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

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坤 著
图书标签:
  • 工作家庭冲突
  • 社会认知
  • 心理学
  • 家庭关系
  • 职业发展
  • 压力应对
  • 情绪调节
  • 人际关系
  • 组织行为学
  • 工作满意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5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8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内容简介: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认知、行为与环境三个角度来探讨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和影响。我们探讨了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主动行为与日程控制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工作专注、情绪耗竭、工作压力、职业韧性在上述认知、行为、环境前因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所起到的连接作用。同时,我们对核心自我评价和主动行为可能的“阴暗面”也有了更深刻认知。上述研究丰富了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不仅丰富了工作家庭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组织管理实践也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于坤


于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联陪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和职业发展等学科领域。于坤博士以主要作者身份在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承担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校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讲授。此外,于坤博士曾参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管理层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测评、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与开发、职业发展等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4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8

2.1 工作家庭冲突. 8

2.1.1 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 10

2.1.2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 13

2.1.3 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 15

2.1.4 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果与影响因素. 18

2.2 社会认知理论. 21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1

2.2.2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 23

第三章 环境因素:工作日程控制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25

3.1 文献综述. 26

3.1.1 工作日程控制. 26

3.1.2 家庭时间充裕度. 28

3.1.3 情绪耗竭. 30

3.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34

3.2.1 问题提出. 34

3.2.2 工作日程控制,情绪耗竭与工作家庭冲突:一个双向中介. 35

3.2.3 工作日程控制?情绪耗竭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家庭时间充裕度的调节作用. 36

3.3 方法. 38

3.3.1 研究样本与研究程序. 38

3.3.2 测量. 38

3.4 结果. 39

3.4.1 初步分析. 39

3.4.2 区分效度检验. 40

3.4.3 假设检验. 43

第四章 行为因素: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 47

4.1 文献综述. 47

4.1.1 组织公民行为. 47

4.1.2 压力. 56

4.1.3 工作满意度. 60

4.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62

4.3 方法. 64

4.3.1 研究样本与研究程序. 64

4.3.2 测量. 65

4.4 结果. 65

4.4.1 初步分析. 65

4.4.2 区分效度检验. 66

4.4.3 假设检验. 68

第五章 认知因素: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 71

5.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71

5.1.1 核心自我评价. 71

5.1.2 职业韧性. 75

5.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80

5.2.1 问题提出. 80

5.2.2 工作压力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 81

5.2.3 职业韧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 82

5.3 方法. 84

5.3.1 样本与程序. 84

5.3.2 测量. 84

5.4 结果. 85

5.4.1 测量模型检验. 87

5.4.2 双通道中介模型检验. 87

第六章 总讨论. 90

6.1 研究结果总述. 90

6.2 理论贡献. 91

6.3 实践贡献. 94

6.4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95

参考文献. 98




前言/序言

工作与家庭是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生领域(Andrews& Withey, 1976)。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是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个人资源的有限性假设(Grawitch, Barber, & Justice, 2010),工作与家庭领域对有限的个体资源很容易形成竞争关系。如果个体在工作领域的角色与家庭领域的角色互不兼容,从而导致的角色间冲突就称为工作家庭冲突(Greenhaus & Beutell, 1985)。工作家庭冲突被认为是一种双向的概念,包括了工作至家庭冲突和家庭至工作冲突(FIW;Frone et al., 1992)。因为工作至家庭冲突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要比家庭至工作冲突给工作带来的影响更大(Frone,2003; 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b),研究工作如何影响家庭就成为工作家庭领域中最主要的议题(Greenhaus & Beutell, 1985) ,而得到研究者最多的关注(Frone et al., 1992b)。工作家庭冲突给个体和组织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包括更低的幸福感 (Diener & Ryan, 2008)与工作满意度 (Bacharach,Bamberger, & Conley, 1991; Bedeian, Burke, & Moffett, 1988)、更高的抑郁 (Frone et al., 1992a)与情绪耗竭水平 (Pleck et al., 1980),更多的缺勤 (Goff, Mount, & Jamison, 2006) 以及更高的离职倾向 (Nohe & Sonntag, 2014)等。

因为工作家庭冲突给组织及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去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工作家庭冲突,特别是工作至家庭的冲突(Eby,Casper, Lockwood, Bordeaux, & Brinley, 2005)。一些情景因素,比如工作压力源(Froneet al., 1992a; Goh, Ilies, & Wilson, 2015)、社会支持(Carlson& Perrewé, 1999; Nielson, Carlson, & Lankau, 2001),以及一些个人因素比如个人主动性(Bolino& Turnley, 2005)与控制源 (Andreassi &Thompson;, 2007) 等都被发现与工作家庭冲突相关。然而,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对工作家庭冲突保持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依然远远没有得到真正揭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2001; R. Wood & Bandura, 1989)来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在深度和系统性上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

社会认知理论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来解释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社会认知理论描述了个体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与环境特征三个元素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Bandura,2001)。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与自我反省来塑造其生活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被环境塑造(Bandura,2001)。然而,在目前大部分应用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中,影响的方向都是从环境特征到个体特征,或者环境特征到个体行为。而相反的方向,即个体特征到环境特征、或者行为特征到环境特征都相对较少。这意味着,采用能动视角去看待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对环境的塑造作用的研究目前尚不足够。在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领域,这个状况更为明显。



《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 书籍简介 在现代社会,个体往往身兼多重角色,其中“工作”与“家庭”这两个领域对个体的生活和幸福感至关重要。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并非总是和谐共处,工作与家庭的冲突(Work-Family Conflict, WFC)由此而生,成为困扰众多职业人士的普遍问题。本文献深入探讨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并特别侧重于从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复杂现象。 本书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工作家庭冲突表面之下的深层心理和社会因素,解释为何个体在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时会面临如此多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被个体的主观认知过程所塑造和影响的。我们并非仅仅罗列导致冲突的因素,而是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如何通过个体的认知加工(如归因、感知、信念、期望等)转化为实际的冲突体验。 第一章: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本章首先对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定义和维度进行梳理。我们将回顾国内外学界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经典研究,包括其对个体、组织和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接着,我们会重点介绍与工作家庭冲突相关的核心理论,例如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角色冲突理论(Role Conflict Theory)以及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等,并讨论这些理论如何解释工作家庭冲突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对当前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我们将关注研究方法的演变,从传统的问卷调查到更加精细化的实验设计和纵向研究。同时,我们也会梳理现有研究在理论深度、跨文化比较、特定人群(如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女性管理者等)研究方面的不足,为本书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 第二章:社会认知的核心概念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联 本章将引入社会认知的核心理论框架。我们将详细阐述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观点,包括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期望(Expectations)、目标设定(Goal Setting)和决策(Decision-making)等关键概念。 随后,本章将探讨社会认知在理解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解释,个体如何通过其认知过程来感知、解释和应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潜在冲突。例如,个体对工作家庭领域角色要求的理解、对自身能力完成这些角色的信念,以及他们如何评估不同选择的潜在后果,都深刻影响着他们是否会体验到工作家庭冲突,以及冲突的强度。我们将引入“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的概念,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在触发和维持冲突中的作用。 第三章: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认知前因——个体层面 本章将聚焦于个体层面的社会认知因素,深入剖析它们如何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产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我们将详细探讨工作自我效能感(Work Self-efficacy)和家庭自我效能感(Family Self-efficacy)在调节工作家庭冲突中的作用。高工作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有效地管理工作任务,从而减少工作对家庭的负面渗透。反之,高家庭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更自信地处理家庭事务,从而减少家庭对工作的影响。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当个体在某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但在另一方面较低时,可能更容易产生冲突。 期望与目标(Expectations and Goals): 个体对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期望,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些角色所设定的目标,是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重要认知变量。例如,怀有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如认为需要全天候投入工作)或家庭期望(如认为需要完美地照顾家庭)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压力和冲突。本书将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调整或平衡他们的期望,来缓解潜在的冲突。 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 个体如何解释工作和家庭事务的成功与失败,即他们的归因风格,对工作家庭冲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将工作中的挫折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公司政策)的个体,可能比将挫折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的个体,更能保持工作自我效能感,并可能因此减少工作家庭冲突。 认知评价与压力(Cognitive Appraisal and Stress): 本章将深入探讨拉扎勒斯(Lazarus)的压力模型,重点关注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如何评价工作和家庭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支持、冲突还是中立),以及他们如何评估自己应对这些需求的资源,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将情境视为压力源,以及压力的程度。 认知灵活性与适应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拥有较高认知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个体,能够更灵活地调整其思维模式和行为策略,以应对工作和家庭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他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工作家庭整合(Work-Family Integration)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冲突。 第四章: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认知前因——环境与互动层面 除了个体层面的认知因素,工作和家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通过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也会对工作家庭冲突产生影响。本章将从这一视角展开探讨。 组织支持感知(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 个体对组织提供的支持(如灵活的工作时间、育儿假、工作场所支持服务等)的感知,是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重要外部因素。当个体感知到组织的支持,他们可能更有信心应对工作家庭的挑战,从而降低冲突。本书将深入分析,组织支持是如何通过提升个体的工作自我效能感、缓解其焦虑,以及促使其产生更积极的认知评价,来发挥作用的。 家庭支持感知(Perceived Family Support): 同样,家庭成员(配偶、父母、子女等)的支持,也对个体应对工作家庭冲突至关重要。感知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本章将探讨,家庭支持如何通过增强个体的家庭自我效能感、提供情感慰藉,以及分担家务责任,来减轻冲突。 工作家庭界限(Work-Family Boundaries): 个体如何设定和维护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是影响冲突的重要认知和行为模式。本章将探讨不同界限模式(如隔离型、连接型)及其背后的社会认知机制。例如,倾向于将工作和家庭清晰分开的个体(隔离型),可能通过认知上的“切换”来减少干扰,从而降低冲突。而那些倾向于整合工作与家庭的个体(连接型),则需要更强的认知调控能力来有效管理。 社会规范与文化影响(Social Norms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社会和文化对工作家庭角色和责任的规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型和期望。例如,在高度强调男性养家糊口和女性照顾家庭的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工作家庭冲突压力。本章将探讨,这些外在的社会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认知,从而影响他们对冲突的体验。 人际互动与沟通(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Communication): 工作场所同事、上司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质量,也会通过社会认知途径影响工作家庭冲突。例如,积极的同事关系可能提供工作上的支持,而负面的家庭沟通可能加剧家庭的压力。本章将探讨,积极的人际互动如何通过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感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来缓解冲突。 第五章: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工作家庭冲突干预策略 基于对工作家庭冲突前因机制的社会认知理论分析,本章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提升其认知能力,以及优化其对工作家庭环境的感知,来有效缓解和管理工作家庭冲突。 认知重构与思维训练(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Mindset Training): 引导个体识别并挑战其不合理的工作家庭信念和负面思维模式。例如,帮助个体认识到“完美”的父母或员工角色是不现实的,转而接受“足够好”的理念。 提升自我效能感(Enhancing Self-efficacy): 通过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提供成功经验,以及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来逐步提升个体在工作和家庭领域应对挑战的信心。 目标设定与优先级管理(Goal Setting and Prioritization): 帮助个体清晰界定工作和家庭的优先级,并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和有时限(SMART)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界限设定与管理技巧(Boundary Setting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教授个体有效设定和维护工作家庭界限的技巧,包括时间管理、空间管理以及沟通策略,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冲突。 压力应对与情绪调节训练(Stress Manage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Training): 教授个体识别压力源,并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如正念(Mindfulness)、放松技巧,以及积极的自我对话,来管理工作家庭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 社会支持的构建与利用(Building and Utilizing Social Support): 鼓励个体积极寻求和维护来自同事、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支持网络,并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资源。 组织层面的认知干预(Organizational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探讨组织可以如何通过提供教育培训、引导积极的组织文化,以及优化工作流程,来支持员工的认知调适,从而降低工作家庭冲突。 结论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并特别聚焦于社会认知的视角,为理解和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挑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我们相信,通过认识和理解个体认知在工作家庭冲突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个体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组织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中“前因机制”和“社会认知”这两个词,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一本解决问题的“how-to”手册,而更像是一本深入探索“why”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像纯理论那样枯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非常精细的分析过程,去拆解那些导致工作家庭冲突的,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触发器”。比如,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个体在社会群体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是如何内化那些关于工作投入和家庭责任的“标准”的,以及当这些“标准”与个体自身的需求和资源发生不匹配时,又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机制,最终导致冲突。这种层面的探讨,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只是告诉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一些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解释,并且这些解释能够逻辑严谨地串联起各种现象,那将是非常令人信服的。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和理解这些“前因机制”,以便在生活中更有意识地去应对和调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是一种简洁但又不失力量感的风格,深蓝色的背景上,几条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像是家庭和工作的两条平行线,有时又会交叉,暗示着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我拿到书的时候,就对这个标题——《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通常我们谈论工作家庭冲突,可能更多会想到时间管理、责任分担之类的问题,但“社会认知”这个词,一下子就点出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好像不仅仅是在讲“如何平衡”,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失衡”,而且是从我们内心深处,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看待方式出发。这种视角非常吸引人,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会深入到更本质的层面,去剖析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处理工作和家庭关系时,那些不自觉的认知偏差,以及这些偏差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导致冲突的。对于我来说,如果能理解这些“为什么”,或许就能找到更根本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做些修修补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能够让我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社会认知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会带给我一种“顿悟”的感觉。工作家庭冲突,这绝对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面临的难题,我们经常感到疲惫和挣扎,却又说不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本书将“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引入,让我眼前一亮。这就像是在说,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冲突,不完全是因为客观上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对工作和家庭的“看法”本身,就已经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社会认知”是如何在具体情境下运作的。比如说,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是如何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来解读“工作中的表现”和“家庭中的付出”之间的关系?是否会讨论到,社会普遍存在的关于“成功人士”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的认知,如何在无形中给个体施加压力,导致他们即使在家也无法真正放松,总是想着工作?这种从认知层面出发的分析,我觉得非常有潜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系统,找到那些潜在的、导致冲突的“盲点”。

评分

这本书的探讨方向,在我看来,绝对是一片蓝海。以往关于工作家庭冲突的讨论,似乎总离不开一些宏观的社会结构因素,比如企业政策、性别角色等等,这些当然重要,但往往是“我们能做什么”的层面。而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社会认知”这个微观层面,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触及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我们内部的操作系统——我们如何理解“成功”,如何定义“好父母”或“好伴侣”,以及这些定义是如何塑造我们对工作和家庭期望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就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就应该在外打拼,女性就应该顾家”之类的观念,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并成为工作家庭冲突的根源。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社会建构的认知,是如何与个体的工作和家庭需求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张力,我一定会觉得非常有启发。我设想,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见,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并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机制:社会认知的视角》,给我的感觉是,它会是一次非常深入的、探究本质的旅程。我期待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工作家庭冲突的表现,而是会去挖掘那些更深层次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原因。特别是“社会认知”这个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将超越那些肤浅的解决方案。它可能会带领我们去理解,我们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内化关于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和责任的判断,最终导致内心的冲突。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群体社会中那些关于“理想工作者”和“理想家庭成员”的普遍认知,是如何在我们个体身上产生影响的,以及当个体的现实情况与这些社会认知不符时,又会催生出怎样的心理压力和行为模式。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前因机制”,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释,我一定会觉得它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的行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