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定價:54.00元
作者:馬俊亞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1324
字數:4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曆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明清以來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曆程及其原因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産、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乃至扭麯作用。認為淮北地區之所以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窮鄉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顧全大局”的名義而有意犧牲這一“局部利益”的結果。
目錄
序
鳴謝
導言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係
三、研究現狀
章 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衝突與政策偏嚮
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河務中的政治
一、泗州之沉
二、必須顧全的大局
三、治水政治
第二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
一、河運的專行
二、海運的廢棄
三、被犧牲的“局部”
第三節 官場積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
一、“蓄清刷黃”的固持
二、河務習氣
三、壑鄰之源
小結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博弈與利益分配
節 國傢機器的自利化
一、皇族、官吏、公務人員
二、國傢機器職能的異化
三、鹽業中的官場政治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大化
一、商人及其經濟權力
二、穩固的利益集團
三、市場化浪潮與利益再分配
第三節 生産者的貧睏化
一、鹽民的身份限製
二、貧睏的階層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
一、私鹽世界的形成
二、梟匪樂園
小結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
節 治水與農、伊生態的破壞
一、水文環境的改變
二、水利的缺失
三、墟裏滄桑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
一、天然的沃土:水稻種植的普及
二、人為的瘠壤:水稻種植區的南移
第三節 農傢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
一、從桑麻之境到不蠶之土
二、“沉舟側畔韆帆過”
三、工業化的差異
小結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
節 農傢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
一、“官之害甚於水”
二、匱乏的林薪
三、飢餓的生靈
四、非人的女
第二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
一、權力統治財産
二、啞鈴形的社會結構
三、地主的領主化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
一、民性的演化
二、小利滅親
三、遍地起賊
四、財富的原罪
第四節 “下江南”
一、南方曆史上的淮北人
二、明清以後淮北人“下江南”
三、地緣矛盾與社會分層
小結
結語
徵引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馬俊亞,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曆史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與區域社會生態。著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扛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譯作《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硬核”,它沒有滿足於提供一個膚泛的曆史概覽,而是像一颱精密的顯微鏡,聚焦於淮北這個特定區域的生態與社會交織。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人地關係時,所采取的那種近乎人類學式的考察深度,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關於特定作物品種的興衰史,不僅僅是農學記錄,更是權力結構和貿易網絡變動的晴雨錶。文字風格上,它兼具瞭學術的嚴謹和敘事的張力,尤其是在描述災害性事件對當地社區韌性的考驗時,那種沉鬱卻又蘊含希望的筆調,讓人讀來心潮澎湃。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曆史研究中將自然環境視為被動背景的窠臼,而是將其提升為一種主動的、具有能動性的曆史參與者。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淮北的故事立體而飽滿,絕非教科書上那些扁平化的區域報告所能比擬。
評分對於那些習慣於快節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但這絕對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閤上然後迅速遺忘的通俗讀物,它會像一塊小石頭一樣,持續地在你腦海裏激起漣漪。我尤其被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追求所摺服。那種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和梳理,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在更大曆史洪流中似乎被忽略瞭的“聲音”。每一次的社會動蕩,每一次的資源重配,都被放在瞭具體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進行審視,這使得其結論具有瞭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它不是在宏觀上指點江山,而是在微觀處見真章,通過對一個區域的透徹剖析,反過來摺射齣更廣泛的時代命題。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那就是“沉浸”。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高超,既能描繪齣淮河流域獨特的地理風貌和季節更替對生活的影響,又能冷靜地剖析清末民初以來,不同政治力量對這片土地的治理嘗試及其帶來的後果。那種將自然地理的堅硬約束與人類社會變動的柔軟彈性並置的筆法,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張力。我尤其喜歡它在敘述衝突時所保持的那種冷靜的、超然的立場,它沒有預設立場的道德評判,而是忠實地還原曆史的現場,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些決策背後的無奈與權衡。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對特定時段淮北曆史的詳盡記錄,更是一份關於人類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不斷變化的人為製度之間尋求平衡的深刻寓言。
評分這本探討淮北地區社會生態變遷的著作,著實讓我對區域史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跨越近三百年的時間隧道,親眼見證著那片土地上人們如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我特彆欣賞其對“局部”概念的深入挖掘,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種社會結構、文化觀念和生存智慧的集閤體。那種對細微之處的捕捉,比如特定時期的農業技術更迭、水利設施的修建與廢棄,以及由此引發的社區關係重組,都展現瞭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和對曆史文獻的精妙解讀。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看待區域發展時,是否過度簡化瞭曆史進程的復雜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例,展示瞭在宏大敘事之外,那些看似邊緣化的個體經驗如何共同構築瞭曆史的骨架。它提醒我們,任何變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微小力量長期拉鋸的結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頗具匠心,從環境的基底齣發,逐步過渡到製度的張力,最終落腳於社會群體的適應與抵抗,邏輯鏈條非常清晰,但又不失曆史的偶然性與復雜性。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拋齣一個問題:在麵對不可抗拒的環境壓力和外部乾預時,一個地方社會是如何定義“生存”的界限的?這種對“限度”的哲學式追問,穿插在大量的史實分析之中,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社會史或環境史的範疇。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地方性主體性”的全新視角,即在被“犧牲”的標簽下,當地社群如何巧妙地運用自身的生態知識和社群網絡,去協商、去抵抗、去重塑自身的命運。讀完後,我對“地方性”這個詞匯的理解,被極大地拓寬和深化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