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对实用手册(新修订版)

现代校对实用手册(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维东,杜悦,冯凌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校对
  • 编辑
  • 出版
  • 图书出版
  • 文字处理
  • 语言文字
  • 印刷
  • 规范
  • 实用手册
  • 新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3638
商品编码:12597163513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杜维东,杜悦,冯凌 编著 定  价:69.8 出 版 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40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5513638 上篇出版校对基础知识
一、出版知识
1.什么是字体?常用印刷字体有哪些?
2.什么是字号?各种不同的字体、字号适于作何用?
3.什么是排版字的级数?排版字有哪些级数?
4.常用数码有哪几种?各有哪些用途?
5.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其结构如何?
6.怎样使用中国标准书号?
7.什么是书名页、主书名页、附书名页?
8.什么是图书在版编目(CIP)?
9.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排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什么叫版本?
11.版本记录的内容有哪些?校对时应注意些什么?
12.什么叫开本?
13.什么是版次?什么是印次?怎样计算?
14.版本记录标注的印数和字数怎么计算?
15.什么是扉页?
16.什么叫印张?怎样计算?
17.什么是衬页(前衬、后衬)?什么是环衬?什么是假环衬?
18.什么叫索引?校对时应注意什么?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杜维东、杜悦、冯凌编著的《现代校对实用手册(近期新修订版)》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为出版校对基础知识,包含10个小节,从出版知识、版面格式、校对基础、标点符号、数字用法、字词知识、规范汉字、汉语拼音、校对技能等方面,用近200个问答题,对编校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下篇为常见易错的字、词和成语,包含3个小节:常见易错的字、容易混用的词和常见的成语差错。以音序排列的形式,从音、形、义三方面对字、词、成语进行精准辨析,释义详尽,例句丰富,体例清晰,便于速查。附录部分收入《简化字总表》《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各种主要符号》《出版社校对岗位培训结业考试题选》等14项编校工作推荐的内容。本书既能为初入门的编校新手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增加积累,迅速提高编校技能,也能为长期从事编校的人员补充规范汉字等方面的新知识,并便于查阅字词正误,是编辑校对岗位不可缺少的案头工具书。 杜维东,杜悦,冯凌 编著 杜维东,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特聘专家,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质量监督检测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出版协会编校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原校对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曾组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入选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工作,是2010―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3?15”少儿读物、教材教辅质量检查活动编校专家组专家,2012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很好中医药科普图书入选图书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并多次参加原新闻出版总署及质检中心检查出版物编校质量工作。2008年参与汉字校对符号靠前标准制订工作。参与《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制订工作。作者自等
《新编汉字形义辨析》 内容梗概 《新编汉字形义辨析》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汉字结构、演变与意义的工具书。本书不侧重于具体文本的校对技巧,而是聚焦于汉字本身,从字源、字形、字义三个维度,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汉字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通过对大量典型汉字的形义分析,本书致力于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汉字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从而在理解和使用汉字时,能够触及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细微之处。 本书特色与内容详情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形、义、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认为,理解汉字的意义,离不开对其形体结构和历史演变的探究。因此,书中每一字的解析都围绕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 一、 字形结构与演变:解码汉字的“骨骼” 汉字并非凭空产生,其字形蕴含着丰富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理。本书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如“山”、“水”、“日”、“月”等象形字,深入分析其字形如何模拟自然界事物的形态;对“上”、“下”、“中”等指事字,则揭示了其如何通过抽象符号表达抽象概念。 对于形声字,这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本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它不仅辨析了声旁和形旁各自的功能,更进一步探讨了形旁如何提示字义,声旁如何与原有的字义产生联系或演变。例如,在分析“清”字时,本书会追溯其字形从“氵”(水)和“青”的组合,解释“氵”表意(水),“青”表声(qīng)。但更深入的,会探讨“青”字本身在古代的意义,以及它与“清澈”这一含义之间的可能联系,例如,古代对于“青”色(如青山、绿水)的联想,以及“青”有时也带有鲜亮、纯净的意味,从而与水的清澈性相契合。 本书不局限于字形的直观分析,更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书中通过展示典型汉字的演变过程,直观地展现了汉字从具象到抽象、从繁复到简化的历史轨迹。这种演变过程的梳理,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字形的来由,更能体会汉字作为一种活的语言要素,其生命力所在。例如,对于“马”字,本书会展示其从一匹奔腾的马的象形,如何逐渐简化为如今的楷书字形。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字形,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汉字在书写便捷性与表意功能之间的权衡和发展。 二、 字义探源与辨析:把握汉字的“灵魂” 汉字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流变、分化、引申。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汉字字义的深入探源与精细辨析。 本义与引申义: 许多汉字拥有一个最初的本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个引申义。本书会明确区分一个字的本义,并详细梳理其引申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应如何理解。例如,对于“走”字,其本义是“跑”,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也引申为“行走”、“移动”、“离开”等多种含义。本书会分析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形异义与同音异义: 汉字中存在大量同形字(字形相同,意义不同)和同音字(读音相同,字形和意义不同)。本书对这些易混淆的字词进行了重点辨析,帮助读者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例如,“长”字,既可以表示“长短”的“长”(形容词),也可以表示“生长”的“长”(动词),读音也不同。本书会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字义和用法。 语义的细微差别: 即使是意义相近的字,也往往存在细微的语义差别。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如“看”、“看望”、“观察”、“审视”等,揭示它们在情感色彩、语境要求、关注点等方面的不同,帮助读者更精准地选择和使用词语。 文化内涵的挖掘: 汉字的意义常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在分析字义时,会适时地引入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习俗、哲学思想等,使读者不仅知其字,更知其文化。例如,分析“福”字时,会提及“五福临门”的传统观念,以及“福”字在民间节庆中的重要地位。 三、 汉字发展规律与应用提示:提升汉字素养 除了具体的字例分析,本书还总结了汉字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并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汉字应用提示。 汉字发展趋势: 简略梳理了汉字从古至今的总体发展趋势,包括表意功能的强化、形体结构的简化、书写规范化的过程等,使读者对汉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形声字构字规律: 进一步归纳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例如,形旁“木”多与树木、木制品有关,形旁“雨”多与天气现象有关等,帮助读者在遇到不认识的形声字时,能够通过形旁进行初步的意义推测。 辨析疑难字词的方法: 提供了学习和辨析汉字的一些实用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字典、词典查阅字源字义,如何通过语境推断字义,如何利用形旁声旁辅助理解等。 避免常见错误: 结合实际用字情况,指出了一些常见的错别字、误用字现象,并从字形、字义的角度进行解释,帮助读者避免类似的错误。 本书的读者对象 《新编汉字形义辨析》适用于所有对汉字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学生: 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作为学习汉字的辅助教材,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汉字基础,理解汉字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语文学习者: 无论是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还是对外汉语的学习者,本书都能提供深入的汉字知识,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作家、编辑、媒体工作者: 对文字要求极高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本书更精准地把握字词的细微差别,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和严谨性。 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通过汉字的学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 《新编汉字形义辨析》并非一本教授如何快速改正文本错误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挖掘汉字内在价值,提升读者汉字素养的读物。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汉字作为一种智慧结晶所蕴含的深厚底蕴。通过本书,读者将不再仅仅把汉字视为一个个符号,而是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与逻辑,从而更加自信、准确、富有表现力地使用汉字,领略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清晰、可操作的“校对心法”,而非仅仅是一本“错题集”。很多初级校对人员往往陷入了“找茬”的误区,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纠正明显的错别字上。然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意图”与“表达”是否一致。例如,在讲解逻辑连贯性时,作者引入了“语境阻力”的概念,教我们如何识别那些表面上语法正确但实际上会造成读者理解停滞的句子结构。这种从宏观层面入手,再落到微观细节的叙事结构,让人在校对时,不再是被动地修正错误,而是主动地优化信息传递的效率。它把校对工作从一种技术活,提升到了一种兼具逻辑分析和审美判断的专业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印象深刻。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很多老旧的校对指南显得有些滞后,但新修订的版本明显吸纳了大量近几年出现的语言新现象和网络用语规范。例如,对于表情符号(Emoji)在正式文本中的使用边界、网络流行词汇的收录标准,以及在移动端阅读体验下的排版考量,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讨论和建议。这表明作者群并非墨守成法,而是保持着对语言活力的敏感捕捉。这对于我们从事出版或内容创作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成果需要经受住来自不同屏幕和不同代际读者的检验。它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文本严谨性,又不至于脱离时代语境的平衡策略,让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表达方式时,心中有数,不慌不乱。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需要精确把控文字细节的人量身定做的“圣经”。我特别欣赏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枯燥教科书,而是大量采用了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和讲解。每一个规则的引入,都会紧跟着一到两个来自真实稿件的“错误示范”和“正确修改”,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举个例子,关于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新闻稿、学术论文以及网络文案中如何因受众和媒介不同而产生微妙的侧重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探讨,远超出了基础校对规范的范畴,直达编辑思维的核心层面。对于我这种常年在文字一线搏斗的人来说,这种贴近实战的指导,比空泛的理论指导要实用百倍。

评分

从实操工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是校对工作者的“应急工具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特定领域术语和引文格式的快速参考表。比如,生物学论文中的物种命名规范、法律文本中的引用格式、或者某个特定出版社的内部编辑规范示例,这些内容都被系统地整理并索引清晰。这极大地缩短了在处理复杂或专业稿件时,反复查阅不同标准手册的时间。以往处理跨学科稿件时,我常常需要同时打开三四本参考书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有了这本手册,很多常见且棘手的交叉领域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权威且简洁的解答。这对于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是节省了大量宝贵工作时间的“时间机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集成化的工作流程优化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材质,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设计风格简洁而不失专业性,色调沉稳,很符合它作为工具书的定位。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度适中,油墨印刷清晰,没有出现洇墨或者模糊的情况。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它在众多工具书中显得尤为突出,摆在书架上也很有档次。每次需要查阅时,那种翻动书页带来的踏实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专业态度和匠人精神,这种对“实体感”的追求,对于一本需要频繁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