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卷)
原价:23.00元
作者: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010041230
字数:271000
页码:4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引论:宋代社会、哲学与道家道教
第一章 道家与两宋道教哲学
第1节 张伯端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2节 陈景元注《老》及对老子思想之发挥
第3节 白玉蟾的宇宙论及其融合儒、释、道的实践
第4节 早期全真道以道为本的三教合一论及心性思想
第二章 道家与宋代佛教哲学
第1节 宋代天台宗与道家之关系
第2节 宋代禅宗(临济禅)的以道说佛
第三章 道家与宋初儒学
第1节 宋初辟老思潮
第2节 宋初诸儒的元气自然论与道家宇宙论的比较
第3节 李觏与老子
第四章 道家思想在理学中的体现
第1节 周敦颐与道家道教
第2节 邵雍与道家道教
第3节 张载与道家道教
第4节 二程与道家道教
第5节 朱熹与道家道教
第6节 黄震对老庄思想的批判及其沟通
第五章 道家与心学
第1节 张栻与道家
第2节 陆九渊与道家道教
第六章 道家与实学
第1节 陈亮的实学思想与道家的道术思想
第2节 叶适对老庄的批判及其与老庄思想的沟通
第七章 新学与道家
第1节 王安石与道家
第2节 吕惠卿、王雱、龚原与道家
第八章 苏氏蜀学与道家
第1节 苏氏蜀学概述
第2节 苏轼与道家
第3节 苏辙与儒、道、佛
第九章 婺学与道家
第1节 吕祖谦的生平与基本思想
第2节 道家与婺学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卷)》的呈现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窠臼,那种总是用繁复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证来包裹核心思想的做法,在这本书里几乎看不到。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来描摹宋代理学家们在面对“道”与“器”的永恒张力时,内心的挣扎与超脱。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冥想,而不是一场严谨的学术辩论。特别是在探讨程朱理学如何吸收和改造了魏晋以来的玄学思潮时,那种细腻入微的文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熔炉中淬炼的艰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特定典籍文本的选取和解读角度,它避开了那些被反复咀嚼的段落,转而挖掘出一些相对冷僻但极具启发性的侧注和批语,使得整个宋代哲学的图景更加立体和丰满。这种对文本的“再发现”,对于长期浸淫于相关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久旱逢甘霖的体验。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不至于因为过于宏大的叙事而显得空洞无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宋代哲学一直是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关于“理”的建构太过精微,难以触及本质。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是生硬地堆砌概念,而是将哲学思辨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举个例子,书中对理学家们在官场失意或得志时的心境变化描述,细致入微,仿佛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们,其实也和我们一样,为柴米油盐、人情世故所困扰。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让那些高耸入云的哲学大厦变得可以攀登,也让“天理”的探讨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内在生命秩序的自觉重建。文字的运用极其考究,常常在关键的转折处,会使用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词汇组合,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确保了当代读者的理解门槛。如果说宋代哲学是一张复杂的织锦,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把精准的剪刀,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那些最关键的经纬线。
评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对“变化”的捕捉,而非沉溺于“永恒”的定义。我们都知道,宋代哲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对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接续与超越”,但这中间的微妙过渡,往往成了许多论著的盲点。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转换过程”的动态描摹上。作者似乎有着对历史语境变迁的敏锐直觉,他没有将宋代的思想家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持续对话的历史场域中。特别是关于朱熹对老庄思想中“自然无为”概念的重新诠释,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札记,展现了一种思想是如何在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时,发生渐进式的演化的。这种对“演化史”的关注,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生命力和逻辑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所折服,他总能找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线索,将其沿着时间轴拉伸,最终揭示出一个宏大的思想脉络。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但对中国古典智慧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桥梁”。它没有为了追求深度而牺牲可读性,也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严谨性,做到了难得的平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涉及佛道思想与儒家核心概念的交融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进行“取此舍彼”的切割,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在宋代的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中,相互渗透、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思想气象。书中的一些论述,其风格更接近于一位博学的老者在茶余饭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洞见,平实、深邃,却又蕴含着对历史深沉的关怀。它让人感受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乎个体如何安顿自身、如何与天地和鸣的实践智慧。这种“温度感”是许多纯粹理论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翻阅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方法论”的强调,这种方法论并非指具体的考据或文本分析技术,而是指宋代思想家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所采取的心态和认知路径。书中通过大量对宋代理学文献中“格物”与“穷理”的具体实践案例的剖析,展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的底色,隐约可见早期道家“返璞归真”的余绪,但又被赋予了强烈的入世关怀和实践理性。文字的节奏感极佳,时而如同激流般奔涌向前,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洪流;时而又转入涓涓细流,细致地打磨一个核心概念的语义边界。这种叙事上的抑扬顿挫,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也保持了高度的参与感和新鲜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沉重的学术主题,处理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史诗,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感受到那股从宋代绵延而来的智慧气息,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