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缘、经济、国家安全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论述了东亚地缘政治、中东乱局、币缘战争、金融危机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等当前世界性热点话题。书中几乎细数了近代的所有世界战争、局部战争甚至国家内部冲突,并将每次战争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结果赤裸裸地暴露出来。那些在国内政治刊物上不太会看到的、当时不能说、后来不想说的各国外交摩擦与台面下的事,shouci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
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工科出身,自由撰稿人、时评人,曾做过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机缘巧合,站在了几个领域的交叉点上,故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世界军事》杂志刊有系列连载《秦汉帝国》,此外在《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亦常有时评刊载。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大调整!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战略!中美货币战争成败得失!
书中以我们日常生活比较关心的时政大事为主,如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国的关系走向,同时又涉及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币缘战争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从而为中家发展航母建设来维护海洋权益、实施海陆并举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大量依据。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shouci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
——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没有如时下所流行的那样去弄玄虚,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 石述思著ming时评人
作者看似随意实则下足工夫字斟句酌,才将这课本中一板一眼的历史讲得流畅自然,加之揉进摒除晦涩艰深的专业描述,转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展现当今的世界时态。
—— 正是青春保时捷 豆瓣网友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看到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西方战略思维的模仿,这里面的思维是中国式的,就像中医一样,对比以往让我们感觉很新鲜,但必须承认它的确很有效。
—— 新浪读书
di1部分山河抗战
大国之殇
南北二元/002
稳自西北/005
贯穿数百年的死结/008
数百年积弊的总爆发/011
东北亚之谋
形胜之地/014
蚕食东北/017
“9?18”事变/019
既是起点,也是终点/022
东北亚的“三角格局”/024
开辟北方抗战的根据地
北方“堡垒群”/026
沦陷之后/028
持久战的精髓/030
坐守关中,东出三晋/034
附章/038
中智取势,上智得人
以势论抗战/040
挺进华北/045
以心夺势/047
鱼盐之利化作战场之强/050
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051
北方战场的中枢/054
货币战争/057
以全局视角来看抗战
苏联——远东战略的延续/062
美国——养虎噬人,反被虎伤/069
di二部分 地缘政治
漫谈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基本面/076
钓鱼岛——中日外交的“阻断器”/086
日本“3?11”——史上zui“强”的地震/091
南海之局
聊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01
关于东南亚的几个问题/109
印度对外战略
印度的大国之梦/120
“佛陀的微笑”/128
棋局、棋手、棋子/131
印度工业的两个困局
“有合无统”导致工业化滞后/136
种姓制度导致无人可用/139
“1962年综合症”导致心浮气躁/133
中国航母
(di1)岛链与韩日台“铁三角”/146
航母的意义/149
航母大型化是未来方向/158
依旧重要的近海/160
di三部分 国际时政与世界经济
币缘战争
货币霸权的演变/164
战争背后的经济账/176
抗美援朝与“机会成本”/181
“海”“陆”双重思维
“大炮”、“黄油”并不矛盾/188
东西兼顾、海陆并举/189
高铁的价值/191
“国富”与“国强”/194
di四部分 中国的未来
闲谈大国复兴(一)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200
美国的金融霸权与双赤字经济/203
世界工厂与奇异的中美经济共生体/211
从战略对话到战略性接近 216
新战略格局下的东亚地缘/225
闲谈大国复兴(二)
从中国经济的两次转型谈起/237
中国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244
历史没有如果,但未来有/252
以全局视角来看抗战
美国——养虎噬人,反被虎伤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抗战的同时,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呢?当时美国在国力上已经远远地chao过了日本,如果从工业规模来讲,甚至比同时期的英国和法国都要强大。当时美国拥有的工业规模跟现在的中国一样,同样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就国际地位而言,在整个世界的金字塔结构当中,处于顶端的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美国与同时代的日本、德国、苏联处于同一层级,都在世界的di二阵营,是当时英国主导的世界格局的挑战者。
与高踞顶端的英国相比,美国的差距在在两点:首先是货币。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zui强大的工业能力,可是当时世界各国通行的货币是英镑,也就是说世界金融体系依然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di二个差距在地缘。美国地处北美大陆,从海权的角度讲,它可以同时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但是,如果没有陆地上相应的着力点,没有一个立足点的话,再强大的海军也无法影响到欧亚大陆。在欧洲地区,美国显然没有任何可以立足之处。在亚洲,美国真正掌握的就是菲律宾,这是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夺下来的。因为有了这个立足点,美国在东亚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个影响力远远不及那个时候控制着南亚和东南亚的英国以及法国,日本由于自身地处东亚地区,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可能都要比美国人高一些。
由于这种情况,美国人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初期是一种更倾向于多极化的考虑,尽量与其他力量保持合作关系,让他们壮大,以这种方式削弱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美国事实上在大部分时间是抱一种支持的态度。这和现在人们宣传的美国在抗战当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抗战前期是这样。
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那一年,当时美国对日出口chao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和钢材,这些都是在战争时期zui基础的战略物资。在那个年代,日本的钢铁来源一共是两个。一个就是来自于“9?18”之后占领的东北三省。1931年以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整个侵华战争提供了一半的钢材来源。另一半则是来自于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那个时候日本几乎成了美国钢铁zui大的买家。在当时,美国厂商为了保证日本客户的需求,连纽约各地拆下来的废电梯都来不及拆解,就直接运到日本了。在侵华战争的前三年,日本军队所消耗的燃油,70%来自于美国。某种程度来说,在那段日子,美国是日本侵华过程中zui大的帮凶。
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汪精卫的伪政权在南京建立,美国在外交上完全站在日本人一边,逼迫蒋介石承认南京的汪精卫政权。
为什么会这样呢?日本人的实力在迅速扩张的时候,起到的作用是美国人自己达不到的,因为日本人当时打着反殖民的旗号,把远东地区英国、法国的势力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美国人非常乐于见到的。美国人在这件事上做的考虑远远比日本要深远得多。
现在回过头去看,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日关系更像是现在的恶意商业收购游戏。先通过某种方式诱导你不断地扩大投资,把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项目当中,让你手中的现金量急剧减少。当达到一个临界状态的时候,突然断掉你的贷款,制造危机。这种时候这个大庄家就会来收购你的公司。综合当时的情况,美国人玩儿的就是这样一个游戏。
由于美国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供给到日本,导致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一直在肆无忌惮地扩大战场。从东北的局部,一直蔓延到华北,一路的由北向南推进。淞沪抗战以后,还有一路就是由东向西。zui后整个战线一直推进到了中国大陆东部一线,全数被日本占领。在1940年前后,日军的扩张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国国内也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中国战场上,日本正好把整个中国东部完全占领。日本侵华的大本营在东北三省,向南的兵力已经达到海南岛。在这么漫长的战线上,日本的兵力和控制力都已经到了临界的状态。美国人恰恰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禁运的商品就是钢铁、橡胶、石油。这些战略物资掐断以后,就像商业收购当中突然断掉了目标公司的贷款。这样一来,整个日本的战争机器就面临一种难以为继的状态。钢铁和煤炭还好一些,从东北三省可以解决。可是,石油和橡胶这两个战略物资,如果美国人不供应的话,日本人眼下找不着新的来源。放眼日本势力可以到达的范围,只有东南亚,那个时候被称为南洋地区。
对于当时的日本军部来讲,他们有两个选择。di一是停止侵华战争,从众多的占领区域撤出。很显然,当时国民党政权一时半会是填不回来的,英国人的势力已经被清除干净了。等于日本人把菜做好上桌,自己一筷子没动,就交给美国人享用了。这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好战的军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di二种选择,硬着头皮,跟美国人打一仗,彻底拿下东南亚。这恰恰也就是真实历史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在1941年的12月,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企图以一种赌博式的方式,在短时期之内逼美国人就范。可是日本人还是低估了对手,即便是能够一时得手,但是双方在整体实力上、在资源上的差距是无法弥合的。而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它对日本的“收购计划”也就跟着进入到了收尾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给予中国国民政府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军事援助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陆军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呈现战略胶着状态。这就保证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岛屿争夺战上,日本人抽不出多少兵力,使得美国在当地的作战变得相对轻松。打垮日本人,美国就可以顺势接手此前英国、荷兰、法国在东南亚所有的势力范围。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深刻的语言,带你穿越纷繁复杂的国际时事,抵达事物本质的彼岸。它不是那种让你背诵国家名称和领导人的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更侧重于“思维方式”的培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大国战略时,所运用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次外交谈判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还原了对话内容,更是将谈判桌下的暗流涌动、各方的心思算计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写作手法,让我这个平时对政治不太敏感的人,也觉得津津有味。同时,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独到,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与当下的世界格局联系起来,让我看到“过去”如何塑造“现在”。作者在分析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潜规则”时,也毫不避讳,坦诚地揭示了权力、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是如何交织作用的。读这本书,就像在玩一场大型的策略游戏,虽然你无法直接参与,但却能通过作者的指引,理解每一步棋背后的逻辑和意图。它让我明白,所谓的“世界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各国之间不断互动、博弈、妥协、对抗的结果。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名词和冰冷数字的严肃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世界政治变得易于理解。开篇就从一个引人入胜的真实事件入手,让我立刻进入状态。接着,作者开始拆解“大国博弈”背后的逻辑,从经济利益到战略考量,再到文化差异,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他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站队。书中关于“权力转移”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此外,作者对一些国际组织和条约的解读,也相当透彻,让我明白这些看似抽象的规则,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起游览世界,他不仅告诉你这里的风景有多美,更告诉你这风景背后的故事,让你不仅仅是“看”,更是“懂”。它帮助我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国际事件。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观点输出,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探讨。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几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总是会发生冲突?”“地缘政治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书中对“大国博弈”的解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深入挖掘了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信息战”和“认知战”的分析,这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对一些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辨析能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也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但又不会让人觉得生涩难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政治的理解,从原来的“一团浆糊”变成了“初具轮廓”,仿佛在一幅巨大的地图上,我找到了几个关键的坐标点,能够串联起整个世界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洁有力,主标题“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就直击痛点,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开篇从某个历史事件的切入点,将宏大的国际政治概念具象化,读起来不像枯燥的教科书,反而像是在听一个资深评论员娓娓道来。作者在阐述大国之间的博弈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历史根源,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地缘政治冲突时,作者展现出了相当的宏观视野,将局部事件置于全球战略棋盘上进行解读,这种视角非常宝贵,有助于我这种对国际事务了解不深的人,快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有条理的世界观。书中对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也十分精彩,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强调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相互影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灰色地带”的讨论,那些非公开但影响深远的权力运作,读来让人大开眼界,也对“信息不对称”有了更深的体会。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政治的窗户,让我不再感觉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尝试去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复杂互动规律的书。作者在探讨“大国博弈”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而是放眼全球,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辩证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逻辑。作者在分析国际关系时,非常注重细节,比如某个国家在某个关键时刻的决策,背后往往牵扯着无数的因素,而这本书就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书中对“地缘政治”的阐释,让我对地图上那些看似平静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历史、文化、经济、战略等多重力量交织的产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认知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更理性地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各个力量中心是如何运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