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禪宗史
定價:42.80元
作者:印順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2145139
字數:370000
頁碼:3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禪宗史,是印順論師繼「中國佛教史略」後的第二部史書。作者不以門戶之見,站在客觀立場,以史論史的態度,寫成這本禪史,確是一本良好的中國禪宗正史。作者彌補瞭以前禪宗史研究的缺陷、利用新發現的禪門文獻對從達摩到會昌法難之間三百五十年的曆史作瞭深入細緻的考察,這是本書對禪學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目錄
序
章 菩提達摩之禪
節 達摩傳與達摩論
第二節 達摩與楞伽經
第三節 達摩門下的傳弘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
節 達摩禪的新時代
第二節 道信與入道方便
第三節 弘忍東山法門
第三章 牛頭宗之興起
節 什麼是南宗
第二節 牛頭宗成立的意義
第三節 牛頭法融的禪學
第四章 東山法門之弘布
節 東山宗分頭弘布
第二節 東山門下的種種相
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師
節 慧能年代考
第二節 從誕生到黃梅得法
第三節 南歸與齣傢
第四節 行化四十餘年
第五節 入滅前後
第六章 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
節 壇經的主體部分
第二節 敦煌本壇經的成立
第三節 壇經的變化
第七章 荷澤神會與南宗
節 神會的一生
第二節 有關神會的著作
第三節 南頓北漸
第八章 曹溪禪之開展
節 曹溪流派
第二節 禪風的對立
第三節 南宗頓教的中心問題
第四節 曹溪的直指見性
第九章 諸宗抗互與南宗統一
節 牛頭禪的蛻變
第二節 洪州宗與石頭宗
第三節 從對立到南宗統一
後記
作者介紹
印順法師(1906-2005)浙江海寜人,俗姓張,20歲時,偶讀莊子,見馮夢禎序文:“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興趣。23歲,其母猝然病逝,內心受極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親亦相繼病逝,乃感人生無常,而有齣傢之誌。25歲,齣傢於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
我必須指齣,這部關於中國禪宗曆史的論述,其結構布局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對“斷裂與延續”的把握。作者似乎非常關注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比如神秀與慧能的對立,臨濟宗的突然興盛,以及後世對禪宗的“整理門戶”。這些轉摺點被賦予瞭充足的背景鋪墊,使得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得到瞭閤理的解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禪宗在傳入日本後,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禪宗的“重塑”這一略顯冷僻的角度的探討。這種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比較,使得這部“中國史”的書寫顯得尤為立體和深刻。它不是一個封閉的體係,而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動態過程。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時空的閱讀體驗,讓你深刻理解到,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精神”中,禪宗究竟留下瞭怎樣不可磨滅的烙印。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境界。我常常在閱讀那些關於禪宗祖師行狀的描述時,産生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身臨其境。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象徵意味的典故時,保持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既尊重曆史的嚴肅性,又沒有犧牲敘事的文學魅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比較不同曆史時期禪宗的“世俗化”與“齣世化”傾嚮時所采取的批判性視角。例如,它對宋代以後禪宗在宮廷和士大夫階層中的流行,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其教義的某些麵嚮,進行瞭審慎的探討,避免瞭對任何一個曆史階段進行無條件的贊美或貶低。這種客觀、多維度的審視,使得整部作品的學術品格非常高。它不是一部“弘法”之作,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學”探索,它引導讀者去理解,宗教思想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紮根、變異並最終結齣時代果實的。
評分從一個普通的曆史愛好者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宗教史的認知邊界。它清晰地勾勒齣瞭禪宗與其他本土宗教,如道教,在爭奪精神高地時所進行的微妙的“藉用”與“抗衡”。我發現,許多我原以為是道傢思想的元素,實際上是在禪宗與本土文化交融的過程中被“禪化”的。書中對“教外彆傳”這一概念的解析尤為精彩,作者細緻地剖析瞭禪宗如何通過這種自我定位,巧妙地規避瞭官方意識形態的審查,同時又在民間獲得瞭廣泛的信仰基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停下來,查閱地圖和相關人物的生平,不是因為敘述不清,而是因為信息密度實在太大,每一個段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曆史信息量和思想張力。它要求讀者不僅要閱讀文字,更要與文字背後的曆史情境進行深入的對話。
評分這部關於中國禪宗曆史的著作,簡直是一部跨越時空的智者對話錄。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梳理,但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近乎詩意的筆觸,將禪宗從印度傳入中土,如何在六祖慧能的手中完成本土化、並最終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主流的波瀾壯闊曆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曹溪一宗的崛起,尤其是對“明心見性”這一核心觀念的闡釋,遠超一般通俗讀物所能企及的深度。它沒有停留在羅列祖師名號和寺院沿革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禪宗思想與魏晉玄學、儒傢理學之間復雜而微妙的張力與融閤。尤其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機鋒棒喝”的解讀,不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教學手段,而是將其置於唐代社會思潮和特定曆史情境下,展現瞭其作為一種反傳統、追求當下覺悟的哲學實踐的深刻內涵。讀完後,我對中國哲學史上這場偉大的精神革命有瞭全新的認識,仿佛親自參與瞭那場在竹林深處或山間茅廬中展開的思想辯論。
評分坦率地說,我帶著一種尋根問底的心態來閱讀這部關於“中國禪宗史”的巨著,期望它能為我多年來在禪宗公案中遇到的諸多睏惑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僵硬的編年體,而是巧妙地將曆史的縱深感與哲學的橫嚮對比相結閤。特彆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描述禪宗嚮外輻射,影響宋代理學,乃至晚清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心態轉變的章節,展現瞭極高的洞察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追問“為什麼會這樣發生”。比如,書中對臨濟宗與曹洞宗在修行路徑上的分野,分析得鞭闢入裏,不再是簡單的教法差異,而是摺射齣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對“空性”的不同把握。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座巨大的曆史迷宮中央,而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張詳盡的、標注瞭曆代高僧心路軌跡的地圖,讓我得以清晰地辨認齣思想演變的每一步岔路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