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定价:38.00元
作者:牟钟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01118780
字数:220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牟钟鉴先生,受教于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四十余年来默默耕耘,硕果累累。他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 “三新之路”;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的研究,结合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发展,结合世界历史进程,无论是对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复杂问题,还是社会全面改革面临的种种矛盾,还是对文化现实和人们日常生活,都进行了有理论价值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与回答。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是作者近若干年反思结晶,正如作者所说:“我并不期于系统完美,却可说它们是从自我精神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悟,也许对世人和青年走近孔子儒学有些参考作用。”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围绕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试图阐明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孔子、孟子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儒学在当代如何进行理论转型,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儒学在今日社会主要应在什么领域发挥作用和发挥何种作用,儒学怎样推动中西文化会通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等,而论说的重点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阐扬。总之,试图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以实现明体达用的目标。
目录
序言:儒学的明体与达用 ……………………………… 1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 2
一、孔子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 ………………………… 2
二、孔子儒学在古代史上的显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 12
四、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儒学的复苏 ………………………… 16
五、孔子儒学的创新与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统的亚圣 ………………………………… 25
一、孟子的历史地位 ………………………………………… 25
二、孟子对儒学的创新性贡献 ……………………………… 28
仁恕通和刚毅之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异性比较 …………………………………… 40
二、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六字论 ……………………………… 41
新仁学:儒学的当代理论转型 ………………………… 45
一、仁学历史发展梗概 ……………………………………… 46
二、当代新儒家对仁学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学构想 ……………………………………………… 50
四、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的兴起 ……………………… 73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 9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 ……………………… 93
三、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 95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牟钟鉴先生访问记…………………………… 105
一、我走近儒学之路 ………………………………………… 106
二、宗法性传教宗教是中国**的宗教 …………………… 125
儒学与儒教问题争论的思考…………………………… 139
一、儒学与儒教的由来与当下 ……………………………… 139
二、儒学复兴是全社会的事业 ……………………………… 149
三、儒释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征之比较……………………………… 156
一、中华是人本主义,西方是神本主义 …………………… 157
二、中华是道在万物,西方是理念** …………………… 161
三、中华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华是家国本位,西方是个人本位 …………………… 167
五、中华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对立 …………………… 171
六、中华是天下一家,西方是国家至上 …………………… 176
七、中华是天人一体,西方是人胜于天 …………………… 181
八、中华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进兴替 …………………… 186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 193
一、儒学面临的新挑战空前严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对儒学冲击的两重性 ………………………… 196
三、西方话语下的儒学研究 ………………………………… 199
四、儒学复兴有了转机 ……………………………………… 204
五、儒学可以为当代人类提供中国智慧 …………………… 209
六、儒学将在明体达用中复兴 ……………………………… 212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 215
一、返本开新 ………………………………………………… 215
二、综合创新 ………………………………………………… 217
三、推陈出新 ………………………………………………… 218
中国文化的应对之道
重铸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与小人是中华特有的道德评价模式 ……………… 228
三、新时代新君子论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补与人生 ………………………………………… 244
一、儒家道家共为中华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补是中华思想演化的基本脉络 ………………… 254
三、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补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265
社会德教是儒学的**定位…………………………… 270
一、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道德引领 ……… 270
二、儒家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272
三、儒家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项工作 ……………………………… 280
儒学与社会和谐 ………………………………………… 285
一、和谐社会的构想根植于儒家贵和哲学 ………………… 286
二、贵和哲学对贵斗哲学的 …………………………… 290
三、发扬儒学智慧,建设社会和谐 ………………………… 295
儒家协调智慧与新型国际关系………………………… 306
一、学习儒家协调智慧,文明冲突论 ………………… 306
二、儒家协调智慧的内涵 …………………………………… 308
三、儒家协调智慧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 312
四、儒家协调智慧的历史与今天 …………………………… 318
后记:我的学术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师重道,承接前辈学者的学术统绪 ………………… 328
二、旧邦新命,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 330
三、比较中西,提炼中国模式和经验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内而后有觉解 ………………………… 335
五、综合创新,开拓个性化的学术之路 …………………… 337
六、知行合一,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结语 …………………………………………………………… 341
作者介绍
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道教》、《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说》、《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写,获第三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宗教学一等奖)、《宗教·文艺·民俗》、《涵泳儒学》、《在国学的路上》、《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道家和道教论稿》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等。
曾获全国教师称号(200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在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个人奖。
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奖个人颁奖辞
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钟鉴
他是我国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他四十余年来默默恪守一个学者的本份:为人谦恭、温和,治学严谨、扎实;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有爱心,有担当;扬正气,讲正学,走正路,办正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粹儒者的气象。
他沉潜涵泳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汪洋大海。着力研究儒学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他将仁爱、中和、尊生、诚信等理念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宏论高见,启人心智。
他潜心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儒释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为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做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成绩斐然,贡献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动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中华学术,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主张会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为我所用,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为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深研中华文化,志于光大儒学,勇于开拓求新,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
文摘
序言
刚拿到《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本书,我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和作者牟钟鉴先生的名字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感到好奇。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中国文化的地位,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视角,去分析当下中国文化所呈现出的种种特质。我尤其喜欢他对“融合”这一概念的阐释。在作者看来,当下的中国文化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与全球化的浪潮、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借鉴、创新,形成一种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充满时代活力的复合型文化。书中的很多论述都非常有启发性。例如,作者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分析了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避免泥古不化,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实验室,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当下的种种实验与尝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责任。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本书抱持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当下精神”这种概念本身就有点模糊,再加上又是关于“中国文化”,我担心会读到一些陈词滥调或者过于宏大的叙事。然而,当我翻开书,被作者牟钟鉴先生的笔触所吸引后,我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他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中国文化图景,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将当下中国文化中最具活力、也最令人困惑的部分一一呈现。书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我尤其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宣扬,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自信的来源、构成以及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他指出了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足够好,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我们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贵。书中对一些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比如新媒体的兴起如何重塑我们的阅读习惯,传统节日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都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并将之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形成独到的见解。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是也适用于我所经历的现实。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冷静而深刻的透视,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评分《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照见当下中国文化的面貌。作者牟钟鉴先生的文字,不像一些学者那样深奥难懂,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常常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精神”一词的解读。他所说的“当下精神”,并非简单的物质层面的繁荣,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关乎民族魂魄的特质。他在书中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冲击视为全然的负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它所催生的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他用一种非常具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独立性,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叙事。书中对于“中国梦”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将这个宏大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核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中国梦”背后蕴含的文化逻辑和历史传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不断演进的生命体。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时,立刻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它在当下的精神状态。这本书的作者牟钟鉴先生,用他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图景。他没有回避当下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作者强调,当下的中国文化,需要经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过程,需要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书中对一些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例如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大众传媒对价值观的影响,都让我感觉非常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共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文化深切的关怀。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交流,他引导我去看清当下文化的种种迹象,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又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书名是《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本书的题目就足以吸引我,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思考,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如今到底呈现出怎样的精神面貌?是依然坚韧地传承着古老的智慧,还是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悄然改变,甚至被重新定义?读完之后,我感觉作者牟钟鉴先生仿佛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没有直接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剖析,引领我走进中国文化的当下肌理。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作者在探讨传统价值观如何影响当代人的行为模式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许多人的选择与挣扎。他分析了市场经济对文化观念的冲击,也阐述了科技发展给文化传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充满着张力与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议题变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思想的深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坦诚的对话,他提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他的见解又常常能点醒我,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当下精神的一次梳理,更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如何安顿自己的文化灵魂的一次深刻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