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胡适文存(全十二册)
:480.00元
作者:胡适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908403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胡适如是说。时间已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当我们重新思考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蓬勃的,撼动着人心魂的力量。但是,切莫认为他是一个善于鼓吹的人,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又错认了他。
  当前的中国社会要建立一个平等的,稳定的,宽容的,共同进步的社会,必须重新去理解胡适先生,去读他的文章不可。
内容提要
  《胡适文存》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重要的著作,在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1927年散文家陈源推选新文学的十部杰作,《胡适文存》名列榜首。此书集中体现了胡适先生的哲学思想、学术主张、文学理论、白话文思考,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探索,可以说涵盖了其一生的成就。
  影印出版的《胡适文存》以民国时期版本为底本,这个版本是胡适生前亲自编订的版本。总计12册,共17卷。其中,《胡适文存》(4册)以民国十年(1921年)12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初版本为底本;《胡适文存二集》(4册)以民国十八年(19 2 9年)3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第六版为底本;《胡适文存三集》(4册)以民国十九年(1 9 30年)10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第二版为底本。
  影印本以“原大、原版、原样、原封面”为原则,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始版本的信息。为版本研究者、近现代史研究者,胡适学术研究提供了忠实的资料。
目录
《胡适文存》目录索引
《胡适文存》
序例
卷一
寄陈独秀
文学改良刍议
附录一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附录二 寄陈独秀(钱玄同)
寄陈独秀
附录 答书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答钱玄同书
附录一 钱先生原书
附录二 钱先生答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式
(1) 盛兆熊先生来信
(2) 答书
答汪懋祖
答朱经农
(1) 原书
(2) 答书
答任叔永
(1)原书
(2)答书
跋朱我农来信
致蓝志先书
答蓝志先书
论句读符号(答&'慕楼&'书)
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
讲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正案)
论短篇小说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追答李濂镗君
读沈尹默的旧诗词
谈新诗
《尝试集》自序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文摘
序言
这部《胡适文存》的十二卷本,甫一捧读,便觉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压在心头,仿佛穿越回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耳畔嗡嗡作响的,是无数思想激荡的火花与争论的余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白话文运动的记录与思考,那些早期的文章,带着一股冲破旧制、力求明晰的锐气,文字虽然偶显稚嫩,但那种“非改造不可”的决心,真是令人感佩。记得有一篇谈及如何让白话文“有效”的文章,胡适并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到语法的、词汇的选择上,细致入微,可见其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与执着。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深刻体察与期许。读罢,我常常会反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背后究竟凝结了多少先贤筚路蓝缕的努力?那些今日看来寻常的词句,在当时却是需要用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去争取和确立的。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似乎是按时间脉络缓缓铺陈,让你能清晰地追踪到一位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一步步校准自己的航向,从最初的“大胆假设”,到后来的审慎求证,这套文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想发展史。
评分这套文集的体量着实不小,内容之广博,也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原本以为会集中在文学和教育领域,但深入其中后发现,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国际关系的部分也占了相当比重。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他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旁观者的角度切入,但其判断标准却始终围绕着“科学精神”和“怀疑精神”。例如,他对某些古代典籍的考证,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求证态度,读来令人心生敬畏。这不仅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即不轻易接受既成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带有光环。这种对知识本体的尊重,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即便放置在今日的语境下,也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当然,部分篇章因年代久远,其引用的资料和背景知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略显晦涩,但这恰恰也成了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学术环境的一扇窗户,它提醒我们,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漫长且需要耐心的过程,切忌浮躁。
评分阅读这套全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胡适的“韧性”。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所要承受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来自同仁的质疑、政局的变动、乃至公众舆论的反复无常,都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然而,在他卷帙浩繁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坚韧不拔的自我坚持。他的论述风格,有时显得迂回曲折,但这并非因为他缺乏立场,而是因为他深知,在复杂的问题上,简单化的答案往往是最危险的。他似乎总是在用一种近乎辩论的方式,与潜在的反对者进行长期的、耐心的对话。这种对话精神,体现在他处理各种争议时的措辞上,极少使用凌厉的攻击性语言,而是倾向于“陈述事实”与“逻辑推演”。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快餐式结论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慢思考”的示范,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在形成观点之前,必须先沉淀下来,去倾听那些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声音,而不是急于站队。
评分我得说,这套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的详尽梳理。在我看来,很多关于胡适的论述,要么将他脸谱化为“西方的使者”,要么过度聚焦于他的私人生活,却往往忽略了他在理论建构上的艰辛。但这十二卷本的“文存”,则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始文本,让我得以绕开二手解读的迷雾,直接面对他对于“新生活”、“建设性”等概念的反复推敲。特别是他后期对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探讨,那种既抱有希望又深知实践困难的复杂心境,写得极其真诚。他并未鼓吹盲目全盘西化,而是强调“充分研究中国的情形”,这才是真正的“过渡”哲学。读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我深感其思想的立体性——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破坏者,而是一个试图在废墟上重建稳固基石的建筑师。文字间的冷静克制,与他所处的动荡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姿态,对于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教诲。
评分说实话,在阅读这十二卷的《文存》时,我经历了一个从“阅读”到“参与”的心路历程。一开始,我只是个旁观者,欣赏这位大师的风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当他探讨教育理念和青年如何自处的部分时,我发现自己也被卷入了那场关于“如何做人”的深刻讨论之中。他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的强调,超越了具体的政治主张,直指人类永恒的命题。他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圣人”,但他坚持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精神的独立。这套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困惑、挣扎与超越。其中对于“做学问”与“做人”之间关系的阐述,尤其发人深省,他将治学视为磨砺心性的一种方式,将知识的获取视为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的工具。整套书读完,留下的不是对某个具体观点的全然认同,而是一种强大的、持续向前的精神动力,一种尊重理性、珍视个体的内在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