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玉祥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国民党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 军事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29767
商品编码:130352401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24.80元

作者:冯玉祥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3429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冯玉祥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笔录而成的。
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换帖结盟,结拜为兄弟,由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关系和私人交往。两人过从之密、交往之久,非一般人所能及。因此,冯玉祥对蒋介石的了解可谓入骨三分。本书以大量的事实讲述了蒋、冯之阕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揭露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让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全面了解蒋介石,具有非常珍责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全书以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论述观点振聋发聩,值得阅读和收藏。

目录


绪 言
章 次听说“蒋介石”三个字
第二章 次同蒋介石见面
第三章 我请蒋介石回来
第四章 我在郑州见蒋介石
第五章 在南京会议见蒋介石
第六章 蒋介石的消除异己
第七章 “九一八”的蒋介石
第八章 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的蒋介石
第九章 “一·二八”上海大战的蒋介石
第十章 迁都到洛阳的蒋介石
第十一章 我在泰山时的蒋介石
第十二章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代的蒋介石
第十三章 《何梅协定》以后的蒋介石
第十四章 福建抗日人民政府时代的蒋介石
第十五章 约我到南京开会的蒋介石
第十六章 出卖福建安溪矿产给日本人的蒋介石
第十七章 把救国会七君子下狱的蒋介石
第十八章 西安事变()的蒋介石
第十九章 故意违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蒋介石
第二十章 “七七”抗战的蒋介石
第二十一章 “八一三”的蒋介石
第二十二章 调我到第六战区的蒋介石
第二十三章 在南京要投降的蒋介石
第二十四章 撤出南京跑到武汉的蒋介石
第二十五章 堵塞长江交通的蒋介石
第二十六章 言行不一致的蒋介石
第二十七章 找我到河南查看阵地的蒋介石
第二十八章 找我检阅湘黔川军队的蒋介石
第二十九章 武汉失守后的蒋介石
第三十章 忽然说出焦土抗战的蒋介石
第三十一章 把装备整齐的军队藏起来的蒋介石
第三十二章 压迫苗族同胞的蒋介石
第三十三章 利用特务毁害文武官吏的蒋介石
第三十四章 鼓励贪污的蒋介石
第三十五章 放走汉奸汪精卫的蒋介石
第三十六章 随便杀人的蒋介石
第三十七章 在天气很冷时脱下士兵棉衣的蒋介石
第三十八章 到处遍设收税机关的蒋介石
第三十九章 对于伤兵不闻不问的蒋介石
第四十章 兵死了用两块破席头埋葬的蒋介石

……

作者介绍


冯玉祥(882—1948),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寄籍河北保定。民时期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民主人士;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从1947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二1948年冯玉祥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途径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

文摘


序言



《烽火年代的抉择与挣扎:一代儒将的兴衰沉浮》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叙事与细腻笔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政坛上最具争议性与影响力的军事、政治人物之一——一位身居高位的儒将的复杂一生。这部传记旨在超越简单的历史评判,着重还原其在历史洪流中的决策逻辑、内心挣扎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崛起与理想的萌芽(1887-1924) 本书伊始,将时间线拉回到晚清的衰微与民国的初创。我们追溯这位人物的早年经历,从他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到投身行伍,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详细描绘了他在日本学习军事理论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参与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的点滴。这一时期,他深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对建立一个统一、现代化的中国抱有坚定的理想。书中不仅记录了他早年在粤军中崭露头角,展示其军事才能的事件,更着重刻画了他如何在这种血与火的考验中,初步确立其政治信仰和对权力的认知。特别是,对他与早期革命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他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如何精确地把握每一个政治机遇,完成了其初始的阶层跃升。 第二部分:北伐的铁血与建国的雄心(1925-1931) 随着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革命进入关键时期。本书详尽论述了该人物如何继承并发展了革命事业。重点聚焦于他领导的北伐战争。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和权力重组的过程。书中还原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前后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以及他果断采取的军事行动如何巩固了其在革命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北伐胜利后,这位儒将面临着“党内异己”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挑战。书中深入分析了“宁汉合流”的政治考量,以及他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所采取的铁腕手段。此时,其政治哲学逐渐清晰:强调“党国一体”与强力中央集权,认为这是在内忧外患中维持国家稳定的唯一途径。通过分析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困境、地方势力的反抗(如蒋唐战争),展现了他在重建中央权威过程中,其决策的必要性与残忍性并存的复杂面貌。 第三部分:抗日烽火中的坚守与妥协(1931-1945)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也是对这位领导者政治手腕的终极考验。本书对“不抵抗政策”的成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军事准备程度以及对“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坚持,力图还原其决策背后的战略性考量——即便这些考量在后世看来充满争议。 随后,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本书详细描绘了事变发生后,他从被软禁到最终达成“联共抗日”的复杂心理过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作为战时最高统帅,所面临的资源匮乏、内部派系斗争(如国共合作中的摩擦、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矛盾)被置于聚光灯下。书中引用了大量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描绘了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背后的军事指挥艺术,同时也揭示了他在面临日军“以华制华”战略时的疲于奔命与战略误判。 第四部分:内战的阴影与历史的终局(1946-1975) 抗战胜利后,国家并未迎来和平,反而迅速滑入全面内战的深渊。本书以极大的篇幅,探讨了促成内战爆发的关键因素。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而是深入考察了国共两党在战后权力分配、建国方略上的根本分歧。 重点分析了他在内战后期所犯下的关键性战略错误,例如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不力、对人才的过度集权导致决策僵化,以及在军事部署上的失算。本书尤其关注他晚年在台湾的岁月,这段时期他试图重塑自身的历史形象,并继续以“反共复国”的旗帜维持其政治生命。通过分析他在“白色恐怖”时期对异议人士的处理,以及在晚年对儒家思想的重新阐释,展现了一个试图在历史审判前,为自己寻求最终辩护的统治者的形象。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多维的评价 全书以一种审慎而克制的笔调收尾,不试图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人物还原给读者,任由读者在充分了解其决策背景、时代局限和个人性格后,形成自己的判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位关键人物的全新视角:一位在传统与现代、国家统一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巨大张力下,不断做出艰难抉择的实干家与军事家。 本书特色: 史料丰富: 广泛参考了国内外解密的政治档案、军事电报和私人信函,力求还原未经修饰的史实。 视角平衡: 叙事客观,避免了简单的“英雄”或“恶人”的二元对立,着重于对历史情境的深刻理解。 人文关怀: 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探讨了在战火与政治斗争中,这位人物的个人情感、家庭生活及其所受的儒家文化深刻影响。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和政治人物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的题目,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关于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无论是历史书上的记载,还是影视剧里的塑造,都太过宏大,也太有距离感了。我总觉得,教科书式的叙述,即使再详尽,也难免隔靴搔痒。那些丰功伟绩也好,跌宕起伏也罢,都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表面的笔触和色彩,却很难触摸到画师内心的波澜,以及那些隐藏在笔触下的细微情感。我一直在寻找的,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拉近我与历史人物距离的书。它不一定是那种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学术著作,更不应该是那种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立场而进行的片面解读。我希望它能从一个更个人化的视角出发,去 Delineate 蒋介石的形象,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融化在具体的人物交往和生活细节之中。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他在面对抉择时的挣扎,在孤独时刻的思考,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情感流露。毕竟,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最终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在这些大事背后,是如何去感受、去思考、去成长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蒋介石,一个不再仅仅是符号,而是真正站立在我们面前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评分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往往不在于他们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蒋介石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伴随着无数的风云变幻。然而,我们对他的了解,常常停留在历史书上的那些宏大叙事,或者一些经过符号化的解读。我渴望从这本书中 Delineate 出一个更具血肉、更贴近生活的蒋介石。我希望它能够 Delineate 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在面对亲人、朋友时的真实情感,他在遭遇挫折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在取得成功时的真实喜悦。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一些不那么“官方”的视角,去 Delineate 他的性格,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人际交往。我不太在意那些复杂的政治分析,我更想知道,在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如何行走,是如何思考,是如何去 Delineate 自己的命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 Delineate 真实历史人物的机会,一次 Delineate 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蒋介石的机会。

评分

拿到《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画面。他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名字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从北伐战争的雷霆万钧,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卓绝,再到国共内战的起起伏伏,他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会将个体淹没,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时代的印记,而非人物自身的温度。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去 Delineate 那个在历史大幕后,更具个人色彩的蒋介石。我不是要探究什么深奥的政治哲学,也不是要分析什么复杂的战略布局,我更倾向于了解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人相处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忧虑与坚持,究竟是如何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中的?譬如,他和身边亲近的人,是如何交流的?他会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展现出脆弱的一面?他又会在什么样的激励下,爆发出强大的能量?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入微的描写,将这些“人”的元素,注入到蒋介石的形象中,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隔阂,去感受他的呼吸,去理解他的心跳。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 Delineate 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刻板印象的蒋介石,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

评分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他们留下的丰功伟绩,而在于他们作为“人”的独特性。蒋介石,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解读。然而,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会将个体 Delineate 成一个符号,一个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前进的棋子。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 Delineate 出一个更具温度、更具人情味的蒋介石。我想要 Delineate 出他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时刻,是如何思考的?他在与身边的人交往时,是否也有过温情脉脉,或是有过摩擦碰撞?我更想 Delineate 出,他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权衡,他在遭遇人生低谷时,是如何 Delineate 自己的信念,又如何 Delineate 自己的未来。我期待的,并非是一份详尽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能够 Delineate 出他心灵轨迹的细腻描绘。我相信,只有 Delineate 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也才能 Delineate 出他在那个时代所 Delineate 的真正意义。

评分

读到《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的书名,我的内心泛起了一丝涟漪。关于蒋介石,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他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已经固化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符号。然而,我总觉得,每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其功过是非如何,其生命轨迹都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瞬间、无数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而成。我期待的,并非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而是能够 Delineate 出蒋介石“人性”层面的作品。我想要看到,那个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他是否有过平凡的烦恼,是否有过不为人知的梦想?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决策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个人的情感纠葛、或是家庭的温情时刻?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去 Delineate 蒋介石的形象,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或许,他会对某个亲近的人说些什么,或许,他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望向远方沉思。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更能 Delineate 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历史标签化的符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 Delineate 出一个更具温度、更具人性光辉的蒋介石,一个能够与我产生共鸣的,真实的“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