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成长,父母更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哈佛高材生之父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中国父母分享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育,并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刘墉娓娓道来,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样,用温和亲切的话语与孩子谈成长、处世、谈人生、谈沟通,谈读书,谈做人,与父母探讨爱育、亲子关系的真谛与实践方法。从这套书中,父母读者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新型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快乐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D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谈爱育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给孩子爱的机会4
别用爱把孩子淹死8
大胆说声“我爱你” 13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17
处罚的艺术22
孟母该不该三迁?26
放孩子飞吧!30
妈妈,请别看34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38
无违与无劳42
小心攀上“断背山” 45
爱他!少骂他49
给儿子:在风雨中成长
食色性也54
据理力争57
悲悯的情怀60
我们都是“人” 63
在风雨中成长66
手足之情69
给女儿:寻个人生的大梦
爸爸总等你归来74
只因为我看到77
使人惊艳81
会另一种算术的女生85
寻个人生的大梦90
你懂不懂得爱94
你是豌豆公主吗?98
小心怪叔叔102
两个男人的战争107
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好像能独立,心理上却不够成熟,搞不好每天早上还需要爸爸妈妈叫起床、送上学,矛盾也就产生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青春期的孩子碰
上更年期的妈妈,天下就不太平了。”
说来说去,这个不公平,全是激素搞的鬼。一边是雄性激素增加了,一边是雌性激素减少了;一个是准备登上人生舞台大显身手,一个是准备退到舞台后面休养生息。于是一上一下,在小小的舞台入口狭路相逢,产生了冲突。《最后的吟游诗人:失语时代的情感回溯》是一部极其细腻、充满忧郁美感的文学作品。它讲述的不是跌宕起伏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努力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情感片段”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探讨的主题却是极度现代的——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的“人设”与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的巨大鸿沟。我特别喜欢主角通过收集老照片、重访旧地来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有些辛辣的苦涩,但回味却悠长而温暖,让你感受到一种虽身处喧嚣,却依然坚守内心纯粹的勇气。它让人重新珍视那些不被记录、不被点赞的日常瞬间,因为那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底色。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都在教你“如何做个好父母”,那么《沉默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在家庭中的艺术重构》则彻底颠覆了我对“沟通”的理解。它没有提供任何生硬的口号或快速见效的技巧,而是引导你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防御机制和无意识的评判系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层次”的划分,原来我一直以为的“听”,很多时候只是在等待反驳的机会。这本书要求读者慢下来,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接纳孩子(以及伴侣)表达出的每一个情绪“信号”,而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内在疗愈,我发现,当我停止对孩子进行“修正”,而是纯粹地“看见”他时,我们之间的张力奇迹般地消失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感悟的“心法秘籍”。
评分简直是本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幻史诗!《星际回响:第九次文明大坍缩》的想象力简直是突破天际。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充斥着激光和飞船大战的俗套叙事,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自洽的宇宙社会学模型。角色的塑造,尤其是那些跨越了数个光年、经历了数个生命周期的“观察者”,他们的心境变化和对存在的哲学思辨,实在太有味道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梳理书中提出的“熵增与意识的对抗”这一核心理论,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让人欲罢不能。与其说这是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部写给未来人类的寓言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而最终的答案,往往是关于人性最原始的拷问。作者对时间尺度的拿捏极其精准,从宏观的星系运动到微观的神经信号,都处理得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时间的灰烬:失落文明的挽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考古挖掘工具,层层剥开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往事。我尤其佩服他对那些早已化为传说中城市的细节描绘,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质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在所珍视的一切,在数千年后又将以何种面貌示人?书中对技术与道德困境的探讨尤为深刻,那些古老文明的兴衰,无一不伴随着他们对自身创造力的反思与迷失。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历史的厚重,而是一种对当下紧迫感的清晰认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命运的镜子,用别人的“过去”来警醒我们的“现在”。那种对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细腻捕捉,让人在磅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能感受到涓涓细流般的温情与哀愁。
评分这本《数字炼金术:信息时代的思维重塑》绝对是技术极客和人文思想家碰撞出的火花!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探讨了数据洪流对我们认知边界的侵蚀与重塑。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编程或算法的书,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后现代哲学论著。书中对“意义”如何在算法的筛选下被量化、被异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注意力黑洞”的章节,它不再仅仅是批评,而是提供了一套反制的心智模型,教我们如何在信息茧房中搭建自己的“思维瞭望塔”。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经常停下来,结合自身经验去消化吸收,但那种被拓宽的思维边界感,是阅读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屏幕的关系,并开始有意识地“设计”我的信息输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