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大观

道教符咒大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振国,吴忠正著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符咒
  • 法术
  • 民俗
  • 宗教文化
  • 传统文化
  • 神秘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道教文化
  • 咒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正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83050
商品编码:134592999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道教符咒大观

定价:55.00元

作者:张振国,吴忠正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802548305

字数:400000

页码:4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内容提要


由张振国、吴忠正著的《道教符咒大观》收入有代表性的道教咒语,逐条讲解,并配以符图作为插图。道教咒语是道教徒用来自我勉励、祝告神灵、召神遣将、书府符演法以及修炼者用于存想、指导修炼的口诀,大多由韵文构成。咒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历史绵长,内容丰富,影响力犹存。

目录


序言 袁志鸿弁言 张振国 吴忠正一、净心神咒二、净口神咒三、净口咒四、净身神咒五、净身咒六、天皇咒七、观音密咒八、水精咒九、日君咒十、五方卫灵咒十一、澡秽除凶七房祝法十二、三元八节朝隐祝十三、安魂魄咒十四、修行咒诅诀十五、拂魔咒十六、金仙内法咒十七、按天庭法十八、服雾法十九、净天地解秽咒二十、服五神符咒二十一、藏魂入斗咒二十二、飞神咒二十三、日魂咒二十四、月魄咒二十五、信符心咒二十六、会雷神咒二十七、制魔咒二十八、复神咒二十九、总召咒三十、太灵九宫咒三十一、坐炼咒三十二、坐炼咒三十三、密召咒三十四、化形咒三十五、七星斗咒三十六、集神咒三十七、通神咒……六十甲子太岁上下符雷部三十六天君(天将)符辰州符咒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道教符咒大观 探寻古老智慧,领略中华玄学 《道教符咒大观》是一部深入探索道教符咒神秘世界的恢弘巨著。本书并非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而是以严谨的态度、浩瀚的资料和精妙的阐释,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一个充满智慧、能量与象征的古老领域。我们不仅揭示符咒的形制与功用,更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宇宙观以及与道教修炼体系的深层联系。 一、 符咒的起源与演变:历史的长河,智慧的传承 符咒,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与能量载体,其根源可以追溯至人类早期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沟通。本书将带领您回溯符咒的起源,从远古的图腾、神话传说,到 shaman(萨满)的祭祀仪式,再到早期文字的雏形,层层剥茧,呈现符咒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历程。 远古的印记: 探讨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刻画、绘制来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祈求,以及这些朴素的符号如何可能成为符咒的雏形。 神话的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分析神灵、法器与符咒之间的关联,理解符咒在早期信仰体系中的作用。 文字的演变: 深入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探讨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如何为符咒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提供了基础。 道教的融入: 重点阐述符咒如何被道教吸纳、发展和系统化。从早期的黄老道、太平道,到后来的天师道、茅山道、龙虎山道等各大派系,分析不同道派对符咒的独特理解和应用。 历史的沉淀: 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符咒的记载,如《太平经》、《抱朴子》、《道藏》等,展现符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与变迁。 二、 符咒的构成要素:形、意、气、神,缺一不可 一本真正的符咒大观,绝不能止步于图像的罗列。本书将深入剖析构成符咒的四大核心要素,让读者理解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结构所蕴含的深意。 形(The Form): 笔画与结构: 详细解析符咒中常用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勾、折、圈等)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的特定结构(如“万”、“山”、“火”、“水”等象征符号)。 图形与符号: 深入解读各种常见的图形符号,如星辰、日月、乾坤、八卦、九宫、十二地支、天干、动物(龙、虎、龟、蛇)、植物(草、木)等在符咒中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构成符咒的视觉语言。 文字与草书: 分析符咒中使用的文字,包括正楷、隶书、篆书,尤其是道教特有的“梵书”、“鬼道文”、“龙书”等,以及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和意义。探讨草书的运用如何增强符咒的神秘感和能量流动性。 组合与变化: 讲解不同图形、符号、文字如何根据特定的目的进行组合,以及同一类符咒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存在的细微变化。 意(The Meaning): 象征意义: 深入挖掘符咒中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结构背后所代表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神灵力量、人伦道德等深层含义。 祈愿与感应: 阐释符咒如何承载着施咒者的祈愿,并通过特定的图形和能量模式,向天地神明或宇宙能量场发出感应,从而达成某种效果。 象征性转化: 理解符咒并非简单的图画,而是通过象征性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愿望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作用的能量符号。 气(The Energy): 能量的流动: 探讨符咒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其内部能量是如何通过笔画的起伏、结构的勾勒、线条的连接而流动与凝聚的。 与宇宙能量的连接: 分析符咒如何通过特定的图形和咒语,与天地自然、星辰、五行等宇宙能量场建立联系,并引导、汇聚、转化这些能量。 修炼者的气息: 强调符咒的绘制过程与道教内炼功法之间的联系,优秀符咒离不开绘制者自身的精气神状态,即“画符者,必先心诚,气贯,意到,神合。” 神(The Spirit): 意念的力量: 强调符咒施咒者强大的意念、信心和决心是符咒发挥效力的关键。 神灵的沟通: 解释符咒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如何通过符咒的形、意、气,调动神灵的力量来达成目标。 精神的聚焦: 符咒的绘制和使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精神集中的过程,有助于修炼者涤荡杂念,达到“万念归一”的境界。 三、 符咒的种类与功用:包罗万象,应对万事 本书将对道教符咒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并详尽介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功用。 按功用分类: 禳灾镇宅类: 用于化解煞气、驱除邪灵、镇压不祥、保佑家庭平安的符咒,如“镇宅符”、“安宅符”、“化煞符”、“化小人符”。 祈福迎祥类: 用于祈求好运、招财进宝、事业顺利、健康长寿的符咒,如“招财符”、“文昌符”、“健康符”、“长寿符”、“桃花符”。 治病疗疾类: 用于辅助治疗各种疾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的符咒,如“百病符”、“祛病符”、“安胎符”、“止痛符”。 驱邪逐鬼类: 用于驱赶恶鬼、邪魔、精怪,保护自身安全的符咒,如“五雷符”、“斩邪符”、“退神符”、“破邪符”。 开运改运类: 用于改变运势、化解劫数、提升个人运气的符咒,如“开运符”、“补运符”、“转运符”。 修身养性类: 用于辅助修炼、提升修为、达到精神升华的符咒,如“养气符”、“静心符”、“通灵符”。 其他特殊功用符咒: 如“点兵符”、“借法符”、“通天地符”等,用于特殊的目的和法事。 按绘制材料与方式分类: 纸符: 最常见的符咒形式,绘制在黄纸、白纸、红纸等上。 布符: 绘制在布帛上,多用于旗帜、衣物等。 木符: 刻画在木板上,用于镇宅、辟邪等。 金银符: 绘制或刻在金银器物上,象征尊贵与力量。 液态符: 如“符水”,将符咒烧成灰烬或咒语加持于水中,饮用或泼洒。 符印: 带有符咒图案的印章,用于盖印在文书、物品上。 经典符咒详解: 本书将精选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符咒,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包括: 五雷符: 威力强大的符咒,用于驱邪、召雷。 八卦符: 蕴含天地大道,用于化煞、镇宅。 太岁符: 用于化解太岁冲煞,保佑安康。 土地符: 用于祈求土地神庇佑,保境平安。 张天师符: 象征道教正一派的权威符咒。 茅山符: 蕴含茅山派独特的法术与能量。 以及各类招财、安胎、治病、开运等实用符咒。 四、 符咒的绘制与使用:法度森严,规矩至上 道教符咒并非随意涂鸦,其绘制和使用有着严格的法度和规矩。本书将详细指导读者如何遵循这些规矩,以确保符咒的效力。 绘制前的准备: 斋戒沐浴: 强调身心清净是绘制符咒的首要条件。 选择吉日良辰: 根据符咒的功用和个人命理,选择最适合的绘制时间。 准备工具与材料: 朱砂、黄纸、毛笔、砚台、灵砂、香烛等,以及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和选择标准。 心诚意正: 绘制者的精神状态,如专注、虔诚、信心,直接影响符咒的能量。 绘制过程的要点: 运笔: 笔画的力度、速度、轻重、转折,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能量流动方向。 勾勒: 如何精准地勾勒出符咒的每一个结构,使其符合法度。 点睛: 符咒中的点画,往往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其位置和大小至关重要。 注念与咒语: 在绘制过程中,如何将意念和特定的咒语融入符咒之中。 合符: 绘制完成后,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将符咒的力量“封印”其中。 符咒的使用方法: 佩戴: 将符咒佩戴在身上、随身携带。 悬挂: 将符咒张贴在家门、墙壁、床头等处。 烧化: 将符咒烧成灰烬,化于水中饮用、泼洒,或用于焚香。 安放: 将符咒安放在特定的位置,如床底、神位、财位等。 祭拜: 在使用符咒前,进行必要的祭拜和祈祷。 禁忌: 详细列举使用符咒的禁忌,如符咒被玷污、损坏、误用等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 符咒的哲学内涵与道教修炼:天人合一,内外兼修 《道教符咒大观》不仅仅是关于符咒的图谱,更是对符咒背后深邃哲学思想和道教修炼体系的探索。 天人合一的思想: 符咒作为一种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符咒,人类试图与天地万物沟通,获得宇宙的和谐与力量。 阴阳五行学说: 深入解析符咒中蕴含的阴阳五行原理,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构成符咒的能量模型。 宇宙观与生命观: 符咒的绘制和使用,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生成、运行规律以及生命奥秘的理解。 与内炼功法的结合: 探讨符咒绘制者自身的修为,如炼气、炼神、炼性等,如何影响符咒的灵验程度。符咒是外炼,而内炼是根本。 符咒在道教仪式中的作用: 阐述符咒在各种道教法事、科仪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辅助道士完成仪式,沟通神灵,度化众生。 六、 学习与实践的指引: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道教符咒的智慧。 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以开放但谨慎的态度对待符咒,理解其神秘性,但也需要保持理性分析。 正知正见: 强调学习符咒的正确途径,避免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循序渐进: 为初学者提供学习路径,从基础的符咒知识开始,逐步深入。 实践指导: 提供详尽的实践指导,让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运用符咒。 文化传承: 呼吁读者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教符咒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道教符咒大观》 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著作,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充满智慧与能量的探索之旅,让您深刻领略道教符咒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东方瑰宝。无论您是对此领域充满好奇的初学者,还是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浩瀚的典籍,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符箓”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味。然而,初翻开这厚重的卷帙,映入眼帘的却是如水墨画般清丽的插图,那些线条的勾勒,笔触的轻盈,仿佛能让我窥见古人作符时的那种心神合一的状态。书中对于基础的“掐诀”和“步罡”的讲解,细致入微,绝非敷衍了事。它不像某些流传的野路子书籍,只是简单地描摹几个图形,便草草收场。这里的论述,往往会追溯到具体的道家经典——比如对《上清大洞真经》中某些仪轨的引用,再结合历代流派在符文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对于“雷符”的演变,作者就清晰地梳理了从唐代金箓派到宋代某些上清派系中,核心“雷霆使者”讳字的不同写法和所代表的内丹学意义。读完第一辑,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系统的、面向实践的文化熏陶,它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符箓图鉴”的预期,更像是一部道家“符号学”与“能量操作”的入门指南,让人在敬畏之余,生发出深入探索的强烈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系统性”和“思想深度”。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的严密程度。令人欣慰的是,这部《道教符咒大观》并非简单的符图汇编,它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天地人神”对应体系。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符”的本质——它不是魔术,而是“位号”和“契约”的具象化表达。作者巧妙地将道教的“三洞”、“四辅”经典体系与符箓的层级进行对应,解释了为何某些特定的“讳字”必须由特定法位的人才能书写和使用。这种将符箓置于整个道教宇宙观中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它不再是孤立的符号操作手册,而是一扇通往唐宋道教“内丹”与“外用”相结合的实践哲学的窗口。阅读时,我必须时常停下来,对照着《道德经》或《庄子》的相关章节去理解作者的引申义,这种跨学科的阅读体验,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时,主要图的就是那份“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我期待看到那些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画在黄纸上、朱砂红艳艳的、充满力量感的图案。而这本书的部分内容,确实满足了我的视觉期待。那些专门展示“镇宅辟邪”和“请神劾鬼”类符箓的章节,排版大气磅礴,符头、符腹、符脚的布局逻辑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仿佛蕴含着无形的律令。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图案展示,而是对“朱砂的配制”、“黄纸的材质选择”乃至“作符时的斋戒要求”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关于不同矿物颜料在施法后能量衰减速度的对比分析,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代科学探究的影子,它将传统信仰活动置于一个近乎“工程学”的角度去审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严谨。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朴,但叙事逻辑却异常清晰,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虚,更多的是一种“如实记录”的笔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堪称一绝,完全对得起它这个名字——“大观”。我个人非常注重书籍的触感和视觉体验,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是影印版模糊不清,要么是现代印刷色彩失真,导致符文中的“气韵”荡然无存。但这部作品不同,它采用了高级的铜版纸和特种油墨印刷,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细描摹的“神兽”和“天将”图形,线条的锐度和墨色的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我称赞的是,编纂者在设计章节布局时,非常懂得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在介绍完一个复杂的“五雷大阵图”后,紧接着会附上一个专门的章节,用非常现代和简洁的流程图方式,总结了该符箓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的“时间点”和“环境要求”。这种古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阅读过程变得既庄重又流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信息的吸收效率。

评分

我曾尝试学习过一些基于民间传说或地方戏曲中对符术的描述,那些往往零散、充满矛盾且缺乏系统性的教导。因此,当我开始翻阅这部《道教符咒大观》时,最初是抱着审视和批判的态度。然而,越往后读,越感到一种被严肃对待的尊重感。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在道门中浸淫多年、并且具备扎实汉语言学功底的专家。他对于古奥的“篆文”、“八体字”的书写规范,解释得极其细致,甚至纠正了几个流传已久但实际上已被篡改的“神讳”写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述大量古代科仪文本时,保持了极高的尊重和准确性,几乎没有加入个人主观的臆测或夸大的宣传语。全书呈现出一种冷静、克制但又充满自信的学者风范。它不是用来“炫耀”或“忽悠”的读物,而是面向真正的修行者和严肃研究者的一份珍贵参考资料,其价值在于其无可置疑的文献性和严谨的考据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