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我国常见以及应用虽少但表现良好的园林树木300种(种及个别表现优良的杂交种),加上变种、变形、品种共计566种,隶属于64科、145属。从园林应用的角度,按照习性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常绿木质藤本、落叶木质藤本六类。每个树种主要包括种名、科属、学名、产地、识别特征、生态习性、园林应用,并与相近种进行辨析,其中生态习性采用直观性强的图例表达。本书图文并茂,每个树种精选了树形、叶、花、果、芽等各部分的图片,并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休眠期即冬态的识别特征,增加了枝干、冬芽、叶痕、枝髓等特征图片,便于读者可以在不同时期认知、鉴别。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那种“野心勃勃”却又处理得井井有条的编排逻辑。它绝非是简单地把几百种树木罗列在一起,而是似乎暗含着一套深层次的园林设计哲学在里面。比如,它会根据树木的生物学分类、园林用途(如遮荫、观花、隔离、骨架树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让你在学习识别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关于“如何应用”的知识。例如,在介绍了一些耐修剪的灌木时,作者往往会附带提及几种经典的修剪造型案例,这种跨领域的知识串联,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我过去总觉得植物学知识和园林艺术是两回事,但这本书巧妙地搭起了桥梁。更令人称道的是,对于每一种树木的描述,都深入到其对特定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这对于生活在气候多变地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是空泛地介绍特性,而是给出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在酸性土壤中表现更佳”或者“需避开午后强光直射”,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编撰者深厚的实战经验。
评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便携性和耐用性也值得称赞。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它在尺寸控制上做得非常平衡,既保证了图片和文字的清晰度,又使得我可以轻松地将它带入户外进行现场比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室内学习。书脊的装订牢固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和在户外光线下反复查看,也不会出现松散的现象,这对于一本高频率使用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它在介绍每种树木的病虫害抵抗力及常见病害防治上,也给出了非常简明扼要的提示,这对于那些负责维护小型庭院或社区绿化的朋友来说,提供了宝贵的预防性知识。它不仅仅是一本“认识树木”的书,更像是一本“如何与树木和谐相处”的生存指南。这种全方位的关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图鉴”的初始定位,更像是一本关于城市生态智慧的入门宝典。
评分作为一个对植物学背景知识掌握不深的普通爱好者,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拉丁学名和过于专业的术语。然而,这本图鉴在处理专业信息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亲和力。它并没有回避专业词汇,但总能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出非常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在注释中进行补充说明,让人感觉像有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一旁陪伴讲解。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形态学特征描述,它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迅速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再者,它对“乡土”与“引种”的区分处理得相当到位,这对于理解一个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背景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识别树木本身,还开始思考为什么某种树会出现在某个特定的城市景观中。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让我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它成功地将高深莫测的植物学知识,转化成了一套可供大众轻松实践和应用的知识工具箱,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在辅助工具和信息索引方面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完善。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当我只记得树木的一些零星特征——比如叶子是掌状的、花是黄色的,或者树干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却不记得它的具体名字时,该怎么办。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提供的不只是简单的拼音或笔画检索,而是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特征检索索引,例如可以根据“叶片边缘锯齿的类型”、“花序的排列方式”甚至“果实的成熟期”来进行交叉查找,这个设计极其人性化,充分考虑到了实际观察中的不确定性。而且,信息密度控制得非常好,每一页的信息量适中,不会让人产生信息过载的焦虑感。当你查找一棵树时,相关联的、可能容易混淆的物种也会被提及并进行对比,这种“排除法”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识别的准确性和信心的建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玩一个精密的侦探游戏,而这本书就是我的线索宝库。
评分这本图鉴的排版设计实在是一流的,那种将专业性与实用性完美融合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清、色彩还原度极高的树木照片,即便是最细微的叶片脉络,或者树皮上那些不经意的斑驳,都清晰可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棵形态非常奇特的树,平时光看文字描述根本无法想象它的真实面貌,但有了这图鉴在手,只需翻阅几次,便能迅速锁定目标。而且,它不仅仅是展示“是什么”,更巧妙地穿插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对比图,比如春季的新芽、盛夏的浓荫、秋日的变色,甚至冬季的骨架形态,这对于我们进行全年性的观察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装帧材质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色彩的搭配上,无论是背景的留白还是文字的配色,都极其克制而又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的舒适性,又突出了主体内容,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流畅。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评分服务很不好存在虚假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