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札 北京大学用为通选课教材 方法 理性 科学 多所高校选作 青年书目

十九札 北京大学用为通选课教材 方法 理性 科学 多所高校选作 青年书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方法论
  • 理性
  • 科学
  • 北大教材
  • 通选课
  • 青年读物
  • 学术
  • 思维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 十九札 北京大学用为通选课教材 方法 理性 科学 多所高校选作 青年书目
商品编号:12456762910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200.00g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著者:朱青生
书号:978-7-5502-1855-0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本:787毫米×960毫米 1/32
印张:8.5
插页:4
页数:272
字数:90千
版次:2013年11月第1版
印次: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
定价: 19.00元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用为通选课教材 多所高校选作“新生必读 ” 《新周刊》评为“我们时代的33本青年书目”之一 “一个大学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困惑作出了解答,这样的老师,在今天很稀有了。


作者简介
朱青生,1957年生于镇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1987年任教于中央美院,198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至今。


内容简介
《十九札》是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一共19封。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办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目录
1.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人性 自我发展 理性 大学 科学 方法
2.关于科学阅读  目标 规范 基本信息
3.关于思考阅读  科学意义 思想 读中思 读后思 不读思
4.关于外语  英语 外来语 母语
5.关于资料卡片I【引得卡片】  引得 主导方法 分类 原则 分项说明
6.关于资料卡片II【研究卡片】  形式 元素化
7.关于古文献全文数据库  国学 齐全 机械校对法 检索软件
8.关于提问  问题 提问
9.关于科学语言  科学论文 学期报告 科学语言
10.关于学士论文规范和硕士要求   学士论文 硕士 11.关于学术翻译   组合翻译 译场 规范
12.关于注释   注释六法 科学注释 哲学解释 通俗注释
13.关于术语   术语 词典学 构成
14.关于索引   可重复性 理解 全文索引 索隐
15.关于考试   考试四法
16.关于教师   职能 等级 知行合一
17.关于专家和学者   专家 学者 知识分子 判断 18.关于科学的局限   艺术 科学 理性 局限 追问 无有的存在
19.自我检讨 匮乏 怅憾 先天不足 前程有限 收信人跋语


智慧的曙光:跨越古今的理性探索与科学精神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渴望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追寻真理的光芒,并以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围墙,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古今的理性探索与科学精神的朝圣之旅。它旨在启迪心智,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审视周遭,用科学的方法求索未知。 第一部分:理性的基石——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洞察本质的能力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理性的核心——逻辑。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推理规则入手,理解演绎与归纳的差异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清晰的命题构建、有效的论证方法,以及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读者将掌握区分强弱论证、避免被误导的利器。 论证的艺术与科学: 我们将剖析一个有力的论证所必备的要素:清晰的前提、严密的推理过程以及可靠的结论。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有效的论证都是说服他人、坚定自我的基石。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同时也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论证中的缺陷。 逻辑谬误的陷阱与规避: 那些看似合理却暗藏杀机的逻辑陷阱,常常是思维的绊脚石。从稻草人谬误到诉诸权威,从滑坡谬误到非黑即白,本书将一一揭示这些逻辑谬误的惯用伎俩,并提供识别和规避的策略,帮助读者炼就一副“火眼金睛”,不被花言巧语所蒙蔽。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理性不仅仅是遵循逻辑规则,更是一种审慎、质疑和反思的态度。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培养主动质疑的习惯,不轻易接受既定观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证据和解释。我们将探讨如何评估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第二部分:科学的火炬——探索未知与创新实践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强大、最有效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理论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探索未知、求真务实的精神。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科学的世界,理解科学的本质、方法和发展历程。 科学的本质与边界: 我们将深入理解科学的定义,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并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科学是建立在可观察、可验证的证据基础上的,它具有可证伪性,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解科学的边界,有助于我们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科学的成就,并理性地面对其无法解答的问题。 科学方法的精髓: 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到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科学方法是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详细阐述科学方法中的关键环节,例如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控制、统计分析的应用等。读者将了解到,科学探索并非偶然的灵感闪现,而是严谨、系统、迭代的过程。 科学史上的辉煌与启示: 回顾科学史上那些伟大的发现和里程碑式的进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这些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大胆的猜想和严谨的求证。本书将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史故事,展现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科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精神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它是一种解决问题、优化决策的思维方式。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科学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购物时比较不同产品的优缺点,在健康管理上参考科学的建议,在人际交往中尝试理解他人的动机等。科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以更理性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部分:理性与科学的融合——通识的视野与未来的展望 理性与科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理性之光照亮科学的探索之路,科学的发现又反过来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理性认知。本部分将探讨理性与科学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的融合,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跨学科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世界。本书将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理解问题。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是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共性,并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 认识自我与世界: 理性与科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理性分析来理解人类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现象,如何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认识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的演变。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和严谨推理基础之上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偏见和迷信,获得更清晰、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 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青年人肩负着传承理性精神、弘扬科学文化的重任。本书将鼓励青年读者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知识,以批判的精神审视旧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解决新问题。理性与科学的素养,将是青年人应对未来挑战、实现个人价值、贡献社会力量的强大武器。 面向未来的思考: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深刻的挑战。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气候变化等议题,都需要我们运用理性和科学的智慧去审视和应对。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做出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选择,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书是一次关于智慧的启迪,一次关于求知的召唤。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主动思考的兴趣;它不贩卖所谓的“秘籍”,而是引导读者掌握通往真理的方法。愿本书能成为您理性之舟的航标,科学之光的引路人,助您在求知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抵达智慧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影响力,那可能是“祛魅”之后的“重建”。它拆毁了你心中很多偶像,让你暂时迷失在知识的荒原上,但随后,它又提供了一套扎实的工具和清晰的路径,指引你用更坚固、更灵活的材料去搭建属于自己的思想殿堂。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眼光都变了,不再轻易被那些煽动性的标题所裹挟,而是本能地去追问“数据来源是什么?”“论据是否充分?”“是否有替代性的解释?”。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是无价的。它不是一本用来炫耀学问的书,而是一本用来打磨心智、提升生存质量的实用指南,只是它的“实用性”体现在更深刻的认知层面,而非表面的技能层面。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长久的、内化的思维习惯的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推进,更像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对话。它不满足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直到读者自己感到一种智识上的不适感——那种“原来我一直想错了”的醍醐灌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科学精神”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流程,更是一种怀疑一切、求证一切的内在驱动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想自己最近做过的某个重大决定,然后用书中提到的工具去拆解它。这种即时的应用感,让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而成为了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很多章节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解词句的含义,更是要理解词句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如何被精心搭建起来的。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号称“批判性思维入门”的书籍,它们大多停留在教授一些工具箱式的技巧,比如“识别谬误”或者“归纳与演绎的区分”,读完后总觉得像学了些皮毛,无法真正内化。然而,这部作品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这些技巧融入了一种更宏大的哲学视野之中。它讨论的“理性”并非那种冰冷、机械的计算能力,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实践。书中的案例分析极为精妙,它没有选择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事件,反而常常聚焦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决策,比如如何评估一个广告宣传的可信度,或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筛选噪音。这种由小及大的推导,让“理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坛上的偶像,而是渗透在我们每一天呼吸里的空气。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思考正确”,而是“如何警惕思考的陷阱”,这才是真正的思维解放。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思想的“清道夫”,它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概念的肌理。我记得翻开它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强烈的“去魅”感所震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引导你去审视知识的根基——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公理和假设,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建构起来,又如何在逻辑的审视下露出脆弱的边缘。作者似乎有一种超脱的视角,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你错了”,而是温柔地推你一把,让你自己跌入那个逻辑的深渊,然后自己找到爬出来的路径。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岩,每攀升一步,视野都开阔一分,但同时,也更加意识到自己所站立之地的基础其实是多么的松动。特别是关于“确定性”的讨论,让我对所有声称拥有最终答案的学说都保持了一种健康的怀疑。这迫使我跳出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势,去关注推理过程的有效性,而非结论的吸引力。

评分

读这本书,仿佛完成了一次对个人认知地图的彻底重绘。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客观的人,但读完之后才发现,我的许多判断都潜藏着强大的情感滤镜和文化偏见。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大脑如何为了节省能量而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如何用“我懂了”来代替真正的理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解释的边界”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讨了科学方法在处理非量化、非可重复性现象时的局限性。这并不是在贬低科学,而是在强调一种谦卑——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和暂存性。这种谦卑感,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求知欲,因为它意味着探索永远没有尽头。那种读完后,不仅知识结构被调整了,连对待世界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包容的感觉,是很多纯粹的知识传授型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一本好书,相见恨晚。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不错啦读库必败啦,你们的书超级喜欢

评分

还没用,很不错的东西,是很好的

评分

质量非常非常好,值得顾客购买

评分

质量非常非常好,值得顾客购买

评分

我大学上怎么没有读过这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