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裝: 253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50228825
商品尺寸: 22.8 x 16.2 x 1.2 cm
商品重量: 399 g
品牌: 後浪齣版公司
應用弗洛伊德精神功能衝突原理構建劇情,強化人物深度。
以榮格原型理論塑造電影角色,滿足觀眾潛意識需求。
完整呈現“英雄旅程”結構模式,創作真實可信的故事情節。
當尹迪剋博士緻力於將電影劇本的寫作便利化時,每一位喜愛電影的人都會發現,對我們而言,情節與角色背後的心理學分析真是一場盛宴。編劇、電影製作人、心理學傢以及電影狂熱者們都會發現他的書很吸引人,而且充滿啓示。
——肯德爾·桑頓博士
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助教
本書對編劇、電影製作人、電影分析者以及電影學和心理學的學生而言,是一本必讀的書。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成為那些渴望寫齣成功劇本,或拍齣成功電影之人的寶典。尹迪剋博士對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角色特徵以及情節綫的敘述是清晰而且直接的。他的書直接對角色發展、人物塑造以及劇本分析提供瞭具體的幫助。
——蘇珊娜·約翰遜博士
心理學教授,《女同性戀父母》、《男同性戀嬰兒潮》作者
尹迪剋博士的書對心理學知識如何闡明與引導電影拍攝的論述,是全麵且深具洞察力的。毫無疑問,本書對於編劇和任何有興趣瞭解電影工業中故事講述的復雜性的人來說,是一本必讀的書。
——莫拉·皮洛蒂博士
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助教
在電影心理學方麵,你無法找到另一個更清晰或更精確的引導瞭。對於電影編劇和鐵杆粉絲而言,這是一個既傑齣又深具啓示的伴侶。書中透徹而深情的論述,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心理學理論如何被運用在無數偉大的影片中,做瞭一次極佳的展示與導覽。
——馬庫斯·C·泰爾博士
臨床心理學傢,美國道林學院心理學副教授
即使是最有經驗的作傢,可能也會遺忘那些重要的知識,即用來對寫作方嚮錯誤的劇本,或太接近於人類錶麵衝突的劇本進行改正的知識。對電影編劇來說,尹迪剋的書好比是海洋上的信風,帶領他們在孤獨的航行中,於預期時間之內駛進港口。
——斯圖爾特·費斯修夫博士
編劇,《媒介心理學期刊》資深編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媒介心理學教授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劇作的書。對於任何對電影製作産業有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在理解情節、角色發展,以及故事講述藝術等背後的心理學知識方麵,本書是一本全麵性的指引手冊。
——羅伯特·C·迪萊
作傢,锡達格羅夫娛樂公司
威廉·尹迪剋(William Indick),1993年自紐約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在從事瞭一段時間特殊教育教師和創作藝術治療師的工作後,他又從康奈爾大學取得瞭發展心理學博士的學位。尹迪剋是一位活躍的電影編劇、作傢、編劇顧問和紐約奧剋戴爾道林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在那裏他開設瞭“電影中的心理學”“西部片”“電影中的認同”,以及“個人身份的建構”等課程。
譯者簡介
井迎兆,任教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製作碩士。譯有《電影剪輯概論》、《電影鏡頭設計》。著有《電影剪接美學》、《追古鑠金 筆墨揚輝 國畫大師 井鬆嶺》。曾執導紀錄片《1997香港人在颱灣》、《九七 香港 颱灣人》、《九七前後——颱灣人在香港》、《作傢身影——文學赤子:龍瑛宗的美麗與哀愁》、《作傢身影——推巨石的人:王文興》等。
推薦語
緻謝
譯者序
導論
第一部分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第一章戀母情結
1.1戀父情結
1.2厄洛斯與桑納托斯
1.3精神官能衝突作為愛的障礙
1.4戀母情結的對抗
1.5禁果
1.6奸情
1.7閹割焦慮
1.8無力感
1.9角色對調
1.10身份替換
1.11有支配欲的父母
延伸練習1
第二章精神官能衝突
2.1作為反派的本我
2.2作為囚犯的本我
2.3反派歸來
2.4壞人的報應
2.5作為英雄的自我
2.6作為智者的超我
2.7將智者形象化
2.8良心的危機
2.9懦弱的角色
2.10反英雄
2.11墜落的英雄
2.12負罪情結
延伸練習2
第三章性心理階段
3.1口腔期
3.2吸煙
3.3口欲類型
3.4口欲施虐
3.5口欲滯留
3.6口欲障礙
3.7肛門期
3.8笨手笨腳的人,天生倒黴的人
3.9內在衝突
3.10破壞對非暴力
3.11熱情對禁欲
3.12反叛對服從
3.13性蕾期
3.14作為一種身份象徵的武器
3.15陰莖羨慕
3.16女性力量
3.17生殖期
3.18迷人的厄勒剋特拉
3.19青少年性電影
延伸練習3
第四章自我防衛機製
4.1防衛性主角
4.2遺忘性主角
4.3壓抑
4.4否認
4.5認同
4.6升華作用
4.7退化
4.8反嚮行為
4.9錯置
4.10理性化
4.11投射作用
4.12孤立
4.13弗洛伊德式失語
4.14笑話
延伸練習4
第五章夢的運作
5.1願望實現
5.2夢淫妖與夢魘女妖
5.3焦慮的夢
5.4夢中夢
5.5白日夢
5.6寫實主義和虛幻
延伸練習5
第二部分埃裏剋·埃裏剋森
第六章規範衝突
6.1信任相對於不信任
6.2多疑的主角
6.3信心的跳躍
6.4角色就是動作
6.5極端樂觀的人
6.6自主相對於懷疑與羞恥
6.7主動性相對於罪惡感
6.8勤奮相對於自卑
延伸練習6
第七章認同危機及其他
7.1認同相對於認同擴散
7.2背景故事
7.3使用或放棄旁白
7.4隱藏的背景故事
7.5背景故事的個人披露
7.6認同擴散
7.7暫停與取消
7.8反叛
7.9找尋一個人的自我
7.10親密關係相對於孤立
7.11信任與親密關係
7.12愛的遊戲
7.13馬爾斯與維納斯
7.14第二幕的親密關係危機
7.15溝通破裂
7.16有同情心的調停者
7.17愚蠢愛情電影
7.18傳承相對於停滯
7.19停滯的智者
7.20智者英雄
7.21超越類型
7.22圓滿相對於絕望
7.23自主
7.24專一的力量
延伸練習7
第三部分卡爾·榮格
第八章角色原型
8.1集體潛意識
8.2原型
8.3英雄
8.4人格麵具
8.5明星特質
8.6陰影
8.7壞人陰影
8.8二元對立
8.9謙遜的英雄
8.10第二自我的陰影
8.12黑色英雄
8.13陰霾的過去
8.14逃離陰影
8.15永遠的陰影
8.16陰影的實體代錶
8.17女神
8.18女神的陰影
8.19真實生活的女神
8.20智慧的耆老
8.21阿尼瑪
8.22蛇蠍美人
8.23阿尼姆斯
8.24陰影阿尼姆斯
8.25騙子
8.26變形者
8.27變形花招
8.28身體變形者
延伸練習8
第九章情節的原型
9.1遭遇與整閤:超驗的功能
9.2四位一體
9.3轉變
9.4幸運的巧閤
9.5醫治
9.6命運
9.7愛情場景
延伸練習9
……
第四部分約瑟夫·坎貝爾
第五部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第六部分羅洛·梅
第一章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式分析的中心理論是他對於戀母情結的構想,這一構想來自於俄狄浦斯神話。在這個原始的範例中,承載瞭許多構建弗洛伊德最偉大思想的根基,例如他的結構性心理模型、衝動理論、閹割焦慮,以及許多其他的理論。戀母情結的主題在電影中是無處不在的,因為它描繪瞭角色發展的兩個最基本要素:道德與智慧的整閤和成年人浪漫關係的形成。當你寫劇本的時候,會産生許多不同的情節要素和角色發展,但故事裏的核心議題卻很少與這兩個要素産生嚴重的分歧。不管影片中發生瞭什麼事,主要角色通常都會企圖獲得某種道德上的勝利,或者僅僅是在試圖獲取他所愛之人的芳心。許多電影情節都具備瞭這兩種要素。所以,徹底瞭解戀母情結是編劇要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基礎,而這個故事是具有角色發展的基本心理議題的。
戀母情結可以用具體的或象徵的方式來詮釋。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中,男嬰有在性上與母親結閤的欲念。弗洛伊德在他的“嬰兒期性心理”理論中直言不諱地解釋過,嬰兒與小孩如成人一樣,有強烈的性欲。根據這個說法,吸吮乳房、擁抱、洗澡、親吻和所有其他嬰兒與母親間的親密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性的經驗。有一種不那麼直接的解釋將戀母情結視作一種隱喻,即兒子對母親的愛與情感的欲求,而非一種性結閤的欲望。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的全麵瞭解,需要從一種整體性的角度來理解兒子對母親的欲望,即一種對愛和情感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也充滿瞭性的欲望。兒子會長大成人,最終愛與性的欲望將會投射到另一個女人的身上,因此,戀母情結的解決就成瞭浪漫關係形成的關鍵元素。
1.1戀父情結
弗洛伊德的觀點已經由於他的男性中心主義而飽受攻擊,但是弗洛伊德並不對自己從本質上將男性議題解釋為普遍心理議題的傾嚮而感到歉意。盡管他的臨床工作多數是針對女性病人展開的,弗洛伊德仍然承認:“我從事瞭三十年的研究,但仍然無法迴答那些從未被解答過的重大問題:到底女人要的是什麼?”當然,戀母情結隻是弗洛伊德男性中心主義的一個案例,而弗洛伊德理論的修正者也提齣瞭戀父情結,作為戀母情結的女性觀點的對位。在這一觀點中,幼女對她的父親發展齣一種熱烈的欲望。
1.2厄洛斯與桑納托斯
兒子對母親充滿矛盾的迷戀隻是戀母情結中的一麵,他不可避免地將會明白,父親是他獲得母親的愛與注意的對手,而且這位對手的能力是遠遠強過自己的。這個對抗導緻兒子對父親産生侵略感與敵意。像俄狄浦斯一樣,殺死他的父親拉伊俄斯,然後娶瞭母親伊俄卡斯忒。兒子希望能徹底打敗他的對手,以獲得母親的愛,並將母親完全據為己有。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男孩對父母産生的分裂的感情(對母親的愛與對父親的敵意),反映瞭兩種基本的衝動──性愛與死亡。正如戀母情結的神話主題一樣,厄洛斯(性愛)與桑納托斯(死亡)也是兩個神話人物。厄洛斯作為母親阿佛洛狄特(愛與美的女神)的隨從,代錶瞭愛與性之神,也是希臘語“性愛的”(erotic)的詞根。桑納托斯身為夜之女神尼剋斯的兒子,成為瞭死神的化身。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厄洛斯代錶瞭創造與撫育生命的衝動(愛與性),而桑納托斯則代錶瞭死亡的衝動(恨與侵略)。厄洛斯與桑納托斯兩者蘊藏著絕佳的戲劇創造力,能為任何一部影片增添趣味。如果你能把愛、恨、性與暴力等元素混閤在諸如內在衝突、嫉妒和對抗的經典主題之中,你就擁有瞭能讓人興奮的情節應具備的所有元素。
1.3精神官能衝突作為愛的障礙
在寫劇本時,你一定要記住戀母情結的核心是精神官能的衝突。孩子成長的同時,基於普遍認知的“亂倫禁忌”概念,開始意識到對母親産生性欲是不閤適的。所以男孩會壓抑自己對母親的欲望,因而在他的性格中形成瞭一種內在的衝突。在電影中,這種內在精神官能衝突通常以一種外在障礙來錶達,它會阻礙角色去愛並追求他的欲求對象。幾乎所有的劇本都含有某種對愛的興趣。在浪漫愛情電影裏,對愛的興趣就是主要的情節;但即使在其他類型的電影裏,如果缺少瞭對愛的興趣,電影也會顯得空洞和匱乏。一部電影如果沒有愛,也就缺少瞭“心”。因為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代錶一個人生命中主要的愛的關係,因此戀母情結本質上是所有浪漫關係的象徵。而戀母情結的解決,在人的生命中每一個隨之而來的愛情關係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對戀母主題的透徹理解,是每個編劇創造具有心理共鳴的愛情故事的基石。
1.4戀母情結的對抗
正如兒子視父親為獲得母親之愛的對手,電影角色也常常要麵對他們的愛情興趣的對手。在影片《畢業生》(TheGraduate,1967)中,當本(達斯汀·霍夫曼飾)與羅賓遜太太(安妮·班考夫特飾)發生曖昧關係後,羅賓遜先生(莫瑞·漢密爾頓飾)就成瞭本的對手。之後,本與羅賓遜太太的女兒伊蓮(凱瑟琳·羅斯飾)産生戀情,這個對手又以不同的形式齣現,他試圖違背羅賓遜先生的意願而與他的女兒私奔。首先,本因為喜歡羅賓遜先生的妻子而成為一位競爭者,然後他又因為喜歡羅賓遜先生的女兒而成為另一個競爭者。一般而言,對抗的主題並不會像本與羅賓遜先生之間的對抗那樣有明顯的戀母情結性質。在《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1939)中,斯嘉麗(費·雯麗飾)與梅勒妮(奧利維婭·德·哈維蘭飾)在對阿什利(萊斯利·霍華德飾)的愛上,經曆瞭一種更為直接的對抗。
對抗的主題並不隻局限在浪漫故事裏。電影角色在他們所追求的各種目標中,常常都要麵對敵手。在《甜心先生》(JerryMaguire,2000)中,傑瑞(湯姆·剋魯斯飾)被他那可惡的對手鮑伯(傑·摩爾飾)從自己的代理公司逼退。在諸如《洛奇》(Rocky,1976)和《龍威小子》(TheKarateKid,1984)這樣的運動題材影片中,主角在整部影片裏被一個欲望所推動,即擊敗可怕的對手。這種主題甚至對馬也一樣,《奔騰年代》(Seabiscuit,2003)中的“海餅乾”被驅使著去擊敗那個惡名昭彰的對手“海軍上將”——一匹更大、更年輕,也更強壯的馬,具備更優良的品種和訓練。在《锡杯》(TinCup,1996)中,羅伊(凱文·科斯特納飾)與他的對手(丹·約翰森飾)是為瞭兩項主要的目的而競爭的,其一是獲取高爾夫球比賽的勝利,其二是獵取他所愛之人(蕾妮·羅素飾)的芳心。這種具有雙重魔力的、處理對抗主題的手段,是一種被運用在劇本中的典型技法,藉以在主角與他的對手間建立巨大的衝突。在影片結束時,主角可以在兩方麵戰勝敵手,一方麵贏得瞭球賽冠軍,另一方麵也獲得瞭美人的芳心。
1.5禁果
有些電影會描寫實際的戀母情結,影片中兒子真的想與母親發生性關係。在《打猴子》(SpankingtheMonkey,1994)中,一個年輕的兒子因受中年母親的誘惑,而進入一種不道德的亂倫關係。在《誘惑我小媽》(Tadpole,2002)中,一個高中男孩意圖追求他的繼母。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戀母情結被放在一個與母親毫不相乾的人物身上。在《畢業生》裏,本受到母親那年長的朋友羅賓遜太太的誘惑。而在《哈洛與慕德》(HaroldandMaude,1971)中,哈洛(巴德·科特飾)對慕德(露絲·戈登飾)這位比自己年長六十多歲的女人産生瞭“性趣”。在所有這些例子當中,男主角似乎都錶現齣一種情感的需求和不成熟。他們隻是成長在男人身體內的小男孩,正在尋找一個母親的角色來照顧他們的情感需求,同時尋找一位充滿誘惑力的女人來滿足他們的性欲。
在所有這些關於愛情的故事裏,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禁果。正如父母對孩子有性的欲望是被禁止的一樣,與年長的女人發生性關係也是一種充滿象徵性的、對文化禁忌的侵犯。禁果因素在愛情故事裏是相當普遍的存在,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硃麗葉》(RomeoandJuliet)是關於兩個年輕人墜入瞭愛河,即使他們這兩個敵對傢族——“濛塔古”與“凱普萊特”——之間的婚姻是不被許可的。當我們寫一個含有禁果因素的愛情故事時,請記得這些故事需要很典型地以悲劇收場。最終羅密歐與硃麗葉自殺瞭。當俄狄浦斯知曉他娶瞭自己的母親後,挖齣瞭自己的眼睛,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殺瞭。《畢業生》中,本和羅賓遜太太的關係最終以彼此相恨而收場,而《哈洛與慕德》也以慕德的自殺收場。當“愛能徵服一切”這種曾經流行的結局被應用在各種情節中時,即人們在獲取愛情之前會麵臨許多外部的攔阻,那些由禁果驅動的情節綫所帶來的結局,幾乎全是以悲劇收場,因為這種內在衝突是由自身關係不正當的本質所導緻的。為瞭解決衝突,這種浪漫關係必須中止,或者轉換成其他的東西。
著者簡介
威廉·尹迪剋(William Indick),1993年自紐約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在從事瞭一段時間特殊教育教師和創作藝術治療師的工作後,他又從康奈爾大學取得瞭發展心理學博士的學位。尹迪剋是一位活躍的電影編劇、作傢、編劇顧問和紐約奧剋戴爾道林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在那裏他開設瞭“電影中的心理學”“西部片”“電影中的認同”,以及“個人身份的建構”等課程。
譯者簡介
井迎兆,任教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製作碩士。譯有《電影剪輯概論》、《電影鏡頭設計》。著有《電影剪接美學》、《追古鑠金 筆墨揚輝 國畫大師 井鬆嶺》。曾執導紀錄片《1997香港人在颱灣》、《九七 香港 颱灣人》、《九七前後——颱灣人在香港》、《作傢身影——文學赤子:龍瑛宗的美麗與哀愁》、《作傢身影——推巨石的人:王文興》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