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益民 胡思得 王菁珩口述 著,任益民,胡思得,王菁珩 等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
  • 20世纪
  • 金银滩
  • 科技史
  • 人物传记
  • 回忆录
  • 历史
  • 科学史
  • 工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50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99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
字数:57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藏族小姑娘牧羊的地方,卅年神秘的往事,惊天动地的伟业……一段金银滩传奇,亲历者向你娓娓道来。

金银滩,从草原到我国核武器研制基地,从创业到退役,多少往事尘封,能不一探究竟!核基地,从核部件设计、加工、装配,到原子弹、氢弹的诞生,丰碑矗立草原,历史岂能忘记!

百年强国梦刻就的历史记忆,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虽已过去,然而那段历史孕育的“两弹”精神,指引着后来者勇往直前。

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依旧,牛羊遍野。金银滩的传奇,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内容简介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代号221基地),是我国曾经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221基地(后称221厂)于1958年开始筹建,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厂销号,完成历史使命,1995年正式退役。

30年历史中,金银滩草原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克服困难,奋勇拼搏,造出了我国首颗原子弹、首颗氢弹……,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这里也培养了一大批核科技人才,为我国国防事业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中,33位受访者均为曾在金银滩草原上工作生活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访问整理者以口述者叙述为基础,按时间顺序理清221基地发展脉络,再现了西部草原上的神秘往事,一部国防科技史上的传奇。


作者简介

  任益民,胡思得,王菁珩等33人口述。

侯艺兵: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亲历者说“氢弹研制”》。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曹治炜:祖籍成都,生于宜宾,长于乐山。1956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一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二机部北京九所二室工作。1963年到青海221基地实验部九室。1971年到四川九院十所。1995年被评为研究员,2000年退休。




探寻时代脉络,重温共和国记忆:精选口述历史与科学人物传记(不含“金银滩传奇”) 本书系一套精心编纂的口述历史与人物传记精选集,旨在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勾勒出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国家建设和文化变迁等多个维度上,知识分子与建设者们的真实心路与时代侧影。所选篇章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人物的丰满性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个体抉择与集体奉献。 第一辑:新中国工业的奠基与科技腾飞的序章 本辑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大批归国学者和本土知识精英投身于基础工业和尖端科技的白手起家阶段。我们精选了多位在“一五”、“二五”计划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口述记录。 【聚焦篇目一:从留学报国到大漠深处的拓荒者】 重点收录了数位早期在苏联学习先进技术,后毅然返回国内,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布局的工程师的详尽回忆。这些口述材料详尽描述了从零开始建立起第一批大型机械制造厂、冶金基地或电力系统的艰辛历程。他们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制度的参与者和文化的塑造者。口述中,对当时技术资料的匮乏、物资的紧缺,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如何依靠集体智慧和坚韧意志攻克技术难关的描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拓荒精神”。 例如,其中一位老一辈化工专家详述了他参与第一套大型化肥生产线建设的经历。他回忆了从图纸翻译、设备选型到现场安装调试的全过程,细致地描述了在那个年代,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投产,所需要的远超技术本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其中穿插了大量关于科研体制初建时期的管理细节,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平衡政治运动与专业研究的内心挣扎。 【聚焦篇目二:草原深处的测绘与国土勘察的记忆】 本辑还收录了与国土资源勘探和基础测绘相关的口述。在国家急需摸清家底、进行大规模工业布局的背景下,测绘队伍承担了艰巨而危险的任务。选取的口述者多为常年奔波于偏远山区、戈壁荒漠的测绘队员或地质学家。 他们的回忆录,抛却了宏大的叙事,转而聚焦于野外工作的艰辛:高原反应、沙漠中的风暴、与当地牧民的淳朴互动,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保障测绘精度的专业精神。其中穿插了对早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以及这些基础数据如何直接支撑了后来的交通、水利和国防工程的选址决策。这些口述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记录,更是共和国早期“丈量山河”的青春史诗。 第二辑:教育体制的革新与知识传承的使命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历次运动和改革浪潮中的变迁,以及老一辈学者如何应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 【聚焦篇目三:院系调整中的学术传承与学科重建】 精选了几位亲历了19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老教授的口述。他们详细回顾了自己所在学科学术谱系的迁移、师资力量的重组,以及如何在新的大学架构下,迅速建立起新的教学大纲和科研方向。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大学的学科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口述中记录了大量的对话和决策场景,比如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学者是如何在新成立的系科中进行磨合与融合的。一位物理学家回忆了如何将原本分散的理论物理、实验物理研究单元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并强调了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出第一批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本土教师。他们对学生知识结构培养的注重,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人才质量的严苛要求。 【聚焦篇目四:文革期间的“隐形课堂”与学术的坚守】 本辑的后半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学术的火种和精神的独立性。我们收录的口述记录了许多“非常规”的教学和研究方式。 几位文科和基础科学的学者,讲述了他们在被迫中断正式教学或科研工作期间,如何通过私下的小范围交流、笔谈,甚至在田间地头的劳动间隙,与青年人探讨学术前沿问题。例如,一位老数学家描述了他在农村“再教育”期间,如何通过给当地技术人员讲解基础几何原理,来维持自己的思维活跃度,并由此催生了某些应用数学的新思路。这些“隐形的课堂”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热忱,以及他们对教育责任的深刻担当,揭示了知识链条在逆境中非但没有断裂,反而以更具韧性的方式得以延续。 第三辑:文化变迁与个体经验的时代侧影 本辑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关注了特定历史事件对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社会身份认同带来的深刻影响。 【聚焦篇目五:从都市到乡村的知识青年集体记忆】 精选了若干位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到基层、工厂或偏远地区的知识青年的口述。这些回忆侧重于他们初入社会时期的身份冲击、技能的重新学习过程,以及在基层集体生活中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深化。 他们的叙事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怀念,但更着重于在艰苦劳动中对自我的重塑。一位曾是大学生的口述者,详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理论学习者转变为一个熟练操作机器的工人,他回忆了工友们质朴的友谊,以及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通过集体智慧解决技术难题的场景。这些经历为我们理解那一代人复杂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一手资料。 总结 本套书精选的口述材料,共同构建了一幅20世纪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宏大图景。它们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的汇集。通过阅读这些亲历者的讲述,读者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技术攻关的激情以及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宝贵的口述,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路径不可或缺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金银滩传奇”——单单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强烈好奇心。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而“口述史”的形式,则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我特别期待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中,看到那些曾经在“金银滩”这片土地上,或是与“金银滩”这个概念息息相关的科学家们,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这套书的“上、下册”结构,让我猜测内容会非常详实,可能不仅仅是单一的故事线,而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我很好奇,“金银滩”究竟代表了什么?是某个具体的科研基地,还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它承载了怎样的科学使命,又见证了哪些不朽的传奇?我希望从亲历者的讲述中,了解到那个年代科学家们的朴素情怀,他们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为国家科学进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本身就充满了厚重感和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一拿到这套书,就被它朴实而又不失庄重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沉甸甸的两册书,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温度和内容的扎实。我尤其对“金银滩传奇”这个副标题感到好奇,它究竟描绘了一段怎样的故事?是关于那个年代的艰辛奋斗,还是关于科学突破的艰辛历程?又或者,是关于一群普通人如何在中国科学发展的浪潮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非凡篇章?口述史的性质,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触摸最鲜活的历史。我期待着在这些亲历者的叙述中,看到那些书本上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背后,跳动着一颗颗充满理想、汗水和智慧的心。上册和下册的区分,也暗示着故事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想必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叙事,带领读者逐步走入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评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表明了其史料的珍贵性和研究的深度,“亲历者说”则赋予了它生动的生命力,而“金银滩传奇”则像是给这段科学史披上了一层浪漫而又充满力量的面纱。我一直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深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科研工作者们。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够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辉煌。我尤其好奇“金银滩”这个词汇,它究竟指代什么?是某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还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它与中国科学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上、下两册的书名,也让我预感到内容会非常详实,可能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动人瞬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评分

这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亲历者说”这四个字,则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倾听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大潮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物质条件艰苦、技术力量薄弱的年代,凭借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一步步克服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我对“金银滩”这个地名也充满了想象,它会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它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故事?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细节性和情感性,我希望从这些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声音、气息和情感,感受科学家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孤独、坚持、喜悦与失落,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协作、如何传承。我想,通过他们的视角,我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学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独特历程,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

这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金银滩传奇”(套装共上、下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亲历者说”四个字,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最直接、最真实的视角。20世纪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金银滩传奇”则为这段宏大的叙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引人入胜的色彩。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套书,深入了解那些参与创造“金银滩传奇”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我想知道,在那个年代,科研的条件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突破的?“金银滩”这个名字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是一个寓意深刻的代称?上、下两册的设定,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度和故事的完整性,我希望能够跟随亲历者的脚步,一步步走入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理解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科学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