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对此问题的回答几 成共识:要言之,无非是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
然而,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却 能*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衣 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 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 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 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 径——而非**目标。
“爱”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们想要从父母 或爱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我们 求之于社会,并受之于社会的诉求呢?也许我们应该 同时在家庭、两性和社会三种范畴中寻求爱的定义, 把它视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 关注。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 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 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一切 ,我们快乐地活着。你可以认为,与社会身份相关的 “爱”有别于两性之间的爱,譬如它不具有“性”的 成分,婚姻也不是其归宿,而且其施与者也通常有附 带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认这种爱的接受者一样能 沐浴在他者关怀的目光里,倍感呵护,就像忘情于爱 河中的情侣。
我们惯常将社会中位尊权重的人称之为“大人物 “,而将其对应的另一极呼之为“小人物”。这两种 “标签”其实都荒谬无稽,因为人既以个体存在,就 *然具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但这样的标 签所传达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处在不同社会 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关 注的——我们可以粗鲁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 ,甚至可以视之为“无物”。
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 进行思考。他们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种物质意义上 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够维持生计,他们的痛苦就 远远不止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自 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 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 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 质之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那些*窘困的群体,然而 ,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 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同样,由显耀的身份所带来的东西也不仅仅局限 在财富上。一些非常富足的人仍孜孜以求地聚敛财富 ,尽管他们所拥有的已足够供其后五代人挥霍之用。
如果我们坚持以理性的财务视点来分析他们,也许会 对他们的狂热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在 积累财富的同时,他们其实也在赢取他人的尊重,我 们就不会奇怪了。很少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雅情趣 ,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于奢华享乐,但我们每个人都 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 未来社会是凭着积攒小小的塑料圆片(而非金钱)来获 取他人的爱,那么,要不了多久,这种我们现在看来 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就会成为所有人追求和渴望的焦点 。
2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 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 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 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 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
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 的的价值何在?”“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 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 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 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 反,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 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 *强烈的欲望将*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 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独处在家一样 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 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 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 会被人忽略。” 3 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说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 故事。**个就是追求性爱的故事,这个故事已经广 为人知,并且得到人们详尽的描述,构成了音乐和文 学的根本主题,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赞颂。第二个就是 追求来自世界之爱的故事,这一故事*为隐蔽、*加 让人难为情。人们提到它的时候往往采用刻薄的、讽 刺的语言,好像只有那些生性嫉妒和有心理缺陷的人 才会产生这样的需求,或干脆把对身份的追求简单地 解释为对财富的追求。但第二个关于爱的故事在强烈 程度上一点不亚于**个,在复杂性、重要性和普遍 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败,所导致的痛苦不会比 **个少。在第二个故事中也有令人心碎的时候,这 一点可以从那些被世界定义为小人物的人们空洞、* 望的眼神中得到证明。P3-6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 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 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 —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 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领略那袭华美的 生命锦袍。《身份的焦虑》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 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本书 中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审视了对于身份焦 虑的根源,教人们如何巧妙地去克服这种焦虑感。
这本《身份的焦虑》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 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 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 ”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多的还是指 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 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 ”,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 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 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 ,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 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 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 开始动摇和解体。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部分 焦虑起因
**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老实说,我最初对这种探讨“社会心理学”和“哲学思辨”的书籍是抱持着一丝警惕的,总担心它会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文字功力极为深厚,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选择用极其生活化的场景来切入主题。比如,他会描述一个在聚会上不小心说错话的人瞬间感受到的那种全身血液倒流的窘迫,然后,他会顺着这个微小的瞬间,延展到人类对社会接纳度的深层需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让人感觉每一次心头的“咯噔一下”,都有了一个理论的支撑点。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似乎总能预见到读者可能产生的反驳或疑惑,并提前在接下来的段落中给予回应或进一步阐释,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一场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对话,读起来非常过瘾,绝无拖泥带水之感。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对待的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速获取信息,而在于它对你心智结构的重塑作用。精装本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暗示:请放慢脚步,品味人生。书中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向上看”的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解剖,那种对“比我们更好的人”的无休止的比较,被作者描绘得既可悲又真实。我发现,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放下书本,去感受一下自己呼吸的频率,因为那种对“不够好”的潜在恐惧感,常常会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丝窒息。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在最深的绝望之后,提供一线关于“自洽”的可能性。他不是教你如何取悦世界,而是引导你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如何在一个充满评判的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内在的、坚不可摧的价值系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惊叹于作者捕捉细节的能力,那些极其细微的社交信号和潜台词,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归纳总结,让我对周遭的人际互动有了全新的理解维度。
评分拿到这本精装书时,就被它沉稳的装帧吸引了。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上很有分量,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感,立刻就营造出一种需要专注阅读的氛围。我是一个对文字的“感觉”很挑剔的人,很多畅销书虽然内容精彩,但排版和纸张总是差了点意思,而这本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为“深度阅读者”准备的。书中的行文风格,初看之下略显古典,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那是一种极其精准的表达,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不容许有任何含糊不清之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了,这本书更像是需要放在手边,时不时地翻阅几页,总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滋味。尤其是作者对个体在群体中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的剖析,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周围的嘈杂仿佛都退散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文字牢牢吸住,思考着自己在这个庞大社会机器中的位置和价值,那种沉浸感是久违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简约又不失格调,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沉下心来慢慢读的书。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翻开它的,起初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严肃劲儿,但翻开前几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抓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情境,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被某些无形的力量推着走。书中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那种微妙的、相互审视的目光,那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都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个关于“成功”的定义与社会期望的冲突,我甚至停下来,看着窗外发呆了好久,因为那段文字像是直接对着我的内心在说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奋力争取”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整本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但绝不刻板,时常穿插着恰到好处的幽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不是在读一本理论书,而是在听一位智者跟你分享他多年的人生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被形容为一次漫长而清醒的自我审视之旅。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立刻变得“自信爆棚”的励志书,恰恰相反,它更像一面冰冷的镜子,让你不得不正视那些潜藏在你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虚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平衡感,他既没有完全否定社会评价的重要性——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无法彻底摆脱外部目光——但同时又尖锐地指出了过度依附于此所带来的精神内耗。书中的某些段落,简直可以被摘录下来作为每日警醒的箴言,那种对人类虚荣心本质的洞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消化那些关于“地位”和“名声”的章节上,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优越感”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了我的内心平静。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深思的地方让你慢下来,而需要反思的地方又引导你快速进入下一轮的辩证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