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俊亞 著
圖書標籤:
  • 淮北
  • 地方史
  • 社會生態
  • 環境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地理
  • 農業史
  • 社會變遷
  • 區域研究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大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81324
商品編碼:1285558147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定價:54.00元

作者:馬俊亞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1324

字數:4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6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曆史文獻資料和作者多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明清以來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的曆程及其原因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治水、漕運和鹽務等政策對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産、民性及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等的塑造乃至扭麯作用。認為淮北地區之所以從唐宋時代的魚米之鄉演變為窮鄉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顧全大局”的名義而有意犧牲這一“局部利益”的結果。

目錄



鳴謝
導言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係
 三、研究現狀
章 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衝突與政策偏嚮
 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河務中的政治
  一、泗州之沉
  二、必須顧全的大局
  三、治水政治
 第二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
  一、河運的專行
  二、海運的廢棄
  三、被犧牲的“局部”
 第三節 官場積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
  一、“蓄清刷黃”的固持
  二、河務習氣
  三、壑鄰之源
 小結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博弈與利益分配
 節 國傢機器的自利化
  一、皇族、官吏、公務人員
  二、國傢機器職能的異化
  三、鹽業中的官場政治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大化
  一、商人及其經濟權力
  二、穩固的利益集團
  三、市場化浪潮與利益再分配
 第三節 生産者的貧睏化
  一、鹽民的身份限製
  二、貧睏的階層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
  一、私鹽世界的形成
  二、梟匪樂園
 小結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
 節 治水與農、伊生態的破壞
  一、水文環境的改變
  二、水利的缺失
  三、墟裏滄桑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
  一、天然的沃土:水稻種植的普及
  二、人為的瘠壤:水稻種植區的南移
 第三節 農傢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
  一、從桑麻之境到不蠶之土
  二、“沉舟側畔韆帆過”
  三、工業化的差異
 小結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
 節 農傢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
  一、“官之害甚於水”
  二、匱乏的林薪
  三、飢餓的生靈
  四、非人的女
 第二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
  一、權力統治財産
  二、啞鈴形的社會結構
  三、地主的領主化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
  一、民性的演化
  二、小利滅親
  三、遍地起賊
  四、財富的原罪
 第四節 “下江南”
  一、南方曆史上的淮北人
  二、明清以後淮北人“下江南”
  三、地緣矛盾與社會分層
 小結
結語
徵引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馬俊亞,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曆史學博土、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與區域社會生態。著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扛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譯作《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

文摘


序言



《大地之歌:淮北地區傳統生計的變遷與復蘇(1680-1949)》 引言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便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在一片特定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們,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辛勤的勞作,塑造著這片土地的生態景觀,同時也反過來被土地的饋贈與挑戰所塑造。本書記載的,正是如此一個發生在淮北地區,跨越瞭兩個半世紀的生計變遷故事。從清康熙年間的田園牧歌,到民國時期風雲變幻的社會圖景,淮北人民在自然的脈搏中,在人為的驅動下,不斷調整著他們的生存方式,書寫著一部關於韌性、適應與傳承的宏大史詩。 第一章:古韻悠長——17世紀末至18世紀的淮北生計基石 1680年至18世紀末,淮北大地,在相對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下,呈現齣一派古樸的農耕圖景。這一時期的生計模式,深深植根於傳統的農業經濟。主要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粟、黍等,地域性的差異決定瞭作物種類的側重。例如,南部地區可能更偏重水稻種植,而北部地區則以旱作作物為主。然而,無論何種作物,都離不開因地製宜的耕作方式。精耕細作是基本原則,農民們憑藉世代相傳的經驗,精打細算地運用農時,施肥,灌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産量,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除瞭農業,副業在淮北人民的生計體係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小規模的畜牧業,如豬、雞、鴨的飼養,不僅提供瞭重要的食物來源,其糞便也是重要的有機肥料,進一步鞏固瞭農業生産的基礎。手工業的發展,雖然整體規模不大,卻為當地經濟增添瞭多樣性。棉紡織、麻編織、製陶、釀酒等手工作坊,分散在鄉村和集鎮,滿足瞭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並為部分傢庭提供瞭額外的收入來源。此外,河湖漁業也是沿河沿湖地區重要的補充性生計。淮河及其支流,以及散布的湖泊,為當地居民提供瞭豐富的漁業資源。 這一時期,淮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如河流的流嚮、土壤的肥沃程度、降雨的豐歉,對生計模式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相對保守的社會結構和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傳統的生計方式得以較好地維係。雖然災荒時有發生,但社區內部的互助和依賴,以及相對有限的社會變革,構成瞭這一時期淮北人民生計的主要特點:穩健、保守,與自然環境的融閤度高。 第二章:風起雲湧——19世紀的農業轉型與社會變遷 進入19世紀,特彆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淮北地區也未能置身事外,一係列外部因素開始深刻地影響著當地的生計結構。 首先,人口的增長成為一個顯著的特點。隨著社會相對穩定期的延長,以及部分地區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淮北地區的人口數量開始攀升。人地矛盾逐漸凸顯,原有的耕地麵積難以支撐增長的人口,迫使農民不得不開墾邊角地,或更加精細地利用現有土地。土地的細分和碎片化在一些地區成為普遍現象,進一步加劇瞭農民的生存壓力。 其次,市場經濟的影響開始滲透。盡管淮北地區整體而言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但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和商業網絡的延伸,一些區域性的經濟作物種植開始興起。例如,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在某些地區有所增加,以期獲得更高的經濟迴報。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傳統的種植結構,也使得部分農民的生計更加依賴於市場波動。 再次,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似乎有所增加,或至少其影響更加顯著。洪水、乾旱、蝗災等自然災害,對以農業為基礎的淮北地區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加之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災荒後的恢復變得更加睏難,許多傢庭因此陷入貧睏甚至流離失所。 在社會層麵,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利貸的盛行,以及部分地區社會秩序的動蕩,都對農民的生計造成瞭衝擊。部分農民失去土地,淪為佃農,承擔著沉重的地租和債務。傳統的鄉村社區在經濟壓力的作用下,也經曆著一定程度的瓦解和重塑。 第三章:時代的洪流——20世紀上半葉的挑戰與適應 20世紀上半葉,特彆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經曆瞭更為劇烈的變革,淮北地區也在此洪流中不斷掙紮與前行。 這一時期,農業生産麵臨著新的挑戰。盡管有部分地區引進瞭新的農具和技術,但整體而言,傳統的耕作方式仍然占據主導。然而,自然災害的侵襲並未減弱,反而可能因為環境的進一步開發而變得更加嚴峻。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也開始顯現,對農業的可持續性構成瞭威脅。 經濟作物的種植在部分地區得到進一步發展,但這種發展往往伴隨著風險。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以及外國資本的介入,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戶經濟更加容易受到衝擊。例如,棉花種植的擴張,可能導緻糧食作物麵積的壓縮,一旦棉花市場失利,便可能引發糧食危機。 在交通運輸方麵,鐵路的修建和公路網絡的初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區域間的聯係。這既可能為農産品外銷帶來便利,也可能加速瞭當地傳統手工業的衰落,因為更廉價的商品可以通過外埠輸入。 社會層麵,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的爆發,給淮北地區帶來瞭巨大的破壞和動蕩。戰爭不僅直接摧毀瞭農田和村莊,也使得社會秩序蕩然無存,正常的農業生産幾乎中斷。許多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成為難民。戰後的經濟凋敝,以及國民政府的政策調整,都對當地的生計造成瞭深遠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淮北人民的生計策略發生瞭顯著的調整。部分地區齣現瞭大規模的勞動力外齣務工現象,以尋求更穩定的收入。一些傢庭不得不采取更加多元化的生計組閤,除瞭農業,還可能從事小商販、手工業加工、甚至參與一些非法的經濟活動。社區的韌性在這一時期受到瞭嚴峻的考驗,但同時,人們也在逆境中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尋求生存之道。 第四章:曆史的迴響——1949年前的淮北生計全景 1949年之前,淮北地區的生計格局呈現齣復雜而多元的麵貌。盡管經曆瞭長期的戰亂和動蕩,但傳統的農業生産仍然是絕大多數人口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與早期相比,這一時期的農業生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自給自足,而是與外部市場、區域經濟以及國傢政策産生瞭更為復雜的聯係。 在農業領域,耕作技術和作物種類在不同區域呈現齣差異。部分地區可能在緩慢地引入一些改良品種和耕作方法,但整體而言,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土地的集中與分散,佃農與自耕農的比例,因具體地區而異,但貧富分化的現象普遍存在。 副業在一些地區仍然是重要的補充。例如,在靠近水源的地區,漁業依然活躍。手工業方麵,雖然受到機器生産的衝擊,一些傳統手藝在特定地區仍有一定生存空間,但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已大不如前。 交通和商業的發展,使得淮北地區與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這既帶來瞭新的機遇,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一方麵,農産品有瞭更廣闊的銷售渠道,經濟作物的種植在某些地區得到發展。另一方麵,外部商品的湧入,對本地手工業造成瞭沉重打擊。集鎮的商業活動和人口聚集,也反映瞭區域經濟的變化。 然而,1949年前的淮北,始終籠罩在各種不穩定因素之下。自然災害的頻發,戰亂的破壞,以及社會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使得生計的穩定性成為一種奢侈。許多農民生活在溫飽綫以下,時常麵臨飢餓和貧睏的威脅。 結語 《大地之歌:淮北地區傳統生計的變遷與復蘇(1680-1949)》這部著作,試圖通過對淮北地區在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生計變遷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展現這片土地上人民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如何應對社會經濟的挑戰,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和適應。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經濟史的研究,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韌性、智慧和生存智慧的史詩。從17世紀末的田園牧歌,到19世紀的風起雲湧,再到20世紀上半葉的時代洪流,淮北人民的生計故事,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縮影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如何尋找自身生存空間,並最終走嚮復蘇的生動寫照。本書的梳理,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清晰而深刻的淮北生計變遷圖景,並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與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硬核”,它沒有滿足於提供一個膚泛的曆史概覽,而是像一颱精密的顯微鏡,聚焦於淮北這個特定區域的生態與社會交織。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人地關係時,所采取的那種近乎人類學式的考察深度,讓人印象深刻。例如,關於特定作物品種的興衰史,不僅僅是農學記錄,更是權力結構和貿易網絡變動的晴雨錶。文字風格上,它兼具瞭學術的嚴謹和敘事的張力,尤其是在描述災害性事件對當地社區韌性的考驗時,那種沉鬱卻又蘊含希望的筆調,讓人讀來心潮澎湃。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曆史研究中將自然環境視為被動背景的窠臼,而是將其提升為一種主動的、具有能動性的曆史參與者。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淮北的故事立體而飽滿,絕非教科書上那些扁平化的區域報告所能比擬。

評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快節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但這絕對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閤上然後迅速遺忘的通俗讀物,它會像一塊小石頭一樣,持續地在你腦海裏激起漣漪。我尤其被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追求所摺服。那種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和梳理,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在更大曆史洪流中似乎被忽略瞭的“聲音”。每一次的社會動蕩,每一次的資源重配,都被放在瞭具體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進行審視,這使得其結論具有瞭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它不是在宏觀上指點江山,而是在微觀處見真章,通過對一個區域的透徹剖析,反過來摺射齣更廣泛的時代命題。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那就是“沉浸”。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高超,既能描繪齣淮河流域獨特的地理風貌和季節更替對生活的影響,又能冷靜地剖析清末民初以來,不同政治力量對這片土地的治理嘗試及其帶來的後果。那種將自然地理的堅硬約束與人類社會變動的柔軟彈性並置的筆法,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張力。我尤其喜歡它在敘述衝突時所保持的那種冷靜的、超然的立場,它沒有預設立場的道德評判,而是忠實地還原曆史的現場,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些決策背後的無奈與權衡。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對特定時段淮北曆史的詳盡記錄,更是一份關於人類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不斷變化的人為製度之間尋求平衡的深刻寓言。

評分

這本探討淮北地區社會生態變遷的著作,著實讓我對區域史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跨越近三百年的時間隧道,親眼見證著那片土地上人們如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我特彆欣賞其對“局部”概念的深入挖掘,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種社會結構、文化觀念和生存智慧的集閤體。那種對細微之處的捕捉,比如特定時期的農業技術更迭、水利設施的修建與廢棄,以及由此引發的社區關係重組,都展現瞭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和對曆史文獻的精妙解讀。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看待區域發展時,是否過度簡化瞭曆史進程的復雜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例,展示瞭在宏大敘事之外,那些看似邊緣化的個體經驗如何共同構築瞭曆史的骨架。它提醒我們,任何變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微小力量長期拉鋸的結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頗具匠心,從環境的基底齣發,逐步過渡到製度的張力,最終落腳於社會群體的適應與抵抗,邏輯鏈條非常清晰,但又不失曆史的偶然性與復雜性。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拋齣一個問題:在麵對不可抗拒的環境壓力和外部乾預時,一個地方社會是如何定義“生存”的界限的?這種對“限度”的哲學式追問,穿插在大量的史實分析之中,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社會史或環境史的範疇。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地方性主體性”的全新視角,即在被“犧牲”的標簽下,當地社群如何巧妙地運用自身的生態知識和社群網絡,去協商、去抵抗、去重塑自身的命運。讀完後,我對“地方性”這個詞匯的理解,被極大地拓寬和深化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