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技巧指南,由日本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所开办的一系列“小说课堂”讲座内容汇集精选而成。该讲座针对从日本选拔出的十二位青年写作者,以“大师开办私塾”的形式,旨在传授作者三十余年写作生涯中的创作经验和写作心得。我对于书中关于“如何保持写作习惯和克服拖延症”的章节抱有相当大的兴趣,因为这几乎是每个长期写作者的共同敌人。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基于心理学研究的、或者至少是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切实有效的对抗拖延的策略。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拖延(是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还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导致的拖延),是否有不同的应对方案?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每天固定时间写作,并相信坚持的力量”。这听起来非常励志,像是一句口号,但缺乏“如何坚持下去”的具体操作指南。如果我今天状态极差,面对电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时,我该怎么办?是强迫自己写糟糕的初稿,还是应该允许自己休息,转而去进行阅读或散步来“补充燃料”?书中对于这种“灰色地带”的处理非常模糊,似乎假定所有读者都能轻易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这种一刀切的指导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在与自我斗争的写作者来说,帮助微乎其微。我更需要的是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关于如何在低谷期维持基本产出的“反人性”技巧。
评分这本新书,说实话,我对它的期待值还是挺高的,毕竟作者在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了。我本来以为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结果呢,翻开第一页,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全书大部分篇幅似乎都在讨论“写作的哲学”——那种宏大叙事,听起来很美,但对于一个急需实战技巧的写作者来说,简直是隔靴搔痒。比如,它花了整整三章去探讨“灵感的本质”,洋洋洒洒地引用了许多晦涩难懂的哲学流派观点,什么现象学还原啊,存在主义的焦虑啊,这些对于我这种想知道“如何安排悬念点”的普通写作者来说,帮助实在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比如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设计一个能抓住编辑眼球的开篇,或者处理不同体裁(科幻、言情、悬疑)时叙事节奏的细微调整。书中提供的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考,仿佛作者在邀请我们一起进行一场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无尽辩论,而不是提供一把能直接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这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的倾向,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读完后感觉心里有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坚实的“因此”可以支撑我立刻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封面设计倒是颇为精致,拿到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沉甸甸的经典著作。我本着“细节里藏着魔鬼”的心态,仔细研究了它的排版和用词。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韵味。然而,这种对语言形式的过度雕琢,似乎挤占了内容深度的空间。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商业化写作”的部分,因为现代作家要想生存,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把握大众口味、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营销的真知灼见。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仿佛商业化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不纯洁”的妥协。取而代之的是对“艺术的纯粹追求”的颂扬,这听起来很崇高,但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光有纯粹是很难生存的。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真正能卖出百万册的书,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巧妙地平衡艺术性和可读性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某个情节转折是如何精准地击中目标读者的心理防线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科班出身、已经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者的参考书,而不是给正在努力突破瓶颈的实干家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本应是总结和展望,但却以一种非常突兀的方式结束了。作者似乎在试图讨论“数字时代对写作的冲击”,这是一个非常前沿和重要的话题。我原以为会探讨有声书的兴起、短视频对叙事节奏的影响,或者平台分发带来的版权新机遇等。然而,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保守和笼统,主要表达了对“快餐文化”的担忧,并含蓄地呼吁大家回归纸质阅读的“深度”。这种略显老派的姿态,让我对作者对当代创作环境的理解产生了疑问。一个优秀的技巧指南,理应帮助读者适应和驾驭当前的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批判环境。例如,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有效的“故事预告”来吸引读者,或者如何优化电子书的排版以适应不同设备的阅读习惯,这些实用的、与时俱进的“技巧”在书中完全缺失。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写给上个世纪的作家的“写作指南”,缺乏对当下变动不居的市场和媒介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应对策略。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碎片化”和“缺乏系统性”。我翻阅了全书的目录,结构上看起来是分了几个大块,比如“构思”、“初稿”、“修改”等等,但点开来看,每个章节内部的逻辑跳跃性非常大。有时候,前一页还在详细讲解如何进行世界观设定,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关于如何处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技巧,两者之间缺少平滑的过渡或明确的逻辑链条。这让我感觉作者似乎是将自己多年来零散的笔记和随笔汇编成册,而非经过严谨的梳理和提炼。例如,在探讨“如何写出令人难忘的配角”时,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一个他个人的童年经历,虽然这可以作为一种“灵感来源”的佐证,但对于急需学习配角功能性构建(比如他们如何推动主角成长、如何填补世界观空白)的读者来说,这些“故事性”的侧注显得冗余且分散注意力。我需要的是一套可以被内化和重复应用的“流程图”或“检查清单”,而不是一连串引人入胜但难以复制的个人轶事。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场独白,而不是一次面向读者的、有组织的技术传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