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

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布鳳琴 著
圖書標籤:
  • 園林樹木
  • 樹木識彆
  • 植物圖鑒
  • 園藝
  • 景觀設計
  • 園林綠化
  • 植物學
  • 科普
  • 園藝百科
  • 植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16571
商品編碼:1471278971
齣版時間:2014-09-01

具體描述

作  者:布鳳琴;宋鳳 等 著 定  價:55 齣 版 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頁  數:312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2216571 常綠喬木
1. 遼東冷杉/1
2. 紅皮雲杉/2
3. 白杄/3
4. 青杄/4
5. 綠粉雲杉/5
6. 雪鬆/6
7. 日本五針鬆/7
8. 華山鬆/8
9. 白皮鬆/9
10. 油鬆/10
11. 黑鬆/11
12. 樟子鬆/12
13. 赤鬆/13
14. 北美短葉鬆/14
15. 杉木/15
16. 柳杉/16
17. 側柏/17
18. 美國香柏/18
19. 日本扁柏/19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我國常見以及應用雖少但錶現良好的園林樹木300種(種及個彆錶現優良的雜交種),加上變種、變形、品種共計566種,隸屬於64科、145屬。從園林應用的角度,按照習性分為常綠喬木、落葉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常綠木質藤本、落葉木質藤本六類。每個樹種主要包括種名、科屬、學名、産地、識彆特徵、生態習性、園林應用,並與相近種進行辨析,其中生態習性采用直觀性強的圖例錶達。本書圖文並茂,每個樹種精選瞭樹形、葉、花、果、芽等各部分的圖片,並從實際需求齣發,注重休眠期即鼕態的識彆特徵,增加瞭枝乾、鼕芽、葉痕、枝髓等特徵圖片,便於讀者可以在不同時期認知、鑒彆。
本書是作者多年實踐及教學工作經驗的成果總結,是園林設計、園林施工、工程監理及園林行業其他相關人員、植物愛好者等的實用工具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實習指導書。

探索生命的垂直維度:一份關於城市森林與自然美學的深度解讀 城市的喧囂中,我們渴望一抹綠色,一種寜靜,一種與自然親近的連接。蔥鬱的樹木,不僅是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更是承載著生命力的奇跡,是生態係統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並非一本簡明的識彆指南,而是一次關於城市園林樹木的深度探索,它將帶領讀者超越簡單的“認葉識枝”的層麵,深入理解這些生命是如何在人類創造的環境中生長、演化,並為我們帶來何種價值。 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城市綠地、公園、街道、庭院中常見的樹木,但我們關注的並非它們的科屬分類或形態特徵的列錶,而是它們所蘊含的豐富故事和深刻意義。從巍峨挺拔的喬木到婉約秀麗的灌木,從四季常青的針葉樹到絢爛多彩的落葉樹,每一個物種都擁有其獨特的生存策略、生態適應性和文化象徵。本書將以更加宏觀和人文的視角,揭示它們在城市生態係統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共同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第一章:城市森林的脈絡——樹木的生命故事與城市化的交響 在這一章,我們將深入探討樹木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生存智慧。城市並非是樹木的天然棲息地,高樓林立、土壤闆結、空氣汙染、水資源分配不均等都是它們麵臨的嚴峻挑戰。然而,正是這些挑戰,造就瞭許多城市樹木獨特的適應性。我們會追溯一些常見園林樹木的起源,它們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馴化、引種,並最終融入到我們身邊的綠意之中。 我們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樹木如何應對城市環境的壓力:它們如何通過改變根係分布來適應有限的空間,如何通過調整葉片結構來減少水分蒸發,如何如何在高強度光汙染和噪音乾擾下依然努力生長。我們會探討不同樹種在城市微氣候調節中的作用,例如它們如何吸納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如何通過蒸騰作用降低環境溫度,如何成為阻擋城市熱島效應的天然屏障。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反思城市發展與自然共生的關係。在一個高度人工化的環境中,樹木的存在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載體,為鳥類、昆蟲等提供瞭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它們是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娛樂和精神慰藉的空間。我們將從這個角度齣發,探討如何纔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這些城市的生命,如何纔能讓我們的城市森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第二章:四季的色彩變奏麯——樹木的生命周期與自然節律的解讀 樹木的一生,是一部關於生命周期、季節變化和自然節律的宏偉史詩。本書將不再簡單地列舉樹木的開花、結果時間,而是深入剖析它們在不同季節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和生命活力。 春天,當我們看到沉寂瞭一鼕的枝頭冒齣嫩綠的新芽,那是生命復蘇的信號。我們將探討不同樹種的萌發機製,它們如何積纍能量,如何感知春天的溫暖,以及它們如何以不同的速度和姿態迎接新一輪的生長。我們將欣賞那些早春開花的樹木,如迎春、連翹,它們以明黃的色彩點亮沉寂的大地;也會描繪那些在晚春怒放的,如櫻花、海棠,它們層層疊疊的花瓣如雲似霞,是短暫而絢爛的生命禮贊。 夏天,樹木進入瞭最為繁茂的時期。濃密的樹冠提供瞭陰涼,過濾瞭烈日。我們將探究樹木如何最大化地進行光閤作用,如何有效地儲存能量。我們會關注那些夏天開花結果的樹木,例如那些為城市提供美味果實的桃樹、李樹,或者那些以其獨特花型和香氣吸引傳粉者的樹木。我們將理解樹木在夏天如何為城市帶來清涼,它們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直接貢獻。 鞦天,是樹木展現其色彩絢爛的季節。從金黃到火紅,從橙紅到棕褐,落葉樹的葉片在告彆枝頭前,演繹著一場華麗的告彆演齣。我們將深入探究葉片變色的生理機製,例如葉綠素的分解、類鬍蘿蔔素和花青素的顯現。我們將欣賞楓樹的火焰紅,銀杏的璀璨黃,以及其他各種落葉樹種在鞦日畫布上的揮灑。鞦天也是收獲的季節,我們將關注那些鞦季結果的樹木,它們的果實不僅為野生動物提供瞭食物,也為人類帶來瞭自然的饋贈。 鼕天,盡管許多落葉樹卸下瞭它們的外衣,但樹木的生命並未因此停止。它們在沉睡中積蓄力量,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我們將關注那些在鼕天依然保持翠綠的針葉樹,例如鬆樹、柏樹,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為鼕日的城市帶來一絲生機。我們將探討樹木在鼕天如何抵禦嚴寒,它們的枝乾結構、休眠機製如何幫助它們度過最艱難的時期。我們也會欣賞那些在鼕天依然能提供觀賞價值的樹木,例如那些枝乾形態優美、或者帶有越鼕果實的樹種。 第三章:人與自然的對話——樹木的文化意蘊與城市美學的重塑 樹木並非僅僅是自然的存在,它們與人類的曆史、文化、情感緊密相連。本書將從人文的視角齣發,探索樹木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和豐富我們的城市美學。 自古以來,許多樹木就被賦予瞭特殊的文化寓意。例如,鬆柏象徵著堅貞不屈,梅花代錶著傲骨淩寒,桂花寓意著高貴吉祥。我們將追溯這些文化符號的來源,探討它們如何在園林設計、文學藝術、民間習俗中得以體現。在城市園林中,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樹木被賦予瞭特定的功能,它們不僅是植物本身,更是承載著人類的情感寄托和價值追求。 我們將深入分析樹木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如何選擇閤適的樹種,纔能在不同的季節提供不同的視覺體驗?如何通過樹木的搭配,營造齣疏朗有緻、層次分明的空間感?如何利用樹木的形態、色彩、紋理,來提升城市空間的藝術品味?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樹木在城市美學中的作用,它們如何與建築、水體、雕塑等元素相互配閤,共同構成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畫捲。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樹木與社區文化、居民生活的緊密聯係。一棵老樹,可能承載著一個社區的曆史記憶;一片林蔭,可能是鄰裏們休閑交流的場所。城市綠地中的樹木,也成為孩子們探索自然、認識生命的重要課堂。本書將呼喚人們更加珍視身邊的樹木,將它們視為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通過積極的參與和互動,共建更美好的綠色傢園。 第四章:守護生命的綠色衛士——城市樹木的保育與可持續發展 然而,再美好的生命也需要嗬護。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樹木的生存環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最後一章,將重點關注城市樹木的保育與可持續發展。 我們將探討城市樹木麵臨的主要威脅:病蟲害的侵擾、不當的修剪、環境汙染的纍積、以及因城市擴張而導緻的生存空間減少。我們將以科學的視角,講解如何識彆常見的樹木病蟲害,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們也將強調科學修剪的重要性,避免“過度修剪”或“錯誤修剪”對樹木造成的傷害。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呼籲建立一種更加積極的城市綠化和管理理念。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種樹”和“澆水”,而是要將樹木視為具有生命力的個體,理解它們的需求,並采取科學、長效的保育策略。我們將探討城市森林的健康管理,包括土壤改良、病蟲害監測、以及生態補償機製的建立。 本書將倡導公眾參與到城市樹木的保護中來。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成為城市的綠色衛士,從日常的觀察、記錄,到參與植樹活動、舉報破壞行為,都可以為守護城市綠意貢獻力量。我們將鼓勵讀者去瞭解自己所在社區的樹木,去感受它們的生命力,去思考如何纔能讓它們更好地與我們共存。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認識我們身邊的園林樹木。它不隻是關於識彆,更是關於理解、關於欣賞、關於守護。通過深入的解讀和人文的關懷,我們希望能夠喚醒讀者對城市森林的敬畏之心,激發對生命的熱愛,並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城市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綻放齣更多生機勃勃的綠色。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植物學背景知識掌握不深的普通愛好者,我最擔心的就是那些晦澀難懂的拉丁學名和過於專業的術語。然而,這本圖鑒在處理專業信息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親和力。它並沒有迴避專業詞匯,但總能在第一次齣現時,就給齣非常通俗易懂的解釋,或者在注釋中進行補充說明,讓人感覺像有一位耐心的導師在一旁陪伴講解。例如,對於一些復雜的形態學特徵描述,它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將抽象的文字概念迅速轉化為可感知的圖像。再者,它對“鄉土”與“引種”的區分處理得相當到位,這對於理解一個地區的植物多樣性和生態背景至關重要。我發現自己在使用過程中,不僅學會瞭識彆樹木本身,還開始思考為什麼某種樹會齣現在某個特定的城市景觀中。這種由錶及裏的學習過程,讓我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有瞭質的飛躍。它成功地將高深莫測的植物學知識,轉化成瞭一套可供大眾輕鬆實踐和應用的知識工具箱,難能可貴。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那種“野心勃勃”卻又處理得井井有條的編排邏輯。它絕非是簡單地把幾百種樹木羅列在一起,而是似乎暗含著一套深層次的園林設計哲學在裏麵。比如,它會根據樹木的生物學分類、園林用途(如遮蔭、觀花、隔離、骨架樹等)進行分門彆類的組織,讓你在學習識彆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吸收瞭關於“如何應用”的知識。例如,在介紹瞭一些耐修剪的灌木時,作者往往會附帶提及幾種經典的修剪造型案例,這種跨領域的知識串聯,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我過去總覺得植物學知識和園林藝術是兩迴事,但這本書巧妙地搭起瞭橋梁。更令人稱道的是,對於每一種樹木的描述,都深入到其對特定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這對於生活在氣候多變地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不是空泛地介紹特性,而是給齣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在酸性土壤中錶現更佳”或者“需避開午後強光直射”,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體現瞭編撰者深厚的實戰經驗。

評分

這本書在輔助工具和信息索引方麵的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完善。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當我隻記得樹木的一些零星特徵——比如葉子是掌狀的、花是黃色的,或者樹乾有明顯的瘤狀突起——卻不記得它的具體名字時,該怎麼辦。這本書的檢索係統完美地解決瞭這個痛點。它提供的不隻是簡單的拼音或筆畫檢索,而是建立瞭一個多維度的特徵檢索索引,例如可以根據“葉片邊緣鋸齒的類型”、“花序的排列方式”甚至“果實的成熟期”來進行交叉查找,這個設計極其人性化,充分考慮到瞭實際觀察中的不確定性。而且,信息密度控製得非常好,每一頁的信息量適中,不會讓人産生信息過載的焦慮感。當你查找一棵樹時,相關聯的、可能容易混淆的物種也會被提及並進行對比,這種“排除法”的學習過程,極大地提升瞭識彆的準確性和信心的建立。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玩一個精密的偵探遊戲,而這本書就是我的綫索寶庫。

評分

這本圖鑒的排版設計實在是一流的,那種將專業性與實用性完美融閤的質感,讓人愛不釋手。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高清、色彩還原度極高的樹木照片,即便是最細微的葉片脈絡,或者樹皮上那些不經意的斑駁,都清晰可見。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有一次在公園裏看到一棵形態非常奇特的樹,平時光看文字描述根本無法想象它的真實麵貌,但有瞭這圖鑒在手,隻需翻閱幾次,便能迅速鎖定目標。而且,它不僅僅是展示“是什麼”,更巧妙地穿插瞭不同生長階段的對比圖,比如春季的新芽、盛夏的濃蔭、鞦日的變色,甚至鼕季的骨架形態,這對於我們進行全年性的觀察和學習,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裝幀材質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多翻閱幾遍。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色彩的搭配上,無論是背景的留白還是文字的配色,都極其剋製而又恰到好處,既保證瞭視覺的舒適性,又突齣瞭主體內容,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流暢。

評分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便攜性和耐用性也值得稱贊。雖然信息量巨大,但它在尺寸控製上做得非常平衡,既保證瞭圖片和文字的清晰度,又使得我可以輕鬆地將它帶入戶外進行現場比對,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室內學習。書脊的裝訂牢固結實,即便是頻繁翻閱和在戶外光綫下反復查看,也不會齣現鬆散的現象,這對於一本高頻率使用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另外,它在介紹每種樹木的病蟲害抵抗力及常見病害防治上,也給齣瞭非常簡明扼要的提示,這對於那些負責維護小型庭院或社區綠化的朋友來說,提供瞭寶貴的預防性知識。它不僅僅是一本“認識樹木”的書,更像是一本“如何與樹木和諧相處”的生存指南。這種全方位的關照,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作為一本“圖鑒”的初始定位,更像是一本關於城市生態智慧的入門寶典。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評分

服務很不好存在虛假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