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堂系列--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全套共3册)

大师课堂系列--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全套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玉新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学
  • 人生智慧
  • 人生禅学
  • 季羡林
  • 南怀瑾
  • 钱钟书
  • 文化
  • 国学
  • 思想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6841
商品编码:1113613967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8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名言+季羡林亲身经历+现实故事+解答现实问题,通俗易懂,启迪智慧。

2.他始终向世人传递着平和宁静的力量,让我们跟随季先生,体悟人生,收获宁静。

3.季羡林先生推崇天人和谐思想,他对天地万物都充满了情感,万事万物都被他赋予了生命的内涵。



1. 南怀瑾大师感悟人生、体验人生的智慧箴言。

2. 名言+南怀瑾亲身经历+现实故事+解答现实问题,通俗易懂,启迪智慧。

3. 大师为爱情、名利、幸福等“疑难杂症”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

4. 修养在于修心,涵养在涵心。



1. 感悟钱锺书先生的人生、体验先生的人生智慧。

2. 名言+钱锺书亲身经历+现实故事+解答现实问题,通俗易懂,启迪智慧。

3. 钱锺书研究已成为当代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而钱锺书先生本人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内容简介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一书集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活哲学,在先生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有其内涵,集中表达了季先生对天地万物的大爱,让我们跟随季先生,感受生命,体悟生活,获得内心平和。

《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主要以南怀瑾著作为本,讲述人生苦乐、爱情、得与失、名利、幸福生活等,通过大师的人生经历、言行举止、著述,来讲述如何在尘世中修心的人生哲学。

《钱锺书的人生智慧课》一书,通过钱锺书先生的人生经历以及著作为主要内容,归纳总结了钱锺书先生低调为人、高调治学,与家人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人生智慧,正是对如今骄纵、虚妄的社会风气的鞭策和激励。


作者简介

陈玉新,新锐作家,社会问题研究者、中国文化研究者,出版有《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老人言》等畅销书。


目录

diyi章 知足常乐,人生z大的快乐是满足 / 001

贪欲是z彻底的贫穷,满足是z真实的财富 / 002

人到无求品自高 / 005

想要的越多,失去的越多 / 008

知足者,贵在知不可行而不行 / 012

先知足,然后知不足 / 015

尽人事听天命 / 018

第二章 乐观积极,乌云后面是晴天 / 021

苦中不失其乐 / 022

一切的不幸都只是过程 / 025

感谢苦难 / 028

何时放下,何时就没有烦恼 / 032

用微笑温暖生命 / 035

身处困境,每一步都是向上的 / 038

第三章 克勤克俭,圣人以勤俭持家 / 041

勤劳是穷人的财富 / 042

勤能补拙,天才出自于勤奋 / 046

珍惜时间也是一种勤劳 / 049

节俭是富人的智慧 / 052

俭以养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055

勤俭是对人生的惜福 / 058

第四章 名利如烟,人生不能为物欲羁绊 / 061

物欲是带来灾祸的罪魁祸首 / 062

真的淡泊在于抵挡得住诱惑 / 06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067

沽名钓誉者无贤士 / 070

名利于我如浮云 / 073

善待名利是智者 / 076

第五章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就是珍惜人生 / 079

人终归要活在当下 / 080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084

乱我心者,明日之日多烦忧 / 087

人无百日好,珍惜眼前人 / 091

去留无意,顺其自然 / 095

活在当下,心态比一切都重要 / 099

第六章 认识自身,自知者才能知世界 / 103

认识自己,管好自己 / 104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进退 / 107

你相信自己,生活才会相信你 / 110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 113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活得更好 / 116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 119

第七章 诚实守信,诚信是人的diyi个脚印 / 123

诚信是融进骨髓的道德 / 124

不欺人者,先要不自欺 / 127

诚信是需要勇气的 / 131

与朋友交,既真且诚 / 134

临大事而不失诚信 / 137

诚信是一生的坚守 / 140

等等······

精彩书摘

贪欲是z彻底的贫穷,满足是z真实的财富

在开始讨论之前,请读者朋友先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穷人梦想得到一块土地,为此他求助于当地z慷慨善良的地主。地主在得知他的请求之后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便对他说:“明天一大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便回家养精蓄锐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再次来到地主家中,在地主的注视下,他开始不要命地奔跑。这个穷人跑啊跑啊,一直到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终于,在太阳落山前,穷人赶了回来,但是此时的他却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后就再没起来。就这样穷人累死了,他不仅没有得到土地,还因为过度劳累而丢了性命。在他的葬礼上,牧师在给他做追魂弥撒时不无感慨地说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一个坑这么大。”

有句老话说的好:“你有房屋千百万,睡觉也就三尺宽;你有绫罗千百万,不能每日一起穿;你有金银千百万,临死两手攥空拳。”人生就是如此,一无所有而来,又一无所有而去,除了身后的名声,我们什么也留不下。既然如此,那么财富、名利对于我们来说便应该是过眼的云烟,又何必因为它而殚精竭虑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将这一切看作是过眼云烟的人却是少数,更多的人仍旧是为物欲所羁绊,终其一生追名逐利而得不到幸福,z终让整个人生变成了一场悲剧。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人的悲剧?不是金钱财富,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他们那颗永不知足的心。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述知足,在文章中,季先生这样写道: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从季先生的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对世事的透彻领悟。不错,安分守己是一切幸福的根源,而不知足则导致了一切的痛苦。一个人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和睦的家庭,有了受身边人尊敬的地位,但仍然被欲望所控制,去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就酿成了悲剧。这样的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这些人如果能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知足的人。熟悉季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虽然社会地位很高,但生活却并不奢华。季先生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困难到一年吃白面的次数也极少,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也许正是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季先生对于生活特别容易满足,只要不挨饿受冻,在季先生看来就是好生活。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知足的心态,无论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季先生都没有将物质放在人生的diyi位。先生一生从未有过追名逐利之举,甚至到了晚年名誉加身时,先生还要主动去辞让,对于唾手可得的物质财富,先生也总是视若无物。如此淡泊的人生态度,更使得先生备受国人敬仰。

季先生常教育身边弟子,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放任自己的欲望横行,那么z终只会导致欲壑难填,永远都不能感到快乐。其实现实就是这样,容易满足的人,即使面对一张草席、一碗稀饭,仍能够从中得到快乐;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住进了宫殿,吃上了御宴,也还妄想着更shechi的生活。

所以说,真正贫穷的人并不是缺乏财富的人,而是心中没有满足感的人。这样的人即便拥有了世界,也仍旧是贫穷的。而一个人即使物质财富并不多,但有知足的心态,总能保持快乐的心情,那么他也便成了真正的富人。古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他辞官而去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不问世事,不追求功名利禄,在自己构建的“乌托邦”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洁淡然的诗人所拥有的快乐。

而晚年的季羡林先生,面对外面物质世界的喧闹,几十年埋首书斋,在故纸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学者应该有的崇高品格和人生智慧。

《道德经》上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存在着太多诱惑我们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会激发我们的欲望,人一旦被欲望控制,那便再也无法获得人生的快乐了。因此为人需知足,用知足来抵御欲望的侵袭。只有知足了,人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幸福。

人到无求品自高

陈伯崖是清前期的一位大学者,他终生隐居不仕,过着清苦的日子。陈伯崖一生有两件得意之事,一件是教出了大才子纪晓岚,另一件就是写了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这幅对联可以看作是陈伯崖铭志的自述。对联写道:“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无求,那便是没有欲望。一个没有欲望的人,自然不会为外物所羁绊。当然,无求不是说让我们不思进取,也不是让我们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让我们做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告诫我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对功名利禄不必强求。

无求的人生虽说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没有显赫的地位,但是却代表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达到了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境界,他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自然就脱离了尘世的纷扰,自然高洁。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无求的人,除了读书之外他没有别的爱好。对于功名利禄,季先生从不放在心上,每天只要有时间,季先生就坐下来安静地读书。读书让季先生成了一个有见识但又不浮躁的人,让他不执着于那些无谓的事情,而是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季先生曾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weiyi嗜好就是读书。”季羡林读的书可谓多而杂。当读起书来,季先生是完全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顾自己物质生活的优劣的。当年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季先生曾经历过一段非常困顿的岁月,但当我们听季先生回忆这段岁月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却不是对生活的抱怨,而只是读书。季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涎、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都整个吞下去。我仍然继续念书和教书。

即使是饥饿加深,季先生也没有太大的欲望,所求不过是吃饱饭,吃饱了之后继续读书。林文忠公曾写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因为内心没有欲望,才能够在如此困顿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读书的热情,也许这便是季先生能够做成学问的关键之处。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我与人生》一书中对人生有过这样的阐述:“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看法。diyi种,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起玩把戏;第二种,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在朱先生的描述中,diyi种生活是大多数人都想过的生活,而第二种生活是大多数人现在正在过的生活。diyi种生活里面的人扮演的是一个“伟人”的角色,这些人拥有名誉、地位、金钱等这些很多人向往得到的东西,为了一直拥有这些,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维持,害怕有一天失去这些;第二种生活中的人扮演的是一个“平民”的角色,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让人值得艳羡的优势,平平凡凡地过着一生,淡然面对人生的失与得。

比较这两种生活,很多人都向往diyi种生活,可是当他们有一天真的过上这种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第二种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他们不用面对权力的争斗、人心的设计、金钱无止尽的诱惑,他们可以惬意地体验生活的百味,自由地得到快乐和幸福,在平凡的日子里体味着人生真正的意义。人生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不管我们有怎样的人生,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们不必执着地去追求那些过眼云烟,只要内心知足,对名、权、钱没有欲望,我们就能在平凡中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当我们无欲无求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左右我们的意志,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不顾一切地去做呢?只要我们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我们就会珍惜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快乐,我们更容易被一些微小的事情感动,比如看到父子之间的一个拥抱,孩子脸上开心的笑,朋友一声亲切的问候,老师对自己的悉心教导……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生活的时候,即使只是看到天上的白云我们也会感到幸福。

前言/序言

回溯20世纪人文领域的大师,季羡林一定是一个不能不提及的人。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小乡村,自幼家贫,6岁时因为家庭变故到济南去投奔叔父,被送入私塾。

在私塾里,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季先生走上了与文字结缘的一生。此后,季先生历经济南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山东大学附属高中,于1930年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时的清华人才辈出,季先生的师长就包括了陈寅恪、王国维等一批大学问家。在这样浓厚的人文气息熏陶下,季先生内心的人文情怀也愈演愈烈了。

清华大学毕业一年之后,季先生考取留德交换生,并于1935年开始留学德国,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滞留德国长达十年。在德国这十年时间是季羡林先生学术和人文情怀都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一方面,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使得季先生变得更加悲天悯人;另一方面,师从著名教授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让季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十年之后,当全球战事停歇,季先生启程回国时,他已经从当年的求学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者,他也因此被汤用彤先生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因为季先生性情耿直,善良而不谙世事,在历次政治风波中都遭受迫害,还曾一度被关入“牛棚”,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但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击倒季先生,他不但把这种苦日子过出了滋味,还想尽了一切办法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季先生写成了广受学界赞誉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政治浩劫过去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季先生的境遇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先生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荣誉纷至沓来,先生的社会地位也被抬得越来越高,曾经有一段时间加在季先生头上的头衔就多达十数个。但是这一切没有让季先生飘飘然,他淡然地辞让了所有的荣誉,推掉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一头扎进寂寞的书斋,潜心于学术研究。就在1981年,先生还以70岁的高龄开启了一项浩大的学术研究,历经17年完成了《糖史》一书,又为学术界留下了一块瑰宝。

2009年,98岁的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这位世纪老人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却留给了我们大量的学术宝藏和其一生的做人准则。季羡林先生有其独特的人生准则,这套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与他的性格、人格、人生态度、处事原则结合形成了属于他的人生哲学。我们怀念季先生,不仅仅要追思他的过往,感激他的学术贡献,还应该去领悟他的人生哲学,像他那样去做事和做人。

季先生的人生哲学中z重要的一条是知足。知足是他一个非常好的品质。终其一生,季先生也没有追求过奢华的生活,他的生活一直是十分俭朴的。在知足的品质下,又衍生出了乐观、勤俭、淡泊以及注重当下的人生哲学,这些都是造就季先生不凡人生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季先生还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这一点从他辞让荣誉头衔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因为谦逊,季先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喜欢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而将别人放在高位,这又使得他成了一个诚信、豁达、感恩、勤奋的人。

由品格共同缔造的一套人生哲学,让季羡林先生能够经历风雨与实践的考验,能够坦然面对得意与失意的骤变,让他z终成了一个受人敬仰的勇者、智者、仁者。

今天,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斯人虽已去,但风范长存。季先生那饱含人文情怀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季先生作为一个长者的风范,也必将与他的著作一样,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今天,我们以季先生的人生哲学为主题著成本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和追

这位伟大的学者,另一方面,也是期望我们当代人能够以季羡林先生为学习的典范,向季羡林先生学习。沐浴先贤的智慧,总能够让我们收获颇多,希望本书在为读者缅怀故人的同时,也能够为读者的人生打开一扇全新的门。


大师云集,智慧启迪:三位国学巨匠的人生哲学、禅学精义与处世智慧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人生何去何从。是追求功名利禄,还是淡泊宁静?是执着当下,还是放眼未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与探索中,我们渴望寻找到一种指引,一种穿越世俗喧嚣,直抵心灵深处的智慧。 幸而,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季羡林先生的豁达人生哲学,南怀瑾先生的禅学妙谛,以及钱钟书先生的洞察世事智慧,犹如三座巍峨的山峰,各自展现出独特而深邃的光芒。如今,这三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的人生哲学、禅学精义与处世智慧,被集结成套,化为《大师课堂系列——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全套共3册),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汲取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一课: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和”与“静”的东方智慧 季羡林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家,一生治学严谨,为人谦和。他的著作,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在《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中,我们即将踏上一段探寻“和”与“静”的东方智慧之旅。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源于他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他强调“和”,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是心与外物、心与内心的和谐统一。在书中,我们将跟随季先生的脚步,学习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一份平和,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平衡,如何在浮躁的时代里保持内心的宁静。他将以其温润的笔触,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穿插古今中外的典故,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和”并非委曲求全,而是懂得尊重,理解包容,并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 “静”,是季先生推崇的另一种人生境界。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静心显得尤为难得。季先生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是抵御外界纷扰的最好铠甲。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静心的方法,从日常的观察体悟,到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再到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在静谧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在淡泊中品味人生的甘甜。 通过《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读者将能够: 理解“和”的深层含义:学习如何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甚至国家层面建立和谐。 掌握“静”的修行之道:找到内心的宁静之法,培养平和的心态,对抗焦虑与浮躁。 汲取跨文化视野下的智慧:领略季先生融汇中西的学识,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生。 从平实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通过季先生的人生经历,体会平凡中的伟大,简单中的深刻。 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理解“和”与“静”的过程中,塑造更加豁达、从容的生活态度。 第二课: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当下”与“无我”的生命觉悟 南怀瑾先生,一位影响了无数人的当代国学大师,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直指人心。他将深奥的佛法禅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禅的智慧。《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觉悟与智慧的禅学世界。 本书的核心在于“当下”与“无我”这两个重要的禅学概念。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最大的烦恼,来自于我们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担忧,而忽略了真正拥有的“当下”。他将用其独特的讲解方式,引导读者认识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如何将每一个瞬间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他会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辟的比喻,教会我们如何放下过去的不快,如何卸下对未来的焦虑,将全部的生命力投入到此刻的体验中。 “无我”则是禅学中更进一步的修持。南怀瑾先生并非提倡虚无的“无我”,而是指破除我执,超越个体狭隘的局限,认识到万物一体的真相。在书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和化解“我执”带来的种种困扰,如何以更广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去关怀世界。他会讲述许多禅宗公案,揭示“无我”的真实含义,引导我们体验到一种超越个体得失的自在与洒脱。 通过《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读者将有机会: 领悟“活在当下”的精髓:学习如何将注意力拉回到此刻,体验生命的真实与鲜活。 理解“无我”的超越境界:破除我执,摆脱小我意识的束缚,获得内心的解脱与自由。 学习禅宗的智慧与方法: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讲解,掌握参禅、观心等简单易行的修行之道。 解决人生中的实际烦恼:将禅学的智慧应用于生活,化解情绪的起伏,处理人际的矛盾。 培养深度的生命觉察力:提升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发现生命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三课: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通”与“透”的洞察世事 钱钟书先生,以其博学多才、尖锐幽默而著称,他的文字犀利而深刻,总能一语道破世事人情。《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将带领我们跟随这位“通”才、“透”才,洞察人性的幽微,领悟生活的真谛。 钱钟书先生的人生智慧,体现在他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境的通达。他并非主张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洞若观火的态度,审视人间的种种现象。在本书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做到“通”,即通达世事,理解人情,灵活应变。钱先生的博学,让他能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中提取精华为我所用,本书将呈现他如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独到的人生观。 更重要的是,钱先生的智慧在于其“透”。他对人性的观察细致入微,对事物的分析鞭辟入里,总能看到事物表象下的本质。他曾以其尖刻的笔调,讽刺世间的虚伪与愚昧,但他的讽刺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唤醒读者,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荒谬之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真实。本书将引领读者跟随钱先生的视角,透过种种假象,看清人生的本质,从而练就一种清醒而不失温情的处世哲学。 通过《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读者将能够: 洞察人性,理解世事:学习钱先生的犀利观察,看清人情冷暖,洞悉社会百态。 掌握“通达”的处世之道: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做到八面玲珑而不失原则。 培养“透彻”的思辨能力:透过表象看本质,提升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避免被假象迷惑。 领略钱钟书的幽默与讽刺:在轻松的阅读中,认识到人生的荒谬,从而获得一种超脱的智慧。 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人云亦云,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世界,作出选择。 三位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人生的圆满 尽管季羡林先生的“和”与“静”,南怀瑾先生的“当下”与“无我”,以及钱钟书先生的“通”与“透”,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了人生的圆满与智慧。 季先生的“和”与“静”,帮助我们建立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南先生的“当下”与“无我”,让我们摆脱烦恼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解脱与自在。钱先生的“通”与“透”,则教会我们如何洞察世事,明辨是非,在红尘中保持清醒与智慧。 这三本书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三位智者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他们对人生百般滋味品味后的智慧提炼。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通往幸福、智慧与宁静的道路。 无论您是正在人生道路上摸索的年轻人,还是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智者,亦或是对国学文化充满兴趣的求知者,《大师课堂系列》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精神盛宴。翻开本书,您将有机会与三位国学巨匠对话,倾听他们的人生感悟,汲取他们毕生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世界,活出更加充实、洒脱、有意义的人生。这套书,将成为您人生旅途中,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课程”,不在于教你变得更成功,而在于教你如何更完整地度过一生。这套书的组合,似乎正指向了这一点。我非常关注的是,这三位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识路径的大师,在谈及“如何面对有限的生命”时,他们的结论会有怎样的异同。这种跨代际、跨学科的对话,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如何从各自的视角,去处理好“做学问”与“做人”之间的张力。毕竟,一个人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分配给真诚的探索、内在的修炼以及对世界的清醒认知,是永恒的课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难得的与三位巨人并肩而坐,聆听他们人生经验总结的机会,我期待这种深层次的思维对接能带来质的飞跃。

评分

钱钟书先生,那是一个我常常联想到“幽默的清醒者”的形象。他的智慧,总是包裹在一层不动声色的讽刺和洞察力之下。所以,我对于这本“人生智慧课”的期待,完全是建立在他那份洞悉世事人情的清醒之上。我并不指望它提供什么大道理,我更想看他如何用他那支妙笔,解构现代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学术圈里的浮躁,以及人性中那些永恒的弱点。我喜欢那种看透却不点破的智慧,它让人会心一笑,反思自身,却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被说教的压力。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世事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愤懑,那便是极大的收获了。我希望读完后,能像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保持一份适度的疏离感,看戏但不入戏,这或许就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评分

坦白说,这三位大家,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光谱中极其重要的三个面向:季先生的博大精深与家国情怀,南先生的入世修行与传统文化弘扬,以及钱先生的犀利批判与个性坚守。当我决定购买这套书时,我的初衷是想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精神工具箱”。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对照不同的处境,调取出最适合的思维模式。比如面对学术困境时,可能需要季先生的求真精神;当内心躁动不安时,或许需要南先生的禅定心法;而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则可能借鉴钱先生的审慎与自持。这种跨越不同领域大师思想的碰撞与互补,是我认为这套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不是单一的营养补充,而是全方位的“精神健体计划”。

评分

这套书刚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家抱有深深的敬意,而季羡林老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位。我期待能从他的人生哲学课中,窥见一位大学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学者的风骨。我特别好奇,他对于“人生”二字的理解,是否包含了他在学术研究中那种严谨与包容并存的态度。读这类书,我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真正能照亮困惑时路的灯塔。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功利视角的智慧,让我看到生命更深层的意义,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豁达。毕竟,面对人生的种种抉择与不如意,一套坚实的哲学内核远比暂时的安慰剂来得珍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更宏大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个体生命的价值,找到一个安放自己灵魂的坐标系。

评分

我对南怀瑾先生的文字总是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他的“禅学课”,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剂对抗现代社会焦虑的良药。如今的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也静不下来。我迫切地想从他的教诲中,寻得一处可以栖息的宁静之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行”——如何将高深的禅理融入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之中。不是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开悟,而是为了在忙碌中保持一份觉知,一份不被外界喧嚣裹挟的定力。我希望这些课程能够教我如何观察自己的念头,如何接纳无常,而不是一味地对抗。这种将东方哲思融入生活实践的能力,正是南先生的独到之处,也是我最期待从这本书中汲取的部分。它应该是一套关于“如何做人”的实用指南,而非晦涩难懂的经文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