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 系列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哲学书籍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 系列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外国哲学
  • 奥维德
  • 爱情哲学
  • 古典文学
  • 西方哲学
  • 名家丛书
  • 爱情
  • 文学哲学
  • 古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彩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342045501
商品编码:14737938352
开本:16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哲思之海:西方古代智慧探微》 目录 前言:思想的火炬,穿越时空的低语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古希腊哲学的黎明 1.1 朴素的宇宙观:从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 1.1.1 万物皆水?泰勒斯的自然哲学 1.1.2 燃烧与变迁:赫拉克利特的“火”与“流” 1.1.3 数量的和谐:毕达哥拉斯的神秘数字 1.2 理性的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体系 1.2.1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诘问与德性伦理 1.2.2 理念的国度: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正义城邦 1.2.3 实践的智慧: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 1.3 思想的流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与怀疑论 1.3.1 快乐的奥秘: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享乐主义 1.3.2 坚韧的灵魂:斯多葛派的理性与顺应自然 1.3.3 宁静的怀疑:皮浪与怀疑论者的质疑 第二章:罗马的回响——理性之光与精神的沉淀 2.1 罗马的哲学基因:斯多葛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2.1.1 沉思与实践:塞内加的道德书简 2.1.2 皇帝的哲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2.1.3 宇宙公民:芝诺的理想与斯多葛学派的根基 2.2 实用主义的智慧:古罗马的法律、政治与伦理 2.2.1 公民的责任:罗马法中的哲学思考 2.2.2 帝国的基石:政治思想的演变 2.2.3 罗马人的美德:从个人修养到社会责任 第三章:中世纪的星辰——信仰与理性的交织 3.1 希腊哲学的复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再发现 3.1.1 经院哲学的曙光: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 3.1.2 综合的巨匠: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3.2 宗教的哲学化:基督教与伊斯兰哲学 3.2.1 信仰与理性: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3.2.2 伊斯兰的智慧:阿维森纳与阿威罗伊的哲学贡献 3.3 哲学与神秘主义:探索内在世界的奥秘 3.3.1 德意志神秘主义:梅斯特·埃克哈特的灵性教诲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光芒——人性的觉醒与世俗的哲学 4.1 人文主义的兴起:对人本身的关注 4.1.1 伟人的肖像:彼特拉克与人文主义的先驱 4.1.2 理想的公民: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4.2 政治思想的革新: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 4.2.1 君王的蓝图: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4.3 科学革命的前奏:对自然世界的探索 4.3.1 宇宙的巨匠:哥白尼与伽利略的科学革命 第五章:近代哲学的巨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话 5.1 理性主义的凯歌:笛卡尔、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 5.1.1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怀疑方法与心灵实体 5.1.2 永恒的崇高: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与伦理学 5.1.3 预定的和谐: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乐观主义 5.2 经验主义的实践:洛克、贝克莱与休谟 5.2.1 心灵的白板:洛克的经验论与天赋人权 5.2.2 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的唯心主义 5.2.3 怀疑的迷雾:休谟的因果论与怀疑主义 5.3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与费希特 5.3.1 批判的巨人: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与道德法则 5.3.2 绝对精神的演进: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哲学 5.3.3 自我意识的超越:费希特的“我”的哲学 第六章:现代思想的脉络——哲学的新浪潮 6.1 存在主义的呐喊: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与加缪 6.1.1 信仰的飞跃:克尔凯郭尔的个体选择 6.1.2 超人与权力意志: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6.1.3 自由的重负:萨特的存在主义与自由选择 6.1.4 荒诞的抗争: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6.2 现象学的洞察: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6.2.1 回归事物本身: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6.2.2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的此在论 6.3 分析哲学的逻辑:弗雷格、罗素与维特根斯坦 6.3.1 逻辑分析的先驱:弗雷格的数理逻辑 6.3.2 逻辑原子主义:罗素的哲学逻辑 6.3.3 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6.4 语言的哲学:索绪尔、乔姆斯基与后结构主义 6.4.1 符号的结构: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 6.4.2 深层语法: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6.4.3 解构的艺术:德里达与福柯的思想 结语:永无止境的求索 --- 前言:思想的火炬,穿越时空的低语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哲学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的探寻。它不是死的书本,而是活的思想,是先哲们在与宇宙、与社会、与内心搏斗时留下的深刻印记。从古希腊先贤对万物本源的追问,到罗马帝国的理性沉思;从教会时代信仰与理性的交织,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重新发现;再到近代理性与经验的碰撞,以及现代思想的多元探索,每一段思想史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旅程。 《哲思之海:西方古代智慧探微》系列,旨在引领读者潜入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哲学海洋,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将一同回顾西方哲学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们的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思考的方向。这并非一次枯燥的学术梳理,而是一次充满启发性的思想冒险,一次对人类智慧极限的致敬。 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先哲的思考,不仅是认识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化我们自身对当下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因为哲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的根本问题。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古希腊哲学的黎明 古希腊,这片孕育了西方文明的土地,也诞生了西方哲学最璀璨的星光。在对神话的超越之后,古希腊的先哲们开始用理性去叩问宇宙的奥秘,探寻万物的本源。他们的思考,为后世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朴素的宇宙观:从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 在理性思维的萌芽阶段,哲学家们试图从自然界中寻找一个最根本的“始基”。 1.1.1 万物皆水?泰勒斯的自然哲学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被誉为“哲学之父”。他大胆地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这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他试图从一个单一的、普遍的物质中解释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在泰勒斯看来,水具有流变、滋养、渗透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可以被看作是万物共有的基本特征。虽然这一观点在后人看来可能幼稚,但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思维开始摆脱神话的束缚,尝试用自然自身的规律来解释自然。泰勒斯不仅仅是哲学家,也是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观察和理性思考,为科学精神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1.1.2 燃烧与变迁:赫拉克利特 与泰勒斯不同,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Ephesus,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75年)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但他更关注的是普遍的“变动”和“生成”。他那句著名的“人两次踏不进同一条河流”道出了其核心思想——万物皆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并非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火”象征着这种生生不息的能量和转型。他强调“对立物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例如白天与黑夜、生与死、冷与热,这些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统一体。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色彩,预示着后世辩证法的发展。 1.1.3 数量的和谐: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of Samos,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95年)及其学派则将数学视为理解宇宙的钥匙。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数字是万物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发现音程的和谐与数字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弦的长度比例决定了音高的不同。他们相信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通过数学来揭示的,数学的和谐性反映了宇宙的内在逻辑。这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在的物理世界联系起来的尝试,为后来的柏拉图等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2 理性的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体系 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哲学的关注点逐渐从自然转向人本身,特别是关于伦理、政治和认识论的问题。 1.2.1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诘问与德性伦理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雅典的伟大思想家,他一生不写著作,而是通过与人对话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被称为“诘问法”(elenchus),他通过不断地提问,揭示对方言论中的矛盾和谬误,从而引导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关于“德性”(arete)的知识,而德性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他坚信“无人有意作恶”,错误源于无知。苏格拉底对灵魂的关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最终因“渎神”和“腐蚀青年”等罪名被判处死刑,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令人尊敬的殉道者之一。 1.2.2 理念的国度: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正义城邦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建立了“理念论”(Theory of Forms),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对永恒不变、完美真实的“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是变动不居、不完美的。他著名的“洞穴寓言”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思想: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而当有人走出洞穴,看到真实的光明和事物时,他们就获得了真正的知识。柏拉图还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理想的“正义城邦”,在这个城邦里,哲学家国王凭借对理念的认识来统治,实现真正的公正。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政治哲学。 1.2.3 实践的智慧: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学生,是另一个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关注经验世界,他提出了“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来解释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强调形式(form)内在于物质(matter)之中,而非独立于物质存在。他开创了逻辑学,提出了三段论推理;在形而上学中,他将“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实体”、“潜能与现实”、“第一推动者”等概念。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eudaimonia)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而实现幸福需要培养德性,尤其是“中道”原则。他强调实践的智慧和对良好生活的追求,为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涵盖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的体系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1.3 思想的流派——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与怀疑论 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希腊化时期涌现出多种关注个体幸福和安宁的哲学流派。 1.3.1 快乐的奥秘: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创立了伊壁鸠鲁学派。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没有超自然的力量干预。他将追求快乐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但这并非指粗俗的肉体享乐,而是指“灵魂的宁静”(ataraxia),即免受身体痛苦和心灵恐惧(尤其是对死亡和神祇的恐惧)的困扰。伊壁鸠鲁提倡简朴的生活,强调友谊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节制欲望和认识世界的真相,可以获得持久的快乐。 1.3.2 坚韧的灵魂:斯多葛派的理性与顺应自然 斯多葛学派(Stoicism)由芝诺(Zeno of Citium,约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62年)创立。斯多葛派认为,宇宙是由理性(logos)支配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理性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强调德性是唯一的善,而外在的财富、健康、名誉等都是“无所谓之物”(adiaphora)。斯多葛派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为外物所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足。他们强调责任、公正和对人类的博爱,倡导一种“世界公民”的理想。 1.3.3 宁静的怀疑:皮浪与怀疑论者的质疑 怀疑论(Skepticism)的代表人物是皮浪(Pyrrho of Elis,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70年)。怀疑论者认为,我们无法获得关于事物真实性质的确定知识,因此应该暂停判断(epoché),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ataraxia)。他们通过提出各种论证,指出不同学派的理论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动摇人们对任何知识的绝对信心。怀疑论并非是要否定一切,而是要提醒人们保持谦逊的态度,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 古希腊哲学,如同黎明时分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蒙昧,带来了理性的光辉。这些先哲们的思想,不仅塑造了西方哲学,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走向。他们的追问,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部分。在严肃的学术读物中,一个详尽且编排合理的索引是检验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当我试图回顾某个特定概念,比如“本质”或“现象”在不同哲学家著作中的细微差别时,只需查阅索引,就能迅速定位到书中所有相关的讨论页码,甚至能看到不同译者对同一德语或法语词汇的处理差异。这种工具书式的严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和复习的效率。它将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书页间往返查找的繁琐工作,简化成了一次流畅的导航体验。可以说,对于需要频繁引用或交叉对比不同文本的研究者而言,这份索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

评分

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我手上拿的这本书侧重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思想流变,但翻阅目录时发现,它跨越了从古代理性主义的曙光到近现代经验主义思潮的广阔领域,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对西方思想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或学派。这种全景式的视野构建,使得读者在学习单个哲学家思想时,不会将其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将其置于整个思想演进的长河之中去审视。这种结构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种宏观的、历史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教会我们去追问“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思想?”而非仅仅停留在“这个思想说了什么?”。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构建西方哲学知识框架的人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是比单纯的知识堆砌更为宝贵的东西。

评分

我最近在翻阅这套丛书中的另一册关于古希腊形而上学家的卷宗时,深刻感受到了译者团队的扎实功底。他们对于原文中那些绕来绕去的复杂句式,处理得干净利落,既保留了原有的语境和哲思的精确性,又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翻译腔”。举例来说,处理某些关键的逻辑连接词时,译者会根据上下文灵活选用“然则”、“毋宁说”、“盖因”等词汇,这种文采的驾驭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论证过程也充满了阅读的韵律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学派之间思想传承和冲突的梳理,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绘制的家谱图。当我试图理解某位后来的哲学家是如何批判性地继承或颠覆前人的观点时,丛书提供的背景介绍和对比分析,总能及时地提供一个稳固的支点,避免我在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部《外国哲学名家丛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让我一拿到手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某种知识的厚重感。封面材质的选择非常考究,略带磨砂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能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学理性光辉。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用心,正文的字号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而且,编者在译文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很多晦涩难懂的哲学名词和典故,都有清晰的旁注解释,这对于初涉西方哲学领域,或者对古典文本不甚熟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着我们逐步深入复杂的思想迷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名家丛书”这一定位的严肃态度,让人对后续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在内容呈现上也会保持这样严谨的专业水准。

评分

从阅读的感受来说,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厚重,但内容的可读性却并未因此打折扣,这是一种难得的平衡。很多西方哲学名著,由于其文本的年代感和思辨的深度,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此丛书的编排似乎在努力“软化”这种距离感。例如,在引入康德的某个复杂论证之前,编辑会附上一段简短的背景介绍,说明这个论证是为了解决启蒙运动中某个特定认识论难题而提出的,这种“情景带入”的方式,让读者能迅速找到切入点,理解其提出的必要性,而不是一头雾水地栽进纯粹的逻辑推演中。这使得即使是面对一些被认为是“硬骨头”的哲学章节,也能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求知状态,真正体会到思想交锋的魅力,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评分

买了九本书,商家根据本人爱好赠送了一本,感谢!

评分

产品好,服务好。

评分

拆开包装后,发现书角有深折痕迹,书皮也不干净,,,,内容一般。

评分

拆开包装后,发现书角有深折痕迹,书皮也不干净,,,,内容一般。

评分

拆开包装后,发现书角有深折痕迹,书皮也不干净,,,,内容一般。

评分

看了一章,很棒

评分

快递速度非常快,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发货太慢了,竟然半个多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