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

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理查德·布洛克利(美)史维... 编
图书标签:
  • 飞行器设计
  • 航空航天
  • 航空工程
  • 飞行技术
  • 气动学
  • 结构力学
  • 控制工程
  • 飞行器系统
  • 航空科技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ISBN:9787568224444
商品编码:1389737246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
  • 作者:编者:(英)理查德·布洛克利//(美)史维|译者:刘莉//昂海松//熊克
  • 定价:268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 ISBN号:978756822444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688
  • 字数:1285千字

内容提要

由理查德·布洛克利、史维主编的《航空航天科 技出版工程》为引进版著作,英文版由美国WILEY出 版公司和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联合出版。全世 界34位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组成丛书顾问团,负 责对丛书进行规划指导,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 国等**的600多位**专家参与丛书撰写。该丛书 共有9卷、近5000页,涵盖航空航天科技的43个领域 主题,合计442个章节。该丛书对航空航天科技所涉 及的重要概念、理论、计算、实验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并配有大量工程实践案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动 力学与空气热力学、推进与动力、结构技术、材料技 术、动力与控制、环境影响与制造、飞行器设计、系 统工程等。难能可贵的是,该丛书对航空航天工程的 战略决策、实施路径、技术应用、实践验证和评价等 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未来二十年面临的挑战和机 遇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本《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 飞行器设计)(精)》为第七卷。
    

目录

第32部分 飞行器型式和性能
第323章 应用空气动力学和推进基础:固定翼飞机
1 应用空气动力学
2 推进基础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24章 应用空气动力学和推进基础:旋翼
1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简介
2 基本模型:滑流理论(动量理论)
3 悬停状态下精细化模型:空气动力学理论
4 垂直下降过程中的涡环状态
5 悬停状态下的地面效应
6 前飞空气动力学(定性)
7 精细化前飞气流模型
8 自转下滑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25章 导弹的气动、推进和热防护
1 引言
2 空气动力
3 推进
4 热防护
5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26章 导弹的飞行性能、导引头、导航与控制
1 引言
2 飞行性能
3 制导
4 导航
5 飞行控制
6 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集成
7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27章 固定翼飞机性能
1 引言
2 任务剖面
3 纵向对称面内曲线加速飞行(Ⅰ级)
4 升—阻力极曲线
5 起飞
6 着陆
7 纵向对称面内定常直线飞行(Ⅱ级)
8 在纵向对称面内稳定直线爬升的航迹性能
9 巡航
10 载荷—航程关系
11 纵向对称面内直线加速飞行(Ⅲ级)
12 非对称面内飞行(转弯)(Ⅳ级)
13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28章 旋翼飞行器的性能
1 引言
2 悬停状态下的旋翼性能
3 垂直爬升和下降状态下旋翼的性能
4 前飞状态下的旋翼性能
5 直升机重要的性能特性
6 纵列式和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的性能
7 环境性能
8 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性能比较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29章 高超声速任务及飞行器的布局
1 引言
2 再入式钝头体飞行器
3 针对巡航和加速飞行的细长型升力体设计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30章 民用运输机
1 引言
2 发展
3 规章
4 运输机布局
5 技术
6 经济性
7 结论
拓展阅读
第331章 使用飞机
1 引言
2 使用飞机
3 飞机特性
4 先进技术
5 发展历史
6 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32章 公务航空
1 一般特性
2 发展历史
3 公务飞机生产商
4 适航和运营
5 商业经营结构
6 所有机分散
7 飞机种类
8 多发公务机的作用
9 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总体布局
10 公务机技术
11 超声速公务机
12 结论
拓展阅读
第333章 水上飞机与水陆两栖飞机
1 水上飞机和水陆两栖飞机
2 水上飞机发展史
3 水上飞机和水陆两栖飞机的设计
4 水上飞机的航行
5 地效应飞机
6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34章 旋翼飞行器
1 引言
2 直升机总体布局
3 自转旋翼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35章 无人机
1 引言
2 无人机的特征
3 无人机技术
4 无人机发展历程
5 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36章 浮空器
1 浮空器发展简史
2 浮空器类型
3 空气静力学
4 飞艇
5 浮空器构造
6 安全性、结论和未来展望
拓展阅读
第337章 飞机性能优化
1 引言
2 问题概述
3 飞行性能分析优化问题降阶:铅垂面内飞行与比能量方程
4 基于准稳定近似性能模型的闭合式解法与参数优化
5 *少爬升时间问题的全质点模型解法
6 *少爬升时间问题的能量状态解法
7 能量状态近似方法在飞行器转弯机动的
应用
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3部分 飞行器设计
第338章 飞机概念设计系统
1 引言
2 飞机设计系统
3 设计系统:历史
4 基于知识的设计系统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39章 设计准则:资源、约束和目标
1 引言
2 一般目标和约束
3 性能会影响设计目标和约束
4 系统工程在设计目标发现上的应用
5 适航要求作为约束
6 噪声和排放
7 资源
8 多学科设计优化
9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40章 设计流程
1 引言
2 什么是设计
3 什么是飞行器设计
4 设计流程(“如何设计”)
5 工业实践和组织
6 总结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41章 集成设计优化
1 引言
2 系统工程、图示和模型
3 多学科优化
4 现代集成设计优化技术
5 鲁棒性设计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42章 固定翼民用运输机的设计
1 引言
2 固定翼飞机技术的发展
3 结论
拓展阅读
第343章 旋翼飞行器设计
1 引言
2 旋翼设计的特殊性
3 主旋翼设计参数
4 改善旋翼气动性能的设计方法
5 重量方面的影响
6 旋翼设计技术前瞻
参考文献
第344章 导弹配置与设计
1 引言
2 导弹技术发展
3 导弹特性
4 导弹子系统和部位安排
5 战术导弹设计
6 导弹设计结果
7 导弹设计任务/类型/标志的例子
8 发射平台集成
9 环境设计
10 导弹设计的开发/验证
11 导弹后继弹计划
12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4部分 微型飞行器
第345章 微型飞行器系统设计概述与集成
1 引言
2 概念起源
3 探索实用的微型飞行器
4 微型飞行器的设计理念
5 微型飞行器的设计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46章 微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
1 引言
2 生物飞行空气动力学
3 尺寸对昆虫悬停气动特性的影响
4 用于微型飞行器的仿生空气动力学
参考文献
第347章 为微型飞行器仿生研究的昆虫翼的材料、结构和动力学
1 引言
2 昆虫翼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48章 微型飞行器的作动结构与材料
1 引言
2 扑翼微型飞行器的发展
3 仿生扑翼微型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
4 性能测试与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49章 微型飞行器飞行控制的基础知识
1 引言
2 微型飞行器自主控制飞行的概念基础和物理基础
3 线性反馈控制
4 超线性反馈控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50章 昆虫飞行控制
1 引言
2 感官输入
3 动力学输出
4 空气动力学
5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51章 微型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基础
1 引言
2 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刚体建模
3 六自由度运动方程:气动建模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52章 使用红外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旋翼微型飞行器自主飞行
1 引言
2 系统配置
3 位置测量原理
4 建模与控制器设计
5 实验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53章 用于微型飞行器制导的仿生光流传感器和自动驾驶仪
1 引言
2 基于神经形态的光流传感器
3 应用光流传感器的避地飞行
4 “光流调节器”的概念
5 用于关节速度控制和为速度控制与侧向避障的双光流调节器
6 结论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第354章 昆虫视觉原理对微型飞行器制导的启发
1 引言
2 判别狭窄的间隙与避开障碍物
3 调节飞行速度
4 策划平滑着陆
5 空降的实施
6 促进光流的**测量
7 处理飞行器复杂的运动
8 初步飞行测试中使用基于镜像的视觉系统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55章 厘米级的飞行器研制
1 引言
2 固定翼无人机的发展
3 旋翼无人机的发展
4 厘米级无人机的控制器设计
5 固定翼微型飞行器的低雷诺数特性和飞行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356章 扑翼推进的微型飞行器
1 引言
2 扑翼现象的物理原理
3 扑翼设计的类别
参考文献
第357章 扑翼机器昆虫的驱动和力学
1 引言
2 飞行力学
3 制造
4 驱动
5 胸部机械
6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第35部分 空间飞行器与旅行
第36部分 生存力
附录1 《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英文版编写委员会
附录2 《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英文版参编人员
索引


《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图书简介 引言 本书是“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系列中的第七卷,专注于飞行器设计的核心领域。航空航天工程,作为一项融合了尖端科学技术与严谨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防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飞行器,作为航空航天工程的物质载体,其设计水平的进步更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从最初的朴素构想到如今高度复杂、智能化、多功能的先进飞行器,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迭代都代表着对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材料科学、推进技术、控制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深刻理解与突破。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述当前飞行器设计领域的主流理论、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们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广大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飞行器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的权威参考。本书的“精”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的精炼与提炼,更在于其涵盖的知识体系的精细与全面,旨在引领读者深入理解飞行器设计的精髓,掌握其核心要义。 第一部分:飞行器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在飞行器设计的广阔天地中,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构筑一切设计构想的基石。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顾并深入探讨支撑飞行器设计的关键基础理论,并介绍当前主流的设计方法论。 1.1 空气动力学原理与应用 空气动力学是飞行器设计中最核心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空气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从基础的伯努利原理、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出发,深入讲解定常流、非定常流、可压缩流、粘性流等概念。重点会放在翼型理论,包括翼型剖面设计、升力线理论、涡流理论等,以及机翼的特性,如展弦比、后掠角、下反角等对气动性能的影响。此外,还会探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气动特性,例如低速巡航、高速飞行、起降过程中的气动耦合效应。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涉及激波、边界层分离、热防护等挑战,也将得到专题介绍。 1.2 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 飞行器必须在承受复杂载荷的同时保持结构的轻质与高强度。本节将深入剖析飞行器结构的基本力学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弹性、塑性、断裂韧性等。重点介绍各种结构形式,如梁、板、壳结构,以及它们在飞行器中的应用,例如机翼的梁-肋结构、机身的承载式外壳设计。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直接影响着飞行器的性能极限。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高性能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等)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疲劳寿命以及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优势与局限。疲劳分析、损伤容限设计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将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可靠。 1.3 推进系统原理与设计 无论是航空器还是航天器,都需要强大的推进系统提供动力。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各种飞行器推进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喷气式发动机(涡轮喷气、涡轮风扇、涡轮螺旋桨)、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固体火箭)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先进推进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工作循环、性能参数(如推力、比冲、效率)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时,还会探讨不同类型推进系统在不同飞行任务中的适用性,以及推进系统与飞行器整体气动外形、结构设计的耦合与优化。 1.4 控制系统与导航原理 精确的控制是飞行器稳定飞行和执行任务的关键。本节将介绍飞行器姿态控制、轨迹跟踪控制、飞控律设计等核心概念。我们将深入讲解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在飞行器控制中的应用,包括PID控制、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此外,飞行器的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天文导航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精确的位置和姿态确定,也将得到详细阐述。飞行控制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等关键组件的协同工作模式,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 第二部分:现代飞行器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飞行器设计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迈进。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最前沿的设计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2.1 气动弹性与气动声学 气动弹性是飞行器在气流作用下产生变形,而变形又反过来影响气动载荷的耦合现象。本部分将介绍气动弹性现象的机理,如颤振、发散,以及相应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确保飞行器在各种飞行条件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气动声学则关注飞行器产生的噪声,及其对环境和飞行性能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噪声的产生机理,如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以及降噪设计技术,如翼型降噪、发动机降噪等。 2.2 隐身技术与电磁兼容设计 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隐身能力日益重要。本节将深入探讨飞行器的隐身技术,包括雷达吸波材料、外形设计、红外抑制、声学隐身等。我们将分析各种隐身技术的作用机理、设计原则及其在不同频段的有效性。同时,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也是确保复杂电子设备协同工作的关键。我们将介绍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防护设计技术,以保证飞行器内部各电子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智能化与自主化设计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飞行器设计。本部分将重点介绍智能化设计方法,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的性能预测、损伤诊断与健康管理。自主化技术,如自主导航、自主决策、自主起降,将是未来飞行器的重要特征。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算法融入飞行控制和任务规划系统,以及自主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与决策能力。 2.4 新型材料与结构集成技术 对高性能、轻质化材料的需求永无止境。本节将聚焦于下一代航空航天材料,如超高温陶瓷、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材料等,以及它们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潜在应用。结构集成技术,如整体成型、增材制造(3D打印),能够显著减少零件数量、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制造精度,并将极大推动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我们将探讨这些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如何实现设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 2.5 协同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 现代飞行器设计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团队和学科的协同。本部分将介绍协同设计的方法论,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实现设计过程的高效协同与信息共享。数字孪生技术,即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一个与物理实体完全对应的数字模型,能够实现对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的监控、预测和优化,是未来飞行器设计与运维的重要方向。 第三部分:特定飞行器类型设计导论 飞行器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任务和应用场景,其设计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本部分将选取几种典型飞行器类型,对其设计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概览。 3.1 固定翼飞机设计 固定翼飞机是应用最广泛的航空器。我们将从基础的翼型、机翼、机身、尾翼等气动布局入手,讲解民用客机、运输机、战斗机、侦察机等不同类型固定翼飞机的设计考虑因素。包括起降性能、巡航效率、操纵性、稳定性以及载荷能力等。 3.2 旋翼飞行器设计 直升机等旋翼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悬停等独特优势。本节将介绍旋翼空气动力学,包括旋翼叶片设计、桨毂设计、以及旋翼与机身的气动耦合。我们将分析其在稳定性、操纵性、载荷能力以及噪声方面的设计挑战。 3.3 航天器与运载火箭设计 航天器设计涉及真空环境、极端温度、辐射等特殊挑战。我们将介绍航天器轨道力学、姿态控制、热控系统、以及载荷集成设计。运载火箭的设计则侧重于结构强度、推进效率、控制精度以及安全性,我们将探讨其多级分离、发动机推力调节等关键技术。 3.4 无人飞行器(UAV)设计 无人飞行器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领域。本节将介绍无人机在航时、续航、载荷、自主性以及通信等方面的设计要求。不同应用场景的无人机,如侦察、测绘、物流、农业等,其设计思路也将有所差异。 结论 《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是一部集理论性、系统性、前沿性于一体的著作。本书力求全面展现飞行器设计的宏大图景,深入剖析每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对飞行器设计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并为未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永无止境,飞行器设计更是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实现伟大飞跃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天空的向往,让我对能够征服天空的飞行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而《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探索飞行器设计的奇妙世界。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图表,但我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的章节所震撼。我之前总以为飞机的翅膀是实心的,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内部的桁架、肋条等复杂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来精确计算承受的载荷,确保飞行器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结构完整。这让我对飞机的“坚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的坚固并非粗犷,而是精密的计算和合理的结构布局。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气动布局优化”的过程。我之前以为飞机的外形设计就是“好看”,但书中却解释了,机翼的后掠角、翼尖小翼、机身的曲率等等,都是为了在保证升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空气阻力,提高飞机的速度和燃油效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飞行器有着如此迥异的外形,原来它们都在追求各自的最佳性能。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材料科学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的论述。我之前只知道金属,但书中却提到了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以及它们在耐高温、轻量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让我看到了未来飞行器设计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对航空和航天领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蕴含着人类智慧的巅峰。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带回了家。尽管我对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公式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它所呈现出的飞行器设计领域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依然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结构载荷与疲劳寿命”的章节。我之前总以为飞机的结构是坚不可摧的,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飞行器在每次飞行过程中都会承受巨大的应力,而材料的疲劳特性如何影响飞行器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延长其服役时间。这让我意识到,飞行器的安全不仅仅在于一次性的强度,更在于长期的可靠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飞行试验与验证”的重要性。我之前只看到飞机在蓝天上飞行,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在设计完成后的各个阶段,如何通过风洞试验、地面滑行试验、以及最终的实际飞行试验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成功的飞行器,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测试和改进。我还对书中关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讨论感到新奇。我之前只关注飞机的机械结构,但书中却强调了,飞行器与飞行员之间的沟通有多么重要,包括仪表的设计、警报系统的设置、甚至是操作界面的逻辑,都直接影响着飞行安全和效率。这本书让我明白,飞行器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过程,它需要严谨的科学计算,也需要丰富的工程经验,更需要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硬核,但作为一名对飞机和航天器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还是被它吸引了。拿到书后,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实且精美的装帧所震撼,纸张的质感非常好,翻阅起来有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一直以来都对飞行器的外观设计,比如战斗机的流线型机身、客机的宽大翼展,甚至是火箭那修长的身躯,都有一种莫名的着迷。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智慧和技术,才能将如此复杂的机器送上天空,甚至送入太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领域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的一些示意图和剖面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飞行器内部的复杂结构,例如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如何协同工作,机翼的内部骨架是如何支撑起巨大的升力。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每一个工程术语,但通过那些精密的图解,我仿佛能触摸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工程师们在每一个连接点、每一个曲面背后付出的心血。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空气动力学原理的介绍,虽然表述可能比较学术,但书中用了大量的插图和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升力、阻力、推力和重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以前总觉得飞机的飞行是件很神奇的事情,现在我明白了,这背后蕴含的是科学的规律和精妙的设计。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不同类型飞行器的设计理念对比,比如固定翼飞机和旋翼飞机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设计侧重点。这让我对同一天空下,为何有如此多不同形态的飞行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用最严谨的态度,却也试图用最易懂的方式,将飞行器设计的奥秘娓娓道来。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入地了解那些让梦想飞翔的科技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

当我翻开《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时,我怀揣着一种对天空的无限憧憬和对飞行器的好奇心。尽管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但我相信好的科普读物能够跨越专业壁垒,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看到了飞行器设计背后那令人惊叹的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结构材料与制造工艺”的部分。我一直以为飞机就是用钢铁建造的,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等,以及它们在不同部位的应用,如何兼顾强度、重量和成本。这让我了解到,每一架飞机都是由无数精密的零件组成的,而这些零件的制造也需要极其精湛的工艺。书中还对“外形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只觉得飞机外形好看就行,但书中却解释了,流线型的机身、优化的翼型,以及襟翼、副翼等各种可动部件的设计,都对飞机的气动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飞机看起来那么“酷”,原来它们的美学背后隐藏着强大的工程逻辑。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载荷计算”的介绍。我一直以为飞机在高空中飞行是相对轻松的,但书中却解释了,在各种飞行姿态下,飞机机身和机翼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保其结构不会被破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飞行器设计是一个极其严谨和精密的科学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飞行器充满了敬畏之情,觉得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技进步的标志。这次读到《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更是让我对飞行器设计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虽然许多地方对我来说还显得比较高深,但我依然从中获益匪浅。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稳定性与操纵性”的论述所吸引。我之前总以为,飞机只要能飞起来就够了,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机翼形状、尾翼结构以及控制面的布局,来确保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并且能够被飞行员准确地操控。这让我联想到,为何有些飞机在转弯时那么灵敏,而有些则显得更加沉稳,原来这背后都是设计师精心权衡的结果。书中还介绍了“起降设计”的重要性。我之前只关注飞行过程,但书中却详细分析了起落架的结构、刹车系统的设计,以及如何应对不同跑道的条件。这让我意识到,飞机从地面起飞到最终降落,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都需要精密的工程设计来保障安全。我还对书中关于“隐身技术”的介绍感到好奇。虽然书中可能没有直接深入到最前沿的军事技术,但它对于如何通过改变外形、使用吸波材料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原理性介绍,已经足够让我惊叹于人类在规避探测方面的巧妙构思。这本书让我明白,飞行器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飞行需求,更是为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

评分

在我看来,能够飞翔在蓝天之上的飞行器,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魔幻色彩的艺术品。而《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则让我窥见了这件艺术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大量的图例和详尽的解释,让我对飞行器设计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飞行操纵系统”的设计。我一直以为飞行员只需要简单的拉杆、踩踏板就能控制飞机,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液压系统、飞控计算机、舵面执行机构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将飞行员的指令转化为精确的飞行动作。这让我意识到,飞行员的每一个细微操作,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工程支持。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发动机与推进系统”的设计。我之前只觉得发动机就是提供动力的,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效率曲线,以及如何根据飞行器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匹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飞机速度快,有的却能飞得更远,原来它们的“心脏”各不相同。我还对书中关于“飞机噪音控制”的章节感到意外。我之前只觉得飞机起降时声音很大,但书中却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设计、改进排气口布局等方式来降低噪音,这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飞行器设计不仅仅是追求性能,更是在不断地平衡各种因素,以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飞行。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接触到了《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和公式,但它所展现出的航空器设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推进系统”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从涡轮风扇发动机到火箭发动机,它们的工作原理、效率以及在不同飞行器上的应用。我之前对飞机的轰鸣声习以为常,但通过书中的图解和描述,我才了解到这些巨大的能量是如何被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着庞大的机身飞向天空。书中还探讨了“结构强度与材料选择”这一关键课题。我一直以为飞机的材料都是非常坚固的金属,但书中却提到了复合材料、轻合金等多种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减轻飞机重量、提高燃油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材料科学的深入研究,让我对飞机的轻盈和高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飞行控制系统”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有操纵杆和方向舵,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液压系统、电子线路以及各种传感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实现对飞行姿态的精确控制。这让我明白了,即使是最简单的转向,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工程计算和精密的设计。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飞行器设计是一项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云霄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如何做到在天空自由翱翔的?《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这本书,为我揭开了飞行器设计这一神秘面纱的一角。尽管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书中对于各种飞行器设计原理的细致讲解,依然让我脑洞大开。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飞行器的总体布局”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机翼的类型、发动机的位置、机身的形状等等,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决定飞行器的性能。我之前可能只关注到飞机外形,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计算和工程权衡。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起降性能”的设计。我总觉得飞机起飞和降落是最危险的时刻,但书中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襟翼、前缘缝翼等装置,以及改进起落架设计,来提高起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让我对飞行员的操作以及工程师的设计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飞行员座舱设计”的讨论。我之前只觉得座舱就是驾驶的地方,但书中却强调了人机工程学的重要性,包括仪表布局、视野范围、座椅设计等等,都是为了让飞行员能够更有效地操控飞机,并保证其舒适度和安全性。这本书让我明白,飞行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融合物理学、工程学、材料学,甚至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头顶的天空。作为一个对工程技术只有基本概念的普通人,我常常惊叹于现代航空器的高效和安全,但从来没有真正想过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拿到《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知道它是一本专业书籍,但它的内容仍然让我大开眼界。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尤其是关于某个特定型号的飞机是如何从概念走向成型的过程,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画图纸,而是涉及到材料选择、结构强度计算、气动布局优化,甚至还包括了成本控制和生产工艺的考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翼型设计”的部分,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但书中配以大量不同翼型的剖面图和性能曲线,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翼型在产生升力和降低阻力方面的差异。这让我联想到,同样是飞机,为何有的翼展宽大,有的则相对窄小,原来这背后都有着精密的科学计算和权衡。我还对书中关于“结构设计”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之前总是觉得飞机的机身和机翼是“实心”的,但通过书中的图解,我才了解到它们内部有着复杂的桁架、肋条和蒙皮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重量。这种“轻而不失刚”的设计理念,真的让我佩服不已。书中也提到了“飞机布局”的重要性,比如发动机的位置、起落架的设计,甚至舱门的开设角度,都可能对飞机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这让我意识到,飞行器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虽然我仍然是门外汉,但这本书已经点燃了我对航空器设计背后复杂性和智慧的无限好奇。

评分

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飞行器,背后一定蕴藏着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复杂技术和智慧。这次有幸接触到《航空航天科技出版工程(7飞行器设计)(精)》,我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这些秘密的钥匙。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和图文并茂的呈现,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气动弹性”的讨论所吸引。以往我对飞机的印象是坚固而稳定的,但书中解释了,在高空高速飞行时,机翼会因为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微小的形变,这种形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这让我对飞机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它不仅仅是在对抗重力,还在与无形的气流进行着一场精妙的博弈。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起落架设计,从早期的简单轮式到现代复杂的多连杆机构,每一种设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的场景。我之前从未想过,一个如此看似不起眼的部件,竟然也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人机工程学”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比如驾驶舱的布局、仪表的设计,以及如何让飞行员在长时间飞行中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这让我意识到,飞行器设计并不仅仅是冰冷的机械工程,更是将人类的需求和舒适度也纳入考量的重要环节。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飞行器,都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的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