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

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利安...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律宗
  • 中国佛教
  • 八大宗派
  • 祖庭
  • 戒律
  • 佛教史
  • 宗派研究
  • 汉传佛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大
ISBN:9787560643465
商品编码:1273149138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
  • 作者:李继武|总主编:李利安
  • 定价:33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大
  • ISBN号:978756064346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1-0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4
  • 字数:185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李继武编著的《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学人成果为参考,以个人研究为支撑,以简明通俗为追求,对律宗的渊源、创立、思想以及律宗祖庭等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述,主要是介绍印度佛教戒律制度通过相关经典的传译,系统全面地传入了中国,随着佛教中国佛化的发展,中国佛教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印度佛教戒律,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支专门研究和弘扬佛教戒律的僧侣团体和佛学宗派。

内容提要

佛教之律,身心俱摄,塑成僧格,匡扶生命,其 法其意,其恩其威,如蓝天遍容一切,如大地承载万 物,至今依然是佛门不可或缺之支柱。中国佛教之律 学源远流长,至唐代蔚为八宗之一,同时又为八宗所 共举,地位显赫,旨趣幽深。李继武编著的《以戒为 师:律宗及其祖庭》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学人成果 为参考,以个人研究为支撑,以凝练通俗为追求,对 律宗的渊源、创立、思想以及律宗祖庭等进行了系统 而简明的阐述,希望能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特别的佛教 文化领域,也相信有心的读者会因此而发现一个奇妙 的佛法世界,并在思考与践行中获得生活的启迪和生 命的提升。
    

目录

一、印度佛教的戒律
(一) 佛陀制戒的缘起
1.*后的嘱托
2.制定五戒的因缘
3.佛教戒律的护持与执行
(二) 佛教戒律的结集
1.律藏**结集的因缘
2.“十事非法”引起的第二次结集
3.“大天五事”导致佛教部派形成
4.广律与戒本
5.菩萨戒本
(三) 佛教戒律的主要内容
1.佛教入门——三皈依
2.修行的基础——五戒
3.十善
4.八戒
5.出家僧人的戒律
6.大乘菩萨戒
二、印度佛教戒律向中国的输入
(一) 戒律传入前的中国佛教
1.明帝梦佛与白马驮经
2.来华**僧摄摩腾
3.见多识广的竺法兰
4.西域高僧安世高
5.首传戒律的昙柯迦罗
6.统一释姓的道安
7.自制规范的庐山慧远
(二) 佛教戒律的传译
1.艰难诞生的《十诵律》
2.一枝独秀的《四分律》
3.别具一格的《僧祇律》
4.沉寂落寞的《五分律》
5.回归印度的《根有律》
(三) 菩萨戒本的翻译与传播
1.汉魏西晋时期菩萨戒初入中国
2.东晋十六国时期菩萨戒的进一步传播
3.南北朝时期菩萨戒本与戒坛的并举
4.隋唐时期菩萨戒本研究与实践的盛行
三、中国佛教律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戒律的弘传与律学萌芽
1.戒律弘传的背景
2.佛教律学的发展
(二) 南方盛传北方翻译的《十诵律》
1.南传十诵的卑摩罗叉
2.律学首著释慧猷
3.后世优波离释僧业
4.都邑僧正释法颖
5.佛史大家释僧祐
6.礼仪专家释宝唱
7.都邑僧正释法超
8.《高僧传》作者释慧皎
9.律僧考官释昙瑗
(三) 北方风行出自南方的《僧祇律》
1.一时风行《僧祇律》
2.北周三藏释僧晃
3.实业律师释慧胄
4.文帝之师释昙崇
5.道人天子释灵藏
(四) 后来者居上的《四分律》
1.北方圣僧释法聪
2.搜扬新异释慧光
3.断事沙门释洪遵
4.护法菩萨释玄琬
5.集大成者释智首
四、中国佛教律宗的创立
(一) 律宗创立中的其他分支
1.中国佛教的宗派潮流
2.*早开创的相部律宗
3.后起之秀东塔律宗
4.新旧相争与“佥定并行”
(二) 律宗祖师道宣生平
1.名门之后 律宗初祖
2.高僧启蒙 名师传律
3.撰行事钞 二祖相会
4.感涌白泉 道摄龙众
5.居同道邻 得付嘱仪
6.译经护法 赠宝护持
7.声震竺乾 筑坛授戒
8.神归兜率 名留后世
(三) 道宣祖师的著述
1.开宗之作 南山五部
2.撰述辑录 律仪法度
3.僧传大家 佛史**
4.目录经序 皆成经典
(四) 南山律宗的思想体系
1.心法为体 教分化行
2.四分通大乘 唯识通四位
3.法体行相 律宗四科
4.化含三教 修依三观
5.南山立宗 四分一统
6.门人蕃盛 南山独尊
五、中国佛教律宗的发展与传承
(一) 五代至宋的律宗中兴
1.五代十国时期的守成
2.北宋时期的律宗中兴
(二) 明清律学的复兴
1.辽、金、元时期的律宗
2.复兴律祖释如馨
3.宝华初祖释寂光
4.清代律祖释读体
(三) 民国律祖弘一大师
1.富家子弟 **青年才俊
2.留学日本 引领文艺先驱
3.叔同出家 弘一律师现身
4.弘法护生 律宗大师渐成
5.舍弃有部 专弘南山律宗
6.一代宗师 僧俗两界共赞
(四) 律宗的法脉传承谱系
1.历史上的各种祖师谱系说
2.律宗祖师谱系概观
六、律宗祖庭净业寺
(一) 与道宣祖师有缘的其他寺院
1.剃度出家的日严寺
2.受戒学律的大庄严寺
3.住持弘律的西明寺
4.经常光顾的丰德寺
(二) 历史上的净业寺
1.道宣何时入住净业寺
2.诗人贾岛与净业寺
3.白居易的衣冠冢
4.全真教主王重阳与净业寺
5.明清以后的净业寺
(三) 净业寺的现状
1.净业寺的整体布局
2.不一般的山门
3.自然分布的殿堂
4.寺院中的圣迹
5.后山选佛场
6.道宣祖师塔
7.东沟闭关房
(四) 本如法师与净业寺
1.净业寺本如法师
2.净业寺修建缘起
3.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4.终南山佛子夏令营
后记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之外的其他八大宗派丛书的详细介绍。 ---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精选卷目)介绍 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历史源流、核心教义、实践方法、祖师传承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本系列中的每一册书籍,都聚焦于一个独立的宗派,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叙述风格,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的佛教宗派图景。 卷目一:天台宗——圆融中道之智谛 内容概述: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成熟宗派,以《法华经》为核心经典,强调“一心三观”和“圆融中道”的教义。本卷深入剖析了天台宗的创立背景,重点介绍了智顗大师如何融会南北学说,构建起宏大的“五时八教”判教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天台宗的实践核心——“止观法门”。通过对《摩诃止观》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天台宗如何将禅修与理论思辨紧密结合,达到对宇宙万物实相的体悟。此外,本卷还追溯了天台宗在日本、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对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其在历史演变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坚守。特别关注了如圭峰宗密等高僧对天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核心章节: 天台宗的缘起: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碰撞 判教之智:五时八教的构建与意义 修行的阶梯:一心三观与止观法门详解 祖庭探源:国清寺的文化符号与历史地位 卷目二:华严宗——法界缘起之妙观 内容概述: 华严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根本经典,其教义核心在于“法界缘起”和“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本卷详细梳理了华严宗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重点分析了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五代祖师对宗派理论的奠基与发展。 本卷的重中之重是对“华严十玄门”和“六相圆融”的解析。读者将了解华严宗如何以极其精微的思辨方式,阐释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宇宙观。书中不仅涉及艰深的理论探讨,更穿插了对华严宗祖庭——唐代长安的清凉寺的实地考察与历史追溯,展示了华严思想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的深远影响力。 核心章节: 法界缘起的形而上学基础 十玄与六相:圆融境界的逻辑结构 华严宗祖师的贡献与传承谱系 清凉境界:华严祖庭的文化遗产 卷目三:禅宗——直指人心之顿悟 内容概述: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宗派,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本卷系统介绍了禅宗的起源,从印度达摩祖师的东传,到中国六祖慧能的南宗开创,再到后世五家七宗的繁荣与分化。 书中详尽介绍了禅宗的核心修习方法——坐禅、参话头(公案)和机锋辩禅。对于临济宗的“棒喝”、曹洞宗的“只管打坐”等不同流派的修行特色,进行了对比分析。本卷特别聚焦于唐宋鼎盛时期禅宗祖庭的地理分布(如嵩山少林寺、江西马祖道场等),探讨了禅宗如何融入中国文人哲学与日常生活,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活禅”与“机锋”文化。 核心章节: 达摩西来与六祖南宗的开创 曹洞与临济: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路径 公案与话头:超越逻辑的智慧激发 禅宗祖庭的文化象征与历史变迁 卷目四:净土宗——信愿持名之易行 内容概述: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中信众最为广泛的宗派,以其简易的修行方法——念诵阿弥陀佛圣号(持名念佛)而著称。本卷追溯了净土思想从印度传入,经由东晋庐山慧远大师的“白莲社”初步建立,到唐代善导大师确立“本愿称名”的核心教义。 重点剖析了净土宗的“三资粮”——信、愿、行。书中详细解释了“信”(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真实不虚)和“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重要性,阐明了“持名念佛”如何成为末法时代最稳妥的修行法门。本卷同时梳理了宗派的后续发展,如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以及现代净土宗的弘化实践,旨在说明净土信仰的包容性与普适性。 核心章节: 净土思想的滥觞:庐山莲社的建立 善导的贡献:确立本愿称名法门 信、愿、行为核心的修行次第 净土祖庭:庐山东林寺的历史地位 卷目五:密宗(金刚乘)——即身成佛之果位 内容概述: 本卷探讨的是汉传佛教中“密宗”,即后世传入的“金刚乘”佛教,其特色在于修持仪轨的秘密性、快速证悟的潜力,以及对曼荼罗、手印、真言(陀罗尼)的运用。本卷将重点介绍密宗的早期传入(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的“开元三大士”),以及后弘期由藏传佛教传入的体系。 书中详细介绍了密宗的“三密相应”修行法:身结印(手印)、口诵咒(真言)、意观想(曼荼罗),以期达到“即身成佛”的果位。本卷特别关注了唐代长安青龙寺作为汉传密宗祖庭的历史地位,以及密宗理论在《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核心典籍中的体现。对于密宗的戒律和灌顶传承,也有详细的介绍,以正视听。 核心章节: 唐代密宗的传入:开元三大士的贡献 金刚乘的核心教义:即身成佛的原理 三密仪轨:印、咒、观的实践详解 青龙寺:汉传密宗的道场与传承 卷目六:唯识宗——不离心识之境识 内容概述: 唯识宗(又称瑜伽宗),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为核心典籍,其教义建基于“万法唯识”的立场,旨在破除对外部实体的执着,深入探究心识的运作机制。本卷深入解析了由玄奘法师和窥基大师在唐代确立的“十卷唯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八识论”——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运作机理,以及“三界唯识”的理论框架。读者将系统了解“种子现行”“转识成智”等核心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五重唯识观”来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证得清净的法界体性智。本卷探讨了唯识宗在哲学思辨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它对后世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核心章节: 万法唯识的哲学基础:八识的结构与功能 转识成智的修行次第 三界唯识与破除二障的路径 玄奘与窥基:唯识学体系的奠基人 卷目七:三论宗——空性中道的显现 内容概述: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依据的宗派,故得名“三论”。本宗的精髓在于阐发“空性”的真谛,强调“毕竟空”的彻底性,以破除对世间一切有、无、亦有亦无等各种名言概念的执着。 本卷详细阐释了三论宗判教中的“空有观”辨析,特别是对“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深刻理解。书中着重介绍了吉藏大师如何融汇南北学说,结合天台的圆融思想,构建了三论宗的独特体系,尤其是在“假有”与“真空”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本宗祖庭位于江苏的嘉祥寺,书中也对这一重要道场的历史进行了勾勒。 核心章节: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概述 三论的核心:毕竟空与八不中道 二谛辨析:世俗谛与胜义谛的统一 吉藏的贡献与三论宗的哲学深度 卷目八:律宗——戒律规范的守护者 内容概述: (此处为原书主题,故不在此详细描述,但为保持丛书的完整性,此处简略提及其在丛书体系中的地位。) 律宗以《四分律》为依据,重点在于对佛陀制定的戒律进行规范、学习和实践,以维护僧团的清净和教法的长久住世。本卷详述了唐代道宣律师如何确立南山律宗,奠定了中国佛教戒律传承的基础。 --- 丛书整体特色: 本丛书的每一卷均采用“宗派源流—核心教义—修行实践—祖师与祖庭”的结构,力求做到理论的深入性与历史的清晰性并重。通过对这些宗派的系统梳理,读者可以全面理解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在教义上的异同与相互影响,从而建立一个宏大而有序的佛教思想图景。丛书注重史料的考证,语言力求准确严谨,避免使用过度玄奥的术语,旨在服务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串古老的咒语,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我对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而《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宗派的介绍,更是宗派与它们精神源头——祖庭之间的连接。我设想,这本书会如同一个引路人,带领我一一拜访那些承载着佛教智慧的圣地。我渴望了解,每个宗派是如何从印度佛教的源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根据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出独特的教义和实践方式。是怎样的因缘让这些宗派得以形成,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它们得以传承千年?更令我期待的是,关于“祖庭”的介绍。我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些古老寺院的景象,那些经历了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那些世代相传的修行传统,以及那些为宗派发展做出贡献的高僧大德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了解理论,更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传承,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代的修行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作为一名佛教爱好者,我对“律宗”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它好像有些“高冷”,不像禅宗那样广为人知,也不像净土宗那样贴近生活。这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非常想知道,“以戒为师”这句话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实践?律宗是如何将戒律奉为修行之根本的?它与其他宗派在教义和修行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律宗的核心思想,比如持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戒律。同时,“祖庭”这个词也让我充满了好奇。律宗的祖庭在哪里?那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是像少林寺那样武术与佛法并重,还是像龙门石窟那样与佛教造像艺术紧密相连?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通过讲述历代律宗祖师的生平事迹,来展现律宗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看到那些严谨治学、精进修行的修行者是如何将佛教戒律发扬光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律宗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而是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平静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组合,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探寻古老智慧的冲动。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对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和它们的祖庭感到非常着迷。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这八大宗派的独特风貌。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并最终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每一个宗派的故事,是否都像一部精彩的传奇,充满了高僧大德的智慧闪光和修行者的坚韧不拔?而“祖庭”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想象。那些古老的寺庙,一定承载着无数的岁月沧桑和精神传承。它们是否依然香火鼎盛,还是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等待我们去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不同宗派的独特魅力,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对中国佛教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在佛教的海洋里游弋,却始终找不到清晰航向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以戒为师(律宗及其祖庭)/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拿下了它。律宗,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严谨、规范的感觉。我一直对“戒”的内涵和外延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禁令,更是一种修行的指导和生活的准则。我特别想了解,律宗是如何将“戒”提升到“师”的高度,它在佛教修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律宗的戒律体系,比如五戒、十善、菩萨戒等等,并且解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期待着,它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历史故事,将抽象的戒律具象化,让我明白持戒并非束缚,而是通往解脱的阶梯。同时,关于“祖庭”的部分,我也充满了期待。一个宗派的祖庭,往往凝聚了该宗派的精神核心和历史记忆。我很好奇,律宗的祖庭是怎样的?那里至今是否还保留着律宗修行的传统?这本书能否带我“走”进那些古老的寺院,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了解那些为律宗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祖师们?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佛教历史和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汉传佛教各大宗派及其祖庭的书籍。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丛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为我一一揭示那些深邃而古老的佛教传统。我尤其好奇的是,它将如何梳理不同宗派的源流、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与祖庭之间的深厚渊源。是像一条蜿蜒的长河,细致地描绘每一处支流的汇聚与分流,还是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八大宗派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它们各自独特的时代印记?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每个宗派的核心教义,比如净土宗的“信愿行”,禅宗的“明心见性”,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法相宗的“唯识无境”等等。当然,更让我期待的是,它会如何描绘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祖庭,是那些庄严肃穆、香火鼎盛的寺院,还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修行圣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叙事和详实的资料,让我感受到历代高僧大德的智慧与修行,体验到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