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观照画论的发展,对中国各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思想、审美风尚的变化,它们给予画论的影响,都有宏观性的论述:一系列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富影响的绘画理论,也得到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评析。
美术理论家,原《江苏画刊》副主编、副编审,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张彦远评传》等。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原始绘画与原始绘画思想(约6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第二章 先秦绘画与先秦哲学思想(公元21世纪-前221)
第三章 秦汉绘画与两汉哲学思想(公元221-公元22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绘画与玄学、佛学思想(220-581)
第五章 隋唐五代绘画与时代思想气象(581-979)
第六章 宋代绘画与文人画思潮(960-1279)
第七章 辽、金绘画与民族融合文化精神(916-1234)
第八章 元代绘画与文人画的理学思想(1271-1368)
第九章 明代绘画与西洋画风东渐(1368-1644)
第十章 清代绘画与绘画思想的近代转型(1644-1911)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国绘画与绘画思想革命(1900-1999)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主要人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我一直对中国艺术中的“诗画合一”有着莫名的向往,总觉得诗歌的意境和绘画的画面,是灵魂相通的。这本书,将我的这种感觉,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开篇就从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出发,探讨了诗歌和绘画在表达情感、寄托情怀上的共通之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画中有诗”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画面中有诗的意境,更深层的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诗人的情怀、哲人的思考融入笔墨之中。书中对唐宋时期山水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画家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抒发胸中块垒,寄托山林之乐。例如,王维的山水画,就被作者解读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他的画面总是充满了宁静、淡远的意境,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闻到溪流潺潺。书中还探讨了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作者将它们的品格与文人的高洁、傲骨联系起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画家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志趣。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是思想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画中的“意境”情有独钟,觉得那是中国画最迷人的地方。作者在开篇就从“意境”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内涵和外延。他认为,“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通过对物象的提炼和情感的注入,所创造出的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艺术空间。书中通过大量经典的绘画作品,对“意境”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代山水画的分析,作者认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往往是宏大而深远的,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悟。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雄浑壮阔的山景,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而对于文人画中的“意境”,作者则认为,它更加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更加强调“逸”和“趣”。书中对元代山水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人画在“意境”上的独特追求,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精神,通过笔墨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墨色的晕染和金色的点缀,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我翻开扉页,看到作者的名字,虽然不是耳熟能详的大师,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早已通过序言跃然纸上。书中开篇的章节,着重于探讨“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画的核心美学理念,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追溯了其思想渊源,从《易经》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辩证关系,到魏晋时期文人画的兴起,再到宋代山水画的辉煌,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对作者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时,如何将“以形写神”的理论融入画面细节的解读印象深刻,那种“形存而神去”的阐释,让我对人物画的写意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接着,书中对“意境”的探讨更是扣人心弦,作者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引申到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例如道家的“虚静”和儒家的“中庸”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画家们对山水景物的营造,使得画面不仅仅是景色的描摹,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心灵的寄托。书中穿插的许多古代画论的片段,被作者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解读,使得那些晦涩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人围炉夜话,探讨艺术真谛的声音。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艺术史,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更深邃的精神世界。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画室,耳边回响着古人的创作低语。我一直对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不是简单的线条和墨迹,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开篇就从“笔墨”的本体性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画是如何将书法、绘画、诗歌融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骨法”和“气韵”的解读,作者认为,“骨法”是中国画的结构和力量,“气韵”则是其生命和灵魂。他通过分析历代名家的用笔特点,比如王羲之的“如锥画沙”,颜真卿的“笔力险峻”,以及他们对绘画的影响,让我看到了“笔墨”的传承和发展。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六法”,不仅仅是技法的总结,更是艺术家创作的指导原则。作者将这些理论与具体的绘画作品相结合,让我对“格物致知”、“传移模写”、“应物象形”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很神秘,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笔墨密码解读器”。作者在开篇就从中国画的“笔墨”作为独特的语言体系入手,逐一剖析了各种笔法的起源、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骨法用笔”的阐释,作者认为,中国画的用笔,讲究“力透纸背”,这种力度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用大量的实例,比如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来论证中国画笔墨的“书写性”和“精神性”。书中对不同画种的笔墨运用,都有详细的介绍,比如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的勾勒渲染,人物画的线条变化,都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承载着画家不同的心境和对物象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对“墨分五彩”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万千,不仅能够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质感,更能传递画家微妙的情感。这种对“墨”的精妙运用,让我对中国画的表现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实,更是一种知识积淀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深信不疑,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开篇就花了很大的篇幅,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从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佛教的“空”与“色”的观念,都为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我特别赞同作者的观点,即中国画并非是对自然景象的简单复制,而是画家内心世界与自然相互感应的结果。书中对宋代山水画的解读,让我对“山水”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地理景观,更是承载着画家情感、哲学思考的精神空间。作者通过分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阐述了“山”的雄浑与“水”的灵动如何融为一体,传递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生命体验。而对于文人画的讨论,则让我看到了中国画与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紧密联系,那种“胸中逸气”的挥洒,那种“遗世独立”的洒脱,都通过笔墨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本书没有回避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变革,作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画的演变,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如何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探寻新的艺术出路。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自己在欣赏时,总隔着一层纱,抓不住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拨开了迷雾。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技法的书籍,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绘画背后哲学思想的著作。作者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意”与“写实”的辩证统一,并且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阐述了在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意”始终是高于“形”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皴法”的解读,作者没有将它仅仅看作是表现山石纹理的技巧,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笔墨精神”的体现,每一种皴法都有其独特的哲学内涵,比如披麻皴的绵延不绝,如同绵延的山脉,又如同川流不息的时间;斧劈皴的刚劲有力,如同山石的骨骼,又如同坚韧不拔的意志。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留白”的讨论,作者将其视为画面重要的构成部分,不仅仅是空白,更是“无”中生“有”的艺术策略,是一种精神的拓展,一种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理念,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它在中国绘画中的具体体现。我读到关于倪瓒的章节,作者对他“一河两岸”构图的分析,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描述,更是对其孤高清洁人格精神的映射,这种将画家个人品性与作品风格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古人智慧的精华。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作者在开篇就对“神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神似”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家通过对事物内在精神的把握,来达到与现实相似的最高境界。书中对人物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通过人物的眼神、姿态、服饰,来刻画其内心的世界,那种“传神阿堵”的境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晋唐时期人物画的分析,例如顾恺之的“点睛”之法,正是对“神似”的极致追求。接着,书中又将目光转向了山水画,作者认为,山水画并非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摹,而是画家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和抒发。那种“胸中山水”的构思,那种“笔墨意趣”的挥洒,都体现了画家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书中对宋元山水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画家,如何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下,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山水画风。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次精神的探索之旅。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直抵事物的内在精神。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以形写神”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画家并非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是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和理解,来捕捉其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书中对人物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势,来刻画其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神似”的论述,作者认为,“神似”是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它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生命力,仿佛他们就在眼前。接着,书中又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画,作者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画家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和抒发。那种“胸中丘壑”的构思,那种“笔墨意趣”的挥洒,都体现了画家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中国绘画内在精神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笔墨之下的深刻思想。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意”,在于那种言外之意、画外之境,而这本书,恰恰是对“意”的最好诠释。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笔墨”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语言,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承载着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写意”精神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写意”并非是对现实的概括,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对生命内在律动的捕捉。书中对水墨晕染的技巧,以及各种笔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它们哲学的意义。例如,“飞白”的运用,看似是笔力不足,实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枯荣的象征,充满了禅意。作者对于花鸟画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万物有灵”的观念,那些在画面中栩栩如生的花鸟,并非简单的造型,而是画家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对生命和谐的期盼。书中对徐渭、八大山人等画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将内心的愤懑、孤独、以及对生命的顽强热爱,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们的画作,就是他们精神的呐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