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機製:社會認知的視角》內容簡介: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本框架,從個體認知、行為與環境三個角度來探討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和影響。我們探討瞭個體的核心自我評價、主動行為與日程控製對工作傢庭衝突的影響,以及社會資本、工作專注、情緒耗竭、工作壓力、職業韌性在上述認知、行為、環境前因與工作傢庭衝突關係中所起到的連接作用。同時,我們對核心自我評價和主動行為可能的“陰暗麵”也有瞭更深刻認知。上述研究豐富瞭工作傢庭衝突研究的深度和係統性,不僅豐富瞭工作傢庭關係方麵的理論知識,對組織管理實踐也有多方麵的指導意義。
作者:於坤
於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理學博士,伯剋利加州大學聯陪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組織行為和職業發展等學科領域。於坤博士以主要作者身份在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等國際一流期刊發錶瞭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並承擔瞭中國人民大學全校必修課《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講授。此外,於坤博士曾參與多傢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和管理層培訓工作,在人力資源測評、勝任力模型構建、培訓與開發、職業發展等領域擁有豐富實踐經驗。
第一章 緒言. 4
第二章 文獻迴顧與問題提齣. 8
2.1 工作傢庭衝突. 8
2.1.1 工作傢庭衝突的特徵. 10
2.1.2 工作傢庭衝突的理論. 13
2.1.3 工作傢庭衝突的測量. 15
2.1.4 工作傢庭衝突的結果與影響因素. 18
2.2 社會認知理論. 21
2.2.1 社會學習理論. 21
2.2.2 社會認知視角下的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 23
第三章 環境因素:工作日程控製與工作傢庭衝突的關係. 25
3.1 文獻綜述. 26
3.1.1 工作日程控製. 26
3.1.2 傢庭時間充裕度. 28
3.1.3 情緒耗竭. 30
3.2 問題提齣與研究假設. 34
3.2.1 問題提齣. 34
3.2.2 工作日程控製,情緒耗竭與工作傢庭衝突:一個雙嚮中介. 35
3.2.3 工作日程控製?情緒耗竭與工作傢庭衝突關係中傢庭時間充裕度的調節作用. 36
3.3 方法. 38
3.3.1 研究樣本與研究程序. 38
3.3.2 測量. 38
3.4 結果. 39
3.4.1 初步分析. 39
3.4.2 區分效度檢驗. 40
3.4.3 假設檢驗. 43
第四章 行為因素: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傢庭衝突的關係研究. 47
4.1 文獻綜述. 47
4.1.1 組織公民行為. 47
4.1.2 壓力. 56
4.1.3 工作滿意度. 60
4.2 問題提齣與研究假設. 62
4.3 方法. 64
4.3.1 研究樣本與研究程序. 64
4.3.2 測量. 65
4.4 結果. 65
4.4.1 初步分析. 65
4.4.2 區分效度檢驗. 66
4.4.3 假設檢驗. 68
第五章 認知因素: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傢庭衝突的關係研究. 71
5.1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齣. 71
5.1.1 核心自我評價. 71
5.1.2 職業韌性. 75
5.2 問題提齣與研究假設. 80
5.2.1 問題提齣. 80
5.2.2 工作壓力在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傢庭衝突之間的中介作用. 81
5.2.3 職業韌性在核心自我評價與工作傢庭衝突之間的中介作用. 82
5.3 方法. 84
5.3.1 樣本與程序. 84
5.3.2 測量. 84
5.4 結果. 85
5.4.1 測量模型檢驗. 87
5.4.2 雙通道中介模型檢驗. 87
第六章 總討論. 90
6.1 研究結果總述. 90
6.2 理論貢獻. 91
6.3 實踐貢獻. 94
6.4 不足與未來研究展望. 95
參考文獻. 98
工作與傢庭是對人類最為重要的兩個人生領域(Andrews& Withey, 1976)。如何平衡工作與傢庭,是個體職業發展過程中所要麵對的重要問題之一。基於個人資源的有限性假設(Grawitch, Barber, & Justice, 2010),工作與傢庭領域對有限的個體資源很容易形成競爭關係。如果個體在工作領域的角色與傢庭領域的角色互不兼容,從而導緻的角色間衝突就稱為工作傢庭衝突(Greenhaus & Beutell, 1985)。工作傢庭衝突被認為是一種雙嚮的概念,包括瞭工作至傢庭衝突和傢庭至工作衝突(FIW;Frone et al., 1992)。因為工作至傢庭衝突給傢庭帶來的影響要比傢庭至工作衝突給工作帶來的影響更大(Frone,2003; 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b),研究工作如何影響傢庭就成為工作傢庭領域中最主要的議題(Greenhaus & Beutell, 1985) ,而得到研究者最多的關注(Frone et al., 1992b)。工作傢庭衝突給個體和組織都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包括更低的幸福感 (Diener & Ryan, 2008)與工作滿意度 (Bacharach,Bamberger, & Conley, 1991; Bedeian, Burke, & Moffett, 1988)、更高的抑鬱 (Frone et al., 1992a)與情緒耗竭水平 (Pleck et al., 1980),更多的缺勤 (Goff, Mount, & Jamison, 2006) 以及更高的離職傾嚮 (Nohe & Sonntag, 2014)等。
因為工作傢庭衝突給組織及個人帶來的負麵影響,過去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是哪些因素導緻瞭工作傢庭衝突,特彆是工作至傢庭的衝突(Eby,Casper, Lockwood, Bordeaux, & Brinley, 2005)。一些情景因素,比如工作壓力源(Froneet al., 1992a; Goh, Ilies, & Wilson, 2015)、社會支持(Carlson& Perrewé, 1999; Nielson, Carlson, & Lankau, 2001),以及一些個人因素比如個人主動性(Bolino& Turnley, 2005)與控製源 (Andreassi &Thompson;, 2007) 等都被發現與工作傢庭衝突相關。然而,雖然現有研究已經對工作傢庭衝突保持瞭相當高的關注度,並取得瞭一定的研究進展,但是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機製依然遠遠沒有得到真正揭開。基於社會認知理論(Bandura,2001; R. Wood & Bandura, 1989)來對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機製研究進行梳理,筆者發現已有研究在深度和係統性上仍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足。
社會認知理論為研究者們提供瞭一個係統的框架來解釋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機製。社會認知理論描述瞭個體的認知特徵、行為特徵與環境特徵三個元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Bandura,2001)。社會認知理論關注個體如何通過主動的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與自我反省來塑造其生活的環境,而不是簡單地被環境塑造(Bandura,2001)。然而,在目前大部分應用社會認知理論的研究中,影響的方嚮都是從環境特徵到個體特徵,或者環境特徵到個體行為。而相反的方嚮,即個體特徵到環境特徵、或者行為特徵到環境特徵都相對較少。這意味著,采用能動視角去看待個體的認知與行為對環境的塑造作用的研究目前尚不足夠。在工作傢庭衝突的研究領域,這個狀況更為明顯。
光看書名,我就覺得這本書會帶給我一種“頓悟”的感覺。工作傢庭衝突,這絕對是我們現代社會很多人都麵臨的難題,我們經常感到疲憊和掙紮,卻又說不清到底哪裏齣瞭問題。這本書將“社會認知”這個概念引入,讓我眼前一亮。這就像是在說,我們之所以會感到衝突,不完全是因為客觀上的時間和精力不足,而是因為我們對工作和傢庭的“看法”本身,就已經埋下瞭衝突的種子。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闡述“社會認知”是如何在具體情境下運作的。比如說,一個成功的職場人士,是如何通過社會認知的過程,來解讀“工作中的錶現”和“傢庭中的付齣”之間的關係?是否會討論到,社會普遍存在的關於“成功人士”應該具備哪些特質的認知,如何在無形中給個體施加壓力,導緻他們即使在傢也無法真正放鬆,總是想著工作?這種從認知層麵齣發的分析,我覺得非常有潛力,它能夠幫助我們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係統,找到那些潛在的、導緻衝突的“盲點”。
評分這本書的探討方嚮,在我看來,絕對是一片藍海。以往關於工作傢庭衝突的討論,似乎總離不開一些宏觀的社會結構因素,比如企業政策、性彆角色等等,這些當然重要,但往往是“我們能做什麼”的層麵。而這本書將焦點放在瞭“社會認知”這個微觀層麵,這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觸及的不是外部環境,而是我們內部的操作係統——我們如何理解“成功”,如何定義“好父母”或“好伴侶”,以及這些定義是如何塑造我們對工作和傢庭期望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就已經形成的刻闆印象,例如“男性就應該在外打拼,女性就應該顧傢”之類的觀念,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並成為工作傢庭衝突的根源。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釋,這些社會建構的認知,是如何與個體的工作和傢庭需求發生碰撞,從而産生張力,我一定會覺得非常有啓發。我設想,它可能會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並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評分這本書的名稱中“前因機製”和“社會認知”這兩個詞,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一本解決問題的“how-to”手冊,而更像是一本深入探索“why”的學術專著,但又不像純理論那樣枯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非常精細的分析過程,去拆解那些導緻工作傢庭衝突的,不那麼顯而易見的“觸發器”。比如,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個體在社會群體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是如何內化那些關於工作投入和傢庭責任的“標準”的,以及當這些“標準”與個體自身的需求和資源發生不匹配時,又會産生怎樣的心理機製,最終導緻衝突。這種層麵的探討,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它不隻是告訴我們“要做什麼”,而是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一些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解釋,並且這些解釋能夠邏輯嚴謹地串聯起各種現象,那將是非常令人信服的。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識彆和理解這些“前因機製”,以便在生活中更有意識地去應對和調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是一種簡潔但又不失力量感的風格,深藍色的背景上,幾條交織在一起的綫條,像是傢庭和工作的兩條平行綫,有時又會交叉,暗示著它們之間復雜的聯係。我拿到書的時候,就對這個標題——《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機製:社會認知的視角》——産生瞭強烈的好奇。通常我們談論工作傢庭衝突,可能更多會想到時間管理、責任分擔之類的問題,但“社會認知”這個詞,一下子就點齣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它好像不僅僅是在講“如何平衡”,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失衡”,而且是從我們內心深處,從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看待方式齣發。這種視角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意味著這本書會深入到更本質的層麵,去剖析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思維模式。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在處理工作和傢庭關係時,那些不自覺的認知偏差,以及這些偏差是如何一步步纍積,最終導緻衝突的。對於我來說,如果能理解這些“為什麼”,或許就能找到更根本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僅僅在錶麵上做些修修補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能夠讓我看到,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社會認知是如何具體體現的。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工作傢庭衝突的前因機製:社會認知的視角》,給我的感覺是,它會是一次非常深入的、探究本質的旅程。我期待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工作傢庭衝突的錶現,而是會去挖掘那些更深層次的、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原因。特彆是“社會認知”這個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將超越那些膚淺的解決方案。它可能會帶領我們去理解,我們是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和內化關於工作角色和傢庭角色的期望,而這些期望,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自身行為和責任的判斷,最終導緻內心的衝突。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群體社會中那些關於“理想工作者”和“理想傢庭成員”的普遍認知,是如何在我們個體身上産生影響的,以及當個體的現實情況與這些社會認知不符時,又會催生齣怎樣的心理壓力和行為模式。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釋這些“前因機製”,並提供一些理論上的解釋,我一定會覺得它非常有價值,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的行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