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五版上下册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诉讼法程序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实用书籍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五版上下册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诉讼法程序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实用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瑞华 著
图书标签:
  • 刑事诉讼
  • 诉讼法
  • 程序法
  • 法学
  • 法律
  • 教材
  • 实务
  • 五版
  •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点睛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50430
商品编码:11038554643
包装:平装
开本:异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呈现了这一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该书分13个部分,共33章,在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发展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该书全面展示了较成体系的五大理论,即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诉讼模式理论和司法裁判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讨论了刑事诉讼中的辩护问题、强制措施问题、量刑程序问题和被告人诉讼地位问题。最后,该书还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问题进行了反思性评论。“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作者注重从中国的法制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法律理论,这也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该书通篇都体现了这一研究旨趣。
>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67年2月生于中国山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主要学术兴趣是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理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5);《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2010);《程序性制裁理论》(2004,2010);《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程序正义理论》(2010);《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刑事证据法学》(2012,2014);《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2012);《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2015)。 
>

目录

上 册 
di一部分 学术史 
di一部分导读 3 
di一章 20世纪初期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 5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 25 
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反思 95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导读 117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118 
第五章 法学研究回归社会科学的思考 144
第三部分 诉讼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导读 163 
第六章 刑事诉讼程序的三种价值 ——以刑事审判程序为范例的分析 165 
第七章 程序正义理论 204
第四部分 诉讼构造理论 
第四部分导读 247 
第八章 刑事诉讼的横向构造模式 ——以审判程序为切入的比较分析 249 
第九章 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 277 
第十章 刑事审判前程序之整体构造 300 
第五部分 程序性制裁理论 
第五部分导读 323 
第十一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 325 
第十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三个模式 375 
第六部分 诉讼模式理论 
第六部分导读 397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398
第十四章 对抗性司法与合作性司法 ——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426 
第十五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 468 

下 册 
第七部分 裁判理论 
第七部分导读 495 
第十六章 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种形态 498 
第十七章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 519 
第十八章 彻底的事实审 ——diyi审程序与上诉审程序的关系 541
第十九章 程序性裁判中的理论问题 ——以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为切入的分析 562 
第二十章 相对独立的量刑裁判模式 592 
第八部分 辩护理论 
第八部分导读 615 
第二十一章 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617 
第二十二章 刑事诉讼中的有效辩护 632 
第二十三章 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651 
第九部分 强制措施理论 
第九部分导读 675 
第二十四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比较研究 676 
第二十五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708 
第十部分 量刑程序理论 
第十部分 导读 735 
第二十六章 量刑程序的独立性 ——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 737
第二十七章 量刑信息的调查 761 
第十一部分 被告人的诉讼地位 
第十一部分导读 785 
第二十八章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786 
第二十九章 被告人的双重诉讼地位 818 
第十二部分 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 
第十二部分导读 835 
第三十章 法律程序构建的基本逻辑 ——以被告人阅卷权为切入的研究 837 
第三十一章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861 
第十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 
第十三部分导读 883 
第三十二章 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884 
第三十三章 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 912
>

精彩书摘

与对策法学的盛行密切相关的是,一些研究者缺乏基本的问题意识,对于 “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这一点缺乏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法学论文还是学术专著,往往采取了一种类似教科书的学术体例。这种体例的典型模式包括以下基本构成要素:概念、性质和意义;理论基础;历史演变;比较法的考察;中国的现状和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构想和立法对策。甚至在很多法学博士论文中,这种带有“教科书体例”的学术模式也较为广泛地存在着。但是,这种不以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注定是不可能产生较大学术贡献的。这是因为,研究者并没有提出作为核心论题的假设,也没有围绕着这一命题的成立问题进行论 和组织材料;研究者也无法解释究竟哪些是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而哪些则是自己的学术贡献;这种研究带有明显的总结和综述的痕迹,对于推动法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意义甚为有限。 ①
在这种采取“教科书体例”的论文和专著中,研究者动辄对有关制度的纵向演变和横向比较问题进行较大篇幅的论述,而忽略了自己所要分析、解释的问题之所在。当然,这种研究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积累外国法的资料,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毕竟,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还是外国法的经验事实,对于解释和解决中国法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可能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不过,研究者假如完全带着“借鉴”、“移植”和“引进”的目的对待外国法以及法律制度的演变历史,实用地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那么,这种研究就有可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武断性,而不可能提出一些客观的知识。尤其是在如何对待外国法的问题上,一些从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学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外国法的制度和理论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为中国立法机构只要移植和引进这些制度,中国的问题也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中国法学界只要接受这些法律理论,中国的法学理论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无论是来自外国的制度设计还是外国学者提出的理论,都只是为了解释和解决其本土问题而被提出来的, 它们是否以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释和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更何况,研究者假如就连中国的问题究竟是否存在以及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的,那么,这种对外国法律制度和外国法律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积极效果呢? 
……

《民事诉讼前沿探析:程序、证据与裁判的现代视野》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民事诉讼领域中一系列极具挑战性与前瞻性的核心议题。面对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传统民事诉讼制度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重塑。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或注释,而是聚焦于那些推动民事司法实践前沿发展的关键理论争议、程序创新与裁判方法论的演进。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系统地构建了一幅当代民事诉讼的全景图景,尤其关注程序正义的实现、证据裁判的科学化以及裁判文书的说理深度。 --- 第一部分:民事诉讼理念的革新与基础重构 本部分着眼于民事诉讼理论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探讨了从传统的“依职权主义的改良”向更深层次的“私权自治与司法能动性平衡”的哲学过渡。重点分析了“司法能动性”在民事领域边界的划定,特别是法官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过程中,如何有效介入而不侵犯当事人处分权这一核心原则。 核心议题包括: 1. 诉讼驱动力与私法自治的张力: 详细比较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诉讼启动机制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如何通过程序设计强化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同时避免程序空转或滥用。 2. 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重塑: 讨论了效率、公正、可预期性这三大价值目标在具体案件中的权衡艺术。例如,在面对大量同质化纠纷时,如何平衡个案正义与裁判尺度的统一性。 3. 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体系: 深入剖析了当事人平权原则在程序各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信息获取权、陈述辩论权以及司法救济的可及性,尤其关注弱势方在诉讼中的程序保护机制设计。 --- 第二部分:证据规则的深化与科学化运用 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的生命线。本部分超越了对《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规定的表面解读,直击司法实践中证据制度面临的深层困境,特别是新兴技术证据和复杂商业证据的处理难题。 核心议题包括: 1. 证明责任的动态分配与转移机制: 详细分析了传统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在高度技术化、信息不对称案件中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证据开示”制度的引入可能性及其对证明责任的实质性影响。 2. 新兴证据的司法审查标准: 针对电子数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人工智能生成报告等新型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认定标准进行了前瞻性探讨,构建了适用于信息时代的证据采信模型。 3. 专家辅助与司法智库的协同: 研究了法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外部专业知识,规范专家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并探讨了法院建立自身专业辅助团队的可行路径与法律风险控制。 --- 第三部分:审判程序前沿的创新与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审判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如何通过程序创新来应对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案件复杂度的无限性。 核心议题包括: 1. 集约化审理的程序保障: 探讨了如何落实“一庭审终”的理念,如何在庭前准备阶段充分发动当事人与法官的积极性,确保庭审的高效与实质性。分析了庭审的结构化改革对法官审判思维和当事人准备工作的影响。 2. 裁判文书的说理技术与可接受性: 重点剖析了优秀裁判文书的说理逻辑,强调“理由的充分性”与“说理的面向性”(面向当事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判例)。讨论了如何通过更清晰的逻辑链条,提升判决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3. 判决的既判力与再审的界限: 深入研究了既判力的扩张与限制问题,尤其是在涉及集团诉讼、多重关联案件中,如何平衡既有判决的稳定性与新事实、新证据出现后的程序正义。 --- 第四部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本书强调,现代民事司法体系不再是孤立的诉讼,而是诉讼与非诉讼手段的有机统一。本部分着力分析ADR机制如何与法院审判流程实现高效、有机的衔接。 核心议题包括: 1. 调解与司法确认的制度整合: 探讨了司法确认制度在提升调解效力方面的潜力与不足,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强制性和执行力的确认程序。 2. 诉讼中强制调解的边界: 分析了法院主导的调解活动中,如何避免“以调代判”的倾向,确保调解的自愿性原则不被架空。 3. 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的效能评估: 针对小额案件,评估了现行简易程序在事实查明和权利救济上的效率与精准度,并提出了程序分流的优化建议。 --- 第五部分:程序法在新兴经济活动中的适用难题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民事诉讼规则在适用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核心议题包括: 1. 平台责任的认定与程序适切性: 讨论了在涉及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算法决策的纠纷中,如何确定侵权责任主体,以及如何通过程序设计,确保平台方依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性证据。 2. 知识产权的临时性保护与禁令救济: 聚焦于知识产权领域中,如何平衡快速的临时性保护需求与当事人对未来终局判决的期待,分析了保全程序的精细化管理。 3. 跨境商事纠纷中的程序选择与协调: 探讨了在涉外商事案件中,仲裁条款效力审查、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性障碍及其克服之道。 --- 第六部分:程序保障的技术化与信息化转型 本部分关注信息技术对民事诉讼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如何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程序公正。 核心议题包括: 1. 智慧法院环境下的当事人权利: 研究了电子送达的有效性认定标准、电子卷宗的法律效力,以及如何保障技术操作不熟练的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2. 远程诉讼的程序保障: 针对视频庭审、远程询问等新模式,分析了其在保障讯问真实性、保护当事人隐私方面的程序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 第七部分:程序法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对民事诉讼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宏观思考。强调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关注程序的“软性”价值,如司法谦抑与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本书面向从事民事审判、律师实务、法学研究及相关专业的高级读者,旨在提供一个深度反思、勇于批判、富有建设性的民事诉讼前沿视野。它要求读者不仅掌握现行法律条文,更要理解支撑这些条文背后的程序价值体系,并具备应对未来司法挑战的理论储备与实操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就觉得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不是专业法律人士,但从小就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莫名的执着,特别是看到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总会忍不住思考其中的法律逻辑和程序正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这个名字本身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陈旧的条文解释,而是会深入探讨当前刑事诉讼领域最活跃、最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证据规则的最新发展,比如非法证据排除的界限,以及在侦查阶段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权保障。我总觉得,很多冤假错案的根源都可能隐藏在证据的收集和运用环节。书中关于疑罪从无原则的探讨,以及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程序保障,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如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同时,提高司法效率,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前沿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以及中国法学界对此的思考和探索,让我充满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法规的汇编,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理解更深层次的法治理念。

评分

这套书的外观设计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而其内容名称《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则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作为一名法学学生,我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挑战传统观念的著作情有独钟。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对“刑事证据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深入剖析,这在很多疑难案件中都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例如,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和采信,在技术和法律层面都存在诸多挑战,这本书是否能够就此提供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我还在思考,在当前强调“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侦查、起诉、审判各个环节如何更有效地衔接,并确保程序的公正。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这些环节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化解这些矛盾?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犯罪社会学”视角下的刑事诉讼研究,比如犯罪动机的分析、罪犯改造的有效性等,这些都与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息息相关。能否看到一些中国学者在这些复杂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是我迫切期待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法律条文之外的深层逻辑和理论思考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让我感觉它像一本“思想宝库”,而非简单的操作手册。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刑事诉讼的理念和实践应该如何演进。这本书是否能触及那些最棘手的、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犯罪的取证难、定罪难等问题,是否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最新研究,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更涉及到人权在刑事司法中的实际落地。例如,在侦查阶段,讯问的合法性、律师介入权的时效性等问题,常常是引发争议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阐述这些权利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如何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克服这些障碍,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宏观的、关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方向性讨论,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同时也更加公正的刑事司法体系。

评分

当我看到《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这套书时,立刻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在法学领域,特别是刑事诉讼法,总有一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涌现,并且备受争议的。我一直对“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具体适用和完善路径充满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地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减少推定有罪的倾向?我特别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声音和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一个公正的刑事诉讼体系,离不开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提升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的探讨也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条文的规定,更涉及到在具体司法活动中,如何去践行这些原则,如何去平衡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自由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前沿问题背后的复杂性,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其厚重感与内容的前沿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名对刑事诉讼法怀有极大热情的法律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突破现有框架,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书名《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恰恰抓住了我的痛点。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侦查秘密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平衡探讨,这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尤为突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案件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而真正的侦查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程度,以及其界限在哪里,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本书能否在这方面提供令人信服的分析和案例,是我的一个重要期待。另外,书中对“正当程序”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实现路径,特别是证据裁判主义的最新解读,也让我倍感好奇。很多时候,程序的公正比实体结果更能体现法治的精神。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正当程序,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对书中是否能包含对最新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的深刻剖析,以及这些对前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哪些新视角,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