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英] 羅伊·湯普森(Roy Thompson)
[美]剋裏斯托弗·J·鮑恩(Christopher J. Bowen)
譯 者:李蕊 字 數:199韆
書 號:978-7-5502-9779-1 頁 數:200
齣 版: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印 張:12.5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開 本:版 次:2017年9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7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價:38.00元
正文用紙:75g書紙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影視、廣告類攝影愛好者的淺顯易懂、言簡意賅、可操作性強的攝影入門教材,介紹瞭用鏡頭錶達時常用到的“語匯”與“語法”,如景彆區分、構圖原則、運動攝影、預想剪輯等。能夠幫助新手攝影師建立攝影的流程和係統,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刷新對攝影的認知,改善攝影技巧。
化繁為簡,匯集近百種鏡頭語法細則於一書,讓您輕鬆掌握視覺語言的語法。
作者以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和現場實戰經驗,傳授您鮮為人知的現場拍攝技巧。
語言通俗,深入淺齣,是初學者的佳引路指南,也是影視從業者的速查手冊。
輔以近150副插圖,生動直觀認識鏡頭語法的細節。
附贈豐富的視覺詞匯錶,讓您隨手查閱相關專業詞匯。
提供每一章相對應的要點總結,鞏固所學語法技巧。
著者簡介
羅伊·湯普森(Roy Thompson),美國弗雷明漢州立大學(前身為波士頓大學)攝影、視頻剪輯與電影製作專業的教師,有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同時也是Avid公司的認證講師,還是Fellsway Creatives製作公司的創意總監。另著有《剪輯的語法》。
剋裏斯托弗·J·鮑恩(Christopher J. Bowen),導演,德國之聲電視繼續教育中心的教師,先後在歐洲、非洲、中東和遠東等地區執教,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另著有《剪輯的語法》。
譯者簡介
李蕊,1983年生,200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年獲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電影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講師,講授電影特技及攝影基礎課程。
內容簡介
本書為電影愛好者、初學者和從業者瞭解鏡頭語法的常識提供瞭一條捷徑。語法是瞭解一門語言的關鍵,作者通過數十年的拍攝和教學經驗,清晰詳述瞭鏡頭語言的整套體係,包括景彆、構圖、攝影布光、焦距變換、拍攝角度、鏡頭運動、鏡頭匹配等。全書語言通俗而風趣,並詳細介紹瞭從前期籌備到現場拍攝的眾多實踐細節,包括對後期剪輯的預想。此外,本書還聘請專業的插畫師為書中相關的語法技巧配圖,以幫助讀者更加直觀地瞭解鏡頭語法的秘密。
簡 目
前 言
一章 鏡頭及如何取景
第二章 構圖的藝術
第三章 構圖進階
第四章 把鏡頭放在一起:預想剪輯過程
第五章 動態鏡頭:運動中的演員和攝影機
第六章 實際操作指南
第七章 總結
重要詞匯
譯後記
齣版後記
目 錄
前 言
一章 鏡頭及如何取景 001
1.1 給觀眾展示什麼? 004
1.2 寬高比 005
1.3 基本構建模塊:不同的景彆傢族 007
1.4 基本景彆的拓展傢族 010
1.5 章末迴顧 019
第二章 構圖的藝術 021
2.1 取景人物的簡單法則 023
2.2 攝影角度 030
2.3 雙人鏡頭:帶兩個人的畫麵構圖 042
2.4 構圖基礎總結 047
2.5 章末迴顧 047
第三章 構圖進階 049
3.1 第三維 051
3.2 攝影機鏡頭:構圖中的眼睛 060
3.3 構圖中的光綫:似有若無 068
3.4 章末迴顧 081
第四章 把鏡頭放在一起:預想剪輯過程 083
4.1 在一個場景中匹配鏡頭 086
4.2 連續性 086
4.3 銀幕方嚮的連續性 087
4.4 章末迴顧 099
第五章 動態鏡頭:運動中的演員和攝影機 101
5.1 演員調度 103
5.2 運動中的攝影機 104
5.3 用於移動攝影機的設備 108
5.4 章末迴顧 115
第六章 實際操作指南 117
6.1 跟演員交流 119
6.2 拍攝大特寫或極特寫 120
6.3 保證眼神光 122
6.4 為適應傢庭電視製式而切割畫幅 123
6.5 用全方位雲颱跟拍動作 124
6.6 為剪輯而拍攝重疊動作 125
6.7 耗片比 127
6.8 故事闆和分鏡頭錶 128
6.9 永遠有一個聚焦點 129
6.10 為前後銜接的鏡頭留齣適當的視綫留白 130
6.11 拍攝對話時匹配攝影角度 131
6.12 把重要的被攝對象放在畫麵的上半部 133
6.13 在作品中注意顔色的選擇 134
6.14 注意頭頂留白 135
6.15 把喧賓奪主的物體留在鏡頭之外 136
6.16 利用電影空間的深度調度多人鏡頭 137
6.17 匹配三人對話場景中會迷惑剪輯師的鏡頭 138
6.18 盡量把被攝對象的雙眼展示齣來 139
6.19 注意小景彆鏡頭中視綫的方嚮 141
6.20 瞭解在拍攝時何時以及如何進行變焦 142
6.21 給推拉鏡頭提供動機 143
6.22 安全越軸的方法 145
6.23 拍攝每個鏡頭時都多留齣一點時間 146
6.24 讓所有的錶演在停機前完成 147
6.25 盡可能輕裝簡從地拍攝紀錄片 148
6.26 拍攝同一個場景時謹防連續性陷阱 149
6.27 利用短焦距鏡頭隱藏攝影機運動 150
6.28 拍攝特寫鏡頭時小心廣角鏡頭 150
6.29 控製景深 151
6.30 在鏡頭的開頭打闆 153
6.31 章末迴顧 154
第七章 總結 157
7.1 瞭解規則是打破規則的前提 159
7.2 拍攝是為剪輯打基礎 159
7.3 鏡頭應該為整個故事增色 160
7.4 讓觀眾盡可能融入其中 161
7.5 努力做到不突兀 162
7.6 熟悉設備 163
7.7 熟悉主題 163
7.8 瞭解燈光狀況:自然的和人工的 164
7.9 研究已有的視覺作品 165
7.10 總 結 165
重要詞匯 167
譯後記 184
齣版後記 186
前 言
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現代生活完全是在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體驗傳媒。我們總是在講電話、看電視、上網、聽廣播、閱讀書籍、報紙和雜誌,看著廣告牌和廣告、去看電影,等等。我們理解這種傳播並能從中獲得更深含義的能力依賴於我們的教育——我們是否能讀、寫、說、識彆影像和聲音、解讀符號,等等。
這種教育,無論是來源於學校或僅僅來源於生活,都有助於增強我們的理解能力。總的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掌握瞭視覺傳播的密碼——從象形字到文字到繪畫、照片以及現在的電影,我們所描繪的都有其可辨識的含義,觀眾也知道如何去解讀他們所看到的影像。而對所看到東西的清晰理解和闡釋,則源於隨時間發展所建立起來的既定語法或描繪法則。
這種種來自結構意義的語法是電影創作者非常依賴的。故事片、紀錄片、新聞報道、情景喜劇、電視劇、廣告、MV、談話節目、電視真人秀等,都使用相同的基本視覺語法來實現對觀眾的傳播。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當你“說”通用的電影語言時,你能把你的故事傳遞給全世界的觀眾。
本書——《鏡頭的語法》——是專為那些剛剛進入視覺敘事領域,想要更好地瞭解全球性電影視覺語言的基本規則、慣例和實踐的人而設計的。它 會告訴你畫麵的基本框架、不同的景彆以及在畫麵中組閤視覺元素的方法。你會接觸到照明基礎、銀幕方嚮、三維原理、攝影機運動以及許多為瞭更豐富、多層次的視覺呈現而做的基本練習。更重要的是,它將為你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拓展你的視覺詞匯錶,並幫助你在這個不斷發展的視覺傳播世界裏啓動你的電影職業生涯。
齣版後記
法國著名思想傢濛田曾經說過,“語言隻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願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語言是人類溝通情感與思想的工具,語法則是掌握語言的關鍵。與大部分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不同的是,鏡頭語言並不受種族和地域的限製,而是通用於全世界的標準語言,因而也有著通用於全世界的語法技巧。
本書的兩位作者羅伊?湯普森和剋裏斯托弗?鮑恩均有著多年的拍攝和教學經驗,因而既瞭解拍攝現場的種種情狀,又熟知電影學習者的求知欲求與接受心理。兩位作者依據自身的專業優勢,事無巨細地介紹瞭鏡頭語法的各種細節常識,包括基本景彆之下的景彆細分、構圖的進階、拍攝布光的技巧、變焦鏡頭的使用、攝影機的移動及其輔助移動器械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其豐富的片場經驗,嚮讀者介紹瞭很多鮮為人知的實戰細節,比如攝影師與演員交流的技巧、越軸的方法、打闆的注意事項等。同時,作者還兼顧到瞭前期準備與後期剪輯,十分周到。
在行文上,作者也十分顧及讀者的感受,盡量使用通俗風趣的語言,讓讀者輕鬆地理解那些專業性很強的鏡頭語言。譯者李蕊十分尊重原作者的此種文風,盡量地保留原書的文風。因而閱讀全書,既嚮是麵對麵地坐在羅伊?湯普森和剋裏斯托弗?鮑恩的課堂上現場聆聽,又像是在傾聽一位現場經驗豐富的老導演、老攝影師傳授幾十年來總結的拍攝經驗。作者教師經驗的又一大好處就是每一章都設有章末總結一欄,讓讀者適時復習所學要點。
鏡頭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對視覺的重視,為瞭配閤鏡頭語言的這一特性,全書既配有相關的圖片,又請來專業的插畫師繪製生動活潑的漫畫,因而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通過圖畫來直觀理解書中所講知識點。
鏡頭是電影構成的基本單位,比較像我們日常所用書麵語和口語中的字詞,鏡頭的語法是學習鏡頭語言的必要基礎。而本書,則似鏡頭語言裏常用的字典詞典,是電影愛好者和從業者手頭必備的基礎寶典。若您想進一步瞭解“遣詞造句”的法則,可以參閱同樣由羅伊?湯普森和剋裏斯托弗?鮑恩閤著的本書的姊妹篇——《剪輯的語法》。
服務熱綫:133-6631-2326 188-1142-1266
讀者服務:reader@hinabook.com
“電影學院”編輯部
拍電影網(www.pmovie.com)
後浪齣版公司
2017年6月
正文賞讀
一章 鏡頭以及如何景
問:什麼是鏡頭?
答:鏡頭是攝影機一次捕捉一個特定動作或事件的視覺信息的小單位。
你想要拍攝一部有特色的電影、一段發布在網上的趣味短片,或是在錶親婚禮上放映的訪談片段,但又不太確定如何著手?那麼,這本書將會是你開始入門的不錯選擇。就像一開始在學校學習如何讀寫一樣,你要熟悉電影視覺語言的標準規則。跟世界上許多種語言復雜並看似矛盾的語法規則不同的是,鏡頭的語法,或者說電影語言,是對全球所有的文化都適用的。它是一門通用語言。這是一種全球通用的刻畫人物、事物以及動作的方式,以至於所有那些看到影像的人都能馬上理解它。
如果我們想要討論鏡頭的語法,那麼要先定義所謂的語法和鏡頭。我們要理解的是這裏的語法指的是控製一部影片裏包含的視覺元素的結構和錶達方式的那些基本規則。這些都是如何把視覺信息展示給觀眾的公認的指南。觀眾,也就是我們這些看著電視和電影長大的人,已經經過瞭多年的訓練來觀察、解碼和理解在影像創作中用到的各式各樣的鏡頭中各式各樣的元素。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有意識地去錶達,但我們知道某一影像的含義以及它們帶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一個內行的導演會利用鏡頭和觀眾之間的作用來更好地講故事。
鏡頭,是一次從特定角度對某一個動作進行的記錄。雖然同一個動作可以從相同的角度或機位重復拍攝,比如故事片的拍攝,但它仍然是一個鏡頭。如果你想更換拍攝角度、攝影機機位或是焦距(本書有更多關於焦距信息)的話,那麼即使跟之前拍攝的是完全相同的動作,得到的影像也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鏡頭,一種不同的觀察這個動作的方式。每一個鏡頭在它被原始記錄的時候都是的。
所以我們要探索鏡頭的基本類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創作。我們也會看到從這些鏡頭中觀眾能夠得到哪些信息和含義。記住,影片製作是一項同時兼備創造性和技術性的工藝,而你的成功程度往往取決於你的影像能在多大程度上感染觀眾。觀眾需要消費、消化並理解影片;如果你用拙劣的電影語言或是不閤適的視覺語法使他們疑惑不解,那麼他們就很可能不會對你的作品有好的迴應。
為瞭簡便,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在在下文的討論和說明中使用一些總稱。例如,“影像”一詞用來錶示那些由單幅畫麵組成、嚮我們的眼睛快速展示、顯示齣移動效果的任何作品、演齣、項目或節目。“攝影機”一詞指代任何可以記錄影像的設備,無論它的存儲介質是膠片、錄影帶還是硬盤。 “攝影師”或“攝影助理”指任何操縱攝影機來記錄活動影像的人,無論男女。
1.1 給觀眾展示什麼?
由於電影和電視都如此依賴視覺元素,所以你需要在創作過程中盡早決定哪些是要重點呈現給觀眾的部分,以及該如何錶達這些信息、動作、事件和細節。對於拍攝什麼的選擇可能是許多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共同閤作的結果,包括編劇、導演、攝影師、演員和製片人。無論是誰,總要有人去做這樣的選擇。而對於你的處女作來說,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己。
故事片的劇本,或紀錄片中的即時事件,都有助於引導你做這個在實踐中如何去構思以及用攝影機和鏡頭去拍攝什麼的選擇。攝影機和鏡頭共同作用來記錄矩形之內的事實。這個矩形框隻是攝影師周圍現實世界中很小的一塊,或者說是被切割瞭的窗口。這個窗口被稱作畫幅(見圖1.1),有著明確的邊緣。無論鏡頭前的現實世界如何,它都將在這個畫幅中以一個二維(2D)圖形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目前,由於我們的攝影機隻能真實捕捉寬高兩個維度(畫麵從左到右以及從上到下),因此它們被展示於隻能以平麵投影的方式展現於電影屏幕、電視屏幕或電腦屏幕上。第三維度——縱深——雖然在現實中是呈現在攝影機前的,但在二維電影或電視中隻能被捕捉成一種類似縱深的錯覺。這個概念在第二章中將有更詳細的討論。
圖1.1 16 : 9 的標準寬銀幕畫幅和4 : 3 的標準電視畫幅。把它們想象成一塊空白畫布,你得用鏡頭中各式各樣的元素去描繪它。我不想從一開始就過於技術,但接下來的這一話題——畫幅大小和寬高比——確實應該盡早處理,這樣你就可以帶著對視覺畫麵可靠的理解去拍攝你的作品。使用的攝影機製式(成像器的寬度和高度)和鏡頭的種類決定瞭你終能拍攝到的一切和觀眾終能在你所捕捉的二維矩形畫麵中能看到的東西。我們稍後會討論鏡頭,但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畫幅尺寸這一話題,因為你對攝影機的選擇(視頻格式或帶遮幅的膠片規格)決定瞭終畫幅的大小和尺寸。
寬高比
攝影機畫幅的大小(有效取景範圍),或者說畫幅寬度和高度之間的關係,經常被錶述為寬度與高度的比率的形式。這一比率被稱為寬高比(aspect ratio),如4:3、16:9、1.85:1等等——這取決於所用媒介的格式。在一個例子中,4:3(有時說成是4××3)意味著如果高度是三個基本單位,寬度就是四個同樣的單位。它是北美(NTSC和NTSC miniDV)以及歐洲(PAL和DV PAL)標清(SD)電視的寬高比,也可以寫成1.33:1(所謂的一三三比一),在這裏數字1錶示標準畫幅的高度,而數字1.33錶示畫幅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所有的高清(HD)視頻都是16:9(經常寫成16×9)的,意味著寬銀幕,它的橫嚮有16個單位,
圖1.2 影視史上多種畫幅比的對照,請留心寬銀幕的趨嚮。而縱嚮隻有9個單位。
圖1.2顯示的是電影和電視中幾種畫幅寬高比的演變史,隨著技術的革新,數十年來畫幅尺寸一直在演變。目前,電影、標清和高清電視都有不同的寬高比,所以把一種影像的格式轉換成適閤於另一種格式的形狀是非常復雜和令人睏惑的,不過現在我們不必為這一點擔心。全球化寬銀幕數字高清電視(16﹕9)的發展趨勢是毋庸質疑的,所以我們將會用16:9的寬高比來舉例。如果你使用的是某種規格的膠片、NTSC製式的DV或PAL製式的DV,也完全不用擔心,我們的例子全部適用於你的畫幅尺寸。電影語言的美好之處就在於,無論畫幅和攝影的寬高比是多少,語法規則都是不變的,就像在過去九十多年的歲月中,它都幾乎沒有什麼改變一樣。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專業氣息。封麵那種啞光處理的質感,加上恰到好處的留白,使得整個視覺效果非常高級。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的選取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關鍵概念的強調上做得恰到好處。那些復雜的術語和理論,通常在其他教材中會顯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通過巧妙的版式設計,比如使用不同深度的灰色塊來區分主次信息,讓學習的脈絡清晰瞭很多。內頁的紙張質量也是頂級的,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有廉價的油墨味,這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專業書籍來說,簡直是加分項。而且,書脊的裝訂工藝看起來非常結實耐用,即便是經常打開到某一頁做筆記,也不擔心會散架。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擁有這樣一本製作精良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學習的過程變成瞭一種儀式感十足的體驗,而不是枯燥的任務。它在細節上的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遞的尊重,讓讀者在還沒深入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流露齣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初學者交流,他會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拗口的專業術語。比如,他把景深比喻成觀眾的“注意力導航儀”,把運鏡比喻成“在空間中雕刻時間”。這種充滿畫麵感的文字,不僅大大降低瞭學習的心理門檻,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瞭初始的視覺模型。我發現,當我用這種“詩意的”方式去理解鏡頭語言時,我自己在構圖和運動時,也會下意識地帶入一種更富情感和目的性的考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說是將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那道鴻溝,用生動的語言橋梁給架起來瞭,讓人感覺不是在啃一本教科書,而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娓娓道來他的創作心經,非常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並且讀完後還想再讀一遍。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體係構建得非常嚴謹,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入門書籍那樣,隻是簡單羅列一些運鏡技巧或者光綫布局的“竅門”,而是真正深入到瞭電影語言的底層邏輯。我發現作者並沒有急於告訴你“應該怎麼拍”,而是先花瞭大篇幅去剖析“為什麼這麼拍會産生這種效果”。特彆是關於景彆和鏡頭的運動如何影響觀眾的情緒感知這一章節,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看得我茅塞頓開。它將看似抽象的“鏡頭感”具象化為一套可學習、可拆解的語法體係,這一點對我幫助極大。過去我總感覺拍齣來的畫麵“差點意思”,但讀完這部分後,我開始明白那“意思”到底缺失在哪裏瞭。作者引用的案例雖然不少,但都服務於理論的闡述,絕非為瞭炫技而堆砌畫麵,這種剋製和精準度,是真正高水平教材的標誌。它提供的是一套思維框架,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模闆,這意味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靈活運用這些語法規則去構建屬於自己的視覺敘事。
評分這本書在技術細節的闡述上,達到瞭極高的實用性標準,這一點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攝影愛好者來說至關重要。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正確”的層麵,而是非常細緻地討論瞭不同焦段鏡頭在實際拍攝中對人物心理和空間感知産生的微妙差異,並且給齣瞭大量的、可復現的實戰建議。例如,它詳細分析瞭淺景深下,焦點選擇的微小偏差如何徹底改變觀眾對角色意圖的解讀,以及在低照度環境下,如何通過控製鏡頭畸變來營造特定的壓抑感。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討論這些技術點時,總是將技術與敘事目的緊密地結閤起來,你不會覺得自己在學習一套孤立的技術參數,而是學習如何用技術工具來服務於你想要講述的故事。這種“工具箱”式的實用指南,結閤瞭深厚的理論基礎,讓這本書真正成為瞭我案頭必備的“攝影聖經”,每次遇到拍攝難題,翻開它總能找到精準而富有啓發性的答案。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同電影流派和曆史背景下視覺錶達的探討。它並沒有局限於當代的好萊塢敘事模式,而是橫跨瞭歐洲藝術電影、東方極簡主義攝影,甚至提到瞭早期的默片時代是如何用視覺語言彌補聲音的缺失。這種跨文化的、帶有曆史厚重感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以前看片子,關注點多停留在故事情節上,但現在,我開始嘗試去“閱讀”導演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是如何利用鏡頭來迴應或挑戰當時的社會環境的。書裏對一些經典場景的逐幀分析,簡直是一堂生動的視覺解構課,它把那些一閃而過的畫麵細節,放大並拆解給我看,讓你清晰地捕捉到導演的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意圖。這種深挖曆史脈絡和文化語境的分析方式,讓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技術訓練,而是一場與電影藝術史的深度對話,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審美鑒賞能力。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