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杜维东、杜悦、冯凌编著的《现代校对实用手册(近期新修订版)》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为出版校对基础知识,包含10个小节,从出版知识、版面格式、校对基础、标点符号、数字用法、字词知识、规范汉字、汉语拼音、校对技能等方面,用近200个问答题,对编校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下篇为常见易错的字、词和成语,包含3个小节:常见易错的字、容易混用的词和常见的成语差错。以音序排列的形式,从音、形、义三方面对字、词、成语进行精准辨析,释义详尽,例句丰富,体例清晰,便于速查。附录部分收入《简化字总表》《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各种主要符号》《出版社校对岗位培训结业考试题选》等14项编校工作推荐的内容。本书既能为初入门的编校新手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增加积累,迅速提高编校技能,也能为长期从事编校的人员补充规范汉字等方面的新知识,并便于查阅字词正误,是编辑校对岗位不可缺少的案头工具书。 杜维东,杜悦,冯凌 编著 杜维东,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特聘专家,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质量监督检测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出版协会编校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原校对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曾组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入选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工作,是2010―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3?15”少儿读物、教材教辅质量检查活动编校专家组专家,2012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很好中医药科普图书入选图书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并多次参加原新闻出版总署及质检中心检查出版物编校质量工作。2008年参与汉字校对符号靠前标准制订工作。参与《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制订工作。作者自等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清晰、可操作的“校对心法”,而非仅仅是一本“错题集”。很多初级校对人员往往陷入了“找茬”的误区,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纠正明显的错别字上。然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意图”与“表达”是否一致。例如,在讲解逻辑连贯性时,作者引入了“语境阻力”的概念,教我们如何识别那些表面上语法正确但实际上会造成读者理解停滞的句子结构。这种从宏观层面入手,再落到微观细节的叙事结构,让人在校对时,不再是被动地修正错误,而是主动地优化信息传递的效率。它把校对工作从一种技术活,提升到了一种兼具逻辑分析和审美判断的专业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印象深刻。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很多老旧的校对指南显得有些滞后,但新修订的版本明显吸纳了大量近几年出现的语言新现象和网络用语规范。例如,对于表情符号(Emoji)在正式文本中的使用边界、网络流行词汇的收录标准,以及在移动端阅读体验下的排版考量,都有专门的篇幅进行讨论和建议。这表明作者群并非墨守成法,而是保持着对语言活力的敏感捕捉。这对于我们从事出版或内容创作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成果需要经受住来自不同屏幕和不同代际读者的检验。它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文本严谨性,又不至于脱离时代语境的平衡策略,让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表达方式时,心中有数,不慌不乱。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需要精确把控文字细节的人量身定做的“圣经”。我特别欣赏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枯燥教科书,而是大量采用了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和讲解。每一个规则的引入,都会紧跟着一到两个来自真实稿件的“错误示范”和“正确修改”,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举个例子,关于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新闻稿、学术论文以及网络文案中如何因受众和媒介不同而产生微妙的侧重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探讨,远超出了基础校对规范的范畴,直达编辑思维的核心层面。对于我这种常年在文字一线搏斗的人来说,这种贴近实战的指导,比空泛的理论指导要实用百倍。
评分从实操工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是校对工作者的“应急工具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特定领域术语和引文格式的快速参考表。比如,生物学论文中的物种命名规范、法律文本中的引用格式、或者某个特定出版社的内部编辑规范示例,这些内容都被系统地整理并索引清晰。这极大地缩短了在处理复杂或专业稿件时,反复查阅不同标准手册的时间。以往处理跨学科稿件时,我常常需要同时打开三四本参考书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有了这本手册,很多常见且棘手的交叉领域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权威且简洁的解答。这对于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专业人士来说,是节省了大量宝贵工作时间的“时间机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集成化的工作流程优化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材质,触感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设计风格简洁而不失专业性,色调沉稳,很符合它作为工具书的定位。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度适中,油墨印刷清晰,没有出现洇墨或者模糊的情况。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它在众多工具书中显得尤为突出,摆在书架上也很有档次。每次需要查阅时,那种翻动书页带来的踏实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专业态度和匠人精神,这种对“实体感”的追求,对于一本需要频繁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