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定价:54.00元
作者:马俊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1324
字数:4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目录
序
鸣谢
导言
一、研究区域和时段
二、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三、研究现状
章 淮北治水事务中的地区冲突与政策偏向
节 泗州城的沉没与河务中的政治
一、泗州之沉
二、必须顾全的大局
三、治水政治
第二节 清代的漕运方略与淮北的被牺牲
一、河运的专行
二、海运的废弃
三、被牺牲的“局部”
第三节 官场积习与水患世界的形成
一、“蓄清刷黄”的固持
二、河务习气
三、壑邻之源
小结
第二章 淮北盐业中的集团博弈与利益分配
节 国家机器的自利化
一、皇族、官吏、公务人员
二、国家机器职能的异化
三、盐业中的官场政治
第二节 商人寻求租金的大化
一、商人及其经济权力
二、稳固的利益集团
三、市场化浪潮与利益再分配
第三节 生产者的贫困化
一、盐民的身份限制
二、贫困的阶层
第四节 淮北社会的边缘化
一、私盐世界的形成
二、枭匪乐园
小结
第三章 淮北农业生态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
节 治水与农、伊生态的破坏
一、水文环境的改变
二、水利的缺失
三、墟里沧桑
第二节 稻作农业的变迁
一、天然的沃土:水稻种植的普及
二、人为的瘠壤:水稻种植区的南移
第三节 农家手工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从桑麻之境到不蚕之土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
三、工业化的差异
小结
第四章 淮北社会的畸态与社会结构的异化
节 农家日常生活的异常景象
一、“官之害甚于水”
二、匮乏的林薪
三、饥饿的生灵
四、非人的女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的畸形化
一、权力统治财产
二、哑铃形的社会结构
三、地主的领主化
第三节 病变社会中的民性
一、民性的演化
二、小利灭亲
三、遍地起贼
四、财富的原罪
第四节 “下江南”
一、南方历史上的淮北人
二、明清以后淮北人“下江南”
三、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区域社会生态。著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扛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译作《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
文摘
序言
对于那些习惯于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这绝对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合上然后迅速遗忘的通俗读物,它会像一块小石头一样,持续地在你脑海里激起涟漪。我尤其被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所折服。那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梳理,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在更大历史洪流中似乎被忽略了的“声音”。每一次的社会动荡,每一次的资源重配,都被放在了具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进行审视,这使得其结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它不是在宏观上指点江山,而是在微观处见真章,通过对一个区域的透彻剖析,反过来折射出更广泛的时代命题。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沉浸”。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常高超,既能描绘出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季节更替对生活的影响,又能冷静地剖析清末民初以来,不同政治力量对这片土地的治理尝试及其带来的后果。那种将自然地理的坚硬约束与人类社会变动的柔软弹性并置的笔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我尤其喜欢它在叙述冲突时所保持的那种冷静的、超然的立场,它没有预设立场的道德评判,而是忠实地还原历史的现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些决策背后的无奈与权衡。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对特定时段淮北历史的详尽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变化的人为制度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寓言。
评分这本探讨淮北地区社会生态变迁的著作,着实让我对区域史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跨越近三百年的时间隧道,亲眼见证着那片土地上人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我特别欣赏其对“局部”概念的深入挖掘,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生存智慧的集合体。那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比如特定时期的农业技术更迭、水利设施的修建与废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区关系重组,都展现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和对历史文献的精妙解读。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看待区域发展时,是否过度简化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展示了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看似边缘化的个体经验如何共同构筑了历史的骨架。它提醒我们,任何变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微小力量长期拉锯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颇具匠心,从环境的基底出发,逐步过渡到制度的张力,最终落脚于社会群体的适应与抵抗,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但又不失历史的偶然性与复杂性。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抛出一个问题:在面对不可抗拒的环境压力和外部干预时,一个地方社会是如何定义“生存”的界限的?这种对“限度”的哲学式追问,穿插在大量的史实分析之中,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社会史或环境史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地方性主体性”的全新视角,即在被“牺牲”的标签下,当地社群如何巧妙地运用自身的生态知识和社群网络,去协商、去抵抗、去重塑自身的命运。读完后,我对“地方性”这个词汇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和深化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硬核”,它没有满足于提供一个肤泛的历史概览,而是像一台精密的显微镜,聚焦于淮北这个特定区域的生态与社会交织。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人地关系时,所采取的那种近乎人类学式的考察深度,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关于特定作物品种的兴衰史,不仅仅是农学记录,更是权力结构和贸易网络变动的晴雨表。文字风格上,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和叙事的张力,尤其是在描述灾害性事件对当地社区韧性的考验时,那种沉郁却又蕴含希望的笔调,让人读来心潮澎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研究中将自然环境视为被动背景的窠臼,而是将其提升为一种主动的、具有能动性的历史参与者。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淮北的故事立体而饱满,绝非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区域报告所能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