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白金版)

中国美术史-(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美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书法
  • 艺术
  • 白金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
ISBN:9787562465683
商品编码:1384018574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美术史-(白金版)
作者:王树良,张玉花
定价:28.0
出版社:重庆大学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2465683
印次: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史(白金版)》是一套专为艺术考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课考试获取高分而编写的考试备考用书。在编写思路上,我们本着“一切为方便考生考取高分”的宗旨进行:梳理重点必考知识点:摒除一般艺术类基础史论参考书目或指定教材复杂冗长的叙述,综合汇编所有考试教材重点的、必考的知识点。

  目录
一 史前及先秦美术
名词解释
1.彩陶
2.黑陶
3.原始瓷器
4.新石器时代彩陶主要类型及特征
5.舞蹈纹彩陶盆
6.人面鱼纹彩陶盆
7.庙底沟型彩陶
8.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9.金有六齐
10.青铜礼器
11.失蜡法
12.司母戊大方鼎
13.四羊方尊
14.毛公鼎
15.莲鹤方壶
16.战国帛画
17.甲骨文
18.岩画
19.红山玉雕龙
20.比德说
简答辑要
1.简述中国史前美术的发展概况
2.简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3.请简述中国原始美术中的岩画代表及艺术特点
4.简述原始彩陶的代表类型
5.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特点
6.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特点
7.筒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特点
8.简述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
9.简述夏商周时期建筑发展情况
论述专项
1.原始人的石器制造与发展过程,对你理解美术起源有哪些启示?
2.列举你喜欢的两件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并说明理由
3.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期?每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二 秦汉美术
名词解释
1.秦代陶塑兵马俑
2.击鼓说唱俑
3.霍去病墓石刻
4.循石造型
5.画像石
6.秦汉画像砖
7.汉代瓦当
8.釉陶
9.马踏飞燕
10.汉代铜灯
11.长信宫灯
12.汉代铜镜
13.汉代帛画
14.高颐阙
简答辑要
1.简述秦汉美术发展的概况
2.请筒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3.简述秦汉建筑的发展成就
4.简要论述汉代墓室壁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是什么?
5.请简述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论述专项
试论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名词解释
1.昙曜五窟
2.孝子画像石棺
3.昭陵六骏
4.娄叡墓壁画
5.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6.本生故事画
7.《鹿王本生故事图》
8.《女史箴图》
9.《洛神赋图》
10.《列女仁智图》
11.《游春图》
12.《历代帝王图》
13.《虢国夫人游春图》
14.《挥扇仕女图》
15.《捣练图》
16.《五牛图》
17.《江帆楼阁图》
18.顾恺之
19.戴逵
20.张僧繇
21.曹衣出水
22.吴带当风
23.吴带曹衣
24.周家样
25.迁想妙得
26.以形写神
27.传神论
28.书画同源
29.谢赫与《画品》(又名《古画品录》)
30.《画山水序》
31.谢赫“六****
3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3.《历代名画记》
34.“二王
35.癫张狂素
36.莲花尊
37.唐三彩
简答辑要
1.简述宁懋石室画像的艺术特征
2.简述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概况
3.简述北魏都城洛阳的建筑特点
4.简述甘肃嘉峪关墓室砖画的艺术特征
5.简述隋唐美术发展的概况
6.简述隋唐五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7.简述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8.简述《历代名画记》的具体内容
9.筒述王维对山水画的贡献。
四 五代宋元美术
五 明清美术
六 近代美术
七 中国综合知识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中国美术史—(白金版)》的具体信息,旨在全面介绍一部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艺术史著作。 --- 书名:《东方意蕴: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艺术流变史》 内容简介: 《东方意蕴: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艺术流变史》是一部力求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朝代更迭下的艺术成就,而是着重于探寻贯穿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范式,旨在揭示中国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哲学思潮以及技术进步,并最终熔铸成其独树一帜的东方气韵。 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的曙光开始,系统梳理了中国艺术的源头活水。我们细致考察了良渚文化的玉器礼制、仰韶文化的彩陶图腾,解析了这些早期符号如何奠定后世艺术的象征基础。随后,篇幅深入到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重点剖析了商周时期狞厉而庄重的礼器美学,探讨了“礼”如何在物质形态上得以固化与彰显,以及这种对“秩序”的追求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线条、构图与空间观念。 进入春秋战国,社会剧变催生了思想的空前活跃。本书将艺术的变革置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关注到,早期雕塑和画像石中开始涌现出对个体生命、世俗生活乃至浪漫主义想象的关注,如楚文化的浪漫诡谲与秦汉时期的雄浑气魄之间的张力,为后世的写实精神与浪漫情怀的交织埋下了伏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佛教艺术的全面传入与本土玄学的兴盛,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与表现手法。本书将着重分析佛教造像如何从异域风格逐步被“中国化”,佛面如何从肃穆威严转向温润内敛的“魏晋风度”。同时,对顾恺之、陆探微等早期绘画理论家的探讨,揭示了“传神写照”等核心美学原则的初步确立过程。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兼容并蓄,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开放。在绘画领域,我们细致梳理了李思训、吴道子等大师的风格差异,分析了“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与“水墨淡雅”的先声。雕塑艺术则呈现出雍容华贵、丰满健美的时代特征。本书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唐代装饰艺术的精湛工艺,如金银器、陶瓷(唐三彩)等,如何共同构建了盛唐气象的物质基础。 宋代,是中国艺术从外向张扬转向内向审美的关键时期。理性精神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艺术的重心从宫廷转向文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地位空前提高。我们深入剖析了范宽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营造,以及马远、夏圭“一角两角”构图对空间意境的极致提炼。陶瓷艺术方面,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审美旨趣,体现了宋人对釉色、质感与“天然去雕饰”的偏爱,是极简主义美学的典范。 元代,在汉族文人遭受压抑的背景下,水墨艺术的“写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张扬。本书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笔墨语言视为对传统规矩的反叛与精神自由的呐喊。他们的艺术不再仅仅是描摹物象,而是成为“胸中丘壑”的直接抒发。 明清两代,艺术进入了成熟而复杂的阶段。明代中早期,学院派与文人画的争锋,以及江南地区工艺美术的精细化发展,构成了艺术景观的主体。晚明时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南北宗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分类与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清代,宫廷艺术(如“如意馆”的集合创作)与民间艺术(如景德镇的彩瓷业)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趋势。本书对“四王”的集大成性,以及石涛、八大山人等“遗民画家”对笔墨的革新与情感的寄托,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 全书的撰写风格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每一章节都基于对大量一手图像资料(包括壁画、碑刻、手卷、册页等)的细致观察与考证,辅以对相关史料的深度解读,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充满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全景图。本书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指南,更是一部解码中国文化心理与审美哲学的通史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不同时代艺术家们如何以笔墨、刀石、泥土与丝帛,构建起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手感温润细腻,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色彩饱满且过渡自然,即便是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也能得到满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究,文字与图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图像得以充分展现其魅力。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设计者对“经典”二字的理解和尊重。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同好来说,这本书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进行艺术史的定位时,表现出了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对早期岩画的考证,还是对宋元山水画高峰期的精微剖析,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将自己局限在传统的学院派框架内,而是适当地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对古代美学思想、社会结构变迁与艺术风格演变之间关联的探讨,拓宽了我对中国艺术史的认知边界。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每一个关键概念的界定都清晰明了,逻辑链条严密。

评分

坦白说,我对很多艺术史书籍都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在“普及”与“专业”之间难以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但这一本处理得相当高明。它在学术上足够硬核,让专业人士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但在语言表达上却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和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擅长用生动、准确的词汇描绘那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和难以言喻的视觉感受。读到那些描述唐代仕女画中神韵的段落时,我仿佛真的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和情绪,这种将审美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实在令人称道。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大众兴趣的桥梁。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叙事技巧。中国艺术史绵延数千年,横跨不同地域和王朝,如何避免叙述的冗长和混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推进”与“时间轴梳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杂乱的线索变得清晰流畅。例如,在讲述某一时期“创新与保守”的矛盾时,作者能够有效地穿梭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展现出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历史图景。这种非线性的、但又充满内在逻辑的组织结构,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轻松,即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也不会感到疲惫或迷失方向。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最先抓住我的并非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其中对具体艺术家的独特洞察。作者在阐述某个流派或时代风格时,总能精准地切入到几位核心人物的创作心路历程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对艺术家的挣扎、突破与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一时期文人画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笔墨技巧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的精神寄托,将艺术创作与个体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读后让人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息。这种将冰冷的历史与鲜活的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想的穿透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