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美的历程
售价:56.00元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80303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册。
文摘
作者介绍
李泽厚,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 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20年2月,美国*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位中国学人。
编辑推荐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目录
一 龙飞凤舞
 (一) 远古图腾
 (二) 原始歌舞
 (三)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一) 狞厉的美
 (二) 线的艺术
 (三) 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一) 儒道互补
 (二) 赋比兴原则
 (三) 建筑艺术
四 楚汉浪漫主义
 (一) 屈骚传统
 (二) 琳琅满目的世界
 (三)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一) 人的主题
 (二) 文的自觉
 (三) 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一) 悲惨世界
 (二) 虚幻颂歌
 (三)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一) 青春、李白
 (二) 音乐性的美
 (三) 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一) 中唐文艺
 (二) 内在矛盾
 (三) 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一) 缘起
 (二) “无我之境”
 (三)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一) 市民文艺
 (二) 浪漫洪流
 (三)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四) 绘画与工艺
结语
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富批判性的视角,它不盲目推崇任何一种“美”,而是将其置于流动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时常会提出一些挑战既有认知的观点。例如,书中对某些被传统美学奉为圭臬的特质的解构,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一丝颠覆性的冲击,但深入思考后,便会明白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诚实——承认审美标准从来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产物。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揭示,让人在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审美选择时,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它教会我们如何穿透装饰的表象,直抵其核心的逻辑结构。对于任何希望建立自己独立审美判断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你在品味艺术时,能拥有更坚实、更具穿透力的思想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几乎没有丝毫拖沓,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高潮迭起,低谷沉静,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韵律美。我最震撼的体验在于,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和风格演变,而是深入挖掘了审美观念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时代精神。比如,当他探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美”是如何被权力、信仰乃至生产方式所塑造时,那种穿透力是惊人的。这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部用哲学和历史交织而成的史诗。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我们现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视觉文化——从建筑的线条到日常用品的设计,都会被套用书中提供的那个分析框架去审视一番。这种即时的、可操作的启发性,是很多理论书籍所欠缺的。它教给我的不是“应该欣赏什么”,而是“如何去欣赏,以及为什么会欣赏成这样”。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变,价值千金,让我对“美”这个概念的理解一下子立体和丰满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沉甸甸的分量感,那种纸张的质地,带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让人一下就沉浸到一种认真阅读的氛围中去。封面设计得很有品味,简洁却不失深度,很符合我对艺术史类书籍的期待。我特地挑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杯清茶,准备开始这段思想的旅程。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就让人赏心悦目,不是那种密密麻麻塞满文字的架势,而是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克制而优雅的语调,邀请你进入他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宏大理论框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清晰逻辑。他不像有些理论家那样故作高深,而是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接地气又充满智慧的切入点,将复杂的审美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起探索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变脉络。那种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深刻洞察,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精妙的句子,思考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语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可能略显凝重,但细品之下,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思辨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抽象的美学范畴,也能勾勒出鲜明的图像。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他对某种古典园林意境的描述,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那些关于“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探讨,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体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维护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文人的情怀,那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是溢于言表的。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真正热爱他所研究的这片文化土壤,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研究对象。这种热忱,极大地感染了读者,让我们在跟随他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重新审视我们与自身文化血脉的关系。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渐进式的、需要投入心力的过程,但其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十足,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陈词时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他总能将无数零散的艺术现象,纳入一个巨大而和谐的文明图景之中,让人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整体脉络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无限提问的书。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让身处其中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重量与价值。对于任何对人文思考抱有热情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