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地緣、經濟、國傢安全政策、外交等各個層麵論述瞭東亞地緣政治、中東亂局、幣緣戰爭、金融危機和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等當前世界性熱點話題。書中幾乎細數瞭近代的所有世界戰爭、局部戰爭甚至國傢內部衝突,並將每次戰爭各方的利益關係和結果赤裸裸地暴露齣來。那些在國內政治刊物上不太會看到的、當時不能說、後來不想說的各國外交摩擦與颱麵下的事,shouci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在深入淺齣的說理中找到影響世界格局變遷的曆史規律!
王偉,鬼榖工作室主筆。工科齣身,自由撰稿人、時評人,曾做過金融公司的投資顧問。機緣巧閤,站在瞭幾個領域的交叉點上,故善以曆史、地緣和經濟等多個視角,對國內外戰略問題進行綜閤分析。在《世界軍事》雜誌刊有係列連載《秦漢帝國》,此外在《中國國防報》等媒體亦常有時評刊載。
中國國傢安全戰略大調整!中國海軍未來的航母戰略!中美貨幣戰爭成敗得失!
書中以我們日常生活比較關心的時政大事為主,如中國與印度、日本等國的關係走嚮,同時又涉及瞭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幣緣戰爭和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從而為中傢發展航母建設來維護海洋權益、實施海陸並舉的國傢安全戰略提供瞭大量依據。
世界格局是個很俗的詞,大學裏的國政專業的人老是講,但卻講不過齣租車司機。齣租車司機會講,但講不齣道理。shouci聽人講格局,講得這麼通俗、這麼有趣,用經濟學的原理,把世界的變遷,講得津津有味。
——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沒有如時下所流行的那樣去弄玄虛,而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看似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給讀者呈現瞭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
—— 石述思著ming時評人
作者看似隨意實則下足工夫字斟句酌,纔將這課本中一闆一眼的曆史講得流暢自然,加之揉進摒除晦澀艱深的專業描述,轉用通俗生活化的語言展現當今的世界時態。
—— 正是青春保時捷 豆瓣網友
這本書的作者讓我看到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對西方戰略思維的模仿,這裏麵的思維是中國式的,就像中醫一樣,對比以往讓我們感覺很新鮮,但必須承認它的確很有效。
—— 新浪讀書
di1部分山河抗戰
大國之殤
南北二元/002
穩自西北/005
貫穿數百年的死結/008
數百年積弊的總爆發/011
東北亞之謀
形勝之地/014
蠶食東北/017
“9?18”事變/019
既是起點,也是終點/022
東北亞的“三角格局”/024
開闢北方抗戰的根據地
北方“堡壘群”/026
淪陷之後/028
持久戰的精髓/030
坐守關中,東齣三晉/034
附章/038
中智取勢,上智得人
以勢論抗戰/040
挺進華北/045
以心奪勢/047
魚鹽之利化作戰場之強/050
自古以來的富庶之地/051
北方戰場的中樞/054
貨幣戰爭/057
以全局視角來看抗戰
蘇聯——遠東戰略的延續/062
美國——養虎噬人,反被虎傷/069
di二部分 地緣政治
漫談中日關係
中日關係的基本麵/076
釣魚島——中日外交的“阻斷器”/086
日本“3?11”——史上zui“強”的地震/091
南海之局
聊聊《聯閤國海洋法公約》 /101
關於東南亞的幾個問題/109
印度對外戰略
印度的大國之夢/120
“佛陀的微笑”/128
棋局、棋手、棋子/131
印度工業的兩個睏局
“有閤無統”導緻工業化滯後/136
種姓製度導緻無人可用/139
“1962年綜閤癥”導緻心浮氣躁/133
中國航母
(di1)島鏈與韓日颱“鐵三角”/146
航母的意義/149
航母大型化是未來方嚮/158
依舊重要的近海/160
di三部分 國際時政與世界經濟
幣緣戰爭
貨幣霸權的演變/164
戰爭背後的經濟賬/176
抗美援朝與“機會成本”/181
“海”“陸”雙重思維
“大炮”、“黃油”並不矛盾/188
東西兼顧、海陸並舉/189
高鐵的價值/191
“國富”與“國強”/194
di四部分 中國的未來
閑談大國復興(一)
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格局/200
美國的金融霸權與雙赤字經濟/203
世界工廠與奇異的中美經濟共生體/211
從戰略對話到戰略性接近 216
新戰略格局下的東亞地緣/225
閑談大國復興(二)
從中國經濟的兩次轉型談起/237
中國對外戰略重心的轉移/244
曆史沒有如果,但未來有/252
以全局視角來看抗戰
美國——養虎噬人,反被虎傷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在中國抗戰的同時,這個世界在發生著什麼呢?當時美國在國力上已經遠遠地chao過瞭日本,如果從工業規模來講,甚至比同時期的英國和法國都要強大。當時美國擁有的工業規模跟現在的中國一樣,同樣被人們稱為“世界工廠”。但是,就國際地位而言,在整個世界的金字塔結構當中,處於頂端的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美國與同時代的日本、德國、蘇聯處於同一層級,都在世界的di二陣營,是當時英國主導的世界格局的挑戰者。
與高踞頂端的英國相比,美國的差距在在兩點:首先是貨幣。雖然美國擁有世界上zui強大的工業能力,可是當時世界各國通行的貨幣是英鎊,也就是說世界金融體係依然掌握在英國人手裏。
di二個差距在地緣。美國地處北美大陸,從海權的角度講,它可以同時控製大西洋與太平洋。但是,如果沒有陸地上相應的著力點,沒有一個立足點的話,再強大的海軍也無法影響到歐亞大陸。在歐洲地區,美國顯然沒有任何可以立足之處。在亞洲,美國真正掌握的就是菲律賓,這是美國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奪下來的。因為有瞭這個立足點,美國在東亞有瞭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這個影響力遠遠不及那個時候控製著南亞和東南亞的英國以及法國,日本由於自身地處東亞地區,它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可能都要比美國人高一些。
由於這種情況,美國人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初期是一種更傾嚮於多極化的考慮,盡量與其他力量保持閤作關係,讓他們壯大,以這種方式削弱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基於這樣的思路,在日本侵華問題上,美國事實上在大部分時間是抱一種支持的態度。這和現在人們宣傳的美國在抗戰當中起到瞭很強的作用的說法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抗戰前期是這樣。
一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那一年,當時美國對日齣口chao過28億美元,其中60%是石油和鋼材,這些都是在戰爭時期zui基礎的戰略物資。在那個年代,日本的鋼鐵來源一共是兩個。一個就是來自於“9?18”之後占領的東北三省。1931年以後,日本人在東北建立瞭完整的工業體係,為整個侵華戰爭提供瞭一半的鋼材來源。另一半則是來自於從美國進口的廢鋼鐵。那個時候日本幾乎成瞭美國鋼鐵zui大的買傢。在當時,美國廠商為瞭保證日本客戶的需求,連紐約各地拆下來的廢電梯都來不及拆解,就直接運到日本瞭。在侵華戰爭的前三年,日本軍隊所消耗的燃油,70%來自於美國。某種程度來說,在那段日子,美國是日本侵華過程中zui大的幫凶。
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全麵抗戰爆發之後,汪精衛的僞政權在南京建立,美國在外交上完全站在日本人一邊,逼迫蔣介石承認南京的汪精衛政權。
為什麼會這樣呢?日本人的實力在迅速擴張的時候,起到的作用是美國人自己達不到的,因為日本人當時打著反殖民的旗號,把遠東地區英國、法國的勢力收拾得乾乾淨淨,這是美國人非常樂於見到的。美國人在這件事上做的考慮遠遠比日本要深遠得多。
現在迴過頭去看,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美日關係更像是現在的惡意商業收購遊戲。先通過某種方式誘導你不斷地擴大投資,把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項目當中,讓你手中的現金量急劇減少。當達到一個臨界狀態的時候,突然斷掉你的貸款,製造危機。這種時候這個大莊傢就會來收購你的公司。綜閤當時的情況,美國人玩兒的就是這樣一個遊戲。
由於美國的資源源源不斷地供給到日本,導緻日本在侵華戰爭的時候,一直在肆無忌憚地擴大戰場。從東北的局部,一直蔓延到華北,一路的由北嚮南推進。淞滬抗戰以後,還有一路就是由東嚮西。zui後整個戰綫一直推進到瞭中國大陸東部一綫,全數被日本占領。在1940年前後,日軍的擴張力已經達到瞭極限,而中國國內也進入瞭艱苦的相持階段。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中國戰場上,日本正好把整個中國東部完全占領。日本侵華的大本營在東北三省,嚮南的兵力已經達到海南島。在這麼漫長的戰綫上,日本的兵力和控製力都已經到瞭臨界的狀態。美國人恰恰選在這個時間點宣布對日本實施貿易禁運,禁運的商品就是鋼鐵、橡膠、石油。這些戰略物資掐斷以後,就像商業收購當中突然斷掉瞭目標公司的貸款。這樣一來,整個日本的戰爭機器就麵臨一種難以為繼的狀態。鋼鐵和煤炭還好一些,從東北三省可以解決。可是,石油和橡膠這兩個戰略物資,如果美國人不供應的話,日本人眼下找不著新的來源。放眼日本勢力可以到達的範圍,隻有東南亞,那個時候被稱為南洋地區。
對於當時的日本軍部來講,他們有兩個選擇。di一是停止侵華戰爭,從眾多的占領區域撤齣。很顯然,當時國民黨政權一時半會是填不迴來的,英國人的勢力已經被清除乾淨瞭。等於日本人把菜做好上桌,自己一筷子沒動,就交給美國人享用瞭。這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好戰的軍部,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的。
di二種選擇,硬著頭皮,跟美國人打一仗,徹底拿下東南亞。這恰恰也就是真實曆史當中所發生的事情。在1941年的12月,日本人襲擊瞭珍珠港,企圖以一種賭博式的方式,在短時期之內逼美國人就範。可是日本人還是低估瞭對手,即便是能夠一時得手,但是雙方在整體實力上、在資源上的差距是無法彌閤的。而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它對日本的“收購計劃”也就跟著進入到瞭收尾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開始給予中國國民政府大量的軍事援助。這些軍事援助導緻的直接結果就是日本陸軍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壓力進一步增加,呈現戰略膠著狀態。這就保證在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島嶼爭奪戰上,日本人抽不齣多少兵力,使得美國在當地的作戰變得相對輕鬆。打垮日本人,美國就可以順勢接手此前英國、荷蘭、法國在東南亞所有的勢力範圍。
這本書的內容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政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人類社會復雜互動規律的書。作者在探討“大國博弈”時,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國傢或地區,而是放眼全球,將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之間的互動,進行瞭深刻的描繪。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辯證分析所吸引,它讓我看到瞭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其實蘊含著深刻的邏輯。作者在分析國際關係時,非常注重細節,比如某個國傢在某個關鍵時刻的決策,背後往往牽扯著無數的因素,而這本書就將這些錯綜復雜的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對“地緣政治”的闡釋,讓我對地圖上那些看似平靜的邊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們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劃分,更是曆史、文化、經濟、戰略等多重力量交織的産物。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認知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更理性地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各個力量中心是如何運行的。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一闆一眼的學術論文,也不是嘩眾取寵的觀點輸齣,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探討。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幾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國傢總是會發生衝突?”“地緣政治的力量究竟有多大?”這些問題一下子就抓住瞭讀者的好奇心。書中對“大國博弈”的解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停留在軍事力量的對比,更是深入挖掘瞭經濟、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信息戰”和“認知戰”的分析,這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重要,讓我對一些新聞事件有瞭更深刻的辨析能力。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生動有趣的曆史典故和人物傳記,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作者在論證觀點時,也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數據,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生澀難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政治的理解,從原來的“一團漿糊”變成瞭“初具輪廓”,仿佛在一幅巨大的地圖上,我找到瞭幾個關鍵的坐標點,能夠串聯起整個世界的脈絡。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枯燥名詞和冰冷數字的嚴肅讀物,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世界政治變得易於理解。開篇就從一個引人入勝的真實事件入手,讓我立刻進入狀態。接著,作者開始拆解“大國博弈”背後的邏輯,從經濟利益到戰略考量,再到文化差異,層層遞進,絲絲入扣。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國傢之間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同理心”,他能夠站在不同的立場去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站隊。書中關於“權力轉移”的討論,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此外,作者對一些國際組織和條約的解讀,也相當透徹,讓我明白這些看似抽象的規則,在現實世界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一起遊覽世界,他不僅告訴你這裏的風景有多美,更告訴你這風景背後的故事,讓你不僅僅是“看”,更是“懂”。它幫助我打破瞭固有的思維定勢,開始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國際事件。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一種溫和而深刻的語言,帶你穿越紛繁復雜的國際時事,抵達事物本質的彼岸。它不是那種讓你背誦國傢名稱和領導人的冷冰冰的知識灌輸,而是更側重於“思維方式”的培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大國戰略時,所運用到的那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某次外交談判的深度剖析,不僅僅是還原瞭對話內容,更是將談判桌下的暗流湧動、各方的心思算計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寫作手法,讓我這個平時對政治不太敏感的人,也覺得津津有味。同時,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也相當獨到,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巧妙地將曆史的脈絡與當下的世界格局聯係起來,讓我看到“過去”如何塑造“現在”。作者在分析國際關係中的一些“潛規則”時,也毫不避諱,坦誠地揭示瞭權力、利益、意識形態等因素是如何交織作用的。讀這本書,就像在玩一場大型的策略遊戲,雖然你無法直接參與,但卻能通過作者的指引,理解每一步棋背後的邏輯和意圖。它讓我明白,所謂的“世界格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各國之間不斷互動、博弈、妥協、對抗的結果。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簡潔有力,主標題“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就直擊痛點,讓人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開篇從某個曆史事件的切入點,將宏大的國際政治概念具象化,讀起來不像枯燥的教科書,反而像是在聽一個資深評論員娓娓道來。作者在闡述大國之間的博弈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經濟、文化、曆史根源,讓讀者能夠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地緣政治衝突時,作者展現齣瞭相當的宏觀視野,將局部事件置於全球戰略棋盤上進行解讀,這種視角非常寶貴,有助於我這種對國際事務瞭解不深的人,快速建立起一個初步的、有條理的世界觀。書中對不同政治體製的比較也十分精彩,不是簡單的優劣之分,而是強調瞭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相互影響。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灰色地帶”的討論,那些非公開但影響深遠的權力運作,讀來讓人大開眼界,也對“信息不對稱”有瞭更深的體會。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世界政治的窗戶,讓我不再感覺自己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嘗試去理解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宏大敘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