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日记/法律实践研究丛书

检察官日记/法律实践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喆 著
图书标签:
  • 检察官
  • 法律
  • 实践
  • 案例
  • 法学
  • 司法
  • 刑法
  • 实务
  • 法律研究
  • 职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2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5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2
字数:19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检察官日记》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反贪检察官的工作和生活,让社会公众走进反贪检察官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感触他们履行庄严神圣的法律天职背后的常人一面。

内容简介

  《检察官日记》从东部反贪一线的检察官的视角为读者呈送的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法律大餐”。对于自己多年反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工作中对于检察、反贪及相关的一些名词、现象的体会和感受,如“反贪局与纪委” “刑讯逼供”等,作者在表达个人切身感受的同时,也释明部分普通民众的误解,吐露基层反贪干警的心声,折射基层执法者对于当今反腐败工作的思考和忧虑。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作者亲身经历或接触的20余个职务犯罪案件或故事,用简单、直白又蕴含规则的话语,揭示涉案者和办案者不同的视物角度、行事方式以及不同选择下的迥然结果,反映出我国贪腐者及执法者的不同价值观。
  本书作者是百万基层公务员、数万反贪干警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突出的智慧,但有朴实中的思考,平凡中的坚持——用心灵去感知民心民意,用热血去践行检情检魂,用忠诚去捍卫国法国威,肩负惩治和预防腐败重任,维护公平和正义。
  本书真实再现了一个反贪检察官的成长历程,细腻刻画了一个办案能手、预防骨干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足迹。既坚决惩治腐败、侦查办案,又立足教育,挽救和感化罪犯;既深刻剖析腐败犯罪的根本原因,又深入挖掘腐败犯罪的深刻教训。

作者简介

  刘喆,1988年2月生,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在读。先后任职于侦查监督、反贪污贿赂、职务犯罪预防等岗位。连续多年承担多本内部刊物及对外宣传资料的编撰工作,曾参与编写《航运领域职务犯罪警示与预防》,并发表多篇关于职务犯罪侦查、预防的文章。
  郝铁川,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曾任《法学》杂志主编、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金山区区长,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副部长,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部长;兼任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副会长。

目录

目录
起点// 001

第一篇 手边的卷宗

亲爱的,我该信谁? // 009
利剑与铁锤(上) // 018
利剑与铁锤(下) // 022
“统一战线联盟” // 025
无“wei”的保护// 031
小人物的大“花头” // 037
我的“耻辱史” // 041
零口供// 045
院外的人山人海// 051
兄弟情深// 058
仓廪实则知礼节? // 062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068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073
要升迁,先找路// 077
一个“熟人” // 084
爱的代价// 088
「0 01」
检察官日记
屁股擦不干净,就不要那么// 095
今天咱们去搜查// 100
老蔡的华丽转身// 104
好人和恶人// 109

第二篇 身边的故事

和纪委一起办案// 117
远道而来的客人// 121
来自深渊的怪物(一) // 124
来自深渊的怪物(二) // 129
来自深渊的怪物(三) // 13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35
我和领导有个约会// 137
在乎最该在乎的事// 140
致敬! 离开的小伙伴们// 143

第三篇 碎片与火花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 149
我在这里都学会了什么// 153
兄弟,药不能停// 157
请别信电视剧// 160
疾恶如仇// 167
吃着“皇粮”的我们都在干啥// 171
不抓人的时候,反贪局都在干什么// 175
怎么写一篇廉政宣讲稿// 179
反贪局的头最在乎什么// 183
反贪局的兵最讨厌什么// 187

第四篇 跟小伙伴们讲几句心里话

反贪局的“江湖地位” // 193
反贪局的“社会关系” // 195
公务员穷不穷// 202
检察院富不富// 206
反贪和公安,有啥不一样// 210
为什么是我去反贪// 212
我该不该做反贪// 215

致我的检察岁月
  ———于司法体制改革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际
(代后记) // 218

精彩书摘

亲爱的,我该信谁?

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
——克莱门凯

这是我全程参与办理的第一个案子,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刚刚跨出校门不久的我原本以为,经历过大同小异的法学教育、先后通过难度大同小异的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的各位想必也有着大同小异的价值观,但事实证明,行行出状元,也行行出另类,尤其是个别一路狂奔,只向“钱”看的律师们,实在是让我不敢恭维。
水无形而有万形,水无物而能容万物。我所在的城市,是个靠水吃水的城市,周围码头和港口不计其数。该案就是一个船老大因公司经营不善,心生邪念,为筹钱翻本而剑走偏锋,最后因合同诈骗被法院判了死缓,不得不在监狱中度过漫长岁月。
有句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一句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句俗话在这位船老大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船老大在监狱中再三思量,为争取减刑,将自己出道以来接触的人和事,写成厚厚一本“回忆录”,随后化成十几张纸的举报信,通过监狱,流转到公安局、税务局、工商局及检察院反贪局领导的办公桌上。这下可好,他成了“侦查指挥中心”,把各路“豪杰”都给调动起来了……

话说现在我国反贪部门侦办案件的源头,主要还是依靠各类举报和犯罪嫌疑人、罪犯的立功检举。每个月,各色的举报信、案件线索流转函都如同雪片般飞到各位反贪局长的桌上。其中,有翔实具体的,有模糊猜测的,有无中生有的,有围绕男女关系的,也有涉及偷税、诈骗等其他刑事犯罪的。如何从茫茫文海中筛选信息,将与反贪侦查无关的内容或无视,或速结,或移送,并在剩下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这是考验侦查员经验和水平的事情。
反贪干警取得线索之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删去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重复举报。社会上有太多不平衡的心理、不安定的情绪,到处举报、重复举报成了他们释放情绪的窗口,但对于处理线索的反贪干警而言,这些毫无价值的线索,其“剩余价值”也只有进入阴暗但不潮湿的归档仓库了。对于其他可能有用的线索,侦查员首先要做的往往是争取同举报人取得联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匿名举报的线索,这就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是实名举报或者是留下了联系方式但不留姓名之类的半实名举报,侦查人员都很乐意主动同举报人取得联系。从侦查的角度来看,举报人大多已经对被举报人观察多时,甚至主动收集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信息,从他们这里取得现成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大部分省市都规定,反贪部门对于实名举报的职务犯罪线索必须反馈调查处理结果,这就要求侦查员必须及时联系举报人,并在初查结果(立案、不立案、缓查等)形成后,及时进行反馈。从始至终,反贪局和侦查员都会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严格保密,这是最基本的保密要求。如果最终线索成案,且确定该线索对于突破案件有重要作用的,往往还会给予举报人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和表彰表扬。尽管这一做法有“买”线索之嫌,但由于线索指向的是非法行为,应该说更接近是另一种形式的“悬赏”吧。
刑法理论的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法学前沿探索 (本书简介)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时代背景,深入剖析当代刑法学界面临的核心理论挑战与实践难题。它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注释或操作指南,而是一部着眼于刑法基本原理的深刻反思与未来图景的理论建构之作。全书聚焦于刑法教义学的精深锤炼、刑法哲学基础的再认识,以及刑法规范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一、 刑法理论基础的重塑与深化 本书的第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刑法学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基石。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对传统刑法观念的冲击,作者群力求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刑法谦抑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等核心理念进行系统梳理与创新性阐释。 1. 刑法价值论的时代意涵: 深入辨析了刑法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与公民基本权利之间的动态平衡。本书强调,刑法并非单纯的惩罚工具,更是价值导向的制度安排。特别探讨了在社会治理理念转型期,刑法如何有效承载和实现正义、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目标。对于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原则,本书提出了超越古典功利主义的辩证理解,将其置于现代人权保障体系之中进行考察。 2. 犯罪构成理论的精细化研究: 本书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与重构。重点关注了主观罪过形态的复杂性,特别是故意、过失与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边界划定。在客观方面,本书对因果关系理论在新型犯罪(如网络犯罪、环境犯罪)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前瞻性论证,提出了更为符合中国司法实践的、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判断模型。对未遂、中止等犯罪形态的理论研究,也引入了新的学理视角,力求在既有的教义框架内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3. 罪责论的当代挑战: 罪责是刑法评价的枢纽。本书详细考察了责任能力、违法性、可责性等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分析了身份犯、单位犯罪中的责任归属问题,并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谴责入刑化”倾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坚守刑法责任的规范性和限缩性要求。特别对量刑情节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刑罚裁量必须严格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最高原则。 二、 刑法规范的适用与前沿议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理论探讨转向对当前司法实践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回应与深度挖掘,展现了刑法学研究的实践关怀。 1. 经济刑法与财产犯罪的理论重构: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传统财产犯罪的界限日益模糊。本书系统梳理了集资诈骗、非法经营、洗钱等经济犯罪的核心构成要件,着重分析了“穿透式审查”在认定经济共同犯罪中的理论基础与操作风险。作者强调,在处理经济案件时,必须防止将民事纠纷或行政违法行为等同于刑事犯罪,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 职务犯罪与权力异化的规制: 针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本书对贪污贿赂犯罪的认定标准、数额认定、特别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辨析。本书倡导在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一套既能有效惩治权力寻租行为,又能有效区分政策失误与主观故意的科学评价体系。 3. 新技术环境下的刑法应对: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发展,新的风险不断涌现。本书探讨了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刑法保护体系,提出了对“算法歧视”、“深度伪造”等新型侵害法益行为的刑法规制路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刑法学前瞻性地为未来社会形态提供法律保障的责任感。 4. 国际刑法视野下的本土化研究: 面对国际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挑战,本书对引渡、刑事司法协助等国际合作机制下的刑法适用进行了考察,同时探讨了中国刑法在域外犯罪管辖权行使中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边界,旨在促进中国刑法理论与国际刑法规范的有效衔接。 三、 刑罚论与刑法政策的战略考量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刑罚的实施与刑法整体政策的制定。 1. 刑罚目的的再平衡: 作者对刑罚的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报应等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下,刑罚的最终目的应回归到“人身危险性消减”与“社会关系修复”上来。本书对限制型刑罚(如限制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审慎论证,强调任何刑罚的执行都必须以促进罪犯改造、保障人权为前提。 2. 少年刑法与特殊群体保护: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本书倡导“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深入研究了分流制度、非监禁刑的有效运用,力求在保护社会安全的同时,最大化地保障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3. 刑法立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刑法立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对司法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提出了规范性建议。作者呼吁,应在坚持法治统一性的基础上,鼓励司法机关结合具体个案,运用科学的法解释学方法,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的统一。 本书的价值与目标读者: 本书汇集了刑法学界多位资深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视野开阔,逻辑论证严密,兼具深厚的学理基础和高度的现实关怀。它不仅是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案头的必备参考书,更是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中需要进行复杂疑难案件分析和进行政策研讨的专业人士,提升法律思维和理论素养的优秀读物。它旨在为中国刑法学界提供一个批判性反思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法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梳理了法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于法律精神的深层思考。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实用的法律知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模糊地带的探讨,例如在处理一些新型犯罪时,法律的适用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这些问题都非常有现实意义,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法律前沿问题的敏感度和深入研究。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尽,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解开案件的谜团,理解法律判决的依据。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也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这离不开像作者这样,愿意深入一线,总结经验,并勇于探索的法律工作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但书中的内容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有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法庭,亲历着案件的审理过程。书中的案例选取得非常典型,涵盖了民事、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让我对法律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其中关于证据收集和审查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法律公正背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者在描述案件时,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而是着重展现了检察官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这种真实感让人倍感敬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法律概念的解释,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即使是法律小白也能轻松掌握。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从业者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法律、增强法治意识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律的实践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和人性化得多。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的笔触,描绘了检察官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抉择。他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英雄的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和思考。书中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案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在解决现实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证据链”的描述,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决定都是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基础之上的,这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作者也触及到了法律职业的道德困境,例如如何在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正义。这种对复杂伦理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法律工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职业操守的坚守。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法律世界的窗口,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力作,它不仅仅是对法律实践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法律精神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法律图景。书中对一些基层司法难题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也认识到了法律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例如,在处理一些陈年旧案时,如何平衡证据的有效性和时间的影响?如何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公正的落脚点?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个人感悟和反思,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他并没有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律背后的价值理念,例如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让我对法律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法律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司法实践艰辛的理解,也有对法律职业神圣性的感悟。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他在检察岗位上的点滴心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正的执着。书中的很多篇章都让我驻足思考,例如关于“疑罪从无”原则的探讨,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一原则在保障人权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还有对一些轻罪案件的细致处理,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只有严厉的一面,更有其温情和人性化的考量。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法律工作者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无论是来自案件本身的复杂性,还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期待,都让这份职业显得尤为不易。然而,正是这些困难,更加凸显了检察官们肩负的责任和他们坚守的信念。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份法律文书的背后,都凝聚着专业人士的智慧和心血,每一次审判的公正,都离不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辛勤付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