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 CNC 加工技术教程工具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美]彼得·斯密德

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 CNC 加工技术教程工具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美]彼得·斯密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斯密德 著
图书标签:
  • 数控编程
  • CNC加工
  • 机械加工
  • 制造技术
  • 工业技术
  • 工具书
  • 彼得·斯密德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加工技术
  • 编程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研外语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6291
商品编码:137359829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控编程手册

作者: (美)斯密德

定价:128元

ISBN号:9787122116291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模板保护代

编辑推荐
《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是国内**全面介绍数控编程技术、指令详解及应用综合性手册。全书详解详细、实例丰富、查阅方便。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际数控技术专家PeterSmid先生的经典著作——《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三版)的中文版。原著第二版的中文版自2005年6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影响很大,广受国内数控技术人员的称赞和好评。原著第三版较第二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更新。这是一本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地介绍数控编程所涉及指令的综合性参考手册。《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非常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控编程技术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详细阐述了编程过程的各个细节,突出提供了CNC和CAD/CAM在各个层面上应用的大量经验并向制造业及教学机构提供了丰富的计算机数控技术、编程、CAD/CAM、先进制造、加工、安装方面的知识。《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体系上都非常有特色,读者从任何地方切入都看得明白,《数控编程手册(原著第3版)》实例丰富,讲解详细,给出了上千幅图示、表格、计算公式、编程技巧和大量典型的实例,对国内的编程技术人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一位英国工程师所言“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易于理解,每一个位数控编程人员和生产工程师应该人手一册”。

本书适合于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员、编程人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数字控制1

1.1 数控的定义1

1.2 传统加工和CNC加工2

1.3 数控技术的优势3

1.4 CNC机床类型5

1.5 CNC工作人员6

1.6 CNC安全问题7

第2章 CNC铣削加工8

第3章 CNC车削12

3.1 CNC车床12

3.2 轴的命名13

3.3 功能特征和说明14

第4章 坐标系统17

4.1 实数轴系统17

4.2 直角坐标系17

4.3 机床的几何关系20

第5章 控制系统22

5.1 概述23

5.2 系统功能特征25

5.3 手动中断程序29

5.4 手动数据输入(MDI)30

5.5 程序数据倍率30

5.6 系统选项34

第6章 程序设计36

6.1 程序设计的步骤36

6.2 原始信息36

6.3 CNC机床功能37

6.4 工件复杂性37

6.5 手动编程38

6.6 CAD/CAM和CNC38

6.7 典型的编程步骤39

6.8 零件图40

6.9 工艺单43

6.1 0材料说明43

6.1 1加工次序44

6.1 2刀具选择45

6.1 3工件设置46

6.1 4技术决定46

6.1 5工件草图和计算48

6.1 6CNC编程的质量49

第7章 程序结构50

7.1 基本的编程术语50

7.2 编程格式51

7.3 字地址格式51

7.4 格式标记52

7.5 CNC编程的符号55

7.6 典型程序结构56

7.7 程序头59

第8章 准备功能60

8.1 说明和目的60

8.2 在铣削中的应用61

8.3 在车削中的应用62

8.4 程序段中的G代码63

8.5 指令分组65

8.6 G代码类型66

第9章 辅助功能68

9.1 说明和目的68

9.2 典型应用69

9.3 程序段中的M功能71

9.4 程序功能73

9.5 机床功能75

第10章 顺序程序段79

10.1 程序段结构79

10.2 程序标识80

10.3 顺序号81

10.4 程序段结束字符84

10.5 起始程序段或安全程序段84

10.6 程序注释85

10.7 程序段中的冲突字86

10.8 模态编程值87

10.9 执行优先级88

第11章 尺寸输入89

11.1 英制和公制单位89

11.2 绝对模式和增量模式91

11.3 直径编程93

11.4 最小运动增量94

11.5 尺寸输入格式95

11.6 运算器类型输入98

第12章 主轴控制99

12.1 主轴功能99

12.2 主轴旋转方向99

12.3 主轴停102

12.4 主轴定向103

12.5 主轴转速(r/min)104

12.6 主轴转速(表面速度)104

12.7 恒表面速度106

第13章 进给率控制112

13.1 进给率控制112

13.2 进给率功能112

13.3 进给率选择113

13.4 加速和减速114

13.5 恒定进给率116

13.6 最大进给率117

13.7 进给保持和倍率117

13.8 螺纹加工中的E地址119

第14章 刀具功能120

14.1 加工中心上的T功能120

14.2 换刀功能M06122

14.3 自动换刀装置(ATC)124

14.4 ATC编程126

14.5 车床的T功能136

14.6 刀具偏置寄存器137

第15章 参考点141

15.1 参考点组141

15.2 机床参考点142

15.3 工件参考点143

15.4 刀具参考点147

第16章 寄存器指令148

16.1 位置寄存器指令148

16.2 在加工中心的应用149

16.3 在车床上的应用151

第17章 位置补偿155

第18章 工件偏置160

18.1 可用工作区域160

18.2 工件偏置的缺省值和启动162

18.3 在卧式机床上的应用164

18.4 外部工件偏置165

18.5 在车床上的应用166

18.6 刀具设置167

第19章 刀具长度偏置169

19.1 概论169

19.2 刀具长度偏置指令170

19.3 刀具长度设置172

19.4 Z轴关系173

19.5 编程格式177

19.6 更改刀具长度偏置180

19.7 在卧式机床中的应用181

19.8 刀具长度偏置取消182

第20章 快速定位184

20.1 快速运动184

20.2 快速运动刀具路径185

20.3 运动类型和时间比较188

20.4 降低快速运动速率189

20.5 快速运动公式189

20.6 趋近工件189

第21章 机床回零192

21.1 机床参考位置192

21.2 返回第一机床原点194

21.3 复位检查指令201

21.4 从机床原点返回203

21.5 返回第二机床原点203

第22章 直线插补205

22.1 直线指令205

22.2 编程格式206

22.3 直线进给率207

22.4 编程实例208

第23章 程序段跳过功能210

23.1 典型应用210

23.2 程序段跳过符号210

23.3 控制单元设置211

23.4 程序段跳过和模态指令211

23.5 编程实例213

第24章 暂停指令222

24.1 程序应用222

24.2 暂停指令222

24.3 暂停时间选择224

24.4 设置模式和暂停224

24.5 最短暂停时间225

24.6 转数226

24.7 长暂停时间227

24.8 固定循环与暂停229

第25章 固定循环230

25.1 点到点的加工230

25.2 固定循环的选择232

25.3 编程格式233

25.4 通用规则234

25.5 绝对和增量输入235

25.6 初始平面选择235

25.7 R平面选择236

25.8 Z向深度的计算237

25.9 固定循环介绍238

25.1 0固定循环的取消245

25.1 1固定循环的重复245

25.1 2刚性攻螺纹247

第26章 孔加工249

26.1 单孔评估249

26.2 钻孔操作253

26.3 啄钻261

26.4 铰孔263

26.5 单点镗孔264

26.6 刀具偏移镗孔266

26.7 扩孔268

26.8 多层钻270

26.9 钻心钻孔272

26.1 0攻螺纹273

26.1 1车床上的孔加工操作278

第27章 孔分布模式284

27.1 典型孔分布模式284

27.2 随机孔分布模式284

27.3 直排孔分布模式285

27.4 斜行孔分布模式286

27.5 拐角分布模式288

27.6 栅格分布模式289

27.7 圆弧分布模式291

27.8 螺栓孔圆周分布模式293

27.9 极坐标系统295

第28章 平面铣削299

28.1 平面铣刀选择299

28.2 切削考虑301

28.3 编程技巧303

28.4 使用位置补偿307

第29章 圆弧插补309

29.1 圆的几何要素309

29.2 象限310

29.3 编程格式311

29.4 半径编程314

29.5 整圆编程315

29.6 圆弧编程321

29.7 圆弧插补的进给率322

第30章 刀具半径偏置325

30.1 手动计算325

30.2 补偿后的刀具路径328

30.3 编程技巧329

30.4 刀具半径偏置的应用333

30.5 刀具半径偏置的工作原理336

30.6 基本规则回顾343

30.7 铣削实例344

30.8 刀尖圆弧半径偏置349

第31章 平面选择354

31.1 平面的概念354

31.2 在平面中加工354

31.3 平面中的直线运动356

31.4 平面中的圆弧插补357

31.5 实例360

31.6 平面内的固定循环360

第32章 成型铣削362

32.1 立铣刀362

32.2 转速和进给率364

32.3 切削量366

32.4 拐角半径计算367

第33章 窄槽和型腔369

33.1 开放和封闭边界369

33.2 窄槽编程369

33.3 型腔铣削373

33.4 矩形型腔373

33.5 圆柱型腔378

33.6 圆柱型腔加工循环381

第34章 车削和镗削384

34.1 刀具功能——车削384

34.2 车床偏置385

34.3 多重偏置387

34.4 偏置设置390

34.5 齿轮传动速度范围功能391

34.6 自动拐角过渡391

34.7 粗加工和精加工395

34.8 凹槽编程397

34.9 CSS模式下的主轴转速398

34.1 0车床编程格式399

第35章 车削循环401

35.1 车床上的毛坯余量切除401

35.2 车削循环原理401

35.3 直线切削循环G90402

35.4 G94端面切削循环407

35.5 复合型固定循环407

35.6 轮廓加工循环409

35.7 Ⅰ类和Ⅱ类循环410

35.8 G71车削中的毛坯余量切除411

35.9 G72端面切削中的毛坯余量切除413

35.1 0G73模式重复循环415

35.1 1G70轮廓精加工循环417

35.1 2G70~G73循环的基本规则418

35.1 3G74啄钻循环419

35.1 4G75凹槽切削循环420

35.1 5G74和G75循环的基本规则421

第36章 车床凹槽加工422

36.1 凹槽加工422

36.2 凹槽形状422

36.3 凹槽位置423

36.4 凹槽尺寸423

36.5 简单凹槽编程424

36.6 精确凹槽加工技术425

36.7 多凹槽加工430

36.8 端面凹槽430

36.9 拐角槽/线槽432

36.1 0凹槽加工循环433

36.1 1特殊凹槽434

36.1 2凹槽和子程序434

第37章 工件切断437

第38章 单头螺纹加工442

38.1 CNC车床上的螺纹加工442

38.2 螺纹加工术语443

38.3 螺纹加工过程444

38.4 螺纹加工的进给率和主轴转速451

38.5 刀具参考点455

38.6 逐段加工螺纹456

38.7 基本螺纹加工循环G92458

38.8 复合型固定循环G76459

38.9 螺纹进刀方法462

38.1 0复合进刀计算465

38.1 1螺纹退刀运动467

38.1 2螺纹旋向469

38.1 3轴肩螺纹加工471

38.1 4其他螺纹牙型473

38.1 5锥螺纹474

38.1 6多头螺纹479

38.1 7螺纹再加工482

第39章 子程序484

39.1 主程序和子程序484

39.2 子程序功能485

39.3 子程序编号490

39.4 子程序开发493

39.5 多级嵌套496

39.6 使用子程序加工轮廓498

39.7 换刀子程序499

39.8 100000000栅格孔500

第40章 基准偏移503

40.1 基准偏移指令G92或G50503

40.2 局部坐标系505

40.3 机床坐标系507

40.4 数据设置509

40.5 工件偏置510

40.6 刀具长度偏置511

40.7 刀具半径偏置512

40.8 车床偏置513

40.9 MDI数据设置513

40.1 0可编程参数输入514

第41章 镜像520

41.1 镜像的基本规则520

41.2 设置镜像522

41.3 可编程镜像524

41.4 CNC车床上的镜像528

第42章 坐标旋转529

42.1 旋转指令529

42.2 实际应用531

第43章 比例缩放功能535

43.1 概述535

43.2 编程格式536

43.3 程序实例538

第44章 CNC车床配件541

44.1 卡盘控制器541

44.2 尾架和尾架顶尖套筒543

44.3 双向刀塔索引544

44.4 棒料进给器配件547

44.5 附加选项548

44.6 编程实例550

第45章 螺旋铣削552

45.1 螺旋铣削操作552

45.2 螺纹铣削553

45.3 螺线555

45.4 螺纹铣削实例556

45.5 螺旋铣削仿真法562

45.6 螺旋斜面修整563

第46章 卧式加工565

46.1 分度轴和旋转轴565

46.2 分度工作台(B轴)566

46.3 B轴和偏置568

46.4 返回机床原点571

46.5 分度和子程序571

46.6 完整程序实例574

46.7 自动托盘交换装置(APC)577

46.8 卧式镗床579

第47章 车床动力刀座582

47.1 车铣或铣车582

47.2 机床设计583

47.3 C轴编程583

47.4 固定循环585

47.5 Y轴编程589

47.6 极坐标插补590

47.7 圆柱插补593

第48章 编写CNC程序597

48.1 程序编写597

48.2 程序输出格式599

48.3 长程序603

第49章 程序文档607

49.1 数据文件607

49.2 程序文档608

49.3 设置清单和加工卡片610

49.4 文件夹613

第50章 程序校验615

50.1 错误检查615

50.2 图形校验616

50.3 规避错误617

50.4 常见编程错误618

第51章 CNC加工620

51.1 加工新工件620

51.2 加工第一个工件622

51.3 程序变更624

51.4 替换机床的选择625

51.5 机床预热程序626

51.6 CNC加工和安全问题627

51.7 关闭CNC机床628

51.8 设备维护629

第52章 设备接口631

52.1 RS?232C界面631

52.2 穿孔纸带632

52.3 分布式数字控制635

52.4 通信术语635

52.5 数据设置636

52.6 连接电缆636

第53章 CNC编程中的数学知识638

53.1 基本要素638

53.2 几何学639

53.3 多边形641

53.4 锥体642

53.5 三角计算644

53.6 高级计算650

53.7 总结651

第54章 CNC和CAD/CAM652

54.1 手工进行编程?652

54.2 刀具路径几何学的发展653

54.3 刀具路径生成653

54.4 完善的环境654

54.5 后置处理程序658

54.6 重要功能659

54.7 支持和管理660

54.8 结束也就是开始661

附录A662

数值转换662

英制UNC/UNF螺纹667

直管NPS螺纹668

锥管NPT螺纹668

公制粗螺纹669

公制细牙螺纹669

附录B671


《现代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实例详解》 前言 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数控(CNC)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从精密仪器到航空航天,从汽车制造到消费电子,数控机床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等优势,彻底革新了传统的加工方式。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技术,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制造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实用的数控加工技术学习平台。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侧重于实际操作与编程的深度结合,力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并掌握数控编程的精髓,并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本书并非对现有某一本特定书籍的简单复述或改写,而是基于对当前数控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实际需求以及广大读者学习痛点的深入洞察,独立编撰而成。我们力求内容的时效性、前沿性与实用性,为读者提供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指南。 第一章 数控加工技术概述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数控加工的广阔世界。我们将从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其发展历程、核心原理以及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 数控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数控技术从早期机械式控制到现代计算机数控(CNC)的演进过程,理解技术进步如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 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 深入剖析数控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输入、处理、输出以及伺服系统的作用,揭示其实现高精度加工的内在机制。 数控机床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常见的数控机床类型,如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磨床、加工中心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适用范围及优势。 数控加工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与应用: 探讨数控技术如何赋能精密制造、模具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展现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控加工的优势与挑战: 系统分析数控加工相对于传统加工方式在精度、效率、灵活性、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探讨其在设备投资、技术人才培养、编程难度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编程是实现数控加工的灵魂。本章将详细介绍数控编程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控编程的分类: 介绍手工编程(Manual Programming)和自动编程(CAM)两种主要的数控编程方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场景及优缺点。 数控编程语言(G代码与M代码): 详细讲解G代码(准备功能)和M代码(辅助功能)的含义、分类及常用指令。我们将逐一介绍G00、G01、G02/G03、G04、G17/G18/G19、G40/G41/G42、G90/G91、G94/G95等常用G代码,以及M03/M04/M05、M06、M08/M09、M30等常用M代码,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解析。 坐标系与编程参考点: 讲解工件坐标系、机床坐标系、绝对坐标系与相对坐标系的概念,以及编程时如何设置和利用编程参考点(PRT)或程序零点(PZP)来确保加工的准确性。 刀具半径补偿与刀具长度补偿: 详细阐述刀具半径补偿(G41/G42)和刀具长度补偿(G43/G44/G49)的原理与应用,分析它们如何消除刀具磨损和测量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程序结构与指令格式: 介绍标准的数控程序结构,包括程序号、程序头、程序体、程序尾等,以及每条指令的基本格式、参数含义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数控铣削编程与实例 铣削是数控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之一。本章将聚焦数控铣削编程,通过丰富的实例,让读者掌握各种铣削指令的应用。 数控铣床的结构与运动方式: 简要介绍数控铣床的主要部件(如主轴、刀架、工作台、进给系统等)及其工作原理,理解三轴联动、多轴联动等概念。 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编程: 详细讲解G00(快速定位)、G01(直线插补)以及G02/G03(圆弧插补)指令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编写复杂的轮廓加工程序。 刀具路径规划与轮廓加工: 介绍常用的刀具路径规划方法,包括外轮廓加工、内轮廓加工、台阶加工、型腔加工等,并给出相应的编程实例。 钻孔、攻丝与镗孔编程: 讲解如何利用G81、G83、G84、G71等固定循环指令来简化钻孔、攻丝、镗孔等操作的编程,提高编程效率。 复杂曲面铣削编程简介(CAM辅助): 介绍在复杂曲面加工中,CAM软件(如UG NX, Mastercam, SolidWorks CAM等)的优势,并简述基于CAM的编程流程(模型导入、刀具路径生成、后处理器选择等)。 实例分析: 实例1: 方形、圆形台阶零件的加工程序编写。 实例2: 带有圆角和斜边的轮廓加工程序。 实例3: 复杂型腔零件的二维加工程序。 实例4: 利用固定循环指令编写钻孔攻丝程序。 第四章 数控车削编程与实例 车削是另一种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特别适用于回转体零件的加工。本章将专注于数控车削编程。 数控车床的结构与运动方式: 介绍数控车床的组成(如床身、刀架、尾座、主轴箱、进给系统等)以及其在X、Z轴上的运动特点。 车削指令与编程: 详细讲解数控车削中常用的G代码,如G00、G01、G02/G03、G71(粗车)、G70(精车)、G72(端面车削)、G75(槽)、G76(螺纹加工)等。 外圆粗车与精车编程: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外圆的粗加工和精加工,包括直线进刀、圆弧进刀、Z轴进刀等。 内孔加工与端面加工编程: 讲解内孔的粗车、精车以及端面的车削编程方法。 螺纹加工编程: 详细介绍G76指令在内外螺纹加工中的应用,包括螺纹参数的设定和程序编写。 槽与倒角编程: 演示如何利用G01或G75指令编写各种槽的加工程序,以及如何实现倒角的编程。 实例分析: 实例1: 简单轴类零件的外圆、端面、倒角加工程序。 实例2: 阶梯轴零件的粗车与精车程序。 实例3: 带有螺纹的零件的车削程序。 实例4: 带有槽的零件加工程序。 第五章 加工中心与多轴联动编程基础 加工中心(Machining Center)集铣、钻、镗、车、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设备。本章将介绍加工中心的编程特点及多轴联动的基础。 加工中心的组成与特点: 介绍加工中心的主体结构、刀库、自动换刀装置(ATC)、数控系统等,强调其集约化、高效率的特点。 工件装夹与坐标系建立: 讨论在加工中心上如何进行工件的装夹,以及如何正确建立工件坐标系,保证多面加工的一致性。 刀具管理与换刀指令: 讲解刀具库的管理,以及M06(换刀)指令在自动换刀过程中的应用。 多轴联动加工简介: 简要介绍二轴半、三轴、四轴、五轴联动加工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复杂零件加工中的应用优势。 三轴加工中心编程实例: 结合前面章节的铣削和车削知识,通过加工中心完成更复杂的零件加工。 多轴联动编程初步(CAM应用): 再次强调CAM软件在多轴联动编程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其在生成复杂刀具路径时的优势。 实例分析: 实例1: 在加工中心上一次装夹完成的带有铣削和钻孔的零件程序。 实例2: 演示如何利用CAM软件生成简单的五轴联动刀具路径(概念性介绍)。 第六章 数控加工安全操作与维护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本章将详细阐述数控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 操作人员的安全规范: 强调操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安全操作知识,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熟悉机床操作面板、了解急停按钮位置等。 机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详细列举在机床启动、程序运行、刀具更换、工件装夹、测量校对等各个环节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常见的安全隐患与预防措施: 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刀具脱落、撞刀、电气故障、切屑飞溅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介绍数控机床的日常清洁、润滑、紧固、检查等保养内容,确保机床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故障诊断与排除基础: 简要介绍数控机床常见故障的初步诊断方法和简单的排除技巧,以及何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介入。 第七章 现代数控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数控技术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本章将对现代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智能化与自动化: 介绍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在数控编程、加工过程优化、故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工业物联网(IIoT)与数字化工厂: 探讨数控机床如何接入物联网,实现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协同制造,构建智能工厂。 增材制造(3D打印)与减材制造(CNC)的融合: 分析3D打印与CNC加工在未来制造中的协同作用,以及混合制造技术的潜力。 绿色制造与节能技术: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改进机床设计等方式实现数控加工的节能减排。 先进制造工艺与新材料加工: 介绍针对新材料(如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的数控加工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行业应用前景展望: 结合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展望数控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实用: 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应用的数控加工全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例驱动学习: 大量精心设计的编程实例,覆盖了常见零件的加工,便于读者模仿与实践。 图文并茂: 配以丰富的插图、图表和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贴近实际生产: 关注行业实际需求,讲解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强调操作安全: 将安全操作放在重要位置,确保读者能够安全、高效地掌握技能。 结语 数控技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帮助您顺利步入数控加工的世界。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动手实践,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控技术人才。愿本书能成为您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助您在制造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给力了!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数控技术员,之前一直在摸索,走了不少弯路。拿到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之后,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它不像其他一些书那样,上来就讲一堆理论,而是非常实在地从基础讲起。第一章就详细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配上那些精美的插图,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数控刀具是如何运动的,主轴又是如何旋转的。接着,它又系统地讲解了G代码和M代码的含义和用法,我之前对这些代码总是记不住,也搞不清它们的优先级,但是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一个简单的零件加工,一步一步地教我如何编写G代码,如何调用M代码,怎么设置刀具补偿,怎么设定进给率和主轴转速。而且,书里还特别强调了安全操作规程,这一点我之前真的不太重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安全是多么重要。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包含了一些高级的编程技巧,比如子程序、宏程序的使用,这对于提高编程效率和加工精度非常有帮助。我之前一直觉得宏程序很神秘,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没那么难了,它给出了很多实用的范例,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的思路,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宏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有小结,方便我回顾和复习。而且,它还附带了一些光盘资料,里面有视频教程和一些实用的软件,这些都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学习数控技术的朋友们,它绝对是你入门和进阶的必备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机械制造以及数控技术充满好奇。虽然我没有在相关的行业工作,但我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零件,用于模型制作或者DIY项目。之前,我尝试过阅读一些网络上的数控教程,但总是觉得碎片化,而且缺乏系统性。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这本书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从最基础的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讲起,让我对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它又详细讲解了G代码和M代码的用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简单易懂的实例,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方块、圆柱体等等。我之前一直对如何精确地控制刀具的运动感到头疼,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通过简单的G00、G01、G02/G03指令,就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刀具轨迹。而且,书中的一些关于“坐标系”和“安全设定”的讲解,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它还提到了“刀具几何形状”和“切削力”的概念,这对我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刀具以及控制切削参数,非常有帮助。虽然我可能不会用到一些非常高级的编程技巧,但是这本书提供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方法,已经足够我满足我对DIY数控项目的需求了。它让我能够更好地规划我的制作过程,更精确地控制我的数控设备,从而实现我脑海中的各种创意。

评分

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我偶然听一位资深的数控工程师推荐了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他说这本书是他的“枕边书”,几乎每次遇到疑难杂症,都会翻开它来寻找答案。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购买了这本书。刚拿到手,我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从最基础的数控机床组成、坐标系、指令系统,到高级的曲面加工、五轴联动、宏程序编程,几乎涵盖了数控编程的所有方面。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G代码”和“M代码”时,不仅列举了它们的含义,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条指令在实际加工中的作用。书中关于“刀具补偿”的讲解,让我对如何提高加工精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之前对于刀具半径补偿和刀尖圆角补偿总是模棱两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它们在保证零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加工策略”和“工艺优化”的建议,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非常有帮助。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零件加工问题,无论如何调整程序都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关于“表面粗糙度控制”的章节,它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路,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对数控编程并没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这是一门技术性很强,而且枯燥乏味的东西。我是一个对机械设计更感兴趣的人,但我的工作又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到数控加工。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来了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没想到,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这本书的作者,[美]彼得·斯密德,显然对数控技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来传达。它不仅仅是罗列G代码的功能,而是从“为什么”出发,解释每种指令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我之前一直对刀具补偿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它,以及如何设置。这本书通过生动的图例和实际的加工案例,让我恍然大悟。它解释了刀具半径补偿如何帮助我们避免在修改刀具直径时重新编写整个程序,刀尖圆角补偿又是如何确保加工表面的光滑度和尺寸精度。这本书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提供了大量的范例程序,涵盖了从简单的直线插补到复杂的曲面加工,每一段程序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并且分析了每一步的含义和作用。我甚至可以把这些程序代码直接复制到我的数控机床上进行测试,从而加深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加工策略”的讨论,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写程序,更教你如何思考,如何选择最优的加工方法来获得最好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数控编程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艺术。

评分

我是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数控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众多的数控技术书籍中,我发现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数控编程的“圣经”。它从数控技术发展的历史讲起,到各种数控系统的原理,再到具体的编程指令,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G代码和M代码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功能,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际的加工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每种指令的含义和应用场景。例如,在讲解“刀具补偿”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模拟实际加工过程,让我直观地理解了刀具半径补偿和刀尖圆角补偿如何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数控加工工艺,如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并且针对不同的加工对象,给出了相应的编程技巧和注意事项。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CAM软件集成”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CAM软件来生成高效的刀具路径,并且如何进行后处理,生成适合不同数控系统的G代码。这本书为我学习数控编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硕士研究生,正在撰写毕业论文,主题是关于“数控加工工艺的优化研究”。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翔实,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加工参数优化”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加工参数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影响,还提供了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和模型。这对于我研究加工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曲面加工”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曲面刀具路径生成和优化的思路。我曾经尝试过使用CAM软件来生成一些复杂的曲面刀具路径,但总是遇到一些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关于“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章节,也让我对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对于我撰写论文中关于“提高数控加工可靠性”的部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数控加工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数控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师生,它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评分

我是一位在化工行业从事了十多年的工程师,一直以来,我们厂里的设备维护和一些精密零件的加工都依赖于外协单位。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技术更新换代,以及我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开始意识到掌握数控技术的重要性。我尝试过阅读一些国内出版的数控书籍,但总觉得内容不够深入,或者例子不够贴切化工行业的实际需求。直到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了这本书——《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这本书的原著是德文版的,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拿到手后,我被它庞大的篇幅和详实的资料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在数控编程方面,它从最基础的坐标系、刀具路径规划讲起,到各种复杂的加工指令,如圆弧插补、螺旋插补、刀具半径补偿、刀尖圆角补偿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还结合了化工行业一些常见的加工场景,比如在法兰、阀门、管道接头等零件的加工中,如何运用数控技术来提高效率和精度。书中提供的许多CAD/CAM软件的操作技巧,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认为CAM软件只是一个绘图工具,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在刀具路径的生成、碰撞检测、后处理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对于我理解数控加工的工艺流程、优化加工参数、甚至评估外协单位的加工能力,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让我能够更从容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并且能够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

评分

作为一名在模具制造行业工作多年的师傅,我见过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数控编程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版本更新太慢,跟不上最新的技术发展。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时,我带着一种“看看也无妨”的心态入手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对三维曲面加工的讲解,简直是业界良心!我们模具制造,尤其是复杂曲面模具,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曲面加工的G代码指令,比如G02/G03(圆弧插补)在曲面轮廓上的应用,还深入讲解了如何进行刀具路径的优化,如何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参数来避免振动和保证表面光洁度。它还特别强调了“刀具路径的平滑性”对于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的重要性,这正是我们模具行业最看重的一点。书中的一些高级概念,比如“多轴联动加工”和“五轴加工”,这本书也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和入门级的指导。虽然我本人还不是五轴加工的专家,但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它在模具制造中的巨大潜力。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CAM软件后处理”的章节,这对于我们直接使用CAM软件进行编程非常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刀具路径在不同的后处理器下会有不同的G代码输出,以及如何进行调整。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们模具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名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专业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数控技能大赛做准备。之前,老师推荐过几本教材,但总觉得它们的内容比较零散,而且有些知识点解释得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我深入学习的需求。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学生量身定做的!它从最基础的数控机床的组成部件、坐标系、指令系统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编程指令。它的讲解方式非常系统化,就像一堂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每个知识点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非常直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编程规范”和“故障排除”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编程错误,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写程序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导致机床报警,然后就要花很长时间去排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写出更规范、更不容易出错的程序,并且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原因。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理解不同零件的加工特点,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形状和材料选择合适的编程策略。比如,对于一些薄壁零件,书里就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进给率和切削深度来避免变形。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各个阶段,对于我备战技能大赛,以及未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数控技术,都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拥有多年经验的CNC加工车间主任,平时的工作就是协调生产、解决加工难题,并且监督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数控编程手册,不应该只是技术人员的工具,更应该是管理者了解生产流程、评估技术能力、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参考。这本《数控编程手册 原著第三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基础知识讲解方面非常扎实,这让我能够重新审视我们车间的基础操作是否规范。更重要的是,它在“加工效率优化”和“生产成本控制”方面,给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建议。例如,书中对于“刀具路径规划”的详细讨论,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选择更合理的刀具路径,来缩短加工时间,减少刀具磨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它还提到了“参数化编程”和“宏程序”的应用,这对于提高我们车间的自动化水平,实现批量化生产,非常有启发性。我之前一直认为宏程序是高端用户的专属,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其实在很多常见的加工场景下,都可以通过宏程序来简化编程,提高效率。而且,书中关于“工装夹具设计”和“装夹方式”的讲解,也让我意识到了在源头上解决一些加工难题的重要性。有时候,一个好的夹具设计,比一个复杂的程序更能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数控加工,并且为我们车间在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看了也有点用

评分

买回来没看

评分

看了也有点用

评分

干买还没打开,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看了也有点用

评分

看了也有点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