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明清汉语外来词史研究 | 作者 | 赵明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558751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688 | 页码 | 63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清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密切接触的时期。自明末起,西学东渐加速了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与西方与异质文化交汇融合,使明清成为汉语词汇史上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第三个重要时间段。有鉴于此,《明清汉语外来词史研究》结合域内与域外文献,重点参考明清珍藏域外文献,力图系统“勾勒”明清时期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及概貌,发现明清时期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内部规律及对整个现代汉语外来词系统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纸张的质量也无可挑剔,摸上去手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小字部分的引文也毫不费力。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和语言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深入挖掘语言脉络的佳作。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章节划分合理,注释详尽,看得出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上的不懈追求。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语汇碰撞的时代,去探寻那些陌生的词语是如何悄然融入我们日常表达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彰显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纯学术论述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与语言现象交织在一起。作者似乎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他娓娓道来,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时期外来词汇涌入汉语的社会场景,比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或是近代西方思想冲击下的语言重塑。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研究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词汇来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如同侦探般的细致与敏锐,每一个音译、每一个借用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将冷硬的语言学数据赋予鲜活生命力的能力,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令人信服的。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扎根于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一手资料,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研究框架。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外来词汇的词频变化、语义漂移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这为我们理解汉语的动态演变提供了量化的证据。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展现了极高的跨学科视野,频繁引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经济史的观点来佐证其语言学推论,使得整个研究立体而丰满。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单纯的词汇史,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文化融合与身份构建的宏大对话。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结论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性。作者在处理那些尚存争议的词源问题时,表现得极其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草率地下结论,而是并列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分析各自的优劣,最后给出自己最倾向的判断,同时保留开放性的讨论空间。这种不偏不倚、尊重历史事实的研究态度,在当前的学术出版中是尤为珍贵的。它教会读者,真正的求知过程,往往是充满曲折和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最科学的方式去逼近真相。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良师益友。阅读完毕后,我感到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典范,逻辑链条清晰得仿佛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具体词汇群体的演变,最后落脚于对汉语未来走向的审慎展望。每一章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前一章的结论往往会成为下一章研究的基石,使得整部著作浑然一体,没有丝毫拼凑感。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学习某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可循的、科学的学习路径。我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跳跃到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深入阅读,而不会因为缺乏上下文而感到迷茫。这种清晰的脉络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