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高僧正传
定价:27.00元
作者:李利安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806280744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想了解渡流沙凌沧海次西天取经的高僧法显吗?想更多的知道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玄奘吗?还有玄奘之后的唐僧义净、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惠能、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一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祖国的骄傲。李利安所著的《中国高僧正传》融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文笔流畅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内容提要
《中国高僧正传》讲述了佛教在中国两千多 年的传承和发展,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作用的高僧,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每个人的思想进行解析。《中国高僧正传》观察他们面临的俗世险恶,考察他们在思想 上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个西天取经的高僧谢瑞一立誓求法东晋咸康元年(335)。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垣县)境内的一户农家小院里,人们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小生命的降生。这家人姓龚,世代务农,忠厚善良,生活十分清贫,老伴身体也很虚弱,以致连个儿子都很难养活。正午时分,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啼,大家悬着的心全都放了下来。因为产妇已年近四十,在这“儿奔生,娘奔死”的时刻就多了几分危险。好在母子平安,何况还是个胖小子,这怎能不让这对中年夫妇喜出望外呢?可这欢喜的心情不久便被忐忑不安的神情所替代。想起自己前面三个儿子相继于童年不幸天亡,夫妇俩终日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唯恐厄运再次降于怀中的小宝贝。在龚氏夫妇战战兢兢、忧虑重重的担心中,时光已过了三个年头。一天夜里,万籁俱寂,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正在缝制孩子三周岁的新衣服。男主人心事重重地开了口:“孩子他娘,咱儿子过几天就三岁了。三年来,咱们小心翼翼地抚养他,总害怕有个什么闪失,尤其是你为此身心憔悴,头上已白发斑斑了。听人说佛法无边,为求佛主保佑,咱不如将孩子送到附近的寺里,你看如何啊?”妻子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借着昏暗的油灯仔细端详着熟睡中的儿子,那张圆圆的略带红晕的小脸蛋此时正在睡梦中绽开一丝微笑。望着这张可爱的小脸,妻子抽泣着说道:“我从心里实在舍不得离开儿子,有时梦中都能听到他唤我时那甜美的声音,这副活泼可爱的模样常使我不由得在半夜挑灯来看,一想起他三个哥哥的厄运我就害怕,有时甚至整宿难眠。”“正因为你疼爱他,我才决定这样做的,一来可求得佛主保佑,使孩子健康成长,二来寺院离咱家也不远,我们可常去看望孩子。”就这样,龚家夫妇为求佛主保佑,将自己心爱的儿子,在其过三岁生日那天送到了附近的佛寺度为小沙弥。说来奇怪,由于孩子幼小,有时也回家小住,可一回家中便患重病,住到寺院便无药自愈,从此便不大回家。十几岁时,父母不幸去世。此后,叔父屡逼他回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佛法情有独钟,出家的决心反倒越来越大,于是他在20岁时便受了比丘的具足戒,从而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法名叫“法显”。在寺里,法显品德正直,头脑聪颖,仪轨肃整,深得寺僧和四方居士的崇敬。尤其是他那精进不息的好学精神,更受到师傅们的赞赏。几年下来,本寺及附近其他寺院所藏佛教经典他都一一认真研读了一遍,可依然不能满足他那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他征得师父的同意,来到了当时佛教十分兴盛的长安。长安远在西周时期就被定为国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兴盛,民风纯朴。东晋十六国中的前秦王朝即以此城为都。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建都的缘故,大批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到了后秦姚兴时期,这里更是人文荟萃,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姚兴登上皇帝宝座后,不忍再睹战场上的残忍厮杀,倡导广行善事,遍积善德,于是极力崇奉佛教。上有皇室奉行,百姓竞相仿效,一时间,长安的寺院香火极盛,拜佛布施的群众络绎不绝,寺中僧人也因此数量大增,深受四方居士的供养,外地的和尚也纷纷来此云游挂单。法显正是在这时来到长安的。与别的云游僧人相比,法显更珍视这一大好形势,他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加之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学识增长很快。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在大量涌入寺院的僧人中,也有鱼目混珠之辈,而在佛法i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中有关戒律问题的律藏仅有寥寥的二三种,而且词句艰涩难懂,律义暗昧不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律藏的传译不畅,从而形成与经、论二藏的大量传人极不平衡的局面呢?带着这些疑问,法显遍访名师,寻求答案。当时蜚声长安、专攻戒律的昙摩侍(又作野摩持)大师自然成为法显求教的合适人选。这一天,法显来到大师所在的寺院,拜见求学。待法显说明来意后,昙摩侍大师开口言道:“我乃西域僧人,托明君之福,来中土弘扬佛法。道安大师让我和竺佛念、慧常等一起翻译关于僧尼轨范及其他清规戒律方面的典籍,如今虽然已经作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啊。”法显听到这里,喜出望外,忙搭言:“那太好了,这正好可以弥补中土律藏方面的不足。”“只可惜我们翻译所依之本均是来自西域诸国的胡本,辗转而来,未免失之偏颇,且数量极其有限,现在我们译出的《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仅能弥补中土戒律未传之不足。”昙摩侍大师惋惜地说。法显略思片刻说:“与其翻译西域所传经法,不如直接翻译天竺所传之真经。”“如此当然很好,可从天竺来的僧人大多只重视经、论二藏,所带律本不多,怎么去传译呢?”“那我们自己去取律本回来!”看到法显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昙摩侍大师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从此,一个震惊佛门的设想在法显的心中诞生了。一天,他将自己的打算说给同门好友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他说:“当今皇上下诏,组织专人翻译经典,实乃佛门盛事。然佛经源于天竺,中土僧人却不懂梵文,又无梵文之原本,所译经典多是经西域迂回而来,内地僧人不懂西域诸国语言,西域僧人又不善汉文,因此,所译经典往往不易理解,难以成诵,如此下去,我担心中土所诵佛典将失去佛经本色。”在场的其他四位同门深觉法显言之有理,都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再说佛法有三藏,律藏为数甚少,我想戒律被单独列为一藏,说明它与其他二藏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土律藏数量甚少,表明还有许多律藏经典仍在天竺未被取回,因此,我决定亲赴天竺取回真经。”法显这一敏锐的洞察能力,在七年之后被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所印证。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从西域迎来鸠摩罗什,拜为国师,并敕令在自己的御苑——逍遥园内翻译经典。通过几年的翻译实践,鸠摩罗什于405年深有感触地说:“既览旧经,意多纰谬,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且说就在法显将“亲赴天竺,取回真经”的决定刚说出口,其他四个人均表现出震惊的神情,其中年纪轻的慧景说道:“师兄有此壮志,我非常钦佩。只是此去天竺之国,茫茫万里之遥,既要途经无边的沙漠,还要翻越冰封高峻的葱岭,而且西域诸国连年征战,白骨遍野。如此恶劣的环境,对于年近花甲的您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
序言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次西天取经的高僧
立誓求法
西出阳关
沙海驰骋
翻越葱岭
泪洒雪山
漫游中印
游师子国
归国译经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
家世之奇
智子之生
随母出家
□宾求法
留学沙勒
改宗大乘
重返龟兹
道流西域
发兵邀请
滞身凉州
译经长安
传法全国
真谛——来华译经僧中不幸的一位
生于乱世
离家求索
皈依佛门
剃度为僧
振锡扶南
再人中土
身罹国难
译业受挫
南投始兴
再走晋安
挥泪西返
漂还广州
大展译业
声震岭南
抚平创伤
盟誓弘法
智□——创立中国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国破家亡
皈依佛门
南北求索
了悟佛法
金陵传道
初试锋芒
沉潜天台
再求精进
重返金陵
抚慰民心
隋师灭陈
踯躅匡山
掉步荆湘
寻觅法眼
天台归隐
石城示疾
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幼年出家
艰难西行
周游印度
饮誉天竺
流传千古
义净——玄奘之后的唐僧
双珠现世
出家学法
以戒为本
精研律典
游学两京
请愿皇宫
仰慕前贤
誓游佛国
因缘巧成
孤帆南下
过裸人国
抵东印度
雨夜遇险
古寺巡礼
漫游佛国
拜谒圣迹
异国留学
取经返回
译经传法
遗言垂训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初结法缘
皈依禅门
舂米悟禅
木棉袈裟
劫后余生
网开一面
风幡玄机
曹溪佛唱
明心见性
刀光佛影
以退为进
薪尽火传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炼指供佛
择师求学
正式出家
贤首国师
重译华严
入宫讲经
迎佛舍利
以法济世
一行——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敏而好学
再世颜回
洁身自好
遁入空门
才惊卢鸿
游学天下
拒诏应诏
良禽择木
译经传世
拜师学艺
设计救人
觅镜祈雨
奉旨修历
造仪测地
神凝《大衍》
吐血不倦
微言大义
死后哀荣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
见佛动心
始作沙弥
巡游两京
究学三藏
独步江淮
一方宗首
应请东渡
初遭挫折
再渡遇险
三渡受阻
四渡受阻
五渡漂迷
北上扬州
屡遭不幸
六渡日本
创宗传法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充满敬意,而《中国高僧正传》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佛教历史深处的大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高僧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先行者,中国佛教的今天会是怎样?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国佛教璀璨的历史长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思想碰撞融合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佛教在中国并非简单的“舶来品”,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佛教思想,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书中对高僧们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也有所提及,让我看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整体文明的巨大影响。
评分这本《中国高僧正传》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震撼的佛教史入门读物!我一直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和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零散,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高僧们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高僧生平的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他们所翻译、所弘扬的佛法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佛教。读完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对佛教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教义,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悲悯与无畏。这本书的选材也很精炼,每一位高僧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重要的佛教思潮,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抓住中国佛教发展的主线。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字体的排版都给人一种庄重而不失雅致的感觉,非常适合静心阅读。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高僧正传》,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我一直在寻找的书。我对佛教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佛教历史的书籍,直到我遇见了它。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佛教在中国从兴起到鼎盛,再到各个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书中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既有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又不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那些高僧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将深奥的佛经翻译成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的过程感到惊叹,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佛教的伟大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如果说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中国高僧正传》无疑是在其中描绘了最闪耀的篇章。我一直对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力量具象化,通过那些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高僧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信仰、智慧与慈悲方面的独特追求。书中对每一位高僧的介绍,都力求做到详实而精准,既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对佛法思想的独到见解和贡献。我读到这些故事,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从这些先贤的身上汲取力量和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佛教,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智慧、关于精神追求的史诗。装帧精美,内容扎实,让我每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都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获得深刻体悟的书籍。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感觉非常厚重且有分量。拿到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历史年表,而是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眼前。比如,书中对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艰辛历程的描绘,简直比任何一部史诗电影都要精彩,读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出他跋山涉水、克服万难的画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真的令人肃然起敬。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故事,它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交流的分析,让我们理解这些高僧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修行,更在于他们如何将佛法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书中对不同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清晰的梳理,让我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和宗教史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