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亲笔书写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
俞敏洪每天晚上12点之后会坚持写一篇文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全书精选了104篇文章,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俞敏洪的文字有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阅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
或许你正处于看不到未来的焦灼状态中,或许你正自暴自弃以为自己百无一用,或许你正在为现实的残酷而感叹……对于身处这个巨变时代、身心备感压力的每一个人,这本书都会为你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为禁锢的灵魂注入一丝活力,让心有继续前行的勇气,给你一些切实的人生建议与温暖抚慰。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di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1年成立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从中关村二小一间破旧的临建房起步,新东方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大、颇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
老俞亲笔撰写半自传心灵读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说自己在北大chao级自卑的5年,说自己跟创业伙伴的恩恩怨怨,说自己的对亲人的依恋愧疚,说自己面对压力绝处逢生,说自己在缝隙里感受诗意。
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开篇,老俞即旗帜鲜明: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在这本书里,老俞悄悄说给你听:“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我30岁时还是穷光蛋一个。”
如果你的灵魂无处安顿,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果你在现实压力下无法喘息,翻开书,读下去,会有一股力量从你心底长出来。
活着,总能慢慢长大。俞老师的笑容和文字,给你力量,伴你成长。
海报: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人生zi值得珍惜的就是青春时光。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尤其是当我们还身在校园时,一定要做这几件事:
di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di二,要在大学里尽可能地多交朋友,因为你终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般都来自于你的大学;di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注的恋爱;di四,为未来的工作做好打算。未来的工作跟你有多少朋友、跟你的专业知识是相关的。此外,还需要好好掌握一门专业,只要到熟练的程度,再差的专业也一定有人赏识。
我有一个朋友学的是越南语,越南语的确很少用,但中央领导去越南都要带着他,因为他是一流的越南语同声翻译专家。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研究蒋介石,研究了10 年,穷困潦倒。后来美国方面召开了一个中国现代史人物研讨会,他在报告上讲了自己的研究经过,结果下面一个老教授热泪盈眶。下来后一问,这个老教授也在美国研究了30 年蒋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接班人,没想到中国有个“傻瓜”也在研究蒋介石。于是5 万美元奖学金一年,让我同学跟着他在美国读博士生。读完以后老头退休了,他就成为了那个学校的教授。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在纽约长岛买了套小房子,买了辆车娶了个老婆养了条狗。当时他跟我说,俞敏洪你看,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给”我的。
其实,你研究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很喜欢,然后就会有人用你。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这个专业你不太喜欢,但很适合找工作,这要不要学?当然也要学。我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从来没喜欢过英语,当初考英语只是因为数学不行。不喜欢英语是因为我的模仿能力不强。但后来我发现英语成了我生命的工具,因为英语,我在北大当了老师。专业有的时候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你前进。在登山的时候,你会在乎登山杖你喜欢不喜欢吗?不会,你只会在乎能否帮你登上山顶。英语就是我的登山杖,尽管我不是特别喜欢,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山峰就需要这个登山杖。我本来想把自己变成在中国的英语专家前100 位的,后来发现一点戏都没有,因为中国留学生归国的越来越多,有的在国外待了10 年、20 年,回来了怎么看英语水平都比我高。我就只
能缩小范围,开始拼命背单词,结果成为了中国还算不错的英语词汇专家。
除了所学专业外,我们要在大学里多读书。新东方流传一句话叫作“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di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di二就是丰富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我在大学里读了800 本书。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完全不一样。就像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光棍汉相比是更有自信的。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自信地说:“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所以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读书,也一定要到书店去看着那些世界名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在大学里的di二件事情是要尽可能多交朋友。
要交到好朋友首先你要做个好人,要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如果你是个好心的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助你。另外,交朋友尽可能要找比你更加出色的人,他们能够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你。现在在新东方共事的很多优秀人物都是我在过去20 多年里学习的榜样。
在大学的di三件事是用心谈一场恋爱。但谈恋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爱。所谓一心一意地爱,不是说大学里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说一次只能谈一个。要爱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要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为什么我的眼睛充满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当你真的爱上一个人后,要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她你爱她,而不能只放在心里。我在大学就吃亏在只把爱放在心里,怕说出来被别人拒绝。但其实心意zi好还是表达出来,就算被女孩子拒绝了,也能够让她知道你在爱着她。同时你追求她,她也不会不高兴,她回家一定会在日记上写上:“今天又有一个男孩追我咯。”有一年我
去美国,跟一个以前班里很喜欢的女孩以及她的老公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我跟她说:“其实我在大学对你特别有好感。”她当时一拍大腿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谈恋爱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要谈得大度,所谓大度就是说当你爱的人爱上其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度地对她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尽管我的心很疼,但我会祝福你们一路走好。
我始终觉得人在世界上总是有缘分的,世界上zu痛苦的事情就是你还深深爱着她,但她已经不爱你了。但这就是缘分,既然缘分已尽,那就让我们等待下一个缘分的来临吧。在你以后的人生中总会有人爱你,等你一起牵手走向未来的旅程。
青春就是做梦和犯傻
青春是犯傻的同义词,我们很难把老于世故、老奸巨猾这样的词语跟青春连在一起,也很难将正确看作青春的代名词。也许,青春zu大的shechi就是可以犯傻、可以犯错误!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一起上山唱歌通宵不归,两个男生为了一个女生围着校园一路厮打,为了写出一首好诗咬断一堆铅笔,全班同学跳贴面舞被学校点名批评,这些都是我们的青春记忆。我在大学时曾帮一个女生扛包,上火车我给她扛包,下火车给她扛包,后来发现这个女生跟另外一个男生在散步。我就问这个男生是谁,她说是我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有男朋友还让我帮忙扛包?她说要让男朋友休息一下。我们班的另一个男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在女生宿舍前拉小提琴,结果被泼了一盆洗脚水。这些犯傻的行为,也许就是青春的形象描绘。
青春没有后悔。如果我们计算好了,能从一个人身上得到什么,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计算型的人物,而计算型的人物等同于老奸巨猾,和青春无关。
青春的di二特征就是爱情无悔,爱情纯粹。可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同学的青春没有爱情。很多女生在找男朋友的时候,先计算这个男生是什么家庭出身,到底有多少钱,家庭地位如何。这样计算的女生,跟巫婆差不多,基本上很难说跟青春有关。青春是一种脱离世俗的真爱,当男生看上女生,或者女生看上男生,不管她是灰姑娘,还是红姑娘,不管他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你都全身心去爱,不顾一切去爱,而他/她的背景,只是那一缕云淡风轻,这就是青春的爱情。
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你先计算,然后按照计算的标准去寻找爱情,常常会是一场错误。《红楼梦》里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我觉得恰恰是对计算爱情和计算人生的批判。像我这样的人,在大学的时候如果用计算的眼光看,是没有女生会看上我的。我在大学的时候,家里一穷二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知识一片空白,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一无所长。而且我长得还非常的土,马云尽管长得难看,但是都比我还洋气一点。
青春的di三个特征,是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地交往一生中zu好的朋友和同学。大家可能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是以新东方为背景拍的,那个电影中的角色之一成冬青是以我为原型创作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weiyi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三个哥们儿,从大学开始,一起变成朋友,zi后一起创业,zi后不断为了公司发展,打打闹闹,一起共同努力,让公司成功上市。在现实中,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里面的另外两个人物就是新东方的徐小平和王强,他们都是我在大学时代交到的zu好的朋友。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在一起共同干事业,所以我们的青春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大学的时候,如果说你跟宿舍同学打了架,就一辈子不再理睬,这是失去青春的标志。因为青春就是,不管为了什么打架——为了利益打架,为了女朋友打架,为了分数打架,为了虚荣打架,但打完架后,哥们儿还能在一起抱头痛哭,那才是真正的青春。在大学的时候,我跟宿舍同学无数次喝醉了酒,为了自己的成绩落后,为了自己生命的卑微,为了自己被看不起而抱头痛哭,互相鼓励着一直到能够坚强地抬起自己的头颅。所以,在我的生命中,到今天依然拥有青春时代的朋友。
青春其实跟三个“想”有关——理想、梦想和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且探索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的青春就开始成熟了。当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你就会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一点,我在小时候就学会了,所以我在16岁开始高考,di一年失败,di二年失败,坚持考了di三年。我的理想中,并没有北京大学,但是我zi后进了北京大学,因为我坚持了自己必须上大学的理想,知道在农村没有广阔天地,也不可能大有作为。
柳传志先生追逐自己梦想的时候,已经是40岁的年龄。大多数40岁的人,都已经习惯于习惯的生活,抛弃一切去追逐梦想是不容易的,尤其在80年代那种国家体制非常顽固,个人梦想极其压抑的情况之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勇气,主动丢掉铁饭碗,zi后柳传志创造了伟大的联想,创造了联想电脑走向世界的奇迹。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你还能坚持梦想,你才能把自己叫作伟大,你才能把自己叫作生命的榜样,青春的榜样。
青春跟年龄没有任何关系,有的人在16岁、20岁的时候,青春已经死亡,他对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期待,也不再具有奋斗精神。有的人到了80岁以后,依然具有青春的色彩,在思考未来的生命到底应该怎么过。杨振宁教授到了82岁还结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青春洋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期待。有一次,我跟杨振宁教授在一起吃饭,他依然在设想,未来的20年,到底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为教育做些什么。他正在设想成立一个杨振宁基金,为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提供资金上的帮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才叫作青春。所以,一个90岁的老头,依然拥有青春。
青春就是拥有热情,相信未来。中国诗人食指所写的一首诗,就叫《相信未来》,zu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俞言俞语
骆驼能在沙漠中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学业如此,事业如此,人生也如此。
在大学里,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你非常喜欢的女生,要勇敢地向她表白,不必考虑自己的相貌和出身,即使追不到,zi起码也能使她在你功成名就时后悔一下。
变革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使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女生的微笑。
做一个有诗意的从容生活的人,享受平凡日子给自己带来的美好。
一个人的成长有两个条件: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生命的热情永不熄灭。
无论你处于多么卑微的状态,只要你有了梦想,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是“受到鼓舞”那么简单。在我拿到它之前,我正处于一种特别低谷的状态,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未来也一片茫然,甚至有些自我否定。市面上类似的心理自助类书籍也看过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空洞,要么就是理论性太强,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说教,让人觉得不接地气。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接地气”的语言,去触碰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那些真实感受。书里有很多关于“绝望”的描写,但并不是那种让人更加沮丧的渲染,而是非常客观地呈现了绝望的种种面貌,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然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非常巧妙地,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这份绝望,去理解它,甚至去从中发现一些细微的“希望”的火种。这些“希望”可能很微小,可能很不起眼,但作者用她的智慧,把它放大,让你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依然存在着转机。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强行推着往前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困境,不再是一味地逃避或自责,而是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的非常独特,也特别吸引人。它不像很多心理学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一堆理论名词,或者用非常学术化的语言来论述。这本书的语言,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或者是在写日记。它非常贴近生活,也非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当我读到书里那些关于“迷茫不安”的描写时,我感觉作者好像真的能洞察到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那些关于青春期特有的困惑,关于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关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甚至是那些偶尔冒出来的、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想法,都被作者写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揭示这些“迷茫”之后,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抱怨或消极的情绪里,而是非常巧妙地,用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寻找希望”。这种“希望”并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宏大的目标,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存在于我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之中。书里有很多关于“勇敢前行”的例子,这些例子没有惊天动地,但却非常真实,非常有力量。它让我明白,勇敢,不一定是去挑战不可能,而是在明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继续迈出下一步。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一段相当灰暗的时期,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黑白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也找不到任何前进的动力。市面上关于励志、关于心理自助的书籍我都尝试过不少,但总觉得那些内容要么过于空泛,要么就太过于说教,读完之后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问题。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或者虚张声势的口号来“激励”我,而是用一种极其真诚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不安”。书里的文字,就好像是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的出口,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困境。作者并没有回避“绝望”的真实存在,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和理解的态度去呈现它,然后,更重要的是,她(他)开始引导读者,如何在这些“绝望”的缝隙中,去发现那些微弱却闪烁的“希望”之光。这种引导不是强迫,而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去重新审视自己,去认识自己,然后,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真正的“成功”,并不是达到某个宏伟的目标,而是在每一个“艰难的日子”里,都能找到那么一点点让自己继续“勇敢前行”的力量。
评分坦白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反应是:“又一本关于成功的书。”我一直觉得,那些所谓的“成功学”课程或者书籍,很多时候都过于强调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我总觉得,成功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复制的模式,而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持续的成长。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成功学”的固有印象。它并没有给我灌输那些“一夜暴富”、“登顶巅峰”的虚幻目标,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探讨“勇敢前行”的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旅程,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书里有很多关于“艰难的日子”的描述,这些描述非常真实,也非常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和失落,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却又坚定的力量,去告诉我们,即使在这些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内心的力量,去继续向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秘籍”来让我们变得多么“成功”,而是能够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一切。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我是带着点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成功学激励”这些字眼,在市面上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套路,是鸡汤。但是,当我翻开它,读到第一个章节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完全变了。作者并没有上来就给你灌输大道理,也没有用空泛的口号来“激励”你。相反,他(她)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娓娓道来一个过来人的故事,或者是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其实你并不孤单。书里那些描绘的“迷茫不安”的场景,感觉就好像是我的内心独白被写了出来一样。那些关于青春期特有的困惑,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关于人际关系的疏离,关于自我价值的怀疑,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紧锁的心门。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在那些文字中寻找共鸣,寻找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这本书不像很多励志书那样,告诉你“你要怎么做”,而是让你先“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看见自己曾经的脆弱,然后,才开始引导你如何去接纳,去转化,去一步步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以后就立刻热血沸腾,想要去征服世界的书,而是一种更温和,但更有力量的陪伴,让你在每一个“艰难的日子”里,都能找到那么一点点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