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是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而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国内**的大型综合性词典,是我国的原创性精品文化工程。自1915年由著名出版家、辞书编纂家陆费逵动议编纂以来,《辞海》已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这一百年来,《辞海》经历了五次修订,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它的足迹几乎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同步。
《辞海》诞生于战火之中,新中国的成立为它带来了新的生机。1957年,*主席和党中央交给上海市委修订旧《辞海》,出版新《辞海》的任务,辞海编辑委员会在历届上海市委领导下,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第二版(未定稿版),之后于新中国成立3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前夕出版了《辞海》第三版(1979年版)、第四版(1989年版)、第五版(1999年版)和第六版(2009年版)。按照《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先生的话来概括这几次修订的特点:**次修订即1965年版(第二版)可谓“脱胎换骨”,第二次修订即1979年版(第三版)谓之“拨乱反正”,第三次修订即1989年版(第四版)为“精益求精”;第四次修订即1999年版(第五版)为“与时俱进”,第五次修订即2009年版(第六版),可称得上“继往开来”。
历次《辞海》的修订,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了一位“无声的老师”,一座“无墙的大学”,对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影响非凡,不仅取得了突出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而且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出版物。
《辞海》(第六版)由夏征农、陈至立担任主编。其篇幅较第五版略增,总字数约2200万字,比1999年第五版增加约10%;总条目近12.7万条,比第五版增8%;其中新增1万多条,词条改动幅度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删去条目约7000条。除了新增条目,在原有条目中,也大量援引新的提法,作出新的解释,反映新的情况,执行新的规范,运用新的数据。在增补以前遗漏的词目、音项、义项和释文内容,改正解释、资料、文字、符号等差错,精简不必要的词目和不合适的释文等方面亦着力甚多。
《辞海》(第六版)的收词反映了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形式和格局、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辞海》(第六版)及时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系列。
《辞海》(第六版)是对时代发展的定格,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事物、新成果,内容涵盖常用的单字、语词和百科词语,包括重要名词、概念、术语、成语、国名、人名、地名、组织、机构、事件、会议、著作、文件、决议等等。
百年的历史积淀,百年的文化传承,百年的精心磨砺,《辞海》在读者心目中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内容简介《辞海》是当代中国一的极具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一书在手,常用的单字、语词和百科词语,包括重要的名词、概念、术语、成语、国名、人名、地名、组织、机构、事件、会议、著作、文件、决议等等,均可查到。我对这套书的使用频率,可能比一些人想象的要高得多,但绝不是用来查阅那些三分钟就能在网上搜到的常识。我的主要用途在于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纵深挖掘时的“定锚”。当我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比如涉及古代医学典籍的文字校勘时,这套工具书提供的标准释义和历史沿革,就成了我判断引文准确性的最高准则。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研究某个特定的宋代官职体系,网络资料往往相互矛盾,信息源头晦暗不清。最终是这套精装本中关于“官制”部分的详尽梳理,通过其严格的引文注释和时间脉络的梳理,帮我拨开了层层迷雾。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总能提供一个可靠的、经过多方专家反复推敲的答案,让你免于陷入信息茧房的危险。它的存在,是对浮躁学术风气的一种无声的抵抗。
评分说实话,我主要购买这套精装本是为了那种仪式感和手感,电子版的便利性在快节奏的工作中确实诱人,但面对《辞海》,我拒绝“快餐式”的阅读。这套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密密麻麻的文字,却因为恰到好处的留白和清晰的索引系统,读起来竟然毫不费力。我常常在深夜里,泡上一壶茶,就着台灯的光,随意翻开其中一卷,从一个条目跳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词汇,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里漫步,却总能找到出口。它的内容覆盖面之广,令人咋舌,从深奥的哲学思辨到具体的生物物种名称,无所不包,而且每一个条目都力求做到“赅博而不失精要”。这种在广度与深度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的能力,是《辞海》系列代代相传的绝学。我甚至注意到,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在排版风格上会略有侧重,体现了编纂者对不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的匠心。
评分这套书的精装版本,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无论是书脊的烫金工艺,还是封面纹理的触感,都散发出一种经久耐用的气息。我将它们并排放置在我的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学术态度的宣示。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查阅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伙伴。在构思复杂论述结构时,我常常会走到书架前,抽出其中一册,不是为了查找某个特定词汇,而是为了让那些宏大而扎实的知识体系重新“布阵”于我的脑海之中。它像是一个无形的智囊团,为我的思维提供坚实的基座。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基础知识的无可替代的构建能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从来都建立在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深刻掌握之上。
评分这套《辞海》精装五卷F0616,当我第一次将它抱回家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我对手头的学术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不是一个轻易满足于网络搜索结果的人,对于知识的渴求,我更倾向于一种系统而权威的指引。这套书的装帧无疑是顶级的,每一册的纸张厚度、油墨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这套“文化长城”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现代科学术语时的严谨态度,很多我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查阅这套书,立刻清晰起来。比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时,书中对古代地名的考证和今地对照,细致入微,那种踏实的学术积累,是任何碎片化的信息源都无法替代的。翻阅它,仿佛是在与几代中国顶尖学者对话,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结于这方寸之间,让人肃然起敬。虽然厚重,但正是这种厚重,赋予了它无可撼动的权威性,是我书房中不可或缺的镇石。
评分坦率地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套书的体量和专业性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压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读完的小说。但正因为这份“压力”,它才配得上“辞海”二字。我欣赏的是它对于“演化”的记录。翻阅不同版本的工具书,就能看到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和学科重心的转移。这套第六版,在收录新材料和新技术名词上做到了相当的及时性,同时,对于那些经典概念的阐释,又保持了足够的历史厚度,没有为了追求“新”而牺牲了“深”。我喜欢对比一些经典的哲学或文学术语,看看现代编纂者是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解读的。这种对比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学术训练。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去思考,去吸收,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才是工具书的最高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