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紹 Brand Introduction 書名: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二部:決戰(精裝勛章版) 作者: (美) 戴維·M.格蘭茨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用紙: 膠版紙 頁碼: 880
編輯推薦 Editorial Reviews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慘烈的戰役之一。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曆史上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兩百萬人。在戰役中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軍官也隻有三天。“斯大林格勒不再是*座城市,而是*個殺人爐竈……這裏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無數的蘇聯士兵從廢墟中衝齣來,給入侵德軍緻命的*擊……對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已有數種語言、數百萬文字加以闡述,市場上為何需要另*本“斯大林格勒著作”?
1.介紹瞭斯大林格勒戰役,包括德軍1942年的作戰行動以及蘇軍對此的應對。與普遍觀點截然不同的是,這場戰役*初的目標並非斯大林格勒;事實上,德軍起初的作戰命令隻是稍稍提及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爭奪戰引起關注後,德國人依然堅持奪取高加索油田是其原定目標。隻有從整體上審視這場戰役,纔能在正確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爭奪戰。
2.現有的著作主要側重於斯大林格勒的戰鬥,並未詳細研究德國第6集團軍進軍斯大林格勒途中復雜、艱巨的戰鬥,以及其側翼接連不斷的激戰,特彆是發生在高加索、沃羅涅日和勒熱夫地區的戰鬥,而這些,對戰役的結果至關重要!
3.參考瞭過去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如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記錄,及其他大量蘇方的解密文件),並大量使用瞭原始文件,包括紅軍總參謀部、德國第6集團軍和蘇聯第62集團軍的官方記錄,細述瞭一連串鮮為人知的激戰。提供瞭細節、新觀點,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評價將取代過去關於此戰的曆史記述。
作者簡介 Author Biography 戴維·M. 格蘭茨(DAVID M. GLANTZ),被譽為西方研究紅軍在偉大衛國戰爭中錶現的專傢,1942年1月11日生於美國紐約州,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曾作為野戰炮兵軍官在越南服役,後從事蘇聯陸軍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國陸軍外國軍事研究辦公室主任身份退役,並繼續擔任《斯拉夫軍事研究雜誌》的編輯和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成員。他筆耕不輟,慧眼所及,不僅涉及蘇聯的軍事理論和戰術,而且特彆關注瞭蘇德戰爭中曆來不被重視的部分,即“被遺忘的戰鬥”,獨立編著與閤作作品包括《二戰中的蘇聯軍事欺騙》《從頓河到第聶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蘇軍攻勢》《蘇聯的軍事戰略》《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列寜格勒會戰:1941-1944》《哈爾科夫1942》《庫爾斯剋會戰》,兩捲本《八月風暴》、三捲本《斯大林格勒會戰》、四捲本《1941年斯摩棱斯剋之戰》和即將齣版的《白俄羅斯之戰: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間紅軍被遺忘的戰鬥》等。由於利用瞭蘇德雙方一手檔案材料和二手作戰總結,其作品難能可貴地既公正地高度評價瞭蘇聯人民和軍隊的巨大功績和軍事藝術,又揭露瞭很多不為人知的敗績,其著作不僅在缺乏蘇聯資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羅斯國內都産生瞭巨大反響。2015年,他被俄聯邦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將授予“加強軍事閤作”奬章。
喬納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亞州巴恩斯維爾的高登學院擔任教授。畢業於漢米爾頓學院,在密歇根大學獲得瞭曆史學博士學位,服現役時曾在美國境內及韓國擔任指揮和參謀崗位,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做過政治軍事分析,也曾在美國陸軍各軍校中協助指導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嚮諸兵種閤同作戰:20世紀戰術、理論和組織綜述》和《軍事情報,1870-1991:研究指導》的作者。
小小冰人,專業軍事曆史譯者。從事二戰史的研究與翻譯十幾年,翻譯戰史類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紅:一名德軍士兵的東綫迴憶錄》《亡命排:阿富汗戰爭中的英雄、叛徒、異見者和手足情》《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緻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迴憶錄》《普魯士之戰:1944-1945》《諾曼底的六支軍隊:從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東綫狙擊手》等多部書。
內容簡介 Content Description 蘇德軍隊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戰是一場大較量,這場戰役既是di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摺點,也是這場戰爭的威力及破壞的象徵。不過,盡管曆史學傢們對這場史詩般的戰役投以諸多關注,但其中仍有誤解和未解之謎——而戴維·格蘭茨,這位研究二戰紅軍的作者現在將其逐一解開。
德國人進攻斯大林格勒,開始的目的是為瞭掩護德軍側翼,但麵對斯大林“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這場進攻戲劇性地陷入停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頑強防禦引發瞭一場巷戰,德軍對此毫無準備,結果喪失瞭他們特有的機動性、壓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並導緻瞭崩潰。
《決戰斯大林格勒》一書延續瞭戴維•格蘭茨、喬納森•豪斯對東綫這場具有代錶性的戰役和希特勒重大戰略挫敗的全新的齣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兵臨城下》敘述的是德國軍隊進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點則是導緻這座城市淪為廢墟的激烈戰鬥。
過去對這場戰役的敘述依靠的是蘇聯方麵的軍事迴憶錄,由於相關錯誤和保密原因,這些著作不甚準確。而格蘭茨和豪斯研究瞭過去沒人使用過的資料,包括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的檔案和蘇聯第62集團軍、德國第6集團軍的記錄,從而為這場殊死戰役提供瞭細節和全新詮釋。這些資料使兩位作者得以重現逐時、逐街甚至逐樓的戰鬥,揭示齣蘇聯守軍如何在整座城市裏設立起殲敵區並反復伏擊德軍先頭部隊。
兩位作者還將對這些戰鬥的描述與希特勒、斯大林、雙方的統帥部和戰地將領所做的決定以及東綫較大的戰事加以結閤。他們在書中錶明,德軍的實力遠較想象的為弱,消耗戰造成的損失迫使德國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經驗的士兵,以彌補先前的損失,並在一條不斷延伸的後勤補給綫上實施作戰。
《決戰斯大林格勒》以一部宏大戰爭著作的敘事力寫就,取代瞭先前所有相關著作,與重點描述紅軍反攻行動的第三部一同構成瞭《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的核心。
目錄 Catalog “東綫文庫”總序
前言
*一章 兵臨城下
*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戰,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戰,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對工人新村的初步突擊和消滅奧爾洛夫卡突齣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藍色2號”行動,1942年7月9日—24日
第六章 對工人新村的突擊和第6 集團軍側翼之戰,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七章 進攻“紅十月”廠和“街壘”廠,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側翼的戰鬥,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對“街壘”廠和“紅十月”廠的突擊,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總結
參考資料
插圖 Illustrations 溫馨提醒 Warm reminder 指文公眾號 客服微信號 關於發票
本店提供電子發票,如需要請在提交訂單時備注好發票抬頭,納稅人識彆號以及郵箱或者手機號。 關於發貨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每日15:00點以前的訂單當日發貨,15:00點以後的訂單次日發貨,周末及節假日期間訂單,會在節後按照訂單先後陸續發齣!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精裝勛章版)》 序章:硝煙中的前奏 1942年的夏天,炙烤著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這座以蘇聯最高領導人命名的工業重鎮,如同棋盤上的關鍵棋子,吸引瞭納粹德國的全部目光。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行動已在蘇聯腹地犁開一道道血痕,但斯大林格勒,這座連接高加索油田和蘇聯腹地的戰略要衝,成瞭他徵服之路上的下一個、也是最緻命的阻礙。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的宏大敘事中,第一部《血與火的洗禮》已經為我們描繪瞭戰爭爆發初期,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如何在一夜之間從安寜走嚮煉獄。市民們在猛烈的轟炸中四散奔逃,士兵們在街頭巷尾與入侵者展開殊死搏鬥,那些曾經熟悉的地標,如今化為斷壁殘垣,空氣中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和絕望的哀嚎。然而,在那絕望之中,一種頑強的抵抗精神也在悄然滋長,為即將到來的決戰埋下瞭伏筆。 如今,《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將我們帶入這場戰役最激烈的核心。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陣地爭奪,而是兩種意識形態、兩種民族意誌的終極碰撞。德國國防軍,這支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鋼鐵洪流,將在這裏遭遇前所未有的阻擊。而斯大林格勒的保衛者們,無論是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還是拿起武器的普通市民,都將以血肉之軀鑄就一道道鋼鐵防綫,用生命捍衛他們腳下的土地。 第一章:鋼鐵洪流的鋒芒 1942年8月23日,德國空軍對斯大林格勒發動瞭地毯式的戰略轟炸。成韆上萬的炸彈傾瀉而下,瞬間將這座城市變成一片火海。烈焰熊熊,濃煙滾滾,曾經繁華的街道被夷為平地,無數傢庭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但即便如此,斯大林格勒的抵抗並未因此瓦解,反而被烈火點燃瞭更熾烈的戰意。 德軍第六集團軍,在保盧斯元帥的指揮下,如同蘇醒的巨獸,開始嚮斯大林格勒發起猛烈攻擊。他們的目標是迅速攻占城市,打開通往高加索油田的道路,並切斷蘇聯紅軍的後勤補給綫。裝甲部隊在步兵的掩護下,如同一柄鋒利的匕首,試圖刺穿蘇聯的防綫。坦剋的轟鳴聲、機槍的掃射聲、炮彈的爆炸聲,交織成一麯死亡的交響樂。 然而,這座城市本身,也成為瞭德軍最強大的敵人。在德軍眼中,斯大林格勒本應是一塊易於啃噬的骨頭,但他們很快發現,這裏布滿瞭無數的陷阱和難以逾越的障礙。殘破的建築,變成瞭天然的工事;扭麯的鋼筋,成為瞭等待獵物的利爪;廢棄的工廠,隱藏著無數冷酷的狙擊手。每一寸土地,都在為保衛者們提供著掩護,也為侵略者們布下瞭死亡的陷阱。 第二章:巷戰的絞肉機 當德軍衝進斯大林格勒的市區,他們纔真正領略到“巷戰”的殘酷。這裏沒有開闊的戰場,沒有明確的戰綫。雙方士兵如同在迷宮中作戰,敵人可能就隱藏在下一個街角,或者身後的廢墟之中。一棟建築、一個房間,都可能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一場血腥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蘇聯紅軍,特彆是他們的老兵,對城市作戰的技巧已爐火純青。他們擅長利用復雜的城市地形,設置伏擊,用少量兵力消耗甚至殲滅數量占優的敵人。狙擊手成為瞭德軍的噩夢,他們如同幽靈般齣現,精準地射殺著對方的軍官和機槍手。而蘇軍的工兵部隊,則在廢墟中挖掘戰壕,連接地下室,構築起一道道堅固的防綫。 對於德軍而言,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是一場噩夢。他們習慣瞭閃電戰和大規模的裝甲突擊,但在狹窄的街道上,坦剋的優勢被大大削弱。步兵必須在巷戰中承受巨大的傷亡,每一次推進都伴隨著生命的代價。建築物內部的爭奪尤其慘烈,士兵們赤手空拳,或者使用刺刀和手榴彈,在黑暗和煙塵中廝殺。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閃電戰”在這裏變成瞭“絞肉機”,吞噬著德軍的生命。 第三章:絞索收緊 在斯大林格勒城內戰火紛飛的同時,在城市之外,一場更為宏大和決定性的戰役正在悄然展開。蘇聯最高統帥部,在經曆瞭初期的混亂和挫敗後,開始集結力量,策劃一次反攻,一舉將圍睏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包圍並殲滅。 這就是著名的“天王星行動”。在硃可夫元帥等傑齣指揮官的策劃下,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南北兩翼集結瞭大量的兵力和裝備。他們選在德軍防禦相對薄弱的區域,利用嚴寒的天氣和廣闊的草原,發動瞭史無前例的鉗形攻勢。 11月19日,進攻開始瞭。預先集結的裝甲部隊如同兩把巨大的鐮刀,從南北兩個方嚮疾速推進,繞過斯大林格勒前綫的德軍,直插其後方。德軍指揮部對此毫無防備,甚至對蘇軍的意圖判斷失誤。當他們意識到危機時,已經為時晚矣。 僅僅幾天之內,兩支鉗形攻勢就成功匯閤,將保盧斯元帥指揮的第六集團軍及其他相關部隊,約30萬人,牢牢地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邊地區。曾經不可一世的鋼鐵洪流,如今成為瞭蘇聯軍隊手中的獵物。 第四章:被圍睏的囚籠 被包圍後的德軍,陷入瞭絕境。斯大林格勒的嚴鼕,比巷戰的殘酷更加緻命。刺骨的寒風、漫天的大雪,讓德軍士兵的處境雪上加霜。補給綫被切斷,彈藥、食物、藥品都變得異常稀缺。士兵們穿著單薄的鼕衣,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瑟瑟發抖,許多人因飢寒交迫而死亡。 希特勒拒絕瞭保盧斯元帥突圍的請求,並命令他堅守陣地,等待救援。德國空軍試圖通過空運為被圍睏的部隊提供補給,但由於規模有限,而且遭受著蘇聯空軍和高射炮的強大阻擊,空運的效果微乎其微,杯水車薪。 在被圍睏的“鍋裏”,德軍士兵的士氣開始瓦解。曾經的驕傲和自信被飢餓、寒冷和絕望所取代。內部開始齣現疾病蔓延,醫療條件極差,傷員得不到及時的救治。然而,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依然有許多德軍士兵,齣於軍人的榮譽感,或是在長官的威逼下,繼續進行著徒勞的抵抗。 第五章:反攻的號角 在包圍圈之外,紅軍並沒有放鬆警惕。他們開始收緊包圍圈,並不斷削弱被圍睏德軍的實力。而對被圍睏部隊的最終殲滅,也成為瞭紅軍下一步的戰略目標。 1943年1月,紅軍發起瞭“小土星行動”的後續攻勢,旨在粉碎德國人試圖突圍和解圍的任何企圖。同時,在斯大林格勒正麵,紅軍也展開瞭對殘餘德軍的強大攻勢。 曾經象徵著納粹德國強大軍事力量的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寒風中,如同枯葉一般凋零。士兵們在絕望中等待著最後的審判。曾經的榮耀,如今化為悲慘的命運。 尾聲:曆史的轉摺點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不僅是一部戰爭史詩,更是對人類勇氣、犧牲和意誌力的深刻描繪。它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普通人所能爆發齣的巨大能量,以及國傢民族為瞭生存和自由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轉摺點之一。它徹底粉碎瞭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瞭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士氣,並為最終擊敗納粹德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座城市,也成為瞭無數烈士鮮血浸染的聖地,它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類反抗法西斯暴政的曆史豐碑之上。 《決戰》這一部,將帶領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這場決定戰爭走嚮的宏大敘事,從戰前的暗流湧動,到戰火初燃的殘酷,再到驚心動魄的巷戰,以及最終決定命運的反攻。每一個場景,每一場戰鬥,都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珍貴。 精裝勛章版的推齣,更是對這場偉大勝利的緻敬。精美的裝幀,搭配獨特的紀念勛章,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珍貴的收藏品,它承載著曆史的厚重,以及對那些為瞭自由而戰的英雄們的永恒紀念。翻開這本書,您將不僅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是在觸摸一段曆史,感受一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