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代中國政治製度導論(第二版)(新編21世紀政治學係列教材)
定價:32.0元
作者:楊光斌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300209524
字數:368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在闡述新中國政治發展和當代中國政治基本性質的基礎上,係統、深入地考察瞭當代中國政治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從“黨和體製”和“立法-行政-司法體製”兩方麵詳細介紹當代中國的政治製度,並對政治製度下的動態的、真實的政治關係和政治過程進行考察。本書既包含瞭中國政治製度的基本方麵,又追蹤瞭近年來齣現的政治權力結構即政治關係的變化,諸如黨政關係的變化、國傢-社會關係的變化、政治-市場關係的變化,以及中央-地方關係的變化,是全景式和動態式瞭解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入門之作。此次修訂版把政治製度分為兩篇分彆加以闡述,新增加瞭“政治關係與政治過程”部分。
目錄
作者介紹
楊光斌,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二級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政治評論》創刊主編。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當代中國政治、中國國內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著作有《讓民主歸位》、《政治學的基礎理論與重大問題》、《政治變遷中的國傢與製度》、《製度的形式與國傢的興衰》、《製度變遷與國傢治理:中國政治發展研究》、《中國政治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國傢權力》、《中國政治變遷中的觀念與利益》、《中國國內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等;中、英文論文60多篇,政治評論多篇。
文摘
在瞭解我國的基本政治製度之前,很有必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發展作一個綫索性的勾畫。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不僅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基礎,也是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一個動態過程。當然,要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製度的運作,還應該具備中國政治傳統、蘇聯政治和中國黨曆史方麵的基本背景知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發展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949—1956年製度建設時期、1957—1977年製度的麯摺與衰退時期、1978年以來製度的恢復與發展時期。
節新製度的建立
一、革命的意義
在介紹新製度的建立之前,有必要簡單交代一下中國黨革命的意義。我們一般把毛領導的革命理解為社會主義和主義意義上的革命。其實,這場革命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從民族—國傢建設的意義上看,這場革命還是一場推動民族國傢重新整閤的革命。
馬剋思主義關於革命的基本觀點是,曆史上的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都將使社會發生急劇的變化和促進社會飛躍發展,因為它宣告瞭舊製度的滅亡和新製度的誕生。這是曆史發展中的質變,或者說,革命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亨廷頓說:“一場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毀舊的政治製度和閤法性模式,動員新社會集團參與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體,接近新的政治價值標準與閤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權,以及建立新的、更強有力的政治製度。就政治參與的擴張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著現代化;就新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還包含著政治發展。”
,完成瞭民族獨立、國傢統一的大業。晚清以後,中國處於半殖民地狀態,殖民主義強國的“勢力範圍”到處可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瞭東三省。在中國內部,軍閥主義盛行,國傢處於分裂狀態。社會主義革命趕走瞭外國勢力,實現瞭中國大陸的真正統一。從政治現代化標準來看,國傢的統一或國傢權力的統一是政治現代化必不可少的條件。革命創造瞭一個自立性政權,即對外獨立、對內統一行政。
第二,實現瞭道德更新。革命勝利以前的中國像一盤散沙,缺少共同的利益意識。具體地說,舊中國的政治製度腐敗,政治四分五裂,地方勢力猖獗,追求私利成為人們的目標,人們效忠的對象是傢族和其他小集團。革命摧毀瞭舊的社會秩序,同時也消滅瞭舊的社會階級、多元狀態和狹隘的效忠意識。革命創造瞭新的、更普遍的道德觀念和閤法性源泉,新的道德觀念是全國性的而非地域性的。在舊秩序下,公共利益被彼此衝突的地方勢力分割;在新秩序下,公共利益錶現為全國的、人民的、革命的利益。自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哪一個政權獲得過比黨政權更多的支持和擁護。如果說認同是落後國傢進行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因素,那麼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就解決瞭這一問題。革命是有代價的,但這種代價不是徒勞的,在革命中誕生的黨政權給中國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以及經濟增長所必需的政治結構。因此,革命創造瞭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閤法性政權。
第三,革命所創立的政治製度也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近代以來許多國傢的革命一樣,中國的革命也建立瞭一種全新的政治製度,即民主集中製,它有效地使革命形成的權力閤法化和製度化。一個強大的政黨能使群眾的支持製度化。黨通過它的社會聯係紐帶,如共青團、工會和婦聯組織,成功地聯係著群眾,瞭解群眾的要求。則充當政策輸齣的角色。政黨還在各部門進行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領導。這種政治結構上的復雜性有力地保證瞭黨的領導。同時,在社會層麵,各企事業單位有力地執行黨和的政策,使單位成瞭聯結黨與社會的重要橋梁。這些復雜的政治機製保證瞭政治功能的靈活性及應付復雜問題的能力。
總之,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的新政權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瞭國傢的主人,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熱情空前高漲,而政治體係的高度製度化則為滿足人民的參政要求和推動社會變革提供瞭製度保障。
社會主義革命帶來瞭政治現代化。但革命不是的,一個國傢不能永遠處於革命性的政治運動狀態,否則,這個國傢就沒有機會進行現代化建設。
序言
我最近沉浸在《自然之歌:生態哲學的新維度》之中,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哲學視角。作者不再將人類置於自然界的中心,而是試圖構建一種更加平等、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他從生態係統的整體性齣發,探討瞭生命的內在價值,以及我們作為地球居民所承擔的倫理責任。書中對“生物多樣性”、“生態足跡”、“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深刻闡釋,讓我對當前環境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自然的權利”的論述,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應該享有被尊重和保護的權利,而不僅僅是人類的資源庫。這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方式,讓我對“進步”和“發展”有瞭更廣泛的定義。他鼓勵我們從“徵服自然”轉嚮“尊重自然”,從“索取”轉嚮“共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聆聽一首宏大而深遠的自然之歌,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是否過於掠奪和破壞瞭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加深邃和富有同情心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評分我最近讀瞭《藝術的呼吸:圖像敘事的情感力量》,這是一本關於視覺藝術如何傳遞情感和講述故事的著作。作者以極具洞察力的視角,分析瞭從古代壁畫到當代攝影的各種藝術形式,探討瞭藝術傢如何運用色彩、構圖、光影等視覺語言來喚起觀者的情感共鳴,以及如何通過圖像的組閤與排列來構建敘事。書中引用瞭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作品作為案例,例如梵高的《星夜》中奔放的筆觸所傳達齣的澎湃情感,倫勃朗的肖像畫中深邃的目光所流露齣的復雜心緒,以及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所定格的瞬間故事。作者的解讀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作品背後的文化背景、藝術傢創作意圖,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於觀者的情感體驗。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留白”和“暗示”在圖像敘事中的作用的論述,它揭示瞭藝術的魅力並非在於事無巨細的描繪,而在於激發觀者的想象力,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和情感連接。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更讓我重新審視瞭視覺信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評分這本書的主題是《宇宙的低語:量子物理的奇妙之旅》,作為一名對科學充滿好奇但又非專業人士,我一直以來都對量子世界充滿瞭敬畏和睏惑。這本書以一種極其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我揭開瞭量子物理神秘的麵紗。作者運用瞭大量的類比和生動的比喻,將那些抽象、反直覺的量子現象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他用“薛定諤的貓”來解釋疊加態,用“雙縫乾涉實驗”來闡述波粒二象性,這些經典的例子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概念。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這些量子現象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現實世界産生的顛覆性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類智慧的閃耀。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閤理,從基礎的粒子概念開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量子糾纏、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循序漸進,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瞭一定的科學知識。對於任何想要一窺量子世界奧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評分《城市的迴響:曆史記憶與空間變遷》這本書,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所居住的城市。作者並非單純地講述城市曆史上的大事記,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承載著普通人生存痕跡的街巷、建築以及那些漸漸消逝的生活方式。他通過爬梳大量的文獻資料、民間傳說,甚至是一些塵封的老照片,將城市的“集體記憶”一點點地挖掘齣來,並與城市空間的變化緊密聯係起來。我被書中對那些消失的市井生活、傳統行業的生動描繪深深打動,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能聽到老街巷裏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火氣息。同時,作者也敏銳地捕捉到瞭城市化進程中,新舊文化、新舊空間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比如,他分析瞭老建築被拆除後,人們對故土情感的失落,以及新建築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瞭這種失落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靈魂,而這個靈魂正是由無數個體的記憶和生活所鑄就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的景象,思緒萬韆,仿佛看到瞭城市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生長、變遷的軌跡。
評分剛拿到這本《思想的邊界:概念的演變與現代性的挑戰》,就被它厚重的體量和深邃的標題吸引瞭。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試圖梳理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最核心、最具影響力的概念是如何誕生、演變,又如何被現代性所重塑甚至顛覆的。翻開第一頁,就如同踏入瞭一個龐大的知識迷宮,作者在字裏行間巧妙地織就瞭一張關於“理性”、“自由”、“國傢”、“民主”等基本概念的演化圖景。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概念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內涵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鬥爭。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信息,不如說是一場與古今思想巨匠的深度對話。作者提齣的諸多觀點,往往會讓人拍案叫絕,但也常常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他對於“民主”概念在不同政治體製下的張力解析,讓我對當下社會的一些政治現象有瞭全新的理解。書中的論證邏輯嚴謹,引用的史料豐富,但又不至於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啓發性。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於“現代性”這一模糊而又無處不在的概念,有瞭一個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當下社會各種思潮的根源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