热设备。我非常好奇,这样的“卷”在结构设计上会有哪些独到之处?它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流体通道设计,以确保流体能够充分接触换热表面,从而实现最高的传热效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LNG液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条件,例如极低的温度、巨大的压差,以及可能存在的相变过程,并深入分析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换热器的设计?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不同类型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进行优化。例如,对于板翅式换热器,书中是否会涉及其微通道设计、翅片形状优化等细节?对于管壳式换热器,是否会讨论其管束排布、挡板设计等关键要素?此外,材料选择对于LNG换热设备至关重要,考虑到低温下的脆性问题和LNG的腐蚀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尽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换热技术背后复杂工程原理和创新设计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一直对能源领域那些“幕后英雄”般的技术感到好奇,而“液化换热卷”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LNG生产过程中核心换热环节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带领读者走进LNG装备设计的复杂世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解析“液化换热卷”在整个LNG生产链条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否是实现天然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的关键设备?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换热器结构设计的探讨,比如它的管束排布方式,流体分配的机制,以及换热表面积的优化。在极低的温度下进行高效换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技术手段,比如采用特殊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者利用多级换热来逐步降低天然气温度?我期盼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图表,帮助读者理解换热器性能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此外,关于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这些对于保证LNG换热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此有深入的介绍。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对LNG换热技术智慧结晶的呈现,它让我得以一窥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精密的工程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的“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液化换热卷”几个字采用了一种沉稳的蓝色,字体清晰而有力,仿佛预示着书中所蕴含的深厚技术底蕴。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例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液化天然气设备的研发,但作为一名对能源行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液化换热卷”这部分,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知道,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过程中,换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能量的效率和整个过程的经济性。那么,这本书到底会对这个“卷”做何种深入的解读呢?它是否会从基础的热力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换热设备设计,例如在超低温环境下工作的板翅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又或者是其他创新型的换热技术?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材料选择的考量(考虑到低温下的脆性问题、膨胀系数等)、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结霜、污垢、压力损失等。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对换热过程的模拟和优化进行探讨,比如CFD(计算流体动力学)在换热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参数来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耗。此外,书中是否会提及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安全设计方面的要求?我对这些细节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关于LNG换热技术的新视角,让我对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工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揭示了“液化换热卷”这个在LNG领域可能相当关键但又相对鲜为人知的概念。我对于这种“卷”的构想非常感兴趣,它暗示了一种紧凑、高效的换热设计。我猜想,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卷”在结构上的创新性,例如它是否采用了特殊的管道布局,或者采用了多层、多通道的设计?我非常想了解,为了实现LNG的液化,需要克服哪些严苛的条件,例如极低的温度、巨大的压差,以及可能存在的相变过程。书中是否会对这些挑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期望书中能够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设备,如板翅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以及它们在LNG液化过程中的应用,并详细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换热器材料的选择进行深入的探讨,考虑到低温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以确保设备的长期可靠运行。此外,对于换热器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传热效率下降、压力损失增大等问题,我希望能找到书中提供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液化技术背后的复杂工程原理和创新设计的绝佳机会,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已经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视角和精湛细节深深折服。书中所描述的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工程实践和前沿科技。尤其是关于“液化换热卷”这部分的探讨,我认为它触及了LNG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我想象中的“液化换热卷”可能指的是一个集成的、高度优化的换热单元,它承担着将气态天然气在极低温下转化为液态的重要使命。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这种“卷”的内部构造,比如它所采用的特殊换热管束排列方式,或者流体分配的精巧设计?我对这种设计的“卷”的传热机理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换热,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不同工质(例如制冷剂、天然气本身)在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热力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换热器的设计和性能?我猜测书中还会讨论到材料科学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例如为了承受极低的温度和高压,需要采用哪些特殊的合金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性能如何影响换热器的寿命和安全性。同时,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换热过程中的相变(蒸发、冷凝)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复杂相变对传热效率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换热技术复杂性和精妙性的绝佳机会,它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在极端条件下,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创造出如此重要的工业装备。
评分当我看到“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液化换热卷”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LNG生产过程的画面。我知道,LNG的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高压、低温和复杂的化学反应。而“液化换热卷”这个词,更是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换热技术充满了好奇。我设想,“液化换热卷”可能代表着一种集成的、高度优化的换热系统,它能够高效地将气态的天然气转化为液态。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种“卷”的内部结构,例如它所采用的特殊换热管束排列方式,或者流体分配的精巧设计?我对于这种设计的“卷”的传热机理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换热,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不同工质(例如制冷剂、天然气本身)在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热力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换热器的设计和性能?我猜测书中还会讨论到材料科学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例如为了承受极低的温度和高压,需要采用哪些特殊的合金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性能如何影响换热器的寿命和安全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在极端条件下,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创造出如此重要的工业装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液化换热卷”这几个字,却像一种无声的召唤,将我的目光牢牢吸引。我一直认为,LNG技术是现代能源供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换热技术更是其核心的驱动力。我揣测,书中的“液化换热卷”可能是一种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换热装置,它将复杂的换热过程集中在一个紧凑的单元中。我非常好奇,这样的“卷”在结构设计上会有哪些突破性的创新?它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流体通道设计,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流体接触面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LNG液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例如极低的温度、高压以及相变带来的复杂性?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不同类型换热器在LNG液化中的应用分析,例如板翅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等,并详细比较它们的优劣势。同时,对于换热器材料的选择,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考虑到低温环境下材料的脆性问题,以及LNG的腐蚀性,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适用于LNG换热设备的特种合金材料?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仿真,来优化换热器的设计,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换热技术复杂性和精妙性的宝贵机会。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充满好奇,而“液化天然气装备设计技术:液化换热卷”这个书名,毫无疑问地指向了LNG行业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我猜想,“液化换热卷”可能是一种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换热装置,它将复杂的换热过程集中在一个紧凑的单元中,以实现高效、稳定的LNG生产。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这种“卷”在结构设计上是如何做到紧凑高效的?它是否采用了特殊的管道布局,或者多层、多通道的设计来最大化换热面积?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LNG液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极低的温度、高压以及可能存在的相变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不同工艺流程下的换热器设计考量,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来优化换热器的性能。此外,对于换热器在实际运行中的维护、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这些都是保证LNG工厂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指导和技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将LNG这一重要的能源资源转化为现实,这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液化换热卷”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作为一名对能源工程领域充满热情的读者的极大兴趣。我知道,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是现代能源供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换热技术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所提及的“液化换热卷”究竟是指何种类型的设备?它是否是一种集成了多种换热功能的模块化单元?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种“卷”在结构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例如它如何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实现最大的换热面积,以及它在流体分配和传热路径设计上有什么创新?同时,我也对LNG液化过程所面临的极端环境条件(如极低的温度、高压)及其对换热设备设计提出的挑战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换热器类型,如板翅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等,在LNG液化中的应用,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此外,关于换热器材料的选择,考虑到低温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LNG的腐蚀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指导,并介绍适用于此领域的特种合金。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换热技术复杂性和精妙性的绝佳机会,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