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
作者:施兆鹏主编、黄建安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0-08
适用专业:园艺、农学
奖项:2005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
ISBN:978-7-109-14785-0
开本:16
页数:294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评茶基础知识
第一节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第二节 茶叶扦样
第三节 评茶用水
第四节 评茶程序
第二章 茶叶品质形成
第一节 茶叶色泽
第二节 茶叶香气
第三节 茶叶滋味
第四节 茶叶形状
第三章 茶叶品质特征
第一节 绿茶品质特征
第二节 黄茶品质特征
第三节 黑茶品质特征
第四节 青茶(乌龙茶)品质特征
第五节 白茶品质特征
第六节 红茶品质特征
第七节 再加工茶品质特征
第四章 茶叶标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茶叶标准
第三节 茶叶标准样
第四节 茶叶标准的制定
第五章 茶叶感官审评
第一节 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第三节 毛茶审评
第四节 精茶审评
第五节 再加工茶审评
第六节 评茶术语
第七节 评茶计分
第六章 茶叶物理检验
第一节 法定物理检验
第二节 一般物理检验
第七章 茶叶化学检验
第一节 特定化学检验
第二节 一般化学检验
第三节 茶叶农药残留检验
第四节 重金属检验
附录
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
GB/T 13738.1—2008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08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4456.2—2008 绿茶 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
GB/T 21726—2008 黄茶
GB/T 22291—2008 白茶
GB/T 18745 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 9833.3—2002 紧压茶 茯砖茶
GB/T 21733—2008茶饮料
《茶叶审评与检验》经过1979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修订后,现在进入了第四版修订。
本次修订扩大了修订队伍,参加编写的学校有湖南农业大学(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主编由施兆鹏教授担任,副主编由黄建安教授担任。本次修订结构上未作大的更动,有些章节技术较规范,并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因此内容上未作大的修改,只是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鉴于目前全国茶叶实物标准向茶文字标准过渡的时期,因此把原茶叶标准样和茶叶检验标准两章合并,第七章茶叶化学检验中,增加茶叶农药残留检验和重金属检验两节。附录中选录了一些茶叶产品和茶相关标准,以便查阅。并适当增加一些茶外形彩色照片。
我对茶叶的兴趣始于它的历史文化,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要真正欣赏茶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审评方法。这本书,恰好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钥匙”。它系统地介绍了茶叶审评的各个方面,从茶叶的分类、采摘,到加工、储存,再到最后的审评环节,环环相扣,内容详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干茶”审评的讲解,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匀整度来判断茶叶的品质,这让我明白,即使在冲泡之前,茶叶就已经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信息。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我购买的茶叶,发现自己能够发现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例如,有些茶叶的条索看起来很粗糙,或者色泽暗淡,而书中的解释让我明白,这可能意味着茶叶的嫩度不够,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基于科学原理的分析,让我对茶叶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深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一步步解开茶叶品质的谜团。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扎实的专业内容所吸引。作为一名对茶叶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讲解茶叶审评方法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的期望。书中关于茶叶的各项审评指标,例如“汤色”、“香气”、“滋味”等,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汤色”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汤色的颜色,还深入地分析了汤色的清澈度、明亮度、以及可能出现的“油花”等细节,并且解释了这些细节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联。这让我明白,原来茶叶的汤色,并非是随意而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品饮茶叶时,仔细观察汤色,并且对照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发现自己能够辨别出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微差别。这种基于科学的观察方式,让我的品鉴体验更加深入和有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精湛的艺术家,在我面前描绘茶叶的内在美,让我能够用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弥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大空白。作为一名普通的茶叶爱好者,虽然我平日里也喜欢购买和品饮一些茶叶,但对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如何进行专业的审评,却一直知之甚少。我总觉得,市面上茶叶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而我却缺乏一个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好坏。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实用的指导。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茶叶审评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要领。书中对于茶叶的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各个方面的审评标准,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并且提供了量化的指标和对比。这让我明白,原来茶叶的审评并非是主观的感受,而是有其客观的依据和科学的流程。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识别茶叶中可能存在的“异杂味”,以及如何评估茶叶的“耐泡度”,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非常有价值。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茶叶,虽然冲泡出来看起来不错,但总觉得味道有点怪,或者冲泡几次后就索然无味,而这本书就给了我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基础和判断方法。我开始尝试着运用书中的审评方法,对家里常喝的几种茶叶进行对比品鉴,发现自己能够辨别出更多细微的品质差异,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茶叶价格会更高,品质会更好。这种知识上的进步,让我对茶叶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有信心去探索更多优质的茶叶。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茶叶审评的技术细节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致和科学的方式,解释了每一种感官指标背后的原理。比如说,关于茶叶香气的描述,书中就区分了“毫香”、“嫩香”、“花果香”、“菌花香”等多种细微的差别,并且详细说明了这些香气是如何产生的,与茶叶的品种、采摘季节、加工工艺有着怎样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所说的“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的体现。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如何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进行全方位的审评,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家中冲泡一些茶叶,然后认真地观察茶汤的颜色、清澈度,用鼻子去捕捉细微的香气变化,用舌尖去品味不同层次的滋味,甚至是用指尖去感受茶叶的条索。这种有意识的、有方法的审评,让我的品饮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以前觉得“差不多”的茶叶,在经过细致的审评后,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质。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茶叶审评,绝非是“好喝”与“不好喝”这样简单的二分法,而是一门需要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学问。它教会了我如何客观地评价茶叶的品质,如何识别茶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叶。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品鉴技能的提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茶叶。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茶叶行业的朋友,我深知一本优质的茶叶审评书籍的重要性。市面上的茶叶种类繁多,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来辨别优劣。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审评方法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茶叶品质的标尺。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茶叶的审评原理,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评技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感官审评”的详细阐述,它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维度,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全方位评估,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评分标准。这让原本略显神秘的茶叶审评,变得触手可及。我曾经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对几种不同产地的茶叶进行审评,发现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我以前以为只要是“绿茶”就都是一个味道,但通过书中的指导,我学会了辨别不同绿茶之间细微的香气和滋味差异,从而能更准确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茶评师,在我耳边细语,教会我如何去“听”茶叶的声音,“读”茶叶的表情。
评分作为一名热爱品茶多年的消费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指导我如何更专业地鉴赏茶叶的书籍。市面上关于茶叶的介绍很多,但大多偏向于历史文化或者简单的品饮技巧,真正能触及“审评”核心的书籍却不多见。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非常科学和系统的角度,阐述了茶叶的审评标准和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香气”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将茶叶的香气细分为多种类型,并且详细解释了不同香气来源和形成机制,让我了解到,原来茶叶的香气可以如此丰富和微妙。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去分辨不同茶叶的香气,比如“毫香”、“花香”、“果香”等等,感觉自己的嗅觉变得更加灵敏,也更能捕捉到茶叶的细微之处。此外,书中关于“滋味”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描述“甜”、“苦”、“涩”这些基本味觉,还引入了“鲜爽”、“醇厚”、“浓烈”等更具描述性的词语,并且解释了这些味觉是如何与茶叶的内含物质相关联的。我现在在品茶时,会更加注重对滋味的细致感受,尝试去体会茶叶在舌尖上的变化,以及它带来的回甘和喉韵。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我面前解剖茶叶,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它内在的奥秘。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如何科学地品鉴和评价茶叶,一直充满好奇。我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文章和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茶叶审评的严谨和精妙。书中对茶叶的每一个审评维度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比如在描述“滋味”时,它不仅区分了“鲜爽”、“醇厚”、“甘甜”,还进一步解释了这些滋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不同茶类中的表现形式。我以前总是凭感觉去形容茶的滋味,现在我能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表达,并且知道这些术语背后的科学依据。书中的审评流程也非常清晰,从干茶的外观到冲泡后的叶底,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叶底”的描述,它告诉我如何通过观察冲泡后茶叶的舒展程度、嫩度、色泽来判断茶叶的品质,这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审评方式。我开始在每次品茶时,都会仔细观察叶底,并对照书中的图片,逐渐学会了如何解读这些“沉默的语言”。这种系统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对茶叶的品鉴能力,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品茶者,更开始尝试成为一个能够理解和欣赏茶叶深层内涵的“鉴茶者”。
评分我一直对茶叶的品质有很高的追求,但也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感到困扰。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打开了通往茶叶品质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技巧。书中对茶叶审评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从茶叶的外观、汤色、香气,到滋味、叶底,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香气”的章节,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香型的名称,还深入分析了这些香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茶叶的品种、产地、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去捕捉不同茶叶的细微香气变化,发现自己对香气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茶叶会有“兰花香”、“蜜香”或者“炒米香”。这种对感官体验的深度挖掘,让我对茶叶的欣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此外,书中关于“滋味”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区分“鲜爽”、“醇厚”、“甘醇”等不同的滋味,以及如何评估茶叶的回甘和喉韵。我现在在品茶时,不再仅仅是“喝”,而是开始“品”,去感受茶叶在口中留下的丰富层次和持久的余韵。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茶叶的品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喝”与“不好喝”,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体系。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茶叶有着深厚感情,却又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来说,无异于一本“百科全书”。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品鉴茶叶,但总是感觉差了点什么。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立刻被其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所吸引。书中关于茶叶审评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解,并且配有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汤色”的描述,它不仅区分了“绿”、“黄”、“红”、“褐”等不同的汤色,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汤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茶叶的品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以前我只是笼统地认为茶汤颜色好看就行,现在我明白了,汤色的清澈度、明亮度,甚至“有油花”与否,都蕴含着关于茶叶品质的重要信息。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仔细观察我正在品饮的茶汤,发现自己能够辨别出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种基于科学分析的品鉴方式,让我对茶叶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品质层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师,在我耳边低语,教会我如何去“读”懂茶叶的语言。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作为一名对茶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籍。平日里,品饮茶叶更多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去感受那份香气、滋味和汤色。然而,随着接触的茶叶种类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觉得需要一种更专业、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茶叶的内在品质。这本书,无疑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宝藏”。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识所折服。从茶叶的起源、历史,到各种茶类的基本特征,再到关键的审评环节,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行业。尤其是在介绍不同茶叶的审评标准时,书中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图表,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品饮过的茶叶,对照书中的描述,仿佛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过去的很多疑问都得到了解答,甚至对一些茶叶的品鉴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绿茶“鲜爽”二字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包括鲜叶的嫩度、加工工艺中的杀青程度等等,让我明白“鲜爽”并非一句空洞的赞美,而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更加注重审评时的每一个细节,不再仅仅关注茶汤的颜色是否诱人,而是开始留意它是否具有“清亮”的光泽,滋味是否“醇厚”,回甘是否“持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师,在我耳边低语,教会我如何去“听”茶叶的声音,如何去“感受”它的灵魂。
评分可以的可以的!好不容易搞到这本书
评分可以的可以的!好不容易搞到这本书
评分不错
评分可以的可以的!好不容易搞到这本书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可以的可以的!好不容易搞到这本书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