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側重從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觀照畫論的發展,對中國各朝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尤其是文化、思想、審美風尚的變化,它們給予畫論的影響,都有宏觀性的論述:一係列在中國繪畫史上極富影響的繪畫理論,也得到細緻入微的梳理和評析。
美術理論傢,原《江蘇畫刊》副主編、副編審,江蘇省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著作有《張彥遠評傳》等。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原始繪畫與原始繪畫思想(約6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第二章 先秦繪畫與先秦哲學思想(公元21世紀-前221)
第三章 秦漢繪畫與兩漢哲學思想(公元221-公元220)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繪畫與玄學、佛學思想(220-581)
第五章 隋唐五代繪畫與時代思想氣象(581-979)
第六章 宋代繪畫與文人畫思潮(960-1279)
第七章 遼、金繪畫與民族融閤文化精神(916-1234)
第八章 元代繪畫與文人畫的理學思想(1271-1368)
第九章 明代繪畫與西洋畫風東漸(1368-1644)
第十章 清代繪畫與繪畫思想的近代轉型(1644-1911)
第十一章 20世紀中國繪畫與繪畫思想革命(1900-1999)
主要參考文獻與書目
主要人名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後記
我一直對中國藝術中的“詩畫閤一”有著莫名的嚮往,總覺得詩歌的意境和繪畫的畫麵,是靈魂相通的。這本書,將我的這種感覺,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理解。作者在開篇就從中國古代“詩言誌”的傳統齣發,探討瞭詩歌和繪畫在錶達情感、寄托情懷上的共通之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畫中有詩”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指畫麵中有詩的意境,更深層的是指畫傢在創作過程中,將詩人的情懷、哲人的思考融入筆墨之中。書中對唐宋時期山水畫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畫傢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摹,來抒發胸中塊壘,寄托山林之樂。例如,王維的山水畫,就被作者解讀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他的畫麵總是充滿瞭寜靜、淡遠的意境,仿佛能聽到鬆濤陣陣,聞到溪流潺潺。書中還探討瞭文人畫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作者將它們的品格與文人的高潔、傲骨聯係起來,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描繪,畫傢錶達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超越世俗的誌趣。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是思想的升華。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通往中國繪畫內在精神世界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筆墨之下的深刻思想。我一直覺得,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意”,在於那種言外之意、畫外之境,而這本書,恰恰是對“意”的最好詮釋。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筆墨”作為中國畫獨特的語言,它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承載著藝術傢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寫意”精神的深入剖析,作者認為,“寫意”並非是對現實的概括,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是對生命內在律動的捕捉。書中對水墨暈染的技巧,以及各種筆法的運用,都賦予瞭它們哲學的意義。例如,“飛白”的運用,看似是筆力不足,實則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生命枯榮的象徵,充滿瞭禪意。作者對於花鳥畫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萬物有靈”的觀念,那些在畫麵中栩栩如生的花鳥,並非簡單的造型,而是畫傢對自然生命的贊美和對生命和諧的期盼。書中對徐渭、八大山人等畫傢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顛沛流離的人生中,將內心的憤懣、孤獨、以及對生命的頑強熱愛,通過筆墨淋灕盡緻地錶達齣來,他們的畫作,就是他們精神的呐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息,墨色的暈染和金色的點綴,恰到好處地傳達瞭中國傳統繪畫的韻味。我翻開扉頁,看到作者的名字,雖然不是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早已通過序言躍然紙上。書中開篇的章節,著重於探討“氣韻生動”這一中國畫的核心美學理念,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深入淺齣地追溯瞭其思想淵源,從《易經》中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辯證關係,到魏晉時期文人畫的興起,再到宋代山水畫的輝煌,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對作者分析顧愷之《洛神賦圖》時,如何將“以形寫神”的理論融入畫麵細節的解讀印象深刻,那種“形存而神去”的闡釋,讓我對人物畫的寫意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接著,書中對“意境”的探討更是扣人心弦,作者沒有停留在字麵上的理解,而是引申到中國人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例如道傢的“虛靜”和儒傢的“中庸”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畫傢們對山水景物的營造,使得畫麵不僅僅是景色的描摹,更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心靈的寄托。書中穿插的許多古代畫論的片段,被作者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解讀,使得那些晦澀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能聽到古人圍爐夜話,探討藝術真諦的聲音。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感覺不是在閱讀一本枯燥的藝術史,而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索一個更深邃的精神世界。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不僅僅是紙張的厚實,更是一種知識積澱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閤一”思想深信不疑,而這本書,恰恰將這種思想在繪畫中的體現,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在開篇就花瞭很大的篇幅,梳理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繪畫的影響,從儒傢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到道傢的“道法自然”,再到佛教的“空”與“色”的觀念,都為理解中國畫的審美提供瞭深刻的理論基礎。我特彆贊同作者的觀點,即中國畫並非是對自然景象的簡單復製,而是畫傢內心世界與自然相互感應的結果。書中對宋代山水畫的解讀,讓我對“山水”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不僅僅是地理景觀,更是承載著畫傢情感、哲學思考的精神空間。作者通過分析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闡述瞭“山”的雄渾與“水”的靈動如何融為一體,傳遞齣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生命體驗。而對於文人畫的討論,則讓我看到瞭中國畫與士大夫階層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緊密聯係,那種“胸中逸氣”的揮灑,那種“遺世獨立”的灑脫,都通過筆墨得到瞭完美的展現。這本書沒有迴避中國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變革,作者對於近現代中國畫的演變,也給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如何在新舊思想的碰撞中,探尋新的藝術齣路。
評分我之前總覺得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很神秘,難以捉摸。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筆墨密碼解讀器”。作者在開篇就從中國畫的“筆墨”作為獨特的語言體係入手,逐一剖析瞭各種筆法的起源、特點及其所蘊含的思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骨法用筆”的闡釋,作者認為,中國畫的用筆,講究“力透紙背”,這種力度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用大量的實例,比如書法與繪畫的關係,來論證中國畫筆墨的“書寫性”和“精神性”。書中對不同畫種的筆墨運用,都有詳細的介紹,比如山水畫的皴法,花鳥畫的勾勒渲染,人物畫的綫條變化,都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承載著畫傢不同的心境和對物象的理解。我尤其對書中對“墨分五彩”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墨的濃淡乾濕,變化萬韆,不僅能夠錶現物象的立體感和質感,更能傳遞畫傢微妙的情感。這種對“墨”的精妙運用,讓我對中國畫的錶現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翻開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畫室,耳邊迴響著古人的創作低語。我一直對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感到好奇,總覺得那不是簡單的綫條和墨跡,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人文關懷。作者在開篇就從“筆墨”的本體性齣發,深入探討瞭中國畫是如何將書法、繪畫、詩歌融為一體,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體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骨法”和“氣韻”的解讀,作者認為,“骨法”是中國畫的結構和力量,“氣韻”則是其生命和靈魂。他通過分析曆代名傢的用筆特點,比如王羲之的“如錐畫沙”,顔真卿的“筆力險峻”,以及他們對繪畫的影響,讓我看到瞭“筆墨”的傳承和發展。書中還深入探討瞭中國畫的“六法”,不僅僅是技法的總結,更是藝術傢創作的指導原則。作者將這些理論與具體的繪畫作品相結閤,讓我對“格物緻知”、“傳移模寫”、“應物象形”等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跨越韆年的藝術盛宴,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古人智慧的精華。我一直覺得,中國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拘泥於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作者在開篇就對“神似”進行瞭深入的闡述,他認為,“神似”是中國畫的靈魂,是畫傢通過對事物內在精神的把握,來達到與現實相似的最高境界。書中對人物畫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通過人物的眼神、姿態、服飾,來刻畫其內心的世界,那種“傳神阿堵”的境界,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晉唐時期人物畫的分析,例如顧愷之的“點睛”之法,正是對“神似”的極緻追求。接著,書中又將目光轉嚮瞭山水畫,作者認為,山水畫並非是對自然景色的簡單描摹,而是畫傢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和抒發。那種“胸中山水”的構思,那種“筆墨意趣”的揮灑,都體現瞭畫傢與自然的深度融閤。書中對宋元山水畫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畫傢,如何在各自的思想體係下,創造齣韆姿百態的山水畫風。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我一直對中國畫中的“意境”情有獨鍾,覺得那是中國畫最迷人的地方。作者在開篇就從“意境”這一核心概念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其內涵和外延。他認為,“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是畫傢通過對物象的提煉和情感的注入,所創造齣的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藝術空間。書中通過大量經典的繪畫作品,對“意境”進行瞭具體的闡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宋代山水畫的分析,作者認為,宋代山水畫的“意境”往往是宏大而深遠的,它體現瞭古人對宇宙的敬畏和對自然的感悟。例如,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其雄渾壯闊的山景,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寫照。而對於文人畫中的“意境”,作者則認為,它更加注重個人情懷的抒發,更加強調“逸”和“趣”。書中對元代山水畫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文人畫在“意境”上的獨特追求,那種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精神,通過筆墨得到瞭完美的展現。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次精神的探索之旅。我一直覺得,中國畫的獨特魅力,在於它能夠超越物質世界的錶象,直抵事物的內在精神。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以形寫神”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他認為,畫傢並非僅僅是對客觀物象的模仿,而是通過對物象的觀察和理解,來捕捉其內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氣質。書中對人物畫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通過人物的眼神、錶情、手勢,來刻畫其復雜的情感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神似”的論述,作者認為,“神似”是人物畫的最高境界,它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生命力,仿佛他們就在眼前。接著,書中又將目光投嚮瞭山水畫,作者認為,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更是畫傢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和抒發。那種“胸中丘壑”的構思,那種“筆墨意趣”的揮灑,都體現瞭畫傢與自然的深度融閤。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水墨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自己在欣賞時,總隔著一層紗,抓不住其精髓。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撥開瞭迷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繪畫技法的書籍,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繪畫背後哲學思想的著作。作者在開篇就旗幟鮮明地提齣瞭“寫意”與“寫實”的辯證統一,並且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闡述瞭在中國繪畫發展過程中,“意”始終是高於“形”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皴法”的解讀,作者沒有將它僅僅看作是錶現山石紋理的技巧,而是將其上升到一種“筆墨精神”的體現,每一種皴法都有其獨特的哲學內涵,比如披麻皴的綿延不絕,如同綿延的山脈,又如同川流不息的時間;斧劈皴的剛勁有力,如同山石的骨骼,又如同堅韌不拔的意誌。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對“留白”的討論,作者將其視為畫麵重要的構成部分,不僅僅是空白,更是“無”中生“有”的藝術策略,是一種精神的拓展,一種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這種“虛實相生”的理念,貫穿於中國藝術的方方麵麵,而在這本書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瞭它在中國繪畫中的具體體現。我讀到關於倪瓚的章節,作者對他“一河兩岸”構圖的分析,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描述,更是對其孤高清潔人格精神的映射,這種將畫傢個人品性與作品風格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