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高僧正傳
定價:27.00元
作者:李利安
齣版社:三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806280744
字數: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想瞭解渡流沙淩滄海次西天取經的高僧法顯嗎?想更多的知道不畏艱險取經天竺,傳播佛教飲譽華夏玄奘嗎?還有玄奘之後的唐僧義淨、背水砍柴的禪宗祖師惠能、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一行……他們是我們民族的精英、祖國的驕傲。李利安所著的《中國高僧正傳》融真實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既尊重曆史事實,又文筆流暢生動,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內容提要
《中國高僧正傳》講述瞭佛教在中國兩韆多 年的傳承和發展,選取瞭中國曆史上卓有成就,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至 關重要作用的高僧,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綫索,對每個人的思想進行解析。《中國高僧正傳》觀察他們麵臨的俗世險惡,考察他們在思想 上對前人的繼承與突破。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法顯——渡流沙淩滄海個西天取經的高僧謝瑞一立誓求法東晉鹹康元年(335)。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垣縣)境內的一戶農傢小院裏,人們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小生命的降生。這傢人姓龔,世代務農,忠厚善良,生活十分清貧,老伴身體也很虛弱,以緻連個兒子都很難養活。正午時分,隨著一聲響亮的嬰啼,大傢懸著的心全都放瞭下來。因為産婦已年近四十,在這“兒奔生,娘奔死”的時刻就多瞭幾分危險。好在母子平安,何況還是個胖小子,這怎能不讓這對中年夫婦喜齣望外呢?可這歡喜的心情不久便被忐忑不安的神情所替代。想起自己前麵三個兒子相繼於童年不幸天亡,夫婦倆終日擔驚受怕,夜不能寐,唯恐厄運再次降於懷中的小寶貝。在龔氏夫婦戰戰兢兢、憂慮重重的擔心中,時光已過瞭三個年頭。一天夜裏,萬籟俱寂,昏暗的油燈下,母親正在縫製孩子三周歲的新衣服。男主人心事重重地開瞭口:“孩子他娘,咱兒子過幾天就三歲瞭。三年來,咱們小心翼翼地撫養他,總害怕有個什麼閃失,尤其是你為此身心憔悴,頭上已白發斑斑瞭。聽人說佛法無邊,為求佛主保佑,咱不如將孩子送到附近的寺裏,你看如何啊?”妻子放下手中的針綫活,藉著昏暗的油燈仔細端詳著熟睡中的兒子,那張圓圓的略帶紅暈的小臉蛋此時正在睡夢中綻開一絲微笑。望著這張可愛的小臉,妻子抽泣著說道:“我從心裏實在捨不得離開兒子,有時夢中都能聽到他喚我時那甜美的聲音,這副活潑可愛的模樣常使我不由得在半夜挑燈來看,一想起他三個哥哥的厄運我就害怕,有時甚至整宿難眠。”“正因為你疼愛他,我纔決定這樣做的,一來可求得佛主保佑,使孩子健康成長,二來寺院離咱傢也不遠,我們可常去看望孩子。”就這樣,龔傢夫婦為求佛主保佑,將自己心愛的兒子,在其過三歲生日那天送到瞭附近的佛寺度為小沙彌。說來奇怪,由於孩子幼小,有時也迴傢小住,可一迴傢中便患重病,住到寺院便無藥自愈,從此便不大迴傢。十幾歲時,父母不幸去世。此後,叔父屢逼他迴傢,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佛法情有獨鍾,齣傢的決心反倒越來越大,於是他在20歲時便受瞭比丘的具足戒,從而成為一名正式的僧人,法名叫“法顯”。在寺裏,法顯品德正直,頭腦聰穎,儀軌肅整,深得寺僧和四方居士的崇敬。尤其是他那精進不息的好學精神,更受到師傅們的贊賞。幾年下來,本寺及附近其他寺院所藏佛教經典他都一一認真研讀瞭一遍,可依然不能滿足他那強烈的求知欲望。於是,他徵得師父的同意,來到瞭當時佛教十分興盛的長安。長安遠在西周時期就被定為國都,這裏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文化興盛,民風純樸。東晉十六國中的前秦王朝即以此城為都。優越的地理條件再加上建都的緣故,大批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到瞭後秦姚興時期,這裏更是人文薈萃,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姚興登上皇帝寶座後,不忍再睹戰場上的殘忍廝殺,倡導廣行善事,遍積善德,於是極力崇奉佛教。上有皇室奉行,百姓競相仿效,一時間,長安的寺院香火極盛,拜佛布施的群眾絡繹不絕,寺中僧人也因此數量大增,深受四方居士的供養,外地的和尚也紛紛來此雲遊掛單。法顯正是在這時來到長安的。與彆的雲遊僧人相比,法顯更珍視這一大好形勢,他博覽群書,如飢似渴,加之思想敏銳,善於思索,學識增長很快。過瞭一段時間,他發現在大量湧入寺院的僧人中,也有魚目混珠之輩,而在佛法i藏(即經藏、律藏、論藏)中有關戒律問題的律藏僅有寥寥的二三種,而且詞句艱澀難懂,律義暗昧不明。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律藏的傳譯不暢,從而形成與經、論二藏的大量傳人極不平衡的局麵呢?帶著這些疑問,法顯遍訪名師,尋求答案。當時蜚聲長安、專攻戒律的曇摩侍(又作野摩持)大師自然成為法顯求教的閤適人選。這一天,法顯來到大師所在的寺院,拜見求學。待法顯說明來意後,曇摩侍大師開口言道:“我乃西域僧人,托明君之福,來中土弘揚佛法。道安大師讓我和竺佛念、慧常等一起翻譯關於僧尼軌範及其他清規戒律方麵的典籍,如今雖然已經作瞭一些工作,但還很不夠啊。”法顯聽到這裏,喜齣望外,忙搭言:“那太好瞭,這正好可以彌補中土律藏方麵的不足。”“隻可惜我們翻譯所依之本均是來自西域諸國的鬍本,輾轉而來,未免失之偏頗,且數量極其有限,現在我們譯齣的《十誦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僅能彌補中土戒律未傳之不足。”曇摩侍大師惋惜地說。法顯略思片刻說:“與其翻譯西域所傳經法,不如直接翻譯天竺所傳之真經。”“如此當然很好,可從天竺來的僧人大多隻重視經、論二藏,所帶律本不多,怎麼去傳譯呢?”“那我們自己去取律本迴來!”看到法顯那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曇摩侍大師露齣瞭贊許的微笑。從此,一個震驚佛門的設想在法顯的心中誕生瞭。一天,他將自己的打算說給同門好友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他說:“當今皇上下詔,組織專人翻譯經典,實乃佛門盛事。然佛經源於天竺,中土僧人卻不懂梵文,又無梵文之原本,所譯經典多是經西域迂迴而來,內地僧人不懂西域諸國語言,西域僧人又不善漢文,因此,所譯經典往往不易理解,難以成誦,如此下去,我擔心中土所誦佛典將失去佛經本色。”在場的其他四位同門深覺法顯言之有理,都不由自主地點頭稱是。“再說佛法有三藏,律藏為數甚少,我想戒律被單獨列為一藏,說明它與其他二藏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土律藏數量甚少,錶明還有許多律藏經典仍在天竺未被取迴,因此,我決定親赴天竺取迴真經。”法顯這一敏銳的洞察能力,在七年之後被佛經翻譯大傢鳩摩羅什所印證。公元401年後秦皇帝姚興從西域迎來鳩摩羅什,拜為國師,並敕令在自己的禦苑——逍遙園內翻譯經典。通過幾年的翻譯實踐,鳩摩羅什於405年深有感觸地說:“既覽舊經,意多紕謬,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且說就在法顯將“親赴天竺,取迴真經”的決定剛說齣口,其他四個人均錶現齣震驚的神情,其中年紀輕的慧景說道:“師兄有此壯誌,我非常欽佩。隻是此去天竺之國,茫茫萬裏之遙,既要途經無邊的沙漠,還要翻越冰封高峻的蔥嶺,而且西域諸國連年徵戰,白骨遍野。如此惡劣的環境,對於年近花甲的您來說實在是太難瞭。”
 ……
序言
法顯——渡流沙淩滄海次西天取經的高僧
立誓求法
西齣陽關
沙海馳騁
翻越蔥嶺
淚灑雪山
漫遊中印
遊師子國
歸國譯經
鳩摩羅什——兩朝皇帝發兵萬裏擄請而來的譯經大師
傢世之奇
智子之生
隨母齣傢
□賓求法
留學沙勒
改宗大乘
重返龜茲
道流西域
發兵邀請
滯身涼州
譯經長安
傳法全國
真諦——來華譯經僧中不幸的一位
生於亂世
離傢求索
皈依佛門
剃度為僧
振锡扶南
再人中土
身罹國難
譯業受挫
南投始興
再走晉安
揮淚西返
漂還廣州
大展譯業
聲震嶺南
撫平創傷
盟誓弘法
智□——創立中國個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師
國破傢亡
皈依佛門
南北求索
瞭悟佛法
金陵傳道
初試鋒芒
沉潛天颱
再求精進
重返金陵
撫慰民心
隋師滅陳
躑躅匡山
掉步荊湘
尋覓法眼
天颱歸隱
石城示疾
玄奘——不畏艱險取經天竺,傳播佛教飲譽華夏
幼年齣傢
艱難西行
周遊印度
飲譽天竺
流傳韆古
義淨——玄奘之後的唐僧
雙珠現世
齣傢學法
以戒為本
精研律典
遊學兩京
請願皇宮
仰慕前賢
誓遊佛國
因緣巧成
孤帆南下
過裸人國
抵東印度
雨夜遇險
古寺巡禮
漫遊佛國
拜謁聖跡
異國留學
取經返迴
譯經傳法
遺言垂訓
惠能——背水砍柴的禪宗祖師
初結法緣
皈依禪門
舂米悟禪
木棉袈裟
劫後餘生
網開一麵
風幡玄機
曹溪佛唱
明心見性
刀光佛影
以退為進
薪盡火傳
法藏——華嚴宗的創始人
煉指供佛
擇師求學
正式齣傢
賢首國師
重譯華嚴
入宮講經
迎佛捨利
以法濟世
一行——早測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敏而好學
再世顔迴
潔身自好
遁入空門
纔驚盧鴻
遊學天下
拒詔應詔
良禽擇木
譯經傳世
拜師學藝
設計救人
覓鏡祈雨
奉旨修曆
造儀測地
神凝《大衍》
吐血不倦
微言大義
死後哀榮
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
鑒真——六次東渡創立律宗的盲人高僧
見佛動心
始作沙彌
巡遊兩京
究學三藏
獨步江淮
一方宗首
應請東渡
初遭挫摺
再渡遇險
三渡受阻
四渡受阻
五渡漂迷
北上揚州
屢遭不幸
六渡日本
創宗傳法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感覺非常厚重且有分量。拿到手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曆史年錶,而是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眼前。比如,書中對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艱辛曆程的描繪,簡直比任何一部史詩電影都要精彩,讀的時候我完全能想象齣他跋山涉水、剋服萬難的畫麵,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真的令人肅然起敬。更難得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故事,它還巧妙地融入瞭大量對當時社會背景、文化交流的分析,讓我們理解這些高僧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們的修行,更在於他們如何將佛法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書中對不同宗派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清晰的梳理,讓我對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拓展視野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文化和宗教史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改變曆史進程的人物充滿敬意,而《中國高僧正傳》則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佛教曆史深處的大門。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高僧們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將他們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展現瞭他們在麵對睏境、挑戰時的智慧與勇氣。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這些偉大的先行者,中國佛教的今天會是怎樣?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瞭中國佛教璀璨的曆史長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本土思想碰撞融閤的部分,這讓我看到瞭佛教在中國並非簡單的“舶來品”,而是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本土化過程。這種深入淺齣的解讀方式,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的佛教思想,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此外,書中對高僧們在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所做齣的貢獻也有所提及,讓我看到瞭佛教文化對中國整體文明的巨大影響。
評分當我翻開《中國高僧正傳》,我就知道我找到瞭一本我一直在尋找的書。我對佛教一直有著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卻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介紹中國佛教曆史的書籍,直到我遇見瞭它。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傳記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展現瞭中國佛教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親身參與瞭佛教在中國從興起到鼎盛,再到各個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過程。書中的論述嚴謹而不失生動,既有對曆史事實的考證,又不乏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那些高僧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將深奧的佛經翻譯成中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的過程感到驚嘆,這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佛教的偉大傳承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中國高僧正傳》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震撼的佛教史入門讀物!我一直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和背後的故事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零散,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圖景。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高僧們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高僧生平的同時,也深入淺齣地解釋瞭他們所翻譯、所弘揚的佛法精髓,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中國佛教。讀完後,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心靈之旅,對佛教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教義,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悲憫與無畏。這本書的選材也很精煉,每一位高僧都代錶著一個時代、一種重要的佛教思潮,能夠幫助讀者快速抓住中國佛教發展的主綫。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觸感、字體的排版都給人一種莊重而不失雅緻的感覺,非常適閤靜心閱讀。
評分如果說曆史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那麼《中國高僧正傳》無疑是在其中描繪瞭最閃耀的篇章。我一直對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將這種力量具象化,通過那些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高僧們的故事,展現瞭中華民族在信仰、智慧與慈悲方麵的獨特追求。書中對每一位高僧的介紹,都力求做到詳實而精準,既有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有他們對佛法思想的獨到見解和貢獻。我讀到這些故事,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人生,從這些先賢的身上汲取力量和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佛教,它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智慧、關於精神追求的史詩。裝幀精美,內容紮實,讓我每次翻閱都能有所收獲,都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洗禮。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從中獲得深刻體悟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