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给事物划分范畴?本书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批判古希腊以来西方流行的“客观主义”, 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人类心智和语言奥秘……
专家说它是一扇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学者说它是一个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它不仅仅是对语言的,也是对整个世界、社会和文化的探索与理解。
20世纪50年代,*代认知科学产生于先验哲学世界观。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由此形成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册“超越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作者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客观主义”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一步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
di一册 超越机器的心智
di一部分 范畴与认知模式
第一章 范畴化的重要性 5
第二章 从维特根斯坦到罗施 12
第三章 语言中的核型效应 60
第四章 理想认知模式 72
第五章 转喻模式 83
第六章 辐射状范畴 98
第七章 特征束、社会定型和默认 122
第八章 再论认知模式 125
第九章 传统观点的捍卫者 146
第十章 总结 162
第二部分 哲学的启示
第十一章 客观主义的范式 167
第十二章 客观主义形而上的失误 194
第十三章 客观主义认知论的失误 205
第十四章 形式主义的事业 228
第十五章 帕特南定理 237
第十六章 新实在主义 268
第十七章 认知语义学 277
第十八章 沃尔夫与相对主义 312
第十九章 心智如机器范式 348
第二十章 数学认知活动 361
第二十一章 总结 379
第二册 实例研究
引论 385
第一章 实例研究一:ANGER(愤怒) 388
第二章 实例研究二:OVER(在……之上) 437
第三章 实例研究三:THERE-CONSTRUCTIONS(指示/ 存在结构) 490
参考文献 637
作者后记 655
术语对译表 657
人名对译表 666
译后 670
李葆嘉译著 692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生成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1972 年起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语言学系。其代表性著作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与马克·约翰逊合著,1980)、《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1987)、《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与马克·约翰逊合著,1999)、《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2007)等。
李葆嘉,籍贯江苏镇江,出生地江苏东台。语言学家、哲学家、诗人、翻译家。章黄学派第四代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南京语义科技学派的奠基人。致力于传统语言文字学、语义语法学、话语行为学、中国语言文化史、西洋汉语文法学史、西洋历史比较语言学史、欧美语义学史、语言文化哲学、语言科技等领域的研究。
章婷,江苏句容人。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技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邱雪玫,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人般沉稳有力,充满了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时而又像是诗人般灵动跳跃,运用大量意象和隐喻来描绘那些难以言说的心理状态。这种多变性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禁忌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和恰到好处的共情。他既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也没有过度沉溺于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在一种极其克制的平衡中,展现了事物复杂的多面性。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使得再晦涩难懂的理论,也能被赋予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心理排毒”。它迫使我正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阴影和矛盾。书中的分析维度极其丰富,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体经验,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治愈系”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为坚实、更具挑战性的理解世界的工具箱。这种基于深刻理解而非肤浅安慰的论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会不断被我抽出来,在生活遇到特定情境时,重新翻阅、重新体悟的“工具书”和“思想伙伴”。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本相关的著作了。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第一章完全走出来,作者的叙事方式有一种魔力,他似乎能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张力的笔触来构建他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是因为某些句子或段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从未察觉的角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不是在“讲述”知识,而是在“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探索。他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张精密的网,将看似松散的现象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研读才能体会其万分之一精妙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真正的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加上精美的插图,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绝对是那种愿意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佳作。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内敛而深沉的色调搭配,透露出一种古典的美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深度主题非常契合。书本的开本设计也很人性化,无论是手持阅读还是平摊翻阅,都非常舒适,纸张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字迹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从书籍的实体质量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精神之旅。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边界”的探讨。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反而是不断地抛出更复杂、更引人深思的问题。那种感觉不是被知识轰炸,而是被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温柔地推向了未知的领域。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固定模式和固有认知,书中的某些观点像是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那些我习以为常却充满误解的表象。这种颠覆性的思考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短时间的迷惘,但随之而来的清晰感和豁然开朗,是任何其他娱乐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