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校注

《诸病源候论》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文柱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病因病机
  • 古籍
  • 校注
  • 温病学
  • 候病
  • 六部病因
  • 诊断学
  • 历代医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98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一部专论病因,病理,病证的专门著作。

内容简介

《诸病源侯论》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专论病因、病理、病证的专门著作,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隋唐以前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是全面的病原学专著。自成书以来被许多医书所引用和研究。本书是“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中的一本,该套丛书精选了历代在各方面著名的中医经典书籍共十本,目前已经出版了伤寒、金匮等六本,均多次再版,口碑很好。

作者简介

高文柱,原华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研究员,编审,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原主任委员,著名中医文献专家。
《诸病源候论》校注:一部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诸病源候论》,这部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经典著作,由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及其团队在公元七世纪初编纂而成。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病因学专著,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次《诸病源候论》校注,旨在通过严谨的校勘、详实的考证与深入的辨析,将这部古老而珍贵的医学文献以更清晰、更准确的面貌呈现给当代读者,并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深厚医学智慧。 一、 经典之重: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诸病源候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医学理论的贡献。《诸病源候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疾病的“病因”与“病候”。在它之前,虽然已有许多医学著作,但大多侧重于方药、脉象或病症的描述,对于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演变缺乏深入的探讨。《诸病源候论》则以“识病”为先导,将疾病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书中详细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共计列举病候1790余种,详细分析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即“候”),以及一些治疗原则。 “病因”的提出,标志着医学认识的科学化。巢元方等人不再将疾病简单归结于鬼神作祟或邪气侵袭,而是尝试从自然、外感、内伤、情志等多种因素来解释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感冒,书中就详细分析了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致病的不同机理;对于内伤,则论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对脏腑功能的影响。这种对病因的系统梳理,为后世中医认识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认识论的发展。 “病候”的提出,则是对疾病临床特征的精细刻画。“候”,即征象、表现,是疾病在人体上显现出来的各种迹象。《诸病源候论》中对每一种病候的描述,都力求详尽,从症状、体征到病程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些“候”的记载,不仅是辨识疾病的重要依据,也为后世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许多“候”的描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医者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 《诸病源候论》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对中医治学方法的影响。它所倡导的“先识病,后用药”的治学思路,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只有准确地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后世中医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校注之义:重塑经典,传承智慧 《诸病源候论》自问世以来,历经多个朝代,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版本差异、文字讹误等问题。许多珍贵的医学信息,由于传抄、刻印等原因,或变得模糊不清,或被误读曲解。此次《诸病源候论》的校注工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让这部经典重焕光彩。 校注工作的核心在于“校”与“注”。“校”,即校勘,是对不同版本的《诸病源候论》进行比对,甄别字句的正确性。这需要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和深厚的古汉语功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考证其本来的意义。例如,一个简单的错别字,可能就会导致对病因、病机理解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治疗的方略。通过对历代重要版本的细致比对,校注者力求恢复文本的真貌,排除干扰,使读者能够接触到最接近原作的版本。 “注”,即注释,是对原文中存在的难懂字词、典故、医学概念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古代医学文献往往使用一些现代人较为陌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对这些词汇进行注释,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障碍,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代病名、药名、诊断手法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注释工作还包括对原文理论的进一步阐发,结合后世医学的发展,对某些理论进行补充说明,使其更具启发性。 此次校注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考订,更包含了对书中医学思想的深入挖掘。校注者将结合历代医家对《诸病源候论》的研究成果,参考相关的医学史料,力求对书中每一个病因、每一个病候的认识,都给出清晰、准确、深入的解读。这包括对巢元方所处时代的医学背景的考察,对当时主流医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诸病源候论》在当时医学发展中地位的再认识。 三、 传承与发展:古老智慧在新时代 《诸病源候论》校注的意义,不仅在于整理和保存一部重要的医学古籍,更在于将其蕴含的古老智慧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诸病源候论》中汲取营养。 首先,其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虽然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微观和系统,但《诸病源候论》所强调的整体观念、环境因素、情志调适等,在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中压力、情绪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不谋而合。 其次,《诸病源候论》中详实的临床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素材。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通过对《诸病源候论》中对各种病候的准确描述进行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提高临床辨识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辨证的精髓。 再者,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诸病源候论》的研究和校注,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医学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医理论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完善的。这对于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对中国医学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诸病源候论》校注的出版,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严谨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希望能够让这部古老的医学巨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当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古老的智慧照亮未来的健康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诸病源候论》校注,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生命力”。这里的生命力,体现在校注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解读上。书中对于各种病候的描述,不仅仅是症状的罗列,更包含了一种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认知。校注者在注释时,没有回避那些在现代看来可能显得“朴素”或“笼统”的描述,而是积极地去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辨证论治的雏形。我注意到,校注者还会适时地加入一些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人情味”的注释,让原本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它仿佛在告诉你,这本书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流淌着智慧的活水。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又能体会到现代研究者的学养,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感。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诸病源候论》原貌的书,这本校注本绝对满足了我的需求。校注者在对待原著的态度上,可以说是“既虔诚又批判”,既尊重原文,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版本校勘方面,他 meticulous (一丝不苟),力求还原最接近的原文。更重要的是,他在解释原著时,非常注重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医学发展水平,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古人会那样思考和描述疾病。例如,书中对某些疑难杂症的解释,如果脱离了当时的认知局限,很容易被误解,而校注者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够将这些解释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解读,使其不再是“陈迹”,而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研究古籍并非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需要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的再创造过程。

评分

这本《诸病源候论》校注,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个机会细细品读。拿到手后,首先是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立刻心生敬意。翻开扉页,校注者的名字赫然在目,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在版本校勘上的严谨性,毕竟《诸病源候论》作为一本古籍,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讹误,一份精良的校注本,对于理解原著的本意至关重要。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辨析不同版本,如何对疑难字句进行考证,以及如何对书中出现的各种病症、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我猜想,在校注的过程中,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查阅了无数的史料,才能够呈现出如此详实的内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本古籍的整理,更是一次对中医经典智慧的再发掘和传承,它承载着前人的经验,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体会那份古老而又深邃的医学思想,去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流淌的专业与热情。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中医历史和理论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一本高质量的《诸病源候论》校注本,简直就是寻宝。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校勘的精准。它在解读原著的疑难之处时,往往会引入非常丰富的旁证材料,比如其他同时代的医书、相关历史文献,甚至是一些考古发现。这些细节的补充,就像在阅读时为你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让你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论述背景和思想渊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方剂和治法的解释,校注者不仅仅是说明其用法,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药理依据和临床应用思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人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激发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而又细致地引导我走进中医的殿堂,让我能够更深刻地领略到古代医家的智慧。

评分

读到这本《诸病源候论》校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和“扎实”。不同于市面上一些流于表面的中医普及读物,这本书明显是经过了深耕细作的研究。校注者在考订版本上的功力可见一斑,通过对比不同传抄本和刻本,对原著的字句进行精细推敲,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枯燥,但正是这种严谨,才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更让我赞叹的是,对于书中提到的各种病候,校注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知识,进行了旁征博引的解释。比如,书中对某一种内科杂病的描述,校注者会引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并分析其可能对应的病理机制。这种“古今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让古老的医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想,作者一定是怀揣着一颗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之心,同时也拥有着开阔的学术视野,才能够完成这样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备一定普及意义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