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是西方学界较早、较**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作者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阿伦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以传记的方式,展现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描述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书中,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民族**、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阿伦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资料,了解和把握阿伦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观点。
阿伦特是20世纪**政治思想家。伊丽莎白·扬 -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 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讲述了汉娜·阿伦特 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 ,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伦特的亲戚和周围友人的访 谈,全书叙事细腻,注重对阿伦特内心经验的揭示, 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伟大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伦特 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阿伦特的思想背景,*折射出那 个时代的特点。
张新刚,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古希腊与现代早期政治思想,以及古希腊史。译有《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涉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以及当代政治理论等方面。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毕业于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师从于汉娜·阿伦特。曾作为心理治疗师,工作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著有《安娜·弗洛伊德传》(1988)、《创造性人格》(1991)、《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1982.2004)、《阿伦特为什么重要》(2006)等。 陈伟,政治学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政治哲学,著有《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施米特与政治的逻辑》等。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部分 1906-1933
**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后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爱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命题。作为一名读者,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温暖和力量所吸引。而“汉娜·阿伦特传/走近大思想家”,则为这个命题增添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汉娜·阿伦特的世界,去理解她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形成她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她所说的“爱这个世界”,我想并非简单的感性冲动,而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一种对自由、政治、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持续追问。我好奇她是如何在亲身经历过战争、迫害和流亡后,依然能够以如此清醒和批判的眼光审视世界,并且提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见解。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她思想的脉络,理解她对世界的爱,是如何建立在对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深刻洞察之上的。我期待着,从她的文字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世界。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汉娜·阿伦特,这位身处动荡时代的思想家,无疑是其中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她的人生经历,必定是与那个时代的巨变紧密相连的。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关于思考、关于勇气、关于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艰难而辉煌的旅程。她对“爱这个世界”的诠释,想必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在经历了极端的苦难与颠沛流离后,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思,是对生命本质的坚韧守护,是对理性与良知的执着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如何从个人经历中提炼出普遍性的真理,如何用她那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剖析人类社会的种种困境,并提出振聋发聩的思考。她的思想,是否能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体验到智识的光辉,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对自身所处世界的思考,对“爱”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是一种超越狭隘情感的、对存在本身的尊重与珍视。
评分“爱这个世界”这个书名,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感,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光明还是黑暗。而“汉娜·阿伦特传”这个指向,则为这份“爱”注入了深邃的思想内涵。我设想,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了解这位女性思想家是如何在人生的极端境遇中,依然保持对世界的深情关注和深刻反思。她所倡导的“爱”,或许并非一种天真的浪漫,而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知和深刻同情基础上的、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当。我好奇她是如何在那个充满暴力与压迫的年代,依然守护着人性的尊严,并且用她的思想为人类开辟一条通往自由与尊重的道路。这本书,我预期它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位伟大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她的疑问、她的探索、她的结论,都可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期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对真理的渴望,对公正的追求,以及那种面对不公与邪恶时,依然选择“爱”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评分“爱这个世界”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它不仅仅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更可能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担当。而“汉娜·阿伦特传”这个副标题,更是将这份“爱”置于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我猜测,本书不会是一味地歌颂,而是会深入探讨汉娜·阿伦特是如何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对人类的信念,并且用她的思想去回应那些关于邪恶、关于自由、关于政治的终极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呈现出她思想的形成过程,她是如何从痛苦的经历中提炼出深刻的见解,又是如何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她对世界的理解。我好奇她所说的“爱”,是否包含着一种批判性的反思,一种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以及一种对未来方向的探索。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独立思考和对人类的关怀是多么重要。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智慧,一种更坚韧的勇气,以及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且以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方式去“爱”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爱这个世界”给我一种温暖而宽广的感受,它暗示着一种积极向上、拥抱人生的态度。作为读者,我很容易被这样一个标题所吸引,因为它似乎邀请我们去探索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一种对生活、对他人、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深深的依恋和热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仍然坚守信念、传递光明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往往蕴含着超越个人得失的宏大情怀。而“汉娜·阿伦特传”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厚重和智慧的底色。“走近大思想家”的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价值,让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的叙述,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更能深入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好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此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的。她对“爱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否与我们日常所感受到的爱有所不同?这种爱是否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反思和批判性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她思想的殿堂,去感受那份知识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去理解她所提出的那些关于政治、关于人性、关于自由的深刻命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