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安迪 格鲁夫自传
:39.00元
作者:安迪·格鲁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8634982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英特尔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自传
告诉你偏执狂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关于少年不屈的奋斗、一个指引人们走向勇气和希望的生动故事
基辛格、索罗斯、威塞尔、帕特森、塞莱斯、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游向彼岸:安迪?格鲁夫自传》,一本关于偏执狂是怎样炼成的书。
《游向彼岸》讲述了格鲁夫的不屈奋斗。作为全球*影响力的企业英特尔的创始人和前CEO,作为25年来*影响力的商业人物之一,《游向彼岸》的传主安迪?格鲁夫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个“偏执狂”以出众的管理和骄人的财富,举世闻名。但是,他早年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和动荡的生活?为什么他要“游向彼岸”?一文不名的犹太少年,如何成为商业帝国的元首?格鲁夫的偏执来自于何方?前二十年,决定此后一生。格鲁夫20岁前多变的经历,注定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这一切都在《游向彼岸》之中。
《游向彼岸》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积极乐观的格鲁夫,一个有智慧、能坚持、认准方向的格鲁夫。积极,乐观,坚持,有智慧,有远见,这就是格鲁夫。或许这就是他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目录
章 我的三岁生日
第二章 猩红热
第三章 战争来了
第四章 生活变得很古怪
第五章 科巴尼亚的圣诞节
第六章 战后
第七章 大学预料
第八章 多波大街学校
第九章 马达奇大学预料
第十章 四年级
第十一章 大学——年
第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
第十三章 越境
第十四章 乘船
第十五章 纽约
后记
作者介绍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前董事长、首席执行官。1936年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56年逃离匈牙利,前往美国。1968年,格鲁夫同鲍勃?诺伊斯、戈登?摩尔一起,联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1979年,格鲁夫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总裁,1987年升任首席执行官。1997年他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98年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2005年辞去董事长职务,保留高级顾问一职。1997年当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1998年获美国管理协会“年度杰出管理”奖,2001年获战略管理协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被沃顿商学院提名为25年来*影响力的商业人物。
正如有人说的:“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土气以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其为公司。”他不但使英特尔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典范,也缔造了别人难以模仿的英特尔模式:高度的组织化和整体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史诗感非常强烈,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对一个特定技术变革时代的编年史。作者的视野极广,他总能将自己企业的每一步发展,置于宏观的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他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往往是基于对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简单的市场数据堆砌。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失败的教训”的剖析,那些最终被市场证明是错误的决策,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入误区的,又是如何组织资源进行“壮士断腕”式的纠错。这种对自我认知偏差的勇敢揭露,是很多成功人士传记中缺失的部分。它告诉我们,修正错误的能力比避免错误的能力更为关键。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技术哲学和商业伦理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让人在享受商业故事的同时,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立刻被那种直击人心的坦诚所震撼。它丝毫没有美化成功的表象,反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挫折与黑暗时期。那种在迷雾中摸索前进的孤独感,那种面对巨大市场阻力时的无力和坚持,都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出来。叙述的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位置上,而是像一个过来人,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他的“伤疤”。我特别留意了他处理组织架构调整那几章,那种在效率与人性之间走钢丝的描述,真实得让人心疼。他并没有提供那种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领导者必须学会做出的“两难选择”。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团队的集体智慧最大化地激发出来,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力,往往不是来自于强硬的命令,而是来自于构建一个让每个人都愿意为之奋斗的环境和愿景。
评分这本传记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去亲眼目睹一个行业从萌芽到腾飞的壮阔历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娓娓道来,细致描绘那些关键决策背后的挣扎与权衡,时而笔锋一转,又以近乎新闻报道的力度,还原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商业对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人”的刻画,那些与他共事过的同事、对手,甚至是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前辈,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你会发现,即便是站在行业顶端的人物,其成长轨迹也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那些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保持清醒的超凡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的成功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复杂商业环境的思维模型。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即便是看起来最稳固的商业帝国,也可能因为一次技术迭代或一次战略失误而面临颠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创新”二字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口号,变成了一套需要不断自我审视、持续投入资源去实践的日常工作。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关于“如何快速致富”的浮躁读物,那么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讲述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打磨的“匠心”。作者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咋舌,他对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乃至每一个小小的客服流程,都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这种对“卓越”二字的极致追求,渗透在全书的每一个章节。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部分,他没有用空泛的口号来搪塞,而是通过具体的小故事,展示了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最终汇聚成了影响整个行业走向的强大内核。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盲点”被我忽略了?这本书的震撼之处在于,它提升了你对“合格”的最低标准。读完后,你很难再用敷衍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任何一项交付成果。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时间轴,通过将不同时期的事件穿插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某些核心理念的迭代与坚守。比如,他会突然从早期的资源匮乏讲到鼎盛时期的资源过剩,然后对比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环境下,他对于“效率”的定义是如何演变的。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立体饱满,让你看到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不同阶段调整他的心智模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它充满了一种冷静而犀利的分析力,很少有情绪化的渲染,即使是描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保持着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客观性。对于那些热衷于研究“如何构建可持续增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可以反复咀嚼的案例库。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部需要你带着笔记本细细研读的案头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