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养蛇学
原价:128.00元
作者:劳伯勋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5
ISBN:9787533753672
字数:
页码:472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养蛇学》阐述了蛇类的解剖和生理,讲述了中国养蛇简史;介绍了中国的蛇类及常见蛇种,蛇的营养和饲料,蛇的人工配合饲料的制作与蛇类食性的驯化;提供了蛇场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以及蛇场的四季工作历;介绍了蛇类的越冬、繁殖和疾病防治方法,分析了蛇种的采集、装运方法及幼蛇人工饲养的窍门;推荐了关于蛇与蛇毒的综合利用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养蛇业在新技术“武装”下如何起跑、谋求更大发展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及其应用-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剂型等创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养蛇简史
第一节 古代养蛇的记载及其探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养蛇历程
第二章 中国的蛇类及常见蛇种
第一节 蛇类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节 蛇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分类
第三节 毒蛇和无毒蛇
第四节 几种改动较大的中文蛇名
第五节 常见的主要蛇种
第六节 中国蛇类名录及地理分布
第三章 蛇的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 蛇类的食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蛇的消化系统及消化生理特点
第三节 蛇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营养功能
第四节 人工养蛇的饲料及其加工利用
第四章 蛇的食谱、人工配合饲料的制作和蛇类食性的驯化
第一节 蛇的食谱及其拓展
第二节 人工配合饲料及其制备
第三节 蛇类食性的驯化
第五章 蛇场蛇窝的设计和施工
第六章 蛇场四季管理工作历
第七章 种蛇的采集
第八章 蛇的装运须知
第九章 蛇的越冬和地温
第十章 蛇类疾病的防治
第十一章 蛇类的繁殖
第十二章 从幼蛇的人工饲养开始
第十三章 养蛇业在奋进中的思考--以广东“大东洋”的经验为例
第十四章 蛇类的解剖和生理(上)
第一节 蛇类的外形及皮肤的生理性变化
第二节 蛇的运动系统
第三节 蛇的呼吸系统
第四节 蛇的消化系统
第五节 蛇的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十五章 蛇类的解剖和生理(下)
第一节 蛇的血液循环系统
第二节 蛇的泌尿生殖系统
第三节 蛇的内分泌系统
第四节 蛇的感觉系统
第五节 蛇的神经系统
第十六章 蛇和蛇毒的综合利用
第一节 蛇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 蛇毒的采取、干燥和贮存
第十七章 抗蛇毒血清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 抗蛇毒血清的研制
第二节 抗蛇毒血清的应用
第十八章 毒蛇咬伤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第一节 毒蛇咬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快速诊断
第二节 毒蛇咬伤的治疗
第三节 毒蛇咬伤的护理
第四节 蛇毒被喷人眼的自疗
毒蛇身上做学问(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估,我必须从其对“非常规”情况的预见性上来衡量,这才是真正体现作者经验深度的地方。我注意到,与市面上许多只关注“理想饲养环境”的文献不同,这本书对各种突发性、极端性的场景有着详尽的应对策略。例如,它不仅讨论了常规的停食处理,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节来探讨“意外断电或供暖系统突发故障”时的应急保温方案,甚至给出了不同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下的不同加温组合建议。在病害防治部分,作者没有止步于常见病,而是深入探讨了几种罕见但致死率极高的疫病的早期识别特征和隔离流程,这对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来说,是宝贵的“防火墙”知识。这种对潜在风险点的全面覆盖,以及提供的具体、可执行的B计划和C计划,让读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操作环境时,能够保持一份从容不迫的自信。它不是一本让你“万事大吉”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有备无患”的书,这种务实到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作为案头参考的可靠性。
评分我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后,对其内在逻辑的严谨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的章节划分并非简单的按物种罗列,而是建立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开篇部分对爬行动物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扎实的铺垫,从胚胎发育到生理代谢,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力求详尽而准确,为后续的操作性知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环境适应性时,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他们并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气候学、生态学数据来佐证观点,使得理论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进入到具体的饲养管理章节,其系统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温度、湿度到光照的精准控制区间,每一项参数都附带有明确的“阈值范围”和“紧急干预措施”,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让他们能够迅速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此外,章节之间衔接得十分自然,前一章留下的疑问,总能在下一章得到解答或进一步的拓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阅读体验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封面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专业的感觉,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本历经岁月沉淀的学术珍本。我尤其欣赏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米黄的纹理,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每一章的标题都用了比较古典的字体,与正文的现代印刷字体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装订工艺上,我特意翻看了几遍,发现它采用了线装的结合,这保证了书籍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无论是做笔记还是比对图表都极其方便,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人性化的体现。侧边书脊的压痕也十分清晰,即便是没有打开,也能感受到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工具书,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尊重,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在图文配合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技术类书籍配图的刻板印象。我本以为这类书籍的插图多半是粗糙的黑白线条画,用来应付了事,但没想到,这里面包含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和精密的解剖图谱。那些关于特定病理特征的微距摄影,细节捕捉得非常到位,皮肤的纹理、鳞片的细微变化,甚至早期病变的颜色差异,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快速准确地进行现场诊断至关重要。更令人称奇的是,很多复杂的手术或操作步骤,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述,而是配上了多角度的、带有箭头和标注的流程图。这些图解的精细程度,几乎等同于专业医学教材的水平,它们有效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在空间想象上的不足,让复杂的流程一目了然。作者似乎深知“一图胜千言”的道理,他们没有堆砌无关的图片来填充篇幅,每一张图表、每一幅插画,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与相邻的文字内容形成了高度的互文性,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传递效率。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所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深刻敬畏和人文关怀,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技艺指南,拥有了更深远的价值。在介绍捕获和运输章节时,作者反复强调了“最小化应激反应”的重要性,并详细列举了从捕捉工具的选择到运输箱内部缓冲材料的布置等一系列旨在维护动物福利的细节操作。这种对生命个体尊严的重视,贯穿了全书始终,尤其是在疾病治疗与康复章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并未推荐那些简单粗暴、可能对动物造成二次伤害的治疗手段,而是倾向于环境疗法和辅助性疗法,即便是使用药物,也对剂量控制和毒副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预警和权衡。这种态度,展现了作者不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生命守护者。它无声地教育着读者,我们所饲养的,是活生生的、会感知痛苦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生产资料,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是任何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