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陶澍全集(共8册修订版)(精)》的作者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陶澍为官的时候,正是清代走向衰落的时期。他敏锐地发现了社会的诸多弊端,并积极寻求解决社会弊端的方略,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陶澍实地考察,兴修水利。他在传统的“筑堤束水”基础上,更加强调疏通的办法。陶澍从实际出发,巧妙利用地势、水势来治水,先后疏浚了洪泽湖、黄浦江、吴淞江、浏河、白茆河等。这些水利工程,改变了两江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抗灾能力。陶澍提倡海运,开启了我国近代运输改革的先河。经运河北上的漕粮运输,是清王朝的生命线,朝廷每年要从南方运送漕粮供应京师。在嘉庆、道光期间,漕运的问题日渐突出。既有运河淤塞的原因,也有沿途官吏勾结盘剥的原因。道光六年(1826),陶澍力举实行海运,将160余万石漕米从海上起运。粮船从吴淞口开出,等 (清)陶澍 撰;陈蒲清 主编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晚年自号“髹樵”、“桃花渔者”。湖南省安化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川东兵备道;道光年间,历任山西省按察使、安徽省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官邸,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阅读体验上,这部修订版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细致的校勘功力。我特意比对了几个我熟悉的篇章,发现相较于旧版,新的修订之处体现在对一些晦涩古籍原文的注释更加精准到位。例如,对于一些地方志、族谱中的专有名词,这次都补充了详细的出处考证,使得理解的深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文字的清晰度毋庸置疑,宋体的选择典雅大气,字号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出现错别字或排版错误,这对于需要引经据典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保证可靠性的基石。更值得称赞的是,全集在体例上的梳理非常清晰,对陶澍不同人生阶段的文稿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和排序,这种结构上的逻辑性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把握其思想的演变历程。整体阅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条脉络清晰、论证严密的思想长河,编辑团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所做的增补和校订工作,堪称典范。
评分如果说这是一扇通往清代中叶政治思想世界的窗口,那么这套《陶澍全集(修订版)》绝对是经过精心擦拭、光线最好的那扇。它不仅是文献的汇编,更是一份思想的指南。通过阅读陶澍对漕运改革、盐政弊端以及地方教育的论述,我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对于国家治理困境的焦虑与探索。他的文字,时而如刀锋般犀利,直指时弊;时而又如春风般和煦,充满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这种文风的转换自如,恰恰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入世的实践精神。对于任何对晚清改革思潮或地方治理模式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极佳的案例分析和思想资源。它不只是讲述“陶澍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一个有识之士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陶澍全集(修订版)》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墨绿色,配上手工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一看便知是费了心思的精品。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廉价纸张,而是那种带有轻微纹理、触感温润的特种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书脊的装订牢固,可以完全平摊在书桌上,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引用的学者来说,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页码和目录的排版,清晰明了,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无论是想找陶澍先生的某篇奏折还是诗词,都能迅速定位。侧边留白适中,方便读者进行批注和划重点,这对于深入研究其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可以说,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对于“全集”二字的敬畏与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艺术品,它的物理形态已经为进入陶澍的那个时代做好了完美的铺垫。
评分从资料的权威性和完备性角度来看,这套修订版无疑树立了新的标杆。它汇集了目前学界所能找到的尽可能多的原始材料,并且清晰地标注了每一篇文献的来源和流传版本。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奏折部分,修订版提供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对比,并附上了简短的说明,解释了选择某一说法的理由。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对史料的尊重,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获取第一手、经过严格甄别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套《全集》无疑是目前市场上最可靠、信息密度最高的工具书之一。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任何深入的探究都应以此为基础,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基础资料搜集的难度和风险。
评分翻开这些篇章,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位正直的士大夫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的声音。全集收录的内容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想。它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公文和诗作的集合,更包含了大量未曾发表或散佚的家书、尺牍以及幕府往来信函。正是这些“边角料”般的内容,才真正勾勒出了陶澍先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通过那些家长里短的家书,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地方大员,如何体恤民生、如何教育子嗣;从那些激烈的政治信件中,又能窥见他与同僚在国家大计上的深刻分歧与坚守。这种全景式的展示,使得陶澍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标签化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矛盾、有理想的复杂个体。这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情感的立体构建,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